在學校裡做語文老師,讓我低著頭沉浸在語文教學的天地裡,體驗母語帶給我和學生的快樂與成長;在出版社做語文編輯,讓我抬起頭看到了語文教研的無窮魅力。每當看到一線語文老師因為走上教研之路而迅速成長的案例,我都和他們一樣欣喜。只要認真而科學地對待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我們隨時都會發現人之為人的樂趣。
毫無疑問,2016年是我做編輯以來與一線語文老師接觸最多的一年,每次和他們面對面交流,我都難掩心中的喜悅,像見到了久未謀面的老朋友,親切而自然。上海、浙江、江蘇、四川、陝西等地的幾次語文教研活動,讓我更深切地了解了語文教師在專業成長方面存在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有提升自己專業水平的願望,對語文教學研究心存嚮往;另一方面又心存疑慮,自己有從事教研的學養和水平嗎?這個問題的背後反映了一些語文老師對自己專業成長的期許與困惑。
在期許和困惑面前我們應該怎麼辦?我的回答是勇敢地往前走,努力實現自己的期許,解決心中的困惑,讓自己的生命因職業的成就而煥發光彩。很多老師習慣於顧及一些東西,比如我的學校很普通,我的年紀已經不小了,我太忙沒有時間,等等。其實想得太多,有時候是好事,但更多時候會讓人裹足不前,錯失良機。有了勇氣以後還要捨得下功夫,這功夫既包括時間上的也包括精力上的,而最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帶著愉悅的心情去付出。
這不禁使我想到了餘映潮老師說過的兩句話:「在工作狀態中的中小學教師,成功的機會在八小時之外」「沒有業餘時間就沒有優秀的成果。」他告訴我們,教師的成功和優秀是要付出艱苦勞動的,而這種付出顯然要在業餘時間裡完成。
對於那些尚未在教研中體驗到樂趣的老師來說,從事語文教研活動顯然是一件苦差事,甚至和苦行憎差不多。我既能理解在語文教研活動中不斷結出碩果的語文人的那份充實滿足,也能體會尚未叩開語文教研之門者歆羨的目光、躍躍欲試的激動和些許的畏難。任何聒噪的勸說都不如親自實踐來得有效。我認為,化興趣為專長,可以品得教研的滋味來。
這樣說的依據還是那句老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往往樂於沉潛其中,探究不止,研究不輟,因而也更容易取得成果。
錢夢龍老師是初中學歷,但對詩歌閱讀和創作的濃厚興趣使他在語文教學的實踐和研究中不斷結出碩果:「我是以讀詩、寫詩為起點進而逐漸擴展到愛文學、愛讀書、愛寫作,更重要的是養成了自學習慣,提高了自學能力。後來不僅勝任了中學語文教學任務,還於1980年被評為上海市首批特級教師。」在詩歌這一興趣的指引下,錢老師慢慢體悟到了語文教學教研的各種滋味。所以他說:「趣味趣味,因有趣才有味;沒了樂趣,自然品嘗不到滋味。」錢老師的這句話將我的思緒延展開來。一個有能力的人如果非常執著於一份工作,尤其是薪酬不高要求很高的工作,我以為他一定是在工作中體驗到了別人體會不到的樂趣。北大陳平原老師曾自述,他家三代教書,每個人教書都非常投入,而他自己培養的學生,大都也教書認真,他們同樣都享受到了教書育人的樂趣。因為體驗到了其中的諸多樂趣,所以能品得其中的各種滋味,事實上,讓人刻骨銘心流連忘返的往往不只是甜味。
想要品得語文教研的滋味,老師需要做細心人,找到自己的教學興趣點在哪裡。據我了解,大多數語文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興趣,只是有的興趣明顯,有的還在發展過程中。比如,有的喜教文言文,有的擅長教散文,有的對詩歌教學情有獨鍾,有的一講到小說就激情澎湃,有的樂於鑽研閱讀教學,有的對寫作教學深有研究,等等。如果語文老師能將自己的教學興趣深入發展下去,有意識地將教學興趣與教學研究結合起來,語文教研能力的提升就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事。
梁實秋寫出了做學問的趣味:「一個人在學問上果能感覺到趣味,有時真會像是著了魔一般,真能廢寢忘食,其能不知老之將至,苦苦鑽研,求而不舍,在學問上焉能不有收穫?」
關於這一點,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實例。上海的陳軍老師喜歡研讀《論語》,他不僅自己研讀,還帶領全校師生一起研讀,不僅寫出了一篇篇關於《論語》的研究論文,還出版了《<論語>教育思想今繹》這本研究專著。浙江倪江老師的《理想語文》一書中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章節,題目就是「捕風捉影」的語文。他將自己對電影藝術的興趣引入語文教學,將電影觀賞課程化,最大化地擴展了語文的視域。
甘肅的霍軍老師是一個寫作愛好者,他在《我只是一介書生》一文中寫了五個小標題,其中三個都與寫作有關:「我是一個文本解讀文章的撰寫者」「我是一個教學案例的撰寫者」「我是一個帶動學生情境體驗的寫作者」。霍老師把寫作的興趣發展成自己的教學特長,自己筆耕不輟,也帶領學生一起寫作,實現了師生的共同成長。
上述這些老師的例子都在啟發我們,化興趣為專長,由趣味而學問,由學問而成長,語文教研這條勤修之路就會變得平坦順暢而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