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動是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傳統教研活動往往以領導或教研組長的意願為主,自上而下,使教師在教研活動中呈現「被教研」的狀態,極大地影響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作為園長,應當調動教師積極性,把通過開展園本教研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作為幼兒園發展的首要任務。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的園本教研調整了方向,從教師需求出發,真正變「被教研」為「要教研」。
全面了解教師群體對教研內容、形式和氛圍,教研活動的主要任務,教研活動的現狀及教研共同體的期望,是開展教研活動的起點。通過意見徵集,教師提出以下要求:教研要目的明確,讓教師有備而來;教研需要有強手同伴、共同成長;教研需要分層研討、各取所需;教研需要輕鬆氛圍、平等和諧;教研需要專家引領、指引方向;教研需要實踐操作、驗證效果……
基於上述需求,我們以教師自願為前提,以「分享、合作、發展」為核心精神,以專業理想為紐帶,以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面臨的普遍性、典型性問題為基礎,以促進教師個體、教師整體發展為目的,在互動協作的過程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
核心式教研:
讓不同層次教師都獲得成長
根據我國學者白益民提出的教師專業發展過程的五個階段(「非關注」階段、「虛擬關注」階段、「生存關注」階段、「任務關注」階段、「自我更新關注」階段),我們開展了核心式教研。教師自主組建教研團隊,進行不同內容、不同領域、不同級別的分層次教研,幫助新手教師上軌道、經驗型教師上臺階、研究型教師破瓶頸。
比如,關於教師在戶外平衡區如何觀察並支持幼兒混齡自主遊戲這一教研活動,我們先邀請福建師範大學丁海東教授為教師帶來「戶外遊戲活動的課程理念和實踐探索」講座。他認為,戶外活動是構成幼兒生命成長的基本環節,教師的工作重點不在於教什麼,而在於怎麼教,我們怎樣對待遊戲,就意味著怎樣對待幼兒。
隨後,核心教研組的教師開展了聯合教研活動。教研活動分為六大環節:知識競答—回顧反思—案例分享—現場觀摩—聯合教研—評價提升。活動緊扣小組研究內容設計主題,聚焦教師的實踐困惑。通過同伴互助、經驗分享、專業引領,教師梳理出了有針對性的操作策略,真正解決了大家的困惑。而且,我們嘗試不同地域、不同園所的教師全程聯合教研,並取得了良好效果,為聯合教研的有效實施提供了範本。同時,也針對幼兒自主遊戲中教師尚存在的高控現象、環境和材料的適宜性以及混齡遊戲中如何把握小中大班幼兒的學習痕跡和發展目標提出了指導性建議。這樣的教研活動,效果明顯、對教師影響大。
菜單式教研:
教師自主選擇適宜的學習方式
菜單式教研,主要是提供適合教師自主發展需要的可選擇式教研。形式有導師團引領、沙龍式分享、自由交流等,在民主、寬鬆的氛圍下,教師解決共同關注的問題,實現優勢互補。
例如,在沙龍式分享教研活動中,針對戶外平衡區域幼兒混齡遊戲中教師的自主觀察主題,教師盡情發表意見。有教師提出,應支持幼兒創設持續變化的遊戲環境,確保幼兒創設遊戲環境的安全性,同時充分發揮異齡同伴的優勢互補作用,促進幼兒發展。
還有教師提出,應採用定位觀察的策略,比如添加材料,用標誌進行區分,教師適時介入等。每名教師是一個小切入點,研究團隊就是個大經驗集合。
群體式教研:
最大程度解決教師面臨的共性問題
群體式教研指向教師群體中共性問題的解決。我們尋找同一幼兒年齡層或相同教學內容中大家共同困惑的問題,拿出來進行教研。如每學期幼兒園都會開展園本教研七個一活動:讀一本教育名著;上一節優質課;分享一份連續觀察五日以上的觀察記錄;主持一次小組教研活動;組織一次體驗式家長活動;展示一次主題遊戲活動;完成一份幼兒創意戲劇的案例。形式有年級組教研、學科組教研、園所大教研等。通過理論學習、觀摩實踐、研討反思、展示分享等活動,教師的整體水平都能得到提升。
多種形式的園本教研活動,實現了教師有改變、幼兒有改變、園所有改變。在幼兒園裡,我們看到的都是以幼兒為中心的生動畫面,教師與幼兒之間有效互動,或支持、或引導、或鼓勵、或參與。教師的實踐能力與教研積極性不斷提高,真正擺脫了「被教研」狀態,實現了「要教研」。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第一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9年09月0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