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復旦-花旗金融實務課程的第三講在李達三樓104教室如約而至,本期的課程由花旗金融信息服務(中國)有限公司全球消費者銀行技術部負責人——黨華銳博士(Harry Dang)聚焦當下熱門的Fintech話題,從Fintech歷史發展和人才需求兩方面來富有洞見地講述相關知識。
應用Fintech人工智慧,布局金融業務
黨華銳博士以自身經歷介紹為引,以著名的IBM公司和目前熱門話題螞蟻金服為切入點,向同學們介紹了信息技術在金融行業中的發展與應用。最初早在上世紀90年代,花旗發起了一個名為「金融服務技術聯盟」(Financial Services Technology Consortium)的項目,對那些可能給金融行業帶來革命性變革的技術進行了研究和跟蹤。
Fintech目前主要有三種定義,其一是定義為一種科學技術,包含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其二是金融與科技相結合所產生的業務模式,如數字支付、網絡借貸、數字貨幣、智能投顧等;其三範圍較廣,技術所帶來的金融創新皆可被包含其中。而目前主流的金融科技公司與傳統金融公司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金融科技公司是提供一個平臺,來為企業和消費者提供服務。
Fintech對傳統金融業務的衝擊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支付、保險、存款及信貸、集資、投資管理和市場研究與分析。受到新技術的產生影響最大的,便是支付方式。
數字經濟時代,Fintech關鍵技術重塑金融基礎架構
黨華銳博士講到,Fintech當中最為關鍵的技術,分別是人工智慧(A)、區塊鏈(B)、雲計算(C)、大數據(D)、API以及生物識別技術。而最為基礎的,是移動互聯、數位化和開源的軟體開發。2013年是中國移動互聯的元年,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恰逢iPhone5的推出,大大促進了數位化進程,使得金融業務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與進步。計算機的發展也使得計算模式從集中到分散,從昂貴到廉價,從專用到通用,從封閉到開放的演變。開源的軟體開發模式令「共享」的概念植入人心。
有趣的是,黨華銳博士特別指出,大多數人對於金融科技中的幾項關鍵技術是耳熟卻不詳的。人們多半對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等有著字面意義上的誤解而沒能理解其本質。黨博士一邊替同學們解除對這些關鍵技術的誤解,一邊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如AlphaGo、Regtech、智能投顧等)來解讀這些技術所能帶來的價值與意義。
變局中的應對之道,打造Fintech思維!
在接下來的時間中,黨華銳博士精煉地向同學們傳達了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什麼樣的人才是被需要的——好奇心、積極的心態、不過分關注改變不了的事情、做一個會講故事而不只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對於最後一點,黨博士自身便是最好的詮釋,整場課程一直因為其優秀的「講故事」能力而保持著一股活躍激動的氛圍。
最後,黨博士對變局中的應對之道給出了三點中肯建議:開放思維、快速學習、換位思考。
兩個半小時前沿的商業課程生動而有趣,同學們心中的謎題逐一獲解,聆聽講解後,同學們與黨華銳博士展開互動交流,他們或直擊問題關鍵,或旁敲側擊,均獲耐心解答。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前,花旗提前布局Fintech布局,在危局中「化危為機」,取得戰略主動權,迎來更高起點上的騰飛,其經營管理之道,值得深思與借鑑。
花旗系列課程宣傳均由助教譚越(2019級中文5班),繆菲(2020級國際1班),汪小麗(2020級國際2班)三位同學供稿,再次感謝助教們對課程順利進行的支持和付出。
關於復旦-花旗金融實務課程
自2000年以來,花旗集團作為第一個贊助中國教育系列課程的金融機構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已經圓滿合作了20個年頭。花旗中國在過去的20屆系列課程中派遣多達100餘位花旗高管前來分享他們全面的市場戰略、最前沿的行業洞悉、專業獨到的經驗和豐富的個人經歷,累計超過1000位復旦MBA學生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