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題:1991年5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一屆全國委員會後,著名核物理學家朱光亞眾望所歸,被選為中國科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主席,繼李四光、周培源、錢學森之後,成為這個全國性統一的科技工作者群眾組織的主要領導人。
提語:1991年第三屆科協要換屆的時候,包括朱光亞在內的許多同志建議,請錢學森繼續擔任科協主席,但錢學森提出:「我認為下一屆科協主席由光亞同志擔任比較合適,這也是中國科技界所期望的。」
「您一生淡泊名利,無私奉獻,謙虛謹慎,勤勤懇懇,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對科學精益求精,是科學家的榜樣,也是年輕人的榜樣。」溫家寶拉著83歲的朱光亞的手,對這位相識20多年的中國科協原主席給予了高度評價。
朱光亞在任中國科協主席的5年間,組織廣泛開展了國內外科技交流活動。高潮透露,這5年間,近100個各類學會、協會組織各種交流活動累計達12800多次,交流各類論文70多萬篇。
2007年8月3日下午3時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著名物理學家朱光亞家,看望這位曾經在我國原子彈、氫彈研製中有過突出貢獻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您一生淡泊名利,無私奉獻,謙虛謹慎,勤勤懇懇,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對科學精益求精,是科學家的榜樣,也是年輕人的榜樣。」溫家寶拉著83歲的朱光亞的手,對這位相識20多年的中國科協原主席給予了高度評價。
朱光亞是中國核科學技術主要開拓者之一,在中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中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奮力挺起民族脊梁的『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他在中國科協主席崗位上的傑出貢獻,也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讚譽。
在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來臨之際,記者分別專訪了中國科協原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現任中國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高潮和中國科協原辦公廳副主任、調研室主任吳偉文。作為那段歷史的見證人,他們向記者生動介紹了朱光亞對中國科協建設和發展的獨特建樹。
作為朱光亞的老部下和同事,高潮首先回憶了朱光亞當選中國科協主席的情形。他說,朱光亞和錢學森同時到國防科委工作,兩位著名科學家始終在一起共事,為中國科技特別是國防科技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錢學森擔任了第三屆科協主席。到1991年第三屆科協要換屆的時候,包括朱光亞在內的許多同志建議,請錢學森繼續擔任科協主席,但錢學森提出:「我認為下一屆科協主席由光亞同志擔任比較合適,這也是中國科技界所期望的。」於是,1991年5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四大選舉產生新一屆全委會後,朱光亞眾望所歸,被選為中國科協第四屆主席。
堅持科協的正確方向
錢學森任中國科協主席期間,對中國科協的性質、職責、發展方向等問題,從系統學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理論——「中國科協學」,並以此指導中國科協的建設和發展。
朱光亞擔任中國科協主席的5年任期,正值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時期,出現了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工作和科技工作者團體的價值觀問題。有的同志片面地認為,既然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就一切都要以經濟效益和市場價值來衡量。按照這樣的價值標準,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以及科協從事的科學普及等社會公益性的工作就很難存在。
朱光亞感到,在事關科協性質宗旨和政治方向的大問題上,應當在中國科協一年一度的全國委員會會議上,向整個科協系統乃至科技界和全社會發出聲音。在1992年初舉行的四屆二次全委會議上,他在代表常委會所做的工作報告中提出:「我們的最大優勢,就是作為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群眾組織,能夠最廣泛地團結和聯繫全國各地區、各民族、各條戰線、各類崗位、各種年齡的科技工作者,這是我們能夠履行自己職責的根本基礎和條件。我們應當無比珍視這一優勢,把這一優勢最充分地發揮出來」。
1993年初,四屆全委會舉行第三次會議,朱光亞在工作報告中提出,中國科協應當成為「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支重要社會力量,能夠對成員提供有效服務和維護合法權益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提到要使科協的影響力、凝聚力和經濟實力協調發展。
1993年秋天召開的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在1994年初召開的中國科協四屆四次全委會議上,朱光亞在常委會報告中提出要「全面理解科技工作和科技群眾團體工作的價值標準」,強調對基礎研究「不能用市場經濟的價值標準來衡量其工作成效」,科協工作「要防止把市場經濟與公益性原則對立起來」,要「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又符合科技團體自身發展規律」,「始終牢記科協是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和黨領導的人民團體,不同於社會上的一般科技實體或公司」。
在經濟體制轉軌的大形勢面前,朱光亞按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去分析把握科技群眾團體所處的方位和應盡的責任,對堅持科協的性質和正確方向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