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朱光亞簡歷

2020-12-15 騰訊網

資料圖:朱光亞

1924年12月生,湖北武漢人,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4月參加工作,1970年6月入伍,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博士,研究員、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1年至1942年在重慶中央大學物理系學習。1942年至1945年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學習。1945年至1946年任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助教。1946年至1950年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研究生,並獲博士學位。1950年至1952年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至1953年任朝鮮停戰談判志願軍代表團外文秘書。1953年至1955年任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教授。1955年至1957年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物理研究室副主任。1957年至1959年任二機部四0一所(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二室副主任、研究員。1959年至1964年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1964年至1970年任二機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委副主任。1982年至1985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85年至1991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國防科工委黨委常委,中國科協副主席。1991年任中國科協主席,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國防科工委黨委常委。1994年3月補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4年6月至1998年5月任中國工程院院長,1994年6月當選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執行主席、院士、黨組書記。1995年至1999年1月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5年5月任北京理工大學董事會名譽董事長。1995年10月起任中國國際科學和平促進會會長。1996年5月被推舉為中國科協名譽主席。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是中共第九屆、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至十四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

是中國原子彈、氫彈科技攻關組織領導者之一。曾參與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試驗和研製,後又相繼組織實施了核電站籌建(如秦山核電站)、核燃料的生產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項目的研究開發計劃,並參與了「863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還參與了「中國工程院」的籌建工作。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8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曾獲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4年12月,為表彰朱光亞對我國科技事業特別是原子能科技事業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我國國家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038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

相關焦點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逝世 享年87歲
    中新社北京2月26日電 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朱光亞因病於26日10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朱光亞院士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朱光亞院士家中27日將設靈堂,供社會各界前往弔唁。  中國工程院官方網站提供的資料顯示,著名核物理學家朱光亞生於1924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人。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學習筆記亮相
    朱光亞在辦公室的工作照 記者張皓練 翻拍    長江網訊9月1日上午10時,「光輝典範 永耀蒼穹——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武漢科技館序廳開幕。本次展覽除了展出大量資料圖片外,還展出了朱光亞讀書期間的手稿和他使用過的辦公設備等珍貴物品。  朱光亞生於湖北,他是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26歲時,他拒絕美國邀請,毅然回國。途中,他與51名留美同學聯名發出公開信:「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著我們!」  今年是朱光亞院士95周年誕辰。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在北京逝世 享年87歲[圖]
    朱光亞簡歷:1924年12月生,湖北武漢人,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博士,研究員、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國核武器研製的科學技術領導人,負責並領導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九大至十四大代表。
  • 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重慶科技館開展
    前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聯合指導,中國科技館、朱光亞戰略科技研究院、重慶市科協聯合主辦的「光輝典範 永耀蒼穹——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重慶科技館開展。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逝世
    【視頻】中國「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逝世 享年87歲【視頻】2010年8月,溫家寶看望朱光亞【視頻】2009年8月,溫家寶看望朱光亞【視頻】人民軍隊英雄譜——朱光亞老照片:毛澤東主席接見物理學家朱光亞
  • 朱光亞:我這輩子就一件事 搞中國的核武器
    朱光亞資料圖片。 資料圖:中國早期核試驗中,作為試驗品的核爆炸掀掉炮塔  朱光亞這輩子喝酒只醉過一次,就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晚上。  1972年後,李政道每年回到祖國都能見到朱光亞,但朱光亞對自己的成就和貢獻從來隻字不提。李政道也是從公開的資料中,才知道好友朱光亞在這個研製原子彈、氫彈的科學家團隊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寫在中國「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逝世一周年之際
    朱光亞,斯人雖已遠去,身後卻浩氣長存。 「兩彈」功勳 1942年夏,18歲的朱光亞進入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 在這裡,朱光亞先後受教於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葉企孫、饒毓泰、吳有訓、吳大猷等教授,並很快顯露出自己的天賦才華。 1946年,朱光亞與李政道等一起,漂洋赴美。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之子回憶:父親一輩子低調、一絲不苟
    朱光亞之子朱明遠在現場致辭。(鄭瑩瑩 攝)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11月1日電(鄭瑩瑩)歷經一年多的巡展,「光輝典範 永耀蒼穹——朱光亞生平事跡展」1日在上海科技館開啟全國巡展的最後一站,將持續至12月30日,向公眾講述中國「兩彈一星」元勳、核科技事業的重要開拓者、第一顆原子彈氫彈攻關技術總負責人、國防科技領域的卓越組織領導者朱光亞的生平事跡。
  • 3月15日前可來重慶科技館 了解「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生平事跡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20日19時47分訊(記者 伊永軍)朱光亞是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重慶是朱光亞曾經學習生活過的地方。日前,「光輝典範 永耀蒼穹——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重慶科技館開展。本次展覽將免費開放至3月15日,朱光亞的文件手稿、辦公用具等珍貴實物及圖片資料首次與公眾見面。
  • 視頻| 從抗美援朝到兩彈一星 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滬開幕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上午,由中國科技館等單位策展的「光輝典範 永耀蒼穹——朱光亞生平事跡展
  • 朱光亞:一生就做一件事 功績永載中國史冊
    講授大學一年級普通物理學的是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的趙廣增教授,他深入淺出的講課和介紹學科前沿的課外輔導,使朱光亞受到物理學科新發展的薰陶。大二時,朱光亞轉學西南聯大,並先後受教於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葉企蓀、饒毓泰、吳有訓、朱物華、吳大猷等教授。眾多名師的栽培,使朱光亞的學業有了較堅實的基礎。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生平事跡展來綿陽了 「印刷體」手稿震撼觀眾
    回去吧……」12月21日,位於綿陽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舉行的「光輝典範永耀蒼穹—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巡展開幕式上,朱光亞先生的長子朱明遠誦讀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這封公開信是70年前由朱光亞聯合其他51位留美同學共同起草,旨在號召當時的留美學者早日回國參加祖國建設。開幕式現場來自社會各界的觀展人士用熱烈的額掌聲回應了那永不消逝的激昂回聲。
  • 「光輝典範 永耀蒼穹」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滬展出
    東方網記者曹磊11月1日報導:由中國科技館等單位策展的「光輝典範永耀蒼穹——朱光亞生平事跡展」於2020年11月1日至12月30日在上海科技館舉辦,上海是該展全國巡展的最後一站
  • 朱光亞生平簡介
    2004年12月,為表彰朱光亞對我國科技事業特別是原子能科技事業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我國國家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038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渝開展
    1月18日,「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重慶科技館開展。其中,朱光亞的大學作業、文件手稿、辦公用具等珍貴實物及眾多圖片首次與公眾見面,市民可親眼見證朱光亞從一介青年學生成長為功勳科學家的人生歷程。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
    這是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1年度頒獎盛典」上,組委會給予為新中國核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已故科學家朱光亞的頒獎詞。朱光亞的長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朱明遠代父親領取獎盃時,說:「父親無時無刻不在以純潔而高尚的道德情操滋養著我們的心靈,提升著我們的人生境界,這也是父親一生不斷默默地為我們送出的禮物。」
  • 中國科協原主席朱光亞:淡泊名利的兩彈一星元勳
    溫家寶拉著83歲的朱光亞的手,對這位相識20多年的中國科協原主席給予了高度評價。  朱光亞在任中國科協主席的5年間,組織廣泛開展了國內外科技交流活動。高潮透露,這5年間,近100個各類學會、協會組織各種交流活動累計達12800多次,交流各類論文70多萬篇。
  • 「朱光亞誕辰95周年生平事跡展」在綿陽開展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周洪攀 姚茂強12月21日上午,由中國科技館、朱光亞戰略科技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朱光亞誕辰95朱光亞是我國核科技事業的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他一直視祖國利益高於一切,將為人民謀福祉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建立核自衛力量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展館中,從朱光亞到海外留學到核科技研究,他每一步足跡均進行了展示。據主辦方介紹,朱光亞在波瀾壯闊、風雨滄桑的人生歷程中,彰顯了一名愛國知識分子情系桑梓、心憂天下的時代擔當。
  • 最晚被解密的「兩彈元勳」 朱光亞:他的一封信讓51名留學生回國
    因為父親就職於法國的企業,所以朱光亞從小就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對物理這一學科十分感興趣。 1941年,朱光亞考上了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一年後他得知西南聯合大學在重慶招收大學二年級插班生便跑去應試,順利的轉入了西南聯大,師從周培源、葉企蓀、吳大猷等大名鼎鼎的教授。
  • 朱光亞之子走進鎮原,與學子共同回顧「兩彈元勳」的愛國情懷
    魏榮爵對朱光亞的評價:朱光亞是個極為認真刻苦的學生,他的物理作業書寫規範,非常整潔,老師甚至建議把作業交給書店作為物理課本使用。與朱光亞的嚴肅內向相比,鄒承魯是個非常活躍的年輕人,口才出色、思維敏捷。這兩位「院士學生」的小故事說明「好學生」並沒有什麼統一的標準,要指導孩子們按照自己的個性尋找出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