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教育信息化從 1.0 時代的網絡、智能軟硬體升級,到 2.0 時代從系統、大數據等領域賦能教育產業,使之更加數據化、智慧化,再到 3.0 時代推動實現教育大規模、普惠和個性化,在這一過程中,教育公平始終是熱議話題。
2020 年 9 月 18 日,多鯨資本聯合虎彩舉辦「教育信息化賦能教育公平」研討會,各路企業家、投資人相約東莞,多角度、深層次地探討相關問題,洞悉未來。
活動開場,多鯨資本創始合伙人葛文偉率先分享了教育信息化(包括教育出版)行業及政策概況。
以下為活動現場實錄,經多鯨整理。
作為教育行業老兵,2007 年到 2016 年,幾乎九年時間,我沒有看任何教育信息化項目。直到近三年,投了兩個項目,一個曉羊科技,被字節跳動收購了,還投了一家專門幫出版社做信息化的公司叫智慧流,長得不錯。為什麼之前不看教育信息化項目?因為所謂的招投標,所謂的靠強資源上市,所謂的十億天花板,也就是教育信息化賽道傳統教育公司從來沒有超 10 億的收入。科大訊飛今天變成幾百億的公司,主要靠收購而不是自然增長。
但過去三年,底層技術變化讓這個產業鏈誕生新的增長機會。尤其網際網路大廠的入局,讓教育信息化賽道的選手,無論你有多厲害、能搞定誰,所有人都回到同一起跑線。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叫做從 Somebody 到 Nobody,在產業巨變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過去 20 年,我看到所有和教育有關的生意只有三件事:賣書、賣課、賣裝備。
在教育信息化賽道,有兩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個就是教材。十年前推一教一輔,導致最後只有 20 多家出版社活著,幾乎每個省都有一家國資背景、新華書店背景的出版社坐擁幾十億收入。整個市場大概五六百億。
但在數字融媒體時代,教材從所謂的紙媒變成了富媒體、融媒體,從冰冷的書變成可以和學生進行交互的產品。比如智慧流,幫助 21 家出版社英語小學教材做了融媒體賦能。這些出版社為什麼願意和一家創業公司合作?因為過去出版社一教一輔兩本加起來,大概 15% 的毛利,一個學生掙三塊。只是因為有國家專營權,量大,所以收入高。到了數字媒體時代,拿智慧流舉例,幫了所有出版社做數字融媒體服務以後,學生、老師的大量留存學習數據被打包,可以賦能到教材以外,產生新的附加值產品,客單價變高,家長自願購買,營收輕鬆過億。
大家有興趣可以翻一翻淘寶教材銷量指數,專門給家庭主婦和 90 後做的菜譜書,賣的可火了。如果是信息化公司幫助這些公司做菜譜的信息化會是什麼樣?還有財經類書籍、股票入門、證券入門…… 可以做大量理財課程、輕知識付費。今天打開淘寶、京東,圖書排名前 20、50 的,統統可以用這個方法重新做一遍。
所以在傳統數字出版整個市場,和輕學習、知識付費、數據掛鈎,全國總容量預判從 600 億擴容到三四千億,從原來能出 20 來家上市公司到可能會誕生一兩百家為出版系統提供信息化服務公司,每家都還活得不錯,還會誕生百億級收入公司、千億級估值公司。傳統出版業態和信息化結合以後,會變成創業窪地,教育信息化和出版進行結合的過程當中,有大量機會。
第二,信息化裝備也一樣,這兩年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教室裡還有多少東西是沒有被 5G、IoT 也就是所謂物聯網數據改變的?未來,所有裝備都值得重新幹一遍。在 5G 時代,會誕生出 6 千億到 7 千億的新增量。可以大膽地想,硬體領域裡面顛覆性的機會到底在哪裡?
這張圖是要對所有教育創業者進行重新定位。過去教育創業者可能是做內容、服務、工具、硬體、軟體等等,但是未來教育創業者只有三種角色:數據生產者、數據連結者、數據應用者。
王興有句話,為什麼今天網際網路企業都變成了巨無霸?因為他們擁有了數據。類似美團、阿里這樣產生海量數據的公司,它沒有邊界,分分鐘會跨界。未來所有教育創業公司,尤其離數據最近的信息化公司,如果不是數據生產者、連結者和應用者,會沒有未來。
舉個例子,阿里曾經派了幾十個阿里雲工程師,駐紮在杭州非常知名的一所學校,幹了三年,把整個學校的數據治理全做了一遍。那所學校的一本率是 97% 。老校長幹了 20 年,說 20 年沒幹掉一個事,就是尾部 11% 的學生。所謂「尾部」學生是說只能進入一本,去不了 985、211 高校。結果用了全數據監測以後,第三年,尾部學生幹到了只有 3%。
我跟阿里雲項目負責人交流時,他說,強校的弱生、弱校的強生、強校的年輕師資、弱校的頭部師資會做出非常有意思的組合。阿里巴巴的城市大腦,今天如果重新幹一遍,一定會首選教育作為突破口。因為只有教育有兩個特徵:第一,在封閉環境裡面;第二,擁有全流程數據。這是最容易形成大腦級、AI 級的條件。
我跟杭州這所學校的校長交流,問他用完全流程教育大腦這套系統,三個最大的感受是什麼?他說,第一是年輕。教育裡最大的驅動力其實是老師。因為這套系統,年輕教師不需要花十年,只需要花兩年,就可以幹教學、教研,成為一名高級教師;第二是及時反饋。在教育領域裡面,及時反饋是比什麼都重要的數據支撐,可以修正一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路徑。要讓所有學生都有及時反饋系統。第三是老師與學生之間及時、正向、雙向激勵。花了上千萬人民幣,幾十個工程師,三年時間,最後的結果就是教學教研的及時反饋和積極激勵。
花那麼多時間講這個例子,是想問大家,現在教育行業誰有本事把一個學生、一個學校的全流程數據幹掉?我們有一個預判,產業級平臺肯定不屬於創業者。阿里雲投了幾十上百個工程師做算法,幾乎把那個學校方方面面改了。好未來據說目前有 8 千名工程師,但是和華為、字節跳動、阿里、騰訊這四家數以萬計的工程師比,算什麼呢?
所以我們有一個預判,在打破信息孤島、建立數據驅動這件事情上,未來只有網際網路大廠能做。過去五年,我相信教育和網際網路大廠沒什麼關係,因為他們只有流量,而教育恰巧是和流量沒什麼關聯的生意。我預判說,教育還會百花齊放,不會被網際網路大廠幹掉。但五年後,我對這件事情的理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教育變成了數據經濟體。未來切割教育孤島,只能靠提供雲覆蓋、超級邊緣計算以及全數據的網際網路巨頭公司,比如騰訊、華為、阿里巴巴、字節跳動。
這次疫情,國民教育在線需求逐步崛起,為平臺化提供了可能。三年前,大家都覺得釘釘、企業微信和教育好遠。但疫情突然讓它們變成國民級的存在,變成行業底層工具。這次疫情,釘釘兩個月的雲伺服器投入是 10 億人民幣量級。任何一家獨立教育公司都投不起。
像新東方、好未來等教育巨頭,它可以完成自身的生態閉環布局,但沒有能力變成底層生態,而這四家公司早晚會變成行業裡的底層生態。
字節跳動現在非常瘋狂,雖然還在學習階段,還在犯錯,但還是要相信,假以時日,張一鳴那個團隊能夠跨過學習周期,在付出學費以後變成非常可怕的生態方。
華為雲端一體後也一定會變成生態型公司。
騰訊雖然以 C 端基因入局,to B、to G 存在難度,但是不能忽視它。
阿里最近動作也加快了,把釘釘合併在阿里雲事業部,雲釘一體。
總結來說,從流量到新教育基建的轉變,教育行業迎來了巨頭時代。他們不再是靠流量賦能,而是靠基礎技術賦能。在數據時代,教育創業者可能都要重新思考,我到底是騰訊系、華為系、阿里系還是字節系,到了不得不思考站隊的時候。
說回教育信息化,作為一件把教師、內容、交付場景這教育核心三大要素完美串到一起的事情,還有幾個方面可以延展性思考。
一個是未來教育科技。AI、區塊鏈、5G,這些東西都會真實發生。我們其實沒有辦法想像未來在 5G 時代、AI 時代可以做什麼,但對教育信息化從業者來說,一定要知道,十年以後你一定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在教師、內容和交互場景之間,創造自己的位置。
教育工具也一樣。教育信息化將成為數據採集分析的重要入口,並為個性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持。阿里雲團隊在那個學校三年產出,涵蓋數據融合加工層面、數據治理層面、數據開放共享層面、數據應用層面等等,幾乎把那個學校所有地方都部署了連接器,就為了數據採集。最後的結果就是讓教育大規模、普惠、個性化的不可能等邊三角成為可能。
我們認為當教育大腦能夠成為公立學校標配的時候,當學生可以在公立學校,哪怕是五六十人的課堂也實現個性化教育的時候,就不需要課外輔導。其實,K12 文化課不創造任何社會價值,它只創造企業價值,讓很多教育企業家成為全球富豪。它也創造個人價值,誰學的快,誰交的錢多,就可以上清華北大。本質上它沒有提供更好的社會價值。
教育大腦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精準就業。過去大學生就業的最大問題是學校培養的學生和就業市場的不匹配,所以有了新工科,有了產教融合。
現在有了教育大腦,在就業這件事情上可以大量應用。舉個例子,比如說朱總最好的那個秘書突然嫁到美國去了,朱總要找另外一個新秘書。教育大腦就可以把朱總認可的秘書貼成幾十個緯度標籤,反向推到學校,哪怕是三本學校。問學生你想不想成為朱總的秘書?你的學姐幹過 50 件事,你幹了這 50 件事出來,大學畢業就可以被朱總錄取。教育大腦在做精準的標籤化、數據化,產生大量路徑回推到學校。所以我們認可教育大腦未來會在教育信息化起到核心作用。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從 2012 年開始,花非常大力氣看教育信息化賽道。教育信息化應該在公立校內發生,應該在公益、普惠的性質下產生個性化效果。總結來說,未來教育信息化是技術賦能、教育大腦、全面普惠。
因為只有普惠才是真正的未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