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處人群,卻如此孤獨丨BBC這項全球實驗,告訴我們為什麼?

2020-07-28 黃桃貓

hello,各位小夥伴們,每周一更的全球心理資訊又和大家見面了。本周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是一項英國廣播公司(BBC)歷時數年、跨越生死、覆蓋全球、耗資上億的科研項目-----「孤獨實驗」(lonely Experiment)

我身處人群,卻如此孤獨丨BBC這項全球實驗,告訴我們為什麼?


「我身處人群,卻如此孤獨。」


· 正 · 文 · 來 · 啦 ·

「孤獨實驗」(lonely Experiment)

一項大規模的全球研究顯示,年輕人、男性和生活在「個人主義」社會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獨。

這項研究基於全球46000多名參與者的反饋,是英國廣播公司(BBC)「孤獨實驗」(lonely Experiment)發布的第一項研究。

參與者的年齡從16歲到99歲不等,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孤獨感會穩步下降。

根據研究結果,生活在個人主義社會(如英國或美國)的年輕男性比生活在集體主義社會(如中國或巴西)的年長女性更有可能感到孤獨。

這項研究由埃克塞特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和布魯內爾大學共同開展。

我身處人群,卻如此孤獨丨BBC這項全球實驗,告訴我們為什麼?

孤獨年輕化

與人們的預期相反,孤獨並不是老年人所特有的困境。

事實上,年輕人的孤獨感更強烈。

「由於孤獨感源於一種感覺,即一個人的社會關係不盡如人意,這可能是由於年輕人和老年人持有不同的期望。」

孤獨實驗的跟蹤數據發現,實驗中設定的年齡模式似乎適用於許多國家和文化,研究者指出關於性別,現有的證據有好有壞。

人們已經意識到,承認自己感到『孤獨』對男性來說可能是一種特別的恥辱。然而,當這個詞在測量中沒有使用時,男性有時會比女性更孤獨。這也是「孤獨實驗」現階段最新的發現。

我身處人群,卻如此孤獨丨BBC這項全球實驗,告訴我們為什麼?

全球性追蹤研究

通過對237個國家、島嶼和領土的調查反饋,研究人員得以對文化差異進行前所未有的分析。

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孤獨的文化差異證據非常複雜,而且文化可以從相反的方向影響實際和期望的社會交往。

此外,可以認為,承認感到孤獨在個人主義的社會中也是一種恥辱,在這個社會中,人們被期望是自立和自主的。

「我們再次使用了一種不直接涉及孤獨的方法,這讓我們能夠證明,生活在個人主義社會的人比生活在集體主義社會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獨。」

鑑於2019冠狀病毒病的流行,應該特別注意社會變化可能如何影響年輕人。雖然年輕人確實更善於利用科技來獲取社交關係,但這並不會減輕他們的孤獨感。

我身處人群,卻如此孤獨丨BBC這項全球實驗,告訴我們為什麼?

會社交並不代表不會孤獨

孤獨的人社交技能並不差。人們會認為,孤獨的人是因為交友困難,提升社交技能會緩解孤獨。但實驗發現,孤獨感強的人,社交技能並不差。

社交的要素之一,就是體會別人的感受。孤獨的人更能感受別人的情緒,並隨之調整自己的反應。這會為他們贏得別人的好感和信任,促進社交。

研究認為,孤獨的人不是社交技能差,只是難以應對社交場合中的焦慮,而不想去社交。是主動選擇孤獨,而非被動。積極獨處的人並不一定孤獨。

「獨處」和「孤獨」不一樣。超過80%的人表示,他們喜歡獨處,願意一個人花時間做些事情。他們主動選擇獨自一人的狀態,因此這是積極的。

我身處人群,卻如此孤獨丨BBC這項全球實驗,告訴我們為什麼?

同理心與孤獨感成正相關

一項實驗調查了人們的兩種同理心。

一種關於他人的生理疼痛,比如別人不小心被門夾到手,或者被蜜蜂蜇傷;另一種關於他人的社會疼痛,比如在學校遭到霸凌,沒被邀請參加派對或失戀分手。

常感到孤獨的人更有同理心。調查現實,在生理疼痛方面,孤獨的人和不容易孤獨的人,他們的同理心差別不大。在社會疼痛方面,容易孤獨的人同理心更強。可能因為他們體會過類似的痛苦,對相同處境的人更有同理心。

我身處人群,卻如此孤獨丨BBC這項全球實驗,告訴我們為什麼?

心理科普加油站

「孤獨實驗」(lonely Experiment)

英國政府為了應對人們的孤獨問題,任命了世界首位「孤獨部長」(Minister of Loneliness)。

2018年,BBC在當年情人節啟動了孤獨實驗,(The Loneliness Experiment),來自全球各地的55,000人參與了這項調查,使其成為史上最大的一項針對孤獨的研究。在全球範圍調查人們關於孤獨的心理感受。

這項實驗由BBC和英國三所大學,以及一家醫療主題博物館(Wellcome Collection)聯合主持。共有來自237個國家和地區的55000人參與,是史上最大規模的針對孤獨現象的調查。

我身處人群,卻如此孤獨丨BBC這項全球實驗,告訴我們為什麼?

reference


Journal :

  1. Manuela Barreto, Christina Victor, Claudia Hammond, Alice Eccles, Matt T. Richins, Pamela Qualter. Loneliness around the world: Age, gender,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onel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20; 110066 DOI: 10.1016/j.paid.2020.110066

— END —

好了本期內容就到這裡了,我們會每周持續更新,為大家帶來更多精彩有趣的心理科普知識。

如果你喜歡本期內容,歡迎留言討論,老喵一定在第一時間給親們回復,親們下周見咯,byebye

用心理學與你暢聊生活

心理諮詢★ EAP★ 注意力

我身處人群,卻如此孤獨丨BBC這項全球實驗,告訴我們為什麼?

往期精彩回顧:

總到生命盡頭才發現,單身才是你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Weekly丨角色錯位,才是很多家庭苦難的根源

Weekly丨原來在孤獨這件事上,也有真香定律

Weekly丨真正的「洗腦」,熬夜變傻科學實錘,值得看三遍

相關焦點

  • 哪一刻,你明明身處人群之中,卻覺得自己很孤獨?
    哪一刻,你明明身處人群之中,卻覺得自己很孤獨?身處人群之中,可是卻無心無力參與,這種孤獨感怕是最絕望的吧!以前上晚自習的時候,看見周圍的同學在聊天,仿佛靈魂出竅似的,感覺周圍的人很陌生,聽不到他們說些什麼,只感受到嘈雜聲。
  • 為什麼年輕人可能更孤獨?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人口快速接近80億的過度擁擠的世界。儘管如此,許多人還是感到孤獨和孤立。英國廣播公司做了一項關於孤獨的調查,來自世界各地的55000人參與了調查。Can you be lonely in a crowd?
  • 揭開孤獨症遺傳圖譜的神秘面紗,首個大規模中國人群孤獨症基因測序...
    與歐美人群患者相比,SCN2A基因的突變表現出明顯的人群差異;同時,我們的研究提示了10餘個新的孤獨症風險基因;研究還通過對20個攜帶有新發突變的孤獨症家庭進行臨床回訪,發現來自不同家庭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胃腸道異常和頭圍異常等特殊表型。
  • 《孤獨是可恥的》:我們孤獨著也聯繫著
    另一個實驗也證實:一個人的幸福感具有穩定性,並且不會過多的偏離這個人的基本狀態。幸福感的程度不能簡單認為是由個人的人格決定的。對人類中的一份子來說,幸福的來臨需要會聯繫的輔助。各種生活的例子、新聞、文學影視作品都告訴我們:幸福是買不來的。
  • 你為什麼會感到孤獨?
    如果我在街上問人們,『你們知道孤獨意味著什麼嗎?』可能99%或100%的人會說是的,」戴琦解釋道,「認為孤獨應該是一個神經科學概念的論點似乎很合理。只不過,還沒有人找到一種方法來檢測孤獨,並將它定位到特定的細胞上。這就是我們正在努力做的事情。」  近年來,大量的科學文獻將孤獨與抑鬱、焦慮、酗酒和藥物濫用聯繫起來。
  • 我不喜歡孤獨,偏偏學不會兩個人相處,我努力的嘗試著走入人群中
    聽到喜歡的歌,遇到喜歡的事,看了喜歡的電影,見到喜歡的風景,你迫不及待想找個人分享,卻發現……身邊空無一人,這時候最先趕來的就是孤獨。我在人來人往的街頭中,明明周邊滿是人群,可我卻感覺身處人群之外,一個人走在人群之中,假裝我也是人群裡的其中之一。
  • 王績一首經典的五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高貴的靈魂註定了孤獨
    孤獨的人無論是身處在什麼地方,那都是註定了會孤獨,特別是對於靈魂高貴的人來說,身邊即使是有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那同樣還是會孤獨。並且生活在什麼地方不重要,最重要的還是要實現人生理想,要是一輩子鬱郁不得志,這對於有才華的人來說,那是一種沉痛的打擊。
  • 為什麼身處大自然中,人們感到更舒適自在?
    人們都喜歡鳥語花香、綠樹成蔭的自然環境,那為什麼身處大自然中,人們會感到更舒適自在呢?在設計法則中,有一項法則叫作「親近生命效應」,它指的是在自然景觀和意象的自然環境中,可以減輕壓力、提高專注度。一直以來,詩人和哲學家認為,親近大自然具有恢復健康的功效。
  • 科學家對5個月大嬰兒進行孤獨症實驗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近日對5個月大的嬰兒進行了孤獨症實驗,測試嬰兒如何進行認知學習,科學家希望通過這項實驗更深入的了解嬰兒的大腦信息,了解孤獨症的形成原因,儘早發現孤獨症的症狀,並採取幹預措施減小孤獨症對兒童的傷害。
  • 我們越長大越孤單,習慣了孤獨,為什麼
    #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越長大越孤單,習慣了孤獨。最近讀到一個理論,它從理論和實踐中幫我們印證了,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越孤單。事實上是,並非只有我們如此,好多人都如此,我們的文化克己內省,尤其盛產孤獨而不孤單,西方文化細分外求,特別聚集孤單而不孤獨。
  • 世界名著《百年孤獨》四句精華,寫盡孤獨,說透人生
    反正都是孤獨的,那又何必去排斥孤獨,刻意待在人群中呢?不如自己獨處,努力學習、運動,享受這份有益的孤獨。這句話把人生說得明明白白,能給身處痛苦中,活得很吃力的人帶來力量與認同感。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來享受的,而是來磨鍊的,不止是你,其他人也是如此,有些人你覺得風光也只是你看上去罷了,其實他同時也在經歷著你所無法理解的通過,每個人都沒法停下來,也無法避免自己遇到的那些必然的痛苦。
  • BBC英語六分鐘|全球浪費:引人深思
    在你丟掉它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今天的話題:全球食物浪費。你扔掉食物的頻率有多高?Jen: Well, I don't waste food all the time.好的,在節目最後我再告訴你答案。近期在瑞典舉行的會議探討了世界各地食物和水的浪費問題。參會人員表示,在人類生產出的可食用食物中,有1/4沒有成為我們的盤中餐——被浪費掉了!Jen: A quarter! Why is all this food being wasted?1/4!為什麼這些食物會被浪費掉?
  • 最新實驗發現,自閉症患者的這項能力不會隨衰老而退化
    因此,研究者提出相比於正常兒童,孤獨症兒童在心智解讀能力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心智能力的退化回歸我們的主題,一般來說,心智能力就和其他能力一樣,根據自然規律,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退的。因為從目前看來,我們對於自閉症患者的認知能力如何隨著年齡而變化可以說是一無所知「,英國倫敦大學教授Uta Frith說對於心智能力的探究這項實驗的參與者通過填寫問捲來評估其識別自己情緒的能力和同情心。
  • 為什麼年輕人和成年人對孤獨的感受不同?
    所有人都會時不時地感到孤獨,無論性別,年齡,社會地位和其他因素如何。這種感覺雖然很自然,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導致心理和生理疾病。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正在仔細研究這種現象的性質,最近,一個荷蘭小組決定找出人們最孤獨的年齡以及造成這種感覺的原因。事實證明,孤獨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年齡。例如,如果年輕人長時間不與朋友交往,他們會感到不必要。
  • 一份中國孤獨症兒童的精神發育實驗報告
    一份中國孤獨症兒童的精神發育實驗報告 2020-12-12 14: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當我們害怕孤獨時,到底在害怕什麼?
    其實影片想要告訴我們真正令人無法接受的是孤獨感。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Krishnamurti)認為:人們讀書、娛樂、交友、戀愛、結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動、興趣、愛好、權力與金錢欲望都是為了將自己的心分散開來,讓自己有事可做,不至於有時間感到孤獨。
  • 沒有人拒絕bbc網站
    2008-03-26/14:19   26日消息,bbc
  • 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嗎?通過一個著名實驗,告訴你答案!
    今天我要講一個社會學歷史上最為重要的研究:權力服從實驗。在10年前上這門課的時候,95%的學生看過這個實驗的錄像,而現在人們更多的是討論的研究理念,今天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它,我們要從情景評價的角度來研究它。首先我要介紹一下這項實驗的基本內容以及它是如何操作的,來確保我們大家對這項實驗的內容能夠達到共識。
  • 【專訪】從虛擬課堂到實驗學校,可汗學院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專訪】從虛擬課堂到實驗學校,可汗學院為什麼如此受歡迎?,可汗學院為什麼如此受歡迎?2014年,薩爾曼·可汗創辦可汗實驗學校,將其教育理念應用到實體學校的課堂教學中,繼續探索最理想的教育模式。芥末堆聯合優酷教育,對話創始人薩爾曼·可汗,探討最理想的教育模式。每月5億分鐘的學習時長可汗學院為何能在全球受到歡迎?
  • 唐詩裡一首非常孤獨的詩作,通篇充滿了憂愁之感,寫得很是孤獨!
    唐詩的類型可謂是極其豐富,各種不同的類型,各個不同的流派,可謂是比比皆是,只要熱愛這些詩詞,一定能夠從中找到自己喜愛的作品,其中有一些作品看似寫得很普通,可是那一份深厚的情感,以及細膩的描寫,那都是詩作中的一大特點,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讀起這些作品時,則是會被詩作所傳遞出來的那一份情感所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