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各位小夥伴們,每周一更的全球心理資訊又和大家見面了。本周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是一項英國廣播公司(BBC)歷時數年、跨越生死、覆蓋全球、耗資上億的科研項目-----「孤獨實驗」(lonely Experiment)
「我身處人群,卻如此孤獨。」
· 正 · 文 · 來 · 啦 ·
一項大規模的全球研究顯示,年輕人、男性和生活在「個人主義」社會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獨。
這項研究基於全球46000多名參與者的反饋,是英國廣播公司(BBC)「孤獨實驗」(lonely Experiment)發布的第一項研究。
參與者的年齡從16歲到99歲不等,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孤獨感會穩步下降。
根據研究結果,生活在個人主義社會(如英國或美國)的年輕男性比生活在集體主義社會(如中國或巴西)的年長女性更有可能感到孤獨。
這項研究由埃克塞特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和布魯內爾大學共同開展。
與人們的預期相反,孤獨並不是老年人所特有的困境。
事實上,年輕人的孤獨感更強烈。
「由於孤獨感源於一種感覺,即一個人的社會關係不盡如人意,這可能是由於年輕人和老年人持有不同的期望。」
孤獨實驗的跟蹤數據發現,實驗中設定的年齡模式似乎適用於許多國家和文化,研究者指出關於性別,現有的證據有好有壞。
人們已經意識到,承認自己感到『孤獨』對男性來說可能是一種特別的恥辱。然而,當這個詞在測量中沒有使用時,男性有時會比女性更孤獨。這也是「孤獨實驗」現階段最新的發現。
通過對237個國家、島嶼和領土的調查反饋,研究人員得以對文化差異進行前所未有的分析。
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孤獨的文化差異證據非常複雜,而且文化可以從相反的方向影響實際和期望的社會交往。
此外,可以認為,承認感到孤獨在個人主義的社會中也是一種恥辱,在這個社會中,人們被期望是自立和自主的。
「我們再次使用了一種不直接涉及孤獨的方法,這讓我們能夠證明,生活在個人主義社會的人比生活在集體主義社會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獨。」
鑑於2019冠狀病毒病的流行,應該特別注意社會變化可能如何影響年輕人。雖然年輕人確實更善於利用科技來獲取社交關係,但這並不會減輕他們的孤獨感。
孤獨的人社交技能並不差。人們會認為,孤獨的人是因為交友困難,提升社交技能會緩解孤獨。但實驗發現,孤獨感強的人,社交技能並不差。
社交的要素之一,就是體會別人的感受。孤獨的人更能感受別人的情緒,並隨之調整自己的反應。這會為他們贏得別人的好感和信任,促進社交。
研究認為,孤獨的人不是社交技能差,只是難以應對社交場合中的焦慮,而不想去社交。是主動選擇孤獨,而非被動。積極獨處的人並不一定孤獨。
「獨處」和「孤獨」不一樣。超過80%的人表示,他們喜歡獨處,願意一個人花時間做些事情。他們主動選擇獨自一人的狀態,因此這是積極的。
一項實驗調查了人們的兩種同理心。
一種關於他人的生理疼痛,比如別人不小心被門夾到手,或者被蜜蜂蜇傷;另一種關於他人的社會疼痛,比如在學校遭到霸凌,沒被邀請參加派對或失戀分手。
常感到孤獨的人更有同理心。調查現實,在生理疼痛方面,孤獨的人和不容易孤獨的人,他們的同理心差別不大。在社會疼痛方面,容易孤獨的人同理心更強。可能因為他們體會過類似的痛苦,對相同處境的人更有同理心。
英國政府為了應對人們的孤獨問題,任命了世界首位「孤獨部長」(Minister of Loneliness)。
2018年,BBC在當年情人節啟動了孤獨實驗,(The Loneliness Experiment),來自全球各地的55,000人參與了這項調查,使其成為史上最大的一項針對孤獨的研究。在全球範圍調查人們關於孤獨的心理感受。
這項實驗由BBC和英國三所大學,以及一家醫療主題博物館(Wellcome Collection)聯合主持。共有來自237個國家和地區的55000人參與,是史上最大規模的針對孤獨現象的調查。
Journal :
— END —
好了本期內容就到這裡了,我們會每周持續更新,為大家帶來更多精彩有趣的心理科普知識。
如果你喜歡本期內容,歡迎留言討論,老喵一定在第一時間給親們回復,親們下周見咯,byebye
用心理學與你暢聊生活
心理諮詢★ EAP★ 注意力
往期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