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易秋婷 馬蕾孕哺育 來自專輯追奶文章專輯
老師,我各路方法,各種下奶湯,pp大法全都試過,是不是沒有希望了?
每天喝3、4升水,不斷的跑廁所,奶卻不見多,是不是不適合追奶?
催乳師上門按摩催奶,當時覺得還不錯,半天就打回原形,是催乳師問題還是我的問題?
看了無數科普文章,道理好像都懂了,可是為什麼我的泌乳工廠就是跟不上生產?
我是天生沒奶嗎?
我到底還要不要追奶?
在平時的諮詢中,諸如此類的疑惑每天都能聽到。
這些靈魂拷問,背後都是一個個疲憊甚至有些自責的媽媽,帶著滿滿的期待迎接新的小生命,都想把最好的營養給孩子,卻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順利的母乳餵養。
媽媽們想知道還能不能追奶,想知道追奶到底能否成功,付出與收穫到底何種比例,這裡不得不說一下,奶量供應方程式:
足夠的乳腺組織
+
完整的神經通路和完整的導管
+
充足的激素和激素受體
+
頻繁、有效的乳汁移出和刺激
=
充足的奶量
足夠的乳腺組織
相信追奶的媽媽都會不自覺的想,我的乳腺組織充足嗎?什麼樣才是充足?其實充足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發育變化,青春期和孕期的乳房增大。
真正乳腺組織不足的人少之又少,都是非常特殊的情況。
完整的神經通路
我們一刺激乳房(寶寶吸吮,手擠奶,使用吸奶器),就好像打電話告訴大腦需要產生乳汁,「你快點生產呀,寶寶要吃奶了」,然後乳房就接收到信號,開始產奶,如果做過一些胸部手術,這個電話信號被幹擾,甚至電話線被直接切斷了,乳汁分泌就會受到影響。
乳房手術切口在乳暈處對乳腺組織的影響最大,可能會損傷導管神經和血液供給,乳頭穿孔,隆胸,縮胸手術,乳腺囊腫切除,活檢都有可能會對乳腺有一定損傷,神奇的是神經和導管會有一定的修復能力,可以再生。
也就是並不是做過乳房手術就一定會影響產奶,大多數情況都不影響。
充足的激素和泌乳受體
與哺乳相關有一個很重要的激素,就是泌乳素,懷孕期間,為了保護胎兒安全,孕激素會抑制泌乳素的分泌,
隨著胎兒娩出,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急劇下降,泌乳素持續大量釋放並維持高水平,泌乳素和產後啟動乳汁製造有關,雖然泌乳素不可或缺,但也需要身體其他激素協同作用下促進乳汁分泌。
泌乳受體與泌乳素結合,泌乳細胞分泌乳汁,有研究認為早期頻繁吸吮可以刺激乳腺中泌乳素受體的增加,可以結合更多的泌乳素,使泌乳細胞產出更多的乳汁。經產婦有過哺乳經歷,泌乳受體形成更多,相較初產婦更容易產生充足的乳汁。
激素水平可能會受到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分娩出血過多,胎盤殘留,甲狀腺、多囊等疾病影響。
當然並不是有這些疾病,就一定會影響泌乳,這個是綜合考慮的因素,也有遇到很多媽媽有甲狀腺疾病,多囊,產後卻是「大奶牛」的情況,比如我自己也是甲減患者,至今母乳餵養24個月,先天性乳汁量不足機率真的很少。
頻繁、有效的乳汁移出和刺激
研究表明,產後開始大量分泌乳汁的時間和嬰兒是否頻繁有效吸吮移出乳汁關係密切,也就是說越早讓孩子頻繁有效吸吮,「下奶」更快。
媽媽應該做好的哺乳方面管理,在產後儘快和孩子接觸,刺激愛的荷爾蒙--催產素產生,有利於增加母嬰聯結,讓孩子吸吮乳房,每天至少保證8次,甚至是12次以上的餵養,保證親子同室,按需餵養寶寶。
頻繁有效移出乳汁,寶寶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寶寶口腔情況異常或者早產兒乳汁移出效率低,或者因為各種原因母嬰分離,這時我們需要手擠奶或者是吸奶器,頻繁的移出乳汁。
奶量公式已經很清晰的展示出來了,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理解,那麼我們來看看解題思路,讓我們的追奶事半功倍。
一、越早追奶,相對越簡單
一般在產後十天後,乳汁分泌就會由激素調控期順利過渡到自分泌調控期,什麼是自分泌調控呢,就是原來是國家分配大鍋飯,給多少你吃多少,十天後就變成了責任承包製,你幹多少活,就有多少飯吃。
那為什麼說,越早追奶效果越好呢?
一個泌乳工廠需要機器與工人,一開始時配備充足,隨時待命,但因為後面一直不需要生產太多貨物,工人和機器就會逐步撤離,後面想加大生產時會發現機器和工人都不夠用了。
產後時間越久,餵奶次數越少,機器與工人撤退就會越多,追奶難度就會越大。但難度大不代表沒有可能,具體的情況,還得全面分析。
二、對的方向
經常有媽媽和我哭訴,秋婷,我已經每天喝了4升水了,還吃了很多的藥,都沒有用呀,是不是我是天生沒奶?
方向不對,全白費,就像猴子撈月亮,在錯誤的地方下功夫,怎麼能撈得到月亮呢?
既然要追奶,我們當然要搞清楚泌乳的原理,主要就是寶寶的吸吮刺激,多吃多產,相關研究證明飲食是不會影響乳汁的量的,不管喝多少水都沒有辦法影響。
有的媽媽可能要說了,我喝了某某湯有作用,其實湯水都是溫熱的,喝了以後心情愉悅放鬆,也是有利於催產素分泌產生奶陣,喝一杯溫熱水也是同理。
三、他人支持
想要更高效的追奶,離不開一定的支持,而支持就包括家人的支持和專業人士的支持。
家人支持可以給予穩定的家庭氛圍,力所能及的輔助,以及無評判無壓力的認可,讓媽媽可以更加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努力。
專業人士的支持更多的是評估真實的奶量、發現最首要的元兇、作出高效率的調整,關注我們公眾號的媽媽們都是很愛學習的,看了很多的科普,知道要頻繁哺乳,提高哺乳有效性等等,但是有的時候學了很多,自己做還是不行。學了深銜乳,卻不能讓寶寶嘴巴張大,折騰的倆人一身汗,哺乳還是痛,以為這個知識不管用。
專業人士會考慮姿勢角度等細節,會考慮其他因素的幹擾,陪你找到你的那個卡點,科普的知識就像是一顆顆的珍珠,媽媽握在手裡,很零散,那專業指導就是讓一顆顆珍珠串起來成為最適合媽媽的珍珠項鍊。
四、情緒輔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聽到寶寶哭的時候,就會產生奶陣,如果不在家看到寶寶的照片,視頻,也會產生奶陣,甚至想到寶寶也會產生奶陣。
乳汁排出受奶陣影響,你的視覺,聽覺,觸覺,甚至想像都會影響奶陣產生,即使已經在吸吮刺激乳房了,但如果你一直在想「我追不上奶」、「我是餵不飽寶寶的」,非常焦慮或者緊張,也會干擾奶陣的產生,影響乳汁移出。
當我們把注意力從吸奶器刻度轉移到寶寶臉上,去體會小寶寶的可愛與美好,享受和小寶寶的親密時光的時候,你會發現,奶陣好像更容易來。
所以,情緒是一個雙刃劍,我們怎麼揮舞好這把劍,讓它幫助我們追奶就很重要。當我們有不好的情緒,比如忐忑、焦急、煩躁,我們不著急去掉它,我們試著接納它們,帶著它們繼續前行。每個人的追奶都不一樣,有的媽媽確實會付出更多的辛苦。
追奶會有成功也會有失敗,當你盡最大努力去做了,不論最終有沒有達到100分的目標,希望那些不好的情緒都離你遠去,留下的只有滿滿的愛與感動。
作者介紹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