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國以後才知道英語應該怎麼學我抱著同樣美好的願望,期待著自己的英語水平出國之後呈冪次方成長. 一個月後,發現我錯了(淚奔)

2021-02-15 澳洲遊洋

澳大利亞墨爾本雅思人氣微信


前不久看了一個帖子,lz說她或是到國外讀大學幾年了,到現在上課還是很難聽懂,下面就有大量跟帖表示遇到知音的,說:大家都以為出了國英語就自然而然滾瓜爛熟了,而懷揣著三腳貓英語,羞愧滴不敢告訴他們:姐在這聽不懂老師講課,看電影只看畫面,姐只跟中國人來往……


大部分人可能會有和我一樣的想法----能出國的人,天天泡在英語環境中,英語肯定是聽說讀寫樣樣精通。

我抱著同樣美好的願望,期待著自己的英語水平出國之後呈冪次方成長。

一個月後,發現我錯了

我的英語大概是這樣一個水平,大家可以做一下參考。應該把水平改說成我獲得過的英語相關成績,因為現在看來它們根本不能劃等號,大一公共四級考了598,大二六級考了620,大三上學期複習一個星期考過了BEC高級,大三下考GRE,英語專業的專四專八都一次性通過。


Discovery① 關於日常表達

我發現,我來英國一個月了,跟他人的對話中使用到的還是之前掌握的簡單又基本的詞彙,順暢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是很……,咳咳。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英語同中文,不少單詞都有同義詞,或是表達相近意思的短語,此路不通,可走他道。

例如,那天,我們準備把堆滿碗碟的推車從客廳推到廚房去,因為擔心一移動摞在一起的碗碟會掉下來,所以提前取了幾個出來,一起幹活的德國義工就問我在幹嘛,我想說這些碗碟不穩定,會有掉下來的危險,但怎麼都想不起來「穩定」用英語怎麼說,只好換著告訴他,"These bowls ain't in a balance." 雖然這是一個完全不正確的表達方式,但是說出來對方也能懂。

See?就是我們很多不會表達的詞彙,換一個簡單的詞彙,表達一個大概,他人也會理解的。

還有,我燙傷之後,有人關心我用藥了沒,我不知道"抹"用英語怎麼說,就用了put some cream,心想說我在皮膚上放上去點藥膏,跟塗的效果的也差不多嘛。後來查字典發現用put或apply表達塗抹還都是正確的呢。

印象深刻的一次,我們的houseparent,名叫K,一大家子的事她都要面面俱到,大到購買一切我們需要的東西,小到惦記著n個衛生間之一的廁紙快用完了。有次快臨近下班,她滿臉疲乏地告訴我她很累,那時我衝上心頭地想對她說,「你可真是太辛苦了!」

但是就不知道怎麼用英語表達,我微微轉過頭,雙眼充滿憐惜地看著她,希望能給她一絲絲安慰,其實心裡小人在咆哮啊:"你可真太辛苦了!"到底用英語怎麼說啊!!!!!!!!!

再舉例說,我們每天要在house裡打掃衛生,幹活之前要分工,eg:表達掃地,擦桌子,拖地,收拾桌面,以上出現的動詞都可以用一個動詞do來代替,後面加上具體的對象,或者更簡單的直接說do the living room,就把一個屋子裡的活全都概括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真正出過國的人英語表達能力還是不上升的原因之一,自我表達時遇到不會說的詞彙換一些其他簡單的詞彙或短語就解決掉了,他人表達時聽到正宗地道的表達方法真恨不得手邊有紙有筆可以記下來,我就經常有這樣的衝動。可是只在耳朵過這麼一遍,除非印象十分十分深刻的,基本都從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了。

等到下次遇到相類似的場景,心頭一緊,哈哈,終於可以把那個前幾天才學到的地道表達派上用場啦,可還是要糾結下到底是以Did you…?開頭還是Have you…呢

哎,算了吧,最後脫口而出的還是原本就會的那個簡單詞彙。


Discovery②我們需要怎樣的詞彙量

先講一個我犯的笑話。

在我們house裡,每次吃飯都是大家圍坐餐桌,靜等houseparent K在一旁服務。我們早飯都是把切成小塊的不同水果混合穀類,再加酸奶或牛奶,穀類品種繁多,分別裝在大玻璃瓶,K會依次問每一個人想吃哪一種。
第一天,我完全不知道那些穀類的名字,只好用手指某一個別人已經要過的,說我要一樣的。
當天晚上我就決定學學這些穀類的名字,工作完我特意溜到儲藏室盯著大瓶子上的標籤看了一個遍,牢牢記住了我想吃的那一個。
第二天早上吃早飯,等啊等,終於輪到K問我了,我正襟危坐,以洪亮的嗓音飽滿的音色告訴K: May I have some rice,plz??
她,愣,住,了
What??她反問道
我難道說得不對麼,我昨天晚上看得清清楚楚;瓶子標籤上寫的就是Rice啊,我發音不準嗎??
正準備調整狀態再次告訴她Rice時,她舉起了那個我念了一晚上的瓶子,說,Ah,Darling!it's brownflake.

請,不要笑俺;

Rice是大米,我知道的,但是看標籤上那麼寫,我就真相信裝在裡面的那種穀類也叫Rice,殊不知那瓶子以前是裝大米的,後來沒有換標籤,讓我鬧了個大笑話。

要知道,我背Gre詞彙之前可被告知,這是實用殿堂級別的。悲劇的是備考完沒多久我就把那些曾經機械背誦的單詞騰出大腦了。

因為不用,所以忘得快。

要說來這邊之後最大的進步,是名詞詞彙量的增加。

我從我照顧的孩子,其實也不算孩子,18歲。我從她身上學到的最多,她每天早上見到我,都會把我的髮型,以及身上穿的,戴的東西從頭到腳用英語描述一遍,形狀顏色質地巨細無遺,我因此知道劉海叫fringe。

之前總覺得衣服嘛,不就是clothes,現在知道jumper,top,jacket,blouse,dressing,suit,sweater,shirt來表達不同類別的衣服。

看見一個物品,能叫出來它特定名字,算是國內英語單詞學習上的雞肋,也難怪,我們多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各種形似,同義動詞的辨析還有一個動詞短語eg:pick up十幾個意思的記憶上面。

還記得,兩年前的一個晚上,那天還是我生日,我們全班為準備專四加晚課,我被分配講一個詞彙辨析題,選項是renew restore refresh rejuvenate,講完一遍同學還有疑問,後來我就搬著厚厚的牛津辭典上講臺上辨析舉例子,說了大概半個小時。

想想那個夜晚的詞彙辨析留給我的唯一印象就是,我20歲生日的那個夜晚,我還在上課!!!!

那麼怎樣來記憶這些生活中常用單詞呢?

以前在國內住外國人的沙發,我遇到聽不懂的食物名稱,他們都會跟我說說食物的原料,製作工藝等,這樣也就抓得八九不離十了,但是到了大不列顛,我對一個食物pardon一下,他們給我把材料一解釋,我只能更迷糊。

所以,剛開始的一段時間,我每天吃的都是我不知道名字口味奇特的食物。我會問那些孩,"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小孩blahblah一說我才知道。

我們每天吃的cheese有七八種,給麵包上抹的各種spread有十幾種,天天見,頓頓吃,也就都記住了。

說到底了,也就是重複,要強調的是高效重複——建立實物與英語單詞之間的直接對應,而不是通過英語單詞記住其中文意思,然後看到實物反射到中文意思,再聯想到對應的英文單詞。

還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沒出去的時候,就把該打好的基礎打牢了,這樣出去之後就會方便很多。去之前也可以先測測自己的英語水平,一定要真人測試才知根知底哦,現在國內有多英語機構都提供免費測評服務,這個就很不錯,在這個豆瓣小站的公告欄上:http://site.douban.com/143903/,測完之後,有時間和精力繼續學習的,就更好了。

Discovery③ 多聽就一定有效麼

之前在備考BEC高級的時候,我有過一段猛練聽力的日子,基本上只要醒著的時候耳朵裡都在聽BBC,效果讓我很驚喜。

前提是,我在反覆聽,一段新聞,從剛開始完全聽不懂,到聽了十幾二十遍大概能聽個大概,但還有個別單詞抓不住,直到看到對照文本聽清每一個單詞,我才會換下一段音頻。那段時間雖然不長,但讓我的聽力有了很明顯的提升。

再說前幾天,我們學校的幾個同事一起出去看電影,他們三個來自德國,一個匈牙利,都是英語非母語。

那天看的Bourne Legacy,我只能說:我最喜歡最後一段飆車的戲段,看得我好過癮吶,為嘛??
因為基本上沒有對話,都是動作戲。
在我提前查看網上內容簡介的情況下,看一場全英文的電影,我還是好掙扎。

而且,我前幾天查了下,才知道看的那場亂七八糟的電影叫諜影重重4,哎,我真的是把它當成無名小電影看的,要知道這麼有名,當時真不應該在電影院犯迷糊的。

我在國內看英文劇或電影時習慣性地會盯著中文字幕,無字幕電影簡直就是折磨,到了國外,又不是穿過了時空隧道或是吃了聰明藥丸,理所應當地還是對一場無字幕電影表示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

以上兩種都是在聽英語,且都是沒有字幕和提示的聽,為什麼前一種訓練會讓我提高,而後一種只是我花了9英鎊去看的一場熱鬧呢。

我自己,暫且把它們歸納成有效聽力和無效接收。

各國語言在表達時會發出不同的音域頻率,世界上能引起聽覺的聲波頻率主要在20~20000赫茲之間。世界各國的語言都有不同的頻率。據測定,中文,法文都是音域在2000赫茲以下的低頻率語言,而英語則是音域在2000赫茲以上的高頻率語言。從小我們聽慣了中文的低頻率語言,形成自己優先頻率帶,聽其他音域的能力則需要第二次形成。

而在反覆聽同一段音頻的時候,就像曾經一個美國著名的推銷大師在一次演講中,用一把小錘堅持不懈地敲打一個巨大的鐵球,剛開始會紋絲不動,但始終朝著一個點施力,鍥而不捨。就算前幾次聽完之後感覺沒有也沒任何進步,也請不要放棄,這是在一點點積累有效聽力。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就會產生累積效應。當一小錘、一小錘的力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讓鐵球動起來,這就是專注的力量。

前段時間在收拾房間的時候,我開著bbc radio,語速快,各種口音,再加上我沒有用心聽,所以就算聽一天,雖然有量是24小時,但是生詞各種多,聽一遍,嗖的過去,連生詞讀音都沒記住更別說去學習那些生詞了,故乘以質量0,收穫等於0。

我這兩天摸索出一個對我來說蠻有用的方法,想提高聽力的同學也許值得一試。

看bbc的短劇,一集大概二十多分鐘,條件是剛開始要無字幕,然後可以調出英文字幕,強調:不要中文字幕。

我在這邊可以用BBC 的iplayer在線看,好處在於可以設置字幕的顯示。我以前用過的射手播放器貌似是有這種設置字幕的功能.

如果剛開始覺得一下半個小時的信息量過大,可以用時間劃分,五或十分鐘為一段,把一段完全搞懂之後可以進行下一段。

我第一次這樣做的時候,看了10遍,懂了50%,然後點擊顯示字幕,對照著英文,我能懂75%,剩下的就是生詞和地道表達的問題了,兩者各佔一半,比如說我聽到train這個單詞,跟火車沒任何關係,後來查了英英辭典才知道它還有[裙子後擺]的意思,這也就回到剛說的第二點詞彙量的問題上了。有時熟語裡每一個單詞都懂,但就是不理解,就像中國成語一樣,幾個簡單的單詞組合在一起就有了另外一層意思。

想想看每次聽新聞學到的單詞都是爆炸,恐怖,槍擊,示威之類的生活中很少用到的單詞,看短劇的好處在於通過畫面和劇情的提示,我們可以猜測某些表達,更關鍵的是,其內容更接近生活,幫助建立更多生活場景的應對,而且是條件反射式的。

神奇的專注的力量,訓練幾天,我有感覺聽現實生活中的對話更清楚了。

我這麼笨,都可以進步,相信大家一定會比我做得更好。

爸媽一直認為我的英語很無敵,說我的英語到這邊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我真的很羞愧,很難說出口告訴他們我以上所述的殘酷事實。得瞞著他們才不會把他們對我的期待擊落一地, 不過,讓人值得欣慰的是,我現在堅持每天記單詞,練聽力,一點一滴微小的積累跟進步會讓我離那個完美的境地越來越靠近,或許半年或一年後,我可以把這個看似遙遠的目標一點一點變成現實。



澳洲遊洋雅思---

揚起成就澳洲的風帆學校官網:www.globalielts.com.au

學校地址:Exchange Tower, Suite 1011, 530 Little Collins Street, Mel 3000

諮詢電話:0452079929 96211697

新浪微博:澳洲墨爾本遊洋雅思學校

公眾微信:mel_youyang(每周發送一級備考資料)


相關焦點

  • 出國之後才發現,這麼多年我學的是假英語……
    這些年學英語、看美劇、考試拿高分……你以為這樣出國以後英語就夠用了嗎?
  • 「出國後,我的英語反而更差了!」
    我自己也是留學生中小小的一隻,對留學前景也抱有幻想,覺得這麼多錢砸進去,不應該是白砸進去的,出來肯定不會太差。但最終發現,有時候現實不僅僅骨感,還是瘦骨嶙峋。來澳洲後才發現,出國前最大的幻覺就是:「出國後至少英語肯定說得特別溜吧!」畢竟周圍老外那麼多,學習、生活都要用英語,語言水平不提高根本沒道理。
  • 答應我,英語學利索了再出國好麼?
    人生有三大錯覺,我今晚一定早睡、我明天就開始減肥、我出國就能練好英語....很多人覺得,我在英語環境裡呆上一段時間就能分分鐘用英語跟人家battle了。但很多人可能因為英語不好,連開口第一句都很困難。下面主頁君就來和大家聊聊,如果在出國前就學好英語,會給之後的海外生活帶來多少便利。語言是出國留學需要突破的第一道關卡。但在不少人看來,這似乎沒那麼重要。有的人甚至功利性地覺得,申請學校時夠到各種申請標準就行,一切船到橋頭自然直——等我出了國,被英語環境包圍不就自然變好了嘛!這種想法不評判對錯,一堆人在走的路自然有存在的道理。
  • 出國後才發現,自己以前可能學了假英語,老外真心不這麼說!
    在國內學了十多年英語,出國後卻發現自己拿著一沓好成績,卻連紙上談兵都顯得外行,常常會懷疑自己好像對真正的英語有什麼誤解。。。看來還是要用高級詞彙才顯得高級!我默默地記在了心裡…後來出國了,跟宿舍幾個小哥聊天,我一臉真誠地向其中一個發問:"Do you have an automobile?"同時已經做好了被誇英語好用詞高級的準備,美國人真的特別喜歡誇人。心裡還想著:嗯下次去超市就蹭你的車了。
  • 出國後才發現自己說的都是假英語,老美真心不這麼說English!
    然而還有一種情況便是,當你出國後才發現你好像對真正的英語有什麼誤解。。。話不多說,快跟著學霸君來憋笑圍觀。接下來學霸君還會更加努力給大家帶來考試乾貨、學霸技能、和備考經驗的!快來點擊標題下方的北美學霸君關注我,麼麼噠!
  • 我教了13年英語發現:1小時頂3小時,孩子應該這樣學!
    在這種想法下,一個數學專業的大男生逼著自己開始努力學英語,直到後來慢慢喜歡上英語,進而此後的職業生涯也與英語密不可分!在他從事英語教學的13年裡,經常遇到家長問這樣的問題:「好老師難找,好外教更難找?」「寶貝學了大半年還是啞巴英語?」「家長一直不知道寶貝學得怎麼樣?」
  • 考證、出國或自學英語,你應該知道的事
    這種簡單輕鬆、誰都可以實現的學習模式,只是在麻痺人們,給大家一個自以為自己很努力學習的假象來騙自己的英語水平會提升。很多在國內學不好英語的人,都抱怨國內沒有一個好的語言環境。但卻有很多人出國以後,只交華人朋友,混華人圈子,待幾年英語也沒有絲毫提升。剛畢業去英國讀書的我,內向的性格加上喜歡宅在家裡,除了學校的小組討論以外,我幾乎是沒有跟外國人交往的,甚至是住在一起的室友都僅限於打招呼。
  • 小留學生出國前應該做哪些英語準備
    ▶▶對於美國入學的英語分班考試,就是一個平常心,一個實事求是的態度,分到一個最適合自己水平的班上才是最理想的結果。很多家長問:「還有個把月就要出國留學去了,怎麼讓孩子快速提高英語水平?」頭懸梁錐刺股,拼命學拼命背?如果這樣的學法能夠解決問題,孩子們在過去十年左右的學習怕是已經把英語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
  • 王思聰掐架上熱搜:沒出過國 學英語是"廢物技能"
    但可惜的是,這場原本還有探討空間的爭論最後演變成了一場「出沒出過國」的人身攻擊。沒出過國,學英語還重要嗎?這場爭論背後,更多的網友開始反思:我們從小學到大的英語,到底有沒有用?中國人學英語的歷史由來已久。
  • 「我又不出國,為什麼要學英語」?
    「我又不出國,為什麼要學英語」?「 我不喜歡聽英文歌,不喜歡看英文電影,幹嘛要學英語」?「現在外國人都在學漢語了,漢語是世界上通用的語言之一了,我們為什麼還要學英語」?在我當老師的這些年,經常會遇到同學們以上那些來自靈魂的發問:「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
  • 出國旅行前,如何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我前面寫了一篇《想出國旅行不會英語怎麼辦?手舞足蹈唄!》,文中機關算盡地想要說明:不會英語,照樣能在國外玩兒得很快活。寫完之後,我想了一下,生怕你們誤以為我是一個持「旅行英語無用論」的人。於是連夜趕了一篇,企圖告訴你們:出國旅行,最好還是懂點英語;而且,如果你想高質量地旅行,一定要跟英語拼了!
  • 出國後才發現自己說的都是假英語,老外真心不這麼說English!
    準備出國的小夥伴們,你們大部分人應該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學語言是需要環境的,只要在國外待上三個月,英語就能和當地人差不多了」,然而主頁君想說,事實根本不是這樣的!!!看來還是要用高級詞彙才顯得高級!我默默地記在了心裡…後來出國了,跟宿舍幾個小哥聊天,我一臉真誠地向其中一個發問:"Do you have an automobile?"同時已經做好了被誇英語好用詞高級的準備,美國人真的特別喜歡誇人。心裡還想著:嗯下次去超市就蹭你的車了。
  • 出國後才意識到的英語錯誤用法,原來我連what's wrong都用錯
    以前一直以為聽老師的,以為是「你怎麼了?」,字面是沒錯可真正的意思差的遠了去了…大部分的時候是問「你有什麼毛病?」才用它…感覺把這句話放到課本裡的簡直是在坑學生…@雜燴飯Cute不僅可以用來形容乖巧可愛的小貓小狗小孩子萌妹子 還可以形容性感迷人的男神…Sucker不是色情物件 也不太用來形容傻逼 而是棒棒糖 我在聽了無數小孩子純真無邪說can I have a sucker 以後才接受了這個設定我要出門去Pharmacy不要擔心我是不是生病了要去買藥 我可能只是想去看看新出的指甲油睫毛膏防曬霜或者家裡洗手液餐巾紙衛生棉條用完了
  • 看了外國學生學漢語的吐槽後,我才突然發現,原來中文有這麼難學
    大約是在20年前的某個暑假,當我冒著接近40度的高溫,頂著烈日,走進四個電風扇壞了仨的英語補習班教室時,恍惚中,突然對學了幾年的英語產生了「質疑」。 我為什麼非得學英語?而且暑假還得補習英語?學英語到底有什麼用?
  • 出國後才發現在國內學的英語有哪些錯誤?
    "(我真傻真的,沒跟上您這步怎麼推出來的。)出國前我牢記回答「Do you mind..."時要用否定詞「No」來表達不介意。現在我知道「Sure」、「Of course」 等肯定語意表達的都是不介意的意思。
  • 在學英語這件事上 我總能原諒自己
    人都是對別人橫挑鼻子豎挑眼的,對自己的不足都特別能寬容。前段時間,單位有個出國進修的機會。報名後,我反思數次突擊英語失敗的原因,決定不能自學,得找個地方讓別人監督著學。我咬咬牙掏了幾千塊錢,進了學費最貴的出國培訓班。下班後再匆忙去語言學校,和一幫小年輕的坐一起聽課。老師外語說得倍兒溜,不帶一個中國字兒。我硬著頭皮聽下去,單詞都聽清楚了,可湊一塊兒什麼意思全不知道。前一句還沒聽清楚,後一句跟著又來了,你說老師這是著什麼急呀?我大腦裡的那點內存還沒倒騰開呢,老師一大段話講完了。這還不算完,講完了還要做題,往卷子上寫答案。沒聽明白怎麼做呀?
  • 出了國,英語就一定能好起來嗎?
    記得中學英語課本中有一篇課文講的是如何學好英語的方法。裡面提到一種默認肯定可以學好英語的方法,那就是出國。那時的我,感覺能夠出國學習是一種神一樣的存在。因為那個年代,能出國的人鳳毛麟角,在我周圍也沒從聽到過,誰出國了。
  • 留學舒適圈盤點:「我出國讀書,但我只和中國人玩」
    不少家長也表示,好不容易花了幾十萬送孩子出了國,結果孩子的朋友圈裡都是和中國學生的合照,曬的是和中國學生一起去的中餐館,回國以後英語沒見長,國內其他地區的方言倒是涉獵不少。到底是什麼造成了理想與現實的脫節?隨著出國讀書的人數增加,各個高校的中國留學生圈逐漸壯大起來,天然地,為那些怵於開口與美國人交流的留學生們創造了一個封閉的舒適圈。
  • 我測評了28種英語課程、APP,終於找到讓英語水平暴漲的神器!
    有些差距,我也親身體會過:上學,英語好與不好,最多是成績的差距;但大學一畢業,英語好的留學、讀研、進大公司;英語差,只能期盼心儀的崗位千萬別有英語要求;根據招聘網站調查,同樣的崗位,英語好的人,薪水普遍會多30%;工作幾年掙了錢,看著英語好的人走遍歐美,自己卻因為經濟和語言雙重障礙,放棄出國。
  • 我的英語學習心得
    真正喜歡上學英語,是進入大學以後的事情了,後來到全英文環境下工作,才真正開始喜歡上英語。這一路走來,對英語學習還是有一些心得的。今天就簡單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和對現在英語教學的反思吧,我覺得應該會對學習英語的小夥伴有所啟發。中學時期的英語學習完全是以應試為目的,初中為了中考,高中為了高考。以整體而言,應試教育可能是在我國稀缺的教育資源和大量學生矛盾下最公平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