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詩」化抑鬱症了,它真的只是一種病而已

2020-09-05 慧眼人生


黃怡貓 知乎日報

題圖:黃怡貓/知乎


我們需要關愛抑鬱症,且把它當做一種真正的疾病那樣去討論。


抑鬱的「風」是不是太大了?


答主:黃怡貓(3000+ 贊同)


儘管不願承認,我們對於抑鬱症的談論似乎停在了一個奇怪的區間。


早些年間,中國是「沒有」抑鬱症的,有的只是「神經衰弱」和「胸悶氣短」,再嚴重一點,就被認為是瘋掉了。


如今,從「理解和關愛抑鬱症」的呼籲,到「為鬱抑症患者正名」的口號,年輕人早已脫離了認為抑鬱症是無病呻吟的初級階段,他們有太多自我的表達空間——在大名鼎鼎的豆瓣小組「父母皆禍害」中有無數的成長申述,就好像「患抑鬱症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問題下每日都有更新的長文。


我們感到中國的抑鬱症群體愈發龐大。或許並非患者數量激增,而是敢出聲的患者越來越多。


而在諸多的自我描述與吐露中,年輕人給外界留下了林黛玉式的柔弱、安妮寶貝式的唯美以及董小姐式的「有故事」形象,其中極少有人強調遺傳的影響,它似乎只是成為由過往的傷痛帶來的崩塌。


《被詩化的抑鬱症》


抑鬱症作為一種疾病,卻正在青年文化中超越和脫離疾病的範疇,成為一種固定的標籤。


一份自測量表,一張抑鬱症診斷書,一個疲憊的自拍,以及一段苦痛的故事,網絡上從不缺少這樣的傾述。


「抱抱」,「我愛你」。


「我會加油的。」


我們固然從不把抑鬱症當做無病呻吟,於是在這樣的鼓勵之後,這段治療往往便告一段落了。


「去看醫生了嗎?」


「還沒有呢。」


TA 的手機裡存了好幾張自殘的照片,TA 又打了一長篇的文字,TA 做了無數次網上的自測量表,TA 卻還是沒有去看醫生。


抑鬱症似乎成為了只是因痛苦而生,在傾述中緩解的絕症。


在這樣的隱喻傳達下,他們一邊在痛苦中反覆自問,同時又沉溺在「沒有人能救我」的既定思維中,不願邁開自救的步伐。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何長得漂亮的女孩會得抑鬱症?」


漂亮的女孩在悲傷的自述中獲取安慰,而屏幕前更多普通的女孩卻因此低下了頭。


「看來我連抑鬱都不配呢。」她們說。


在此般氛圍下,抑鬱症患者往往被詩化成為纖弱、惹人憐的形象。其實更多真實的情況是,那些患抑鬱症或精神疾病的人非常普通,她們的眼神可能並不空靈,也不纖弱美麗,她們可能是因為外界或遺傳而患病的貧窮肥胖女孩,——是的,甚至不會讓你感到憐惜。


《被詩化的抑鬱症》



什麼時候,抑鬱症與天才、柔美掛鈎在一起了呢?


這決不是個先例。


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一書中曾大篇幅提到「病與美」的聯繫,不同於我們所理解的病態美,她所指的是一種普遍瀰漫的社會風潮。


現在聽來可能有些匪夷所思,在 19 世紀中葉,與浪漫、唯美形象聯繫在一起的是肺結核。


在 《尼古拉斯·尼克爾貝》一文中,狄更斯把結核病稱作:死亡與生命如此奇特地融合在一起的疾病,以致死亡獲得了生命的光亮與色澤。在《鴿翼》裡,女主角米莉的醫生給她治療肺結核時,所採取的方式是讓她去戀愛。


對於當時的文人來說,結核病是熱情、天生的敏感的象徵,對於另一些暴發戶而言,結核病則是文雅與精緻的代表。人們在把結核病在浪漫化的過程中,達到了自我所期許的形象高度。人類早已默認了嘻嘻哈哈使人看上去很無聊,而悲傷則使人有趣的套路。


《被詩化的抑鬱症》


愛倫坡寫道:如果要表達一種事物的美的極致,那麼憂鬱的情調不可或缺。


於是不難了解,為何抑鬱症會成為當代的「肺結核」,相同的例子還有數十年前韓國偶像劇中的白血病女主。


把心理疾病詩化的表現,某種程度上是受到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天才自閉症孩子」等媒介信息的影響,而這樣的認知卻正在把一些更年輕的人拉下深淵——「怎麼才能得抑鬱症?」他們在網上問。



絕不會有人反對抑鬱症患者的傾述與發聲,如同沒有人會去反對一種疾病本身,值得擔憂的是疾病在被當做一種修辭手法在傳播,它同時傳播的還有「階級觀念」。


《被詩化的抑鬱症》


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還「沒有」抑鬱症時,美國就先行成為抑鬱率居高的國度,定義、概念在廣告與宣傳中成為新的生活方式,抗抑鬱藥物成為了許多美國人的保健品。畢竟在步履匆匆的國際大都市,在高強度的工作之後,不抑鬱怎麼說得過去?


抑鬱症成為精英專屬的疾病。


而在世界的另一邊,在遼闊的非洲草原上,人們覺得,這裡什麼都能有,就是不會有抑鬱症。我們絕沒有種族歧視,卻在暗暗認為這群圍著各種顏色布料的人該得的是別的什麼病。



然而,這張世界抑鬱症患病率的調查研究圖片顯示,部分非洲地區的抑鬱症患病率位居世界第一。


抑鬱症被我們默默的帶上了階級意識,在中國,抑鬱症被稱為富貴病。窮人、農村地區居民會得抑鬱症嗎?


在吳飛《浮生取義:對華北某縣自殺現象的文化解讀》和劉燕舞《農民自殺研究》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農村地區各年齡階層的抑鬱症自殺案例。


不同的是,他們只是說:「不得勁」、「不想過了」。國家衛計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6 年底,全國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共 540 萬例,患者家庭貧困率達 57.2%。


當我們把抑鬱症想像成皮膚慘白、纖纖弱體、淚眼朦朧的或是才華橫溢、敏感多情的人設時,更多更遙遠的抑鬱症患者或正在農田中勞作、在扛今天的第五百塊磚頭、在城中村的暗無天日的房間裡吃盒飯。



人們對抑鬱症的誤解,不僅是天才與普通、精英與窮人的固化思維,還有年齡區間。


在劉燕舞所作的某地區田野調查中,每年每 1000 名 70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有近 12 名老年人死於自殺。《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2011)》稱,60 歲及以上的中國人約有 1.85 億,其中 40% 有程度較高的抑鬱症狀,約 7400 萬人。


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經過任何藥物治療。


在年輕群體和城市居民已經把抑鬱症科普爛了時,中國的許多農村病患還在把抑鬱症視為「中邪」。


於是,這一邊在矯枉過正,那一邊卻無人知曉。


抱抱式的關愛並不缺少,而抑鬱症的真實形象卻在詩化中越來越遠了。


《被詩化的抑鬱症》



人們獵奇著因抑鬱症去世的明星,在鍵盤上聲討「每一片無意的雪花都是崩塌的原因」,過度的解讀與美化讓它在關注中偏離疾病的軌道,忘掉它與基因和遺傳率的關係,忽略掉那些連刷牙也沒力氣、半個月沒洗頭、因吃藥而胖了一圈的患者,再無意識的排擠開那些普通的、沒有才華的、沒有令人驚豔的過往的患者,更別提在農村地區同樣遭受痛苦的人,他們不存在。


今年三月,美國食品藥監局(FDA)批准了醫藥巨頭強生所遞交的新型抑鬱症藥物上市——Esketamine 鼻噴霧劑,與常規的抗抑藥大約需要 5 周才能生效不同,Esketamine 能迅速並且持久地改善患者症狀。


當然,目前 Esketamine 還未得到廣泛應用,但我們有理由可以相信,隨著科技與醫學的發展,抑鬱症終將成為能精準治癒的疾病。那一天,它會如同歷史上的肺結核,在「羅曼蒂克的疾病」名單上退場。


《被詩化的抑鬱症》


如蘇珊·桑塔格所說:「使詞重新返回物,使現象重新返回本質。」


我們需要關愛抑鬱症,且把它當做一種真正的疾病那樣去討論。

相關焦點

  • 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想哭,不是因為「不夠堅強」
    01抑鬱症是像感冒一樣的疾病,而不僅僅是情緒發作對於抑鬱症而言,低落、不開心,只是疾病下的一種症狀表現而已。就好像感冒,我們往往會出現咳嗽、流涕的症狀,而這只是我們受到細菌、病毒感染之後表現出來的症狀而已。
  • 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想哭,不是因為「不夠堅強」
    01 抑鬱症是像感冒一樣的疾病,而不僅僅是情緒發作對於抑鬱症而言,低落、不開心,只是疾病下的一種症狀表現而已。就好像感冒,我們往往會出現咳嗽、流涕的症狀,而這只是我們受到細菌、病毒感染之後表現出來的症狀而已。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發作性的精神障礙,病人在發作的階段,腦 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濃度下降。
  • 擺脫「抑鬱症」的汙名:你們真的了解抑鬱嗎?
    不,因為我們把所有形式的悲傷不分青紅皂白地混為一談,籠統地將之稱作「抑鬱」。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以及現代醫學在治療抑鬱症方面已是有所建樹,但獲得成就的同時,對於抑鬱症來說,我們確實丟失了一些重要的東西。憂鬱不僅僅是我們所謂的「抑鬱」。古人把憂鬱看作是上帝賜予的禮物,無論其是好或壞。
  • 抑鬱症都是詩人?名人?成功人?請別再美化他們了
    ,人們對抑鬱症的理解早已不僅限於「神經衰弱」和「胸悶氣短」甚至「瘋掉」這些。但伴隨越來越多人敢於表達抑鬱帶來的代價就是,抑鬱症開始被過度消費。就拿我最近看到知乎幾個提問說起,「為何長得漂亮的女孩會得抑鬱症?」,「是不是人越有錢越抑鬱」等等。在此般氛圍下,抑鬱症患者往往被詩化成為纖弱、惹人憐甚至成為特殊且遙不可及的形象。
  • 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
    抑鬱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類綜合症,它不僅包含沮喪悲傷,還有喪失興趣、疲倦、焦慮、厭食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等因素。 01、抑鬱症是像感冒一樣的疾病,而不僅僅是情緒發作 對於抑鬱症而言,低落、不開心,只是疾病下的一種症狀表現而已。 就好像感冒,我們往往會出現咳嗽、流涕的症狀,而這只是我們受到細菌、病毒感染之後表現出來的症狀而已。
  • 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
    對於抑鬱症而言,低落、不開心,只是疾病下的一種症狀表現而已。就好像感冒,我們往往會出現咳嗽、流涕的症狀,而這只是我們受到細菌、病毒感染之後表現出來的症狀而已。可能會被理解為「關心我的方式」,也可能會被曲解為「這代表我不正常」或者「你說的我做不到,壓力很大」。
  • 「健康」「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
    22 天后的深夜 23:59,他發了人生最後一條微博:圖片來源:微博 @旅行的孤獨風讓他煎熬了 1584 天的「兇手」,叫做抑鬱症。抑鬱症不是一兩天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精神疾病,會長期存在或經常復發。  小熊***:我深知不能讓抑鬱症毀了這一輩子,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活下去。  今天*********:我在這裡跟透明的一樣,身邊的人誰能來關心關心我跟我說說話啊,我臉上沒表現心裡真的難受得不行啊。
  • 原來真的有抑鬱症這麼個東西
    你看,真的是有這麼一種病,叫抑鬱症。不是內向、矯情、心情低落,它更像是一場大腦的一種疾病。   它不是簡單的心理疾病,而是一種功能性疾病,腦子裡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一些器質性原因。最常見的就是在大腦中的一些部分,導致他快樂的化學物質是偏少的。讓他自信、膽大的腦區活動是減少的。
  • 抑鬱症不是矯情,也不是脆弱,它是一種病!
    很多人對於抑鬱症有著很大的誤解,認為抑鬱症並不是病,就是患者比較矯情,其實這種認知是非常的錯誤的,它是一種病比較常見的精神病之一,在我們國家患上這種疾病的人就有幾千萬人,每年自殺人數中多數是因為抑鬱症,但是接受治療的患者卻不多只有10%,其中包括不規範治療的患者,說道這裡很多網友不由好奇抑鬱症的發病機制是什麼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抑鬱症?
    偶爾還會把它上升到了玄學層面。我們沒有篇幅來列舉世界上其他民族更離譜的解釋——從東南亞苗人的附魔神經病,到波斯式的「愛情憂鬱症」,再到五花八門的巫術和祖先、宗教帶來的罪感與自我壓抑。最終醫生和患者逐漸接受「抑鬱症是一種生理疾病」這一概念。也就是說,抑鬱症的廣為人知免不了社會構建的過程。
  • 葉青:我的詩刪去贅詞只剩「我愛你」
    可以懂很多遍所謂的老大概是有些很簡單的事一直在發生比如說秋天的雨水在落    冬天的風在吹這些早就在你的心裡你只是在等待自己的心跳而已註:Laphroaig是一家位於蘇格蘭艾雷島的單一麥芽威士忌蒸餾廠        /廢棄的信有的時候你疲倦極了但世界很現實   你不能閉上眼睛我只好扭一下太陽的開關    調低它的亮度再來一陣微風  拂過你的睫毛然後
  • 我可能得了抑鬱症了?
    一個人出現情緒不好,「感覺不對勁兒」,他沒法確定自己是不是得了病。有人上網看文章、做問卷,結果提示自己得的是抑鬱症。這.個結論不一定可靠。必須去醫院心理科,請專業的醫生下判斷。所以懷疑自己得抑鬱症的,先去看醫生。醫生確診是抑鬱症,才能算是抑鬱症。
  • 抑鬱不是抑鬱症,抑鬱症只是缺少一個豁然開朗
    02抑鬱不是抑鬱症,不是說心情抑鬱了就得抑鬱症了。抑鬱和抑鬱症,這完全是兩個概念。抑鬱,它是一種心情低落的情緒,是心情起伏經常會觸碰到的一個點,是短暫性的。比如,有人說我今天心情抑鬱了,其實就是說他的心情很低落,不高興,這很正常。
  • 警惕壞叔叔的「恐嚇式教育」,別讓它別毀了孩子
    「不要整天到晚只想著買玩具,家裡那麼多還要買!再給我知道,壞叔叔馬上到你家,把你的玩具統統拿走,聽到沒有!」這樣的「恐嚇教育」真的可以管教好孩子嗎?它背後的本質是什麼?又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呢?別說年幼的孩子,就連作為父母的我,看了視頻也瑟瑟發抖,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理侵犯。
  • 第216期·七堇年「為你讀詩」《昨夜以前的星光》
    >在舊的冬夜那場擁抱如井 井於我是水中月戀其皎淨墜以撈拾虛麗 於你僅僅是井戀其清涼駐足汲水解渴。 那時候二十歲的年紀,時間也好,心也好,滿滿一把握在手裡,因為富餘,所以揮霍無度,花得很奢侈。也沒什麼不好,回過頭去看,那麼多事註定要幻滅的,不會因為你珍惜,就逃得掉這個結局。所以,過程便是一切。 至於那些人和事,只是院子裡的春花,秋葉,看著它們綻放或紛落,你便知道自己度過了一整個春天,秋天。又一個春天,秋天。
  • 別讓悲劇發生,請重視產後抑鬱症!
    發脾氣,不明白自己怎麼了 沒有奶水,照顧不好孩子,充滿自責 沒有朋友,沒有工作,丟失自我 大家都不理解我的抑鬱,以為我在矯情 孩子不停地哭,睡不了覺,無盡的折磨 …… 「你可能得了產後抑鬱症
  • 抑鬱症真的是一種病,我曾經得過,現在好了
    但他也有自己想不開的地方,因為高血壓等病他覺得自己整天活在害怕離開的恐懼中,日久成疾。通過這兩個人來看,越是光鮮的人,越容易走進死胡同走不出來,久而久之,變成了病。這只是我當時的總結,直到有一天我自己生病了。
  • 我勸你別再努力了,好麼!丨《丈夫得了抑鬱症》
    一種感同身受的共鳴之淚,以微小的力量撩撥人心。這也是日本的普世精神,犄於一隅,深耕深耕再深耕的堅持。電影裡女主常說「我才不努力呢」。這句話你懂麼?電影裡女主常說「我才不努力呢」要執意擰巴的活在「我很努力」聚光燈下,告訴我,抑鬱症不找你,它找誰。
  • 沒做好安全措施,「無痛人流」真的「無痛」嗎?
    若是真的「無痛」又如何呢,它在身上烙下的可不僅僅是「疼痛」而已。小編希望仙女們都不要有這樣的經歷,今天就來說一些「人流」的話題,並說說如何避免「意外」發生。術中「無痛」只是相對的概念,術後損傷是不可避免的。在人工流產的手術過程中,器械經陰道反覆進入宮腔操作,它可在一定程度上損傷子宮內膜,增加宮頸、宮腔及盆腔感染的機會,導致盆腔炎、宮腔宮頸粘連,使得人流術後可能出現月經量減少、閉經,慢性腹痛等。多數人關注「人流」的點,在於肉體的「痛不痛」。而沒有關注心理「痛不痛」。
  • 為什麼有人得「月子病」,有人卻說「坐月子」是陋習?
    「三伏天」最爽的就是空調、WIFI、西瓜,但要是正好趕上「坐月子」,就真的太太太太太慘了!空調不能吹、手機不能玩、連涼白開都不讓喝,要穿著長袖長褲在家靜養,要不然就會得「月子病」,而且會跟你一輩子!結果就是,每年「三伏天」都有「坐月子」中暑身亡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