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想哭,不是因為「不夠堅強」

2020-12-15 復興網信

微博上有一個 ID 為走飯的網友,2012 年曾在微博上發過這樣一段話:

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這大概是網絡對於抑鬱症比較早的記錄。8 年過去了,這一條微博下面已經有 100 多萬的留言,14 萬的贊,每天依然有大量的擁入的粉絲來留言。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數據顯示,全球有 3.5 億的抑鬱症患者。2019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抑鬱障礙終身患病率達 6.9%,估算約有 9500 萬患者。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這也就意味著,也就是每 15 個人中,可能就有 1 個是抑鬱症患者。我們的身邊,無論是朋友、同事還是家人,都可能有抑鬱症患者。

即使患病率已經如此之高,我們對於抑鬱症的了解卻還知之甚少。今天我們就想和大家談談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

小 A:我一直以為姐姐只是心情不好,過了這一陣就會沒事了。

01

抑鬱症是像感冒一樣的疾病,而不僅僅是情緒發作

對於抑鬱症而言,低落、不開心,只是疾病下的一種症狀表現而已。

就好像感冒,我們往往會出現咳嗽、流涕的症狀,而這只是我們受到細菌、病毒感染之後表現出來的症狀而已。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發作性的精神障礙,病人在發作的階段,腦 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濃度下降。而這樣的激素變化帶來的狀態變化也可能不僅僅是情緒。

他們還會表現出更多不同的症狀,比如失眠或者嗜睡,暴躁、焦慮、頭痛,甚至有輕生的念頭。最可怕的是忽視了這些身體的提醒。

小 B:網上有很多抑鬱症的測試,結果可信嗎?

02

僅靠抑鬱量表不能診斷抑鬱症

目前所有(正式)抑鬱自測量表所評估的,都是「抑鬱狀態的嚴重程度」,換句話說,就是近一周或者近兩周你的情緒、生理感受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抑鬱狀態」。

但凡經歷考研失敗、戀愛分手等重大的人生事件的當下,不少人會產生「我不好,世界糟糕,未來沒希望」這樣的念頭。

一旦經歷一個階段的調整之後,這個重要的事件過去、壓力消失了,抑鬱狀態也將煙消雲散。

如果量表結果顯示你處在抑鬱狀態,不等於你已經患了抑鬱症。

先別急著下定論,抑鬱量表在診斷中僅作為參考,去精神科醫生那裡,聽聽醫生怎麼說。

小 G:我看她之前成天笑嘻嘻的,從沒想過她竟然會得抑鬱症。

03

樂觀的人也會得抑鬱症

「愛笑」「樂觀」並不能保護一個人不得抑鬱症。目前沒有研究發現,笑或者樂觀的人更少得抑鬱。

本質上,抑鬱症有一定的遺傳和生理基礎,任何人都有得抑鬱症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另外,抑鬱症往往只有處在發作期,它的種種症狀才會顯示出來。

我們似乎可以認為:生性樂觀的人也有可能得抑鬱症,在抑鬱發作期間,她將暫時變得不再樂觀。

小 C:朋友得了這個病就覺得和絕症一樣,擔心他一直好不起來。

04

抑鬱症可能會伴隨一生,但也可以和它和平相處

抑鬱症的確容易復發。

根據一項 15 年的隊列研究,抑鬱症的終身復發率高達 80%,頭五年未曾復發的治癒患者,在之後的十年裡也有 50% 出現復發。

但抑鬱症患者並不是一直處於抑鬱狀態中,而是會有抑鬱發作階段。就好像一顆壞掉的牙齒,時不時會痛起來。

在發作期,內心體驗極度痛苦;突然哭起來,反覆絮叨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都是可能出現的情況。而在緩解期,痛苦折磨會大幅降低,對生活的影響也會減輕。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抑鬱發作期從幾天到幾周,甚至到 6 個月或更久。持續有效地治療,更重要的是幫助抑鬱症患者提高生命質量和減少復發的可能。

小 E:朋友確診之後,醫生開了一些藥物,但他經常偷偷漏服,我也聽說吃藥會有副作用,很糾結該不該督促他好好吃藥。

05

抑鬱症可以不吃藥,但不能不治療

確診抑鬱症後,醫生會評估患者的病情及經濟狀況,建議接受心理治療、服藥或者在服藥的基礎上接受心理治療。

如果實在不想吃藥,可以勇敢地把這個顧慮表達出來,或許還能告訴你一些服藥之外的治療選項,比如經顱磁刺激、認知行為療法等等。

總之,改變的方法有很多,唯獨不建議做的,就是什麼都不做,或自己偷偷改變治療方案,等它自己好。

小 D:自從知道她是抑鬱症之後,特別擔心她突然自殺了。

06

抑鬱症的確可能出現自殺傾向

患上抑鬱症,自殺的風險的確會變高,但並不是時時刻刻都想自殺。

根據美國 HHS 官網公布的數據,門診的抑鬱症患者死於自殺的人數佔比大約為 2%。

有數據顯示,至少 60% 曾經嘗試自殺的人,是心境障礙患者(主要包括抑鬱症和雙相障礙)。

這也是在醫院也好,心理諮詢機構也好,都把自殺傾向作為重要的評估點的原因。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對於重度抑鬱有自殺傾向的人來說,抑鬱緩解期,也就是看起來「好」起來的時候自殺風險反而會升高,需要家人和朋友注意防護。

小 F:我一直以為得了抑鬱症就是一直不開心,所以當我的抑鬱症朋友突然和我開玩笑,我還以為她好了。

07

抑鬱症不總是不開心的

抑鬱症並不會改變人的各種基本屬性,我們都一樣,一天中也有情緒波動。

抑鬱發作期間,他也仍舊會笑。只是那些快樂可能稍縱即逝。有些患者,甚至在發作期,還會努力表現出開心的樣子。

開不開心從來就不是抑鬱症的典型表現,也不要拿開不開心判斷抑鬱症是否好了。

小 H:自從知道朋友得了抑鬱症,總想特意做點什麼事逗她開心,應該比啥都不做好吧?

08

不需要刻意逗抑鬱症患者開心

抑鬱發作期間,病人的情緒體驗會變得「空白」,動力會變得低下,對自己的認識會偏向負面,食慾和表達欲都可能會下降,我們做的那些事,可能暫時觸動不到他。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不過這種特別的對待,會被患者接收到,但效果並不確定。

可能會被理解為「關心我的方式」,也可能會被曲解為「這代表我不正常」或者「你說的我做不到,壓力很大」。

更好的做法可能是順勢而為,推波助瀾。如果他想坐著曬曬太陽,那就陪他曬太陽,而不是讓他出去走走。

傾聽他想要的,而不是給更多的「指導」建議。

小 I:他很多次一睡就是一下午,錯過了我們的約會。有時候真的忍不住對他大喊你能不能振作一點,努力一下下就好了。

09

他不是懶也不是不努力,只是負面情緒很難控制

抑鬱症表現出的退縮、畏難情緒,並不是軟弱的表現。

抑鬱症患者在發病的時候,強烈的負面體驗遠遠超出了他自己能調節的範圍,他可能會因此感到自責、無助。

「想開點」「你經歷的都是小事」這樣的勸慰這時候是無濟於事的。病人的身體裡的某個調節器暫時壞掉了,就好像我們不能讓一個感冒的人馬上停止咳嗽一樣。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而抗抑鬱藥物可以有效減輕症狀,心理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打破「越難受越不想動,越不動越難受」的惡性循環,讓自我調節機制重新發揮作用。

小 Z:男朋友得了抑鬱症,我不知道為什麼也常常覺得很疲憊,說話也很消極。抑鬱會傳染嗎?

10

抑鬱症不會傳染,但也請照顧好自己

我們總說需要對抑鬱者給予更多的愛和包容,但也別忽視了陪伴者。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陪伴的人往往因為疲憊和缺乏支持、理解,自己的壓力很大,也可能會處在抑鬱狀態。這不是傳染,而是疲勞、壓力、自我關懷有限的一種結果。

如果感到需要幫助,可以試著找一些抑鬱症小組,找到一群一起陪伴抑鬱症的人,更容易獲得歸屬感。

抗擊抑鬱是場持久戰,照顧好你自己,他才能在你支持下走得更遠、更堅定。

關於抑鬱症,其實,我們對它的了解還不多,甚至我們都還搞不清楚,身體裡的哪部分出了問題讓我們變得如此「脆弱」。

正確認識和理解抑鬱症,是我們和社會要共同邁出的關鍵一步。

錯誤的認知、過度的解讀、疾病的泛化……都會讓「抑鬱症」變成一種吐槽,或者是一種刻板標籤,而忽略了它背後一個一個真實的人,以及他們真實的情緒和生活。

最後還是想說,這是一場持久的戰鬥,我們才剛剛開始。

但開始,就有希望。

圖片來源: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

來源:原創 丁若水 丁香醫生

相關焦點

  • 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想哭,不是因為「不夠堅強」
    即使患病率已經如此之高,我們對於抑鬱症的了解卻還知之甚少。今天我們就想和大家談談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小 A:我一直以為姐姐只是心情不好,過了這一陣就會沒事了。小 G:我看她之前成天笑嘻嘻的,從沒想過她竟然會得抑鬱症。03樂觀的人也會得抑鬱症「愛笑」「樂觀」並不能保護一個人不得抑鬱症。目前沒有研究發現,笑或者樂觀的人更少得抑鬱。本質上,抑鬱症有一定的遺傳和生理基礎,任何人都有得抑鬱症的可能性。
  • 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
    我們的身邊,無論是朋友、同事還是家人,都可能有抑鬱症患者。即使患病率已經如此之高,我們對於抑鬱症的了解卻還知之甚少。今天我們就想和大家談談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自殺的風險的確會變高,但並不是時時刻刻都想自殺。
  • 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
    我們的身邊,無論是朋友、同事還是家人,都可能有抑鬱症患者。 即使患病率已經如此之高,我們對於抑鬱症的了解卻還知之甚少。今天我們就想和大家談談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 什麼是抑鬱症?
  • 「健康」「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
    而這只是抑鬱症的冰山一角。我很難過,這不是「矯情」對抑鬱症不了解的人,總會覺得「誰還沒有不開心過呢?堅強一點。」大家會理解這些抑鬱症患者的留言嗎?大家紛紛調侃「好早熟啊」「太年輕了,一看就沒經歷過生活」。第三條,是一個加班到深夜的故事,經歷過職場歷練的眾人笑著說:「一看就是單身狗。」第四條是一個哭到不想上學的學生。大家笑了起來,仿佛找到了同感。青春期嘛,誰想學習啊,「我也不想工作呢」。
  • 一份關於「後真相」的研究計劃書 | 我想知道真相是如何沉沒的
    為什麼會有這道題,就是因為我倆覺得大家對於「後真相」概念的認知過於混亂,甚至存在著非常多的「亂用」「誤用」的情況。POST-TRUTH,一個看似非常有逼格而且似乎非常符合當下輿論環境的語詞,正在逐漸「被用壞」而我們這篇推送,需要明晰的,就是「後真相」的概念以及它的產生原因。
  • 吳克群與抑鬱症:你怎麼哭了?咁有風在吹
    「影音小說」是個新詞,查了一下BCC語料庫,未有收錄。 查了一下,是2019年吳克群開始的一系列音樂計劃,用訪談和音樂性紀錄片的形式講述大家的故事,把純粹的音樂變成多種信息的載體,傳遞給觀眾們。
  • 抑鬱症不是矯情,不是不夠堅強,只是自己不知道該如何與困難相處
    小學時因為不會說話得罪了幾個閨蜜,然後往我身上潑髒水並對我進行語言暴力,冷暴力,例如:聯合全班嫌棄數落我,在上課時光明正大的罵我吃shi,往我文具盒上吐口水,每天收到偽裝成情書的詛咒信。可誰料,我難以聽進去課,因為失眠所以經常打盹,我的成績從年級前三跌倒了快倒數,只能去差一點的中學了。就在那時,我結交到了別班的一個朋友,終於有人肯願意和我做朋友,那時我把她當成我的唯一的閨蜜。小升初,父親推卸責任對母親說著:「你看看你教出來的好女兒,考這麼個分數給我!」我哭著說:「我盡力了。」但沒人想知道我內心的想法。
  • 都含滷蛋的「說好不哭」
    「說好不哭」聽了…… 更喜歡剛出道時 那個光明正大說 自己也算是半半個周董歌迷,但還是必須老實說,不是說周董只能賣情懷,只是說這首超火熱的歌,風格還是很制式的周董。
  • 「前浪」也想說給「後浪」
    這場活動的源頭正是武漢大學一名大四畢業生的「求助向」微博。在微博中,這位學生說自己每天都很迷茫,不知道能做什麼,覺得自己趕上了一個不好的時代……說實話,看完這個「求助」,我並非因為「同情心」而想寫個回信,而是覺得「後浪」們可能需要知道些真相,那些你不變成「前浪」就不知道的真相。
  • 孕期的「沉默殺手」:因為它,GAI的人設翻車了?
    自從和老婆王斯然上了記錄孕期生活的真人秀《新生日記》,GAI就因為「好老公典範」頻頻上熱搜。,孩子只是想出來抱抱媽媽。但大部分爸爸並不當回事,認為它只是個「矯情病」,甚至連很多媽媽自己,對「孕期抑鬱」都知之甚少。
  • 抑鬱情緒和抑鬱症如何區分?關於抑鬱症你想了解的問題在這裡
    而且這裡有一組讓人觸目驚心的數據:抑鬱症患者在我國大約有3000萬;抑鬱症在醫院的被識別率竟然才不到20%;抑鬱症得到系統治療的只佔總人數的10%。關於抑鬱症的幾個常見問題專業解答:目前所有(正式)抑鬱自測量表所評估的,都是「抑鬱狀態的嚴重程度」,換句話說,就是近一周或者近兩周你的情緒、生理感受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抑鬱狀態
  • 00後自述短片《燈火之下》:我們不是「矯情」,而是被忽視的「抑鬱症」
    團媽在幾個熱門平臺搜索了一下「抑鬱症」,截至日前:新浪微博「抑鬱症」相關話題累計閱讀6.4億;知乎「抑鬱症」頻道相關問題討論量69.2萬;豆瓣「抑鬱症」成員最多的小組有21053個,熱度最高日記累計瀏覽252.2次。
  • 「小Bu說」樂園小故事,10個關於迪士尼「小小世界」的秘密!
    不過坊間不少人士對小小世界感到恐怖,而且一直流傳在這設施體驗過一些較「另類」的經歷,到底實情是如何?現在告訴大家10個關於「小小世界」的秘密吧!由於刺激指數是零,不少旅客都抱著「去玩只是想涼冷氣」、「勝在有位坐」的心態去享受這設施。
  • 「棉花糖·家庭教育」:你的一句「不許哭」,毀了孩子好多溫柔
    家長一句「不許哭」,言下之意是否認孩子的情緒。長此以往,孩子感到委屈時,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咽。想一想我們小時候,當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嚴厲的父母怒斥我們「不許哭」時,我們當時的心情,是多麼的傷心和無助?
  • 沒做好安全措施,「無痛人流」真的「無痛」嗎?
    (知乎網友的痛苦  圖源:網絡)「做完手術前後完全沒有食慾,晚上睡覺總是做噩夢,煩燥,每天都會哭跟老公吵架,頭痛的厲害,總是覺得渾身沒勁暈乎乎的,不怎麼吃飯體重劇增,曾經幾次跟老公吵完架都想一死了之。」
  • 擺脫「抑鬱症」的汙名:你們真的了解抑鬱嗎?
    不,因為我們把所有形式的悲傷不分青紅皂白地混為一談,籠統地將之稱作「抑鬱」。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以及現代醫學在治療抑鬱症方面已是有所建樹,但獲得成就的同時,對於抑鬱症來說,我們確實丟失了一些重要的東西。憂鬱不僅僅是我們所謂的「抑鬱」。古人把憂鬱看作是上帝賜予的禮物,無論其是好或壞。
  • 【心理驛站】抑鬱症患者到底是怎麼想的?
    抑鬱症患者到底是怎麼想的?2013 年,兩位神經科學的 PHD 給老鼠做了一個實驗。從老鼠到人其實這個老鼠實驗,最大的啟示不是技術性的。老鼠,尚且需要積極的記憶(positive memory)來抵禦生活中的磨難,我們人難道不是嗎?很多人幸運的出生在幸福的家庭,童年累積了很多快樂的回憶。這樣的人,大多堅強樂觀。
  • 抑鬱症前期10大表現!如何判斷自己是一時情緒低落,還是抑鬱症?
    當聽到有人對你說「我得了抑鬱症」這句話的時候,你的反應是什麼?他心情不好?他壓力太大?他想得太多?還是「哦,我也有點抑鬱」?關於抑鬱症的科普太多了,看得人眼花繚亂,有的人錯把一時的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畫上了等號,不是小看抑鬱症的威力,傷了朋友的心,就是高估了自己的「病情」,把自己嚇得不輕。抑鬱症和抑鬱情緒有啥不同,怎麼判斷自己到底是一時情緒低落,還是患上了抑鬱症?抑鬱症前兆的10大表現!
  • 我們和身邊抑鬱症患者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想了好久,一直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去拍一些抑鬱症的朋友,雖然知道你們不願意面對鏡頭,類似的情況我常常也會感同身受。希望以你的故事,我們一起創作照片。」那時起,他把這段話在個人微博永久置頂。「我覺得你很需要被一些東西溫暖,蛋糕很適合。」聽完張楠的這句話,王莉莉就哭了。22歲的她,只在10歲和20歲生日吃過兩次蛋糕,她說,父母平時不會記得她的生日。王莉莉說,她從小在爺爺奶奶家和姥姥姥爺家輪流居住,上了小學才真正和爸媽住在一起,但無論在哪個環境裡,她都沒有真正被疼愛過。因為自己的身材稍胖,她自卑很久。
  • 26歲遼寧女孩出走峨眉山,為何抑鬱症自救如此難?
    這兩天我來瀋陽旅遊,結果下飛機收到的第一條推送卻是「遼寧一家人在網上搜尋多日失聯的女兒」的新聞。新聞內容是,26歲女兒曾是知名大學的學生,長得還很漂亮,結果卻在前幾天離家出走一人前往峨眉山,再無音訊。就像跳崖女孩的遺書中寫的:很多人把抑鬱症當成是脆弱,想不開,我想說不是的,我從來不是個脆弱的人。前段時間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刷了屏。按《方案》要求,「抑鬱症篩查」可能成為體檢固定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