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FDA批准的該款遊戲截圖。
很多家長都把電子遊戲視為洪水猛獸,但近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卻批准了首款電子遊戲處方藥,主要用於治療兒童多動症。打遊戲能治病嗎?電子遊戲能提高專注力嗎?江蘇省人民醫院婦幼分院兒保科主治醫師張丹表示,遊戲治療用於兒童多動症等疾病並不是新鮮事,電子遊戲也是這種治療方法在新的數位技術條件下的拓展,但多數情況下用於輔助治療。
創造歷史
美國FDA批准首款遊戲處方藥
近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一款名為EndeavorRx的遊戲成為處方藥,主要用於治療8至12歲患有兒童多動症的孩子們。遊戲使用時,玩家控制的遊戲人物開著飛艇,在不同地圖的跑道上前進。避開障礙物,儘可能吃到「光環」來獲得加分。遊戲方法聽起來和許多賽車類遊戲很類似,但在該款遊戲中,系統會根據玩家的表現來調整遊戲難度,還能分析出玩家的具體認知缺陷,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據了解,EndeavorRx歷經6年後成功上市,目前該款遊戲需要醫生開具處方,患者通過官方網站進行申請,獲得免費試用。遊戲主辦方建議的治療周期為一個月。在治療周期中,患有多動症的孩子們每周有5天需要進行遊戲,每天30分鐘。
醫生解釋
遊戲用於治病並不新鮮
張丹告訴記者,醫學裡確實有遊戲治療這種方法,遊戲治療在兒童發育行為、心理、情緒疾病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基於兒童患者的年齡特徵,遊戲療法通過虛擬性、趣味性的遊戲可以充分展示兒童患者的心理髮育狀況,進而實施幹預治療。「比如繪本遊戲,它可以通過遊戲來提高孩子的認知功能,對一些語言發育遲緩或有交流障礙的孩子,我們就會給家長開具這樣的遊戲治療處方,讓家長在家中和孩子一起開展這樣的活動作為輔助治療。」張丹說,醫院裡還有比較專業的沙盤遊戲療法,通過「沙遊」了解兒童的心理、認知、行為,從而治療孩子的一些情緒問題和心理行為問題。
以兒童多動症為例,一些類似的「電子遊戲」的注意力訓練已經運用在臨床治療中。張丹說,兒童多動症醫學上叫做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它一般有兩個主要表現,與年齡不匹配的注意力缺陷和多動衝動,常常伴有學習、人際交往問題,或共患其他精神障礙疾病。對這些孩子來說,主要採取綜合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輔助行為矯正、父母培訓、心理治療、學校教育、感統治療等多種非藥物治療。所以結合數位技術的遊戲治療可以作為一種很好的嘗試,在多動症的輔助治療中起到不錯的幹預效果,但綜合治療應做到多管齊下,純粹以遊戲作為治療的方法還是要謹慎對待。
此外,除了在論證遊戲治療有效性的同時,對於遊戲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視,尤其是遊戲上癮的問題。所以對於遊戲治療時間和持久性,以及如何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的探討仍舊是需要進一步關注的,只有將這些問題都得以解決,那這種治療手段才值得推廣。
多問一句
用打遊戲訓練正常孩子可以嗎?
看到電子遊戲成為兒童多動症的處方藥,不少家長也會覺得,如果能適度打遊戲的話,是不是對提高孩子的專注力也能有幫助呢?可否將打遊戲作為一種訓練和提到孩子專注力的方法呢?張丹告訴記者,並不盡然。
注意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無意注意是自然發生的,無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覺的、有預定目的的注意。可以將遊戲療法作為日常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方法,此處的遊戲指各種有益於孩子發育的遊戲方法,如親子運動遊戲、繪本遊戲、手工遊戲等等。而打遊戲這類方法,由於其設置各種誘人的顏色、炫彩的動畫和頻繁的獎勵機制等,確實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但是並非家長們認為的有意注意。此外,對其有效性、持續時間還有可能存在副作用上癮等的考量,並不適合孩子作為日常的訓練方法。
提醒家長
訓練專注力沒必要太過「搶跑」
哪怕孩子並沒有多動症問題,孩子的專注力,已經成為現在家長們關注的一個重點。不少家長,從幼兒園甚至更早就給孩子報了訓練專注力的培訓班。
張丹告訴記者,我們的注意力和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是密切相關的,注意力的發展也是一個逐漸發育的過程。孩子3歲以前基本以無意注意為主,注意主要易被事物的鮮明性、吸引力、情緒等特點決定,3歲以後,逐漸發展有意注意。「所以家長也需要尊重發育規律,沒有必要太過去搶跑。」張丹說,對3歲以前的兒童來說,首先要有意識地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環境,擴大經驗,增長知識,發展感知覺。人的感知覺越敏銳,他的注意就愈易被外界刺激物所引起。3歲以上的兒童,則要注意培養他們的興趣、意志和自制力,發展有意注意,並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楊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