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徽商報報導 今年,安徽遭遇史上最長的60天梅雨期,防汛抗洪遭遇長江、淮河、巢湖等「多線作戰」。隨著洪水退去,百姓的生活秩序逐步恢復。其中,就包括孩子們水退之後正常開學。昨日是開學首日,阜南縣教育局表示,蒙窪蓄洪區4個鄉鎮1.4萬餘名學生1日全部到校上課,沒有因蓄洪造成學生滯留返校的情況。與此同時,巢湖區域的廬江縣,也採用分流形式,讓1000多名孩子入學,沒有一個孩子因災失學、輟學。
廬江千餘學生分流入學
9月1日開學當天,廬江縣同大鎮黃道初級中學來了200多名「新生」。其實,這些「新生」都是因校園受災,由當地教育部門安排分流到這裡來讀書的。據了解,廬江縣共有1000多名孩子分流入學,沒有一個孩子因災失學、輟學。
「因為前段時間石大圩破圩,受災嚴重,7所學校被水淹,孩子們沒地方上學,在這種情況下,教體局要求不能讓一個學生因災輟學,所以都進行了精準分流。留在本鎮的學生一共有286人。」廬江縣同大鎮中心學校校長盧鵬飛說道。據了解,同大鎮新渡中學、古圩小學等學校的學生和老師,「借用」黃道中學的一處新建教學樓準時開課。而這處新教學樓一共3層設置了1至9年級,可容納400多名學生。
因為是分流至其他學校,一些孩子來讀書不得不面臨路途較遠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黃道中學近段時間也提升了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在學校內解決孩子的吃住問題。8月20日起,黃道中學就開始對學校的食堂和宿舍進行了改造升級,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吃住放心、安全。
據悉,因為洪水,廬江縣全縣共有83所學校不同程度受災,其中14所學校進水嚴重,全縣涉災學生1246名,其中需要分流學生1022名。除了做好分流工作之外,該縣也在加強水淹校舍及圍牆附屬設施全面鑑定,災後修復重建工作,讓孩子們早日回到自己的學校。
蒙窪蓄洪區學生全部到校
9月1日早晨6點30分,12歲的張俊豪收拾好新書包和行李箱,準備前往阜南縣王家壩鎮中心學校。今天是他升初中後的開學首日,也是阜南縣蒙窪蓄洪區學生全面開學的日子。
生活在王家壩鎮丁郢莊臺的張俊豪從小便聽大人們說過以前蓄洪區內的生活。蓄洪時,一張床單裹著幾件衣服匆匆逃離莊臺,等水退後再回到家中。屋毀牆倒是常有之事,可他未曾親身感受過。
今年夏天,蒙窪蓄洪區時隔13年再次開閘蓄洪,張俊豪家的5畝地被水泡了整整一周,生活在被水包圍的臺子上,張俊豪有著與老人們不一樣的感受:屋內不僅沒有進水,相反生活還有一種新鮮感。再開學,就是初一,他期待著水退後的學校新生活。
剛踏入校門,戴著紅袖標的初三學長便走上前幫他搬運行李。根據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要求,今年學校採取了錯峰入學方式。11天前,初三學生就已報到,今天他們作為志願者服務新入學的約270名初一新生。
王家壩鎮中心學校位於蒙窪蓄洪區保莊圩內,雖然沒有受到洪水侵襲,但為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和蓄洪區防疫工作,校長張雲亮提前半個多月,就忙著做消殺。「今年開學來之不易,我們會向學生講述防疫情、溺水等安全知識,也會對受災的莊臺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張雲亮說。
阜南縣教育局表示,蒙窪蓄洪區4個鄉鎮1.4萬餘名學生1日全部到校上課,沒有因蓄洪造成學生滯留返校的情況。
安置點的孩子正常入校
家住巢湖邊的四年級學生陸俗子結束了一個特別的暑假,迎來開學。1日早晨7點45分,合肥市長臨河學區中心學校門前人頭攢動。四年級學生陸俗子通過設立在學校入口的測溫門後,走進教室,與全班45名同學一起,開始了新學期的第一天學習。
對她而言,這個暑假具有特殊意義。7月19日,因巢湖水位突破歷史極值,合肥市決定啟用十八聯圩蓄洪區,陸俗子一家和其他村民一起轉移到長臨河中學臨時安置點。在安置點裡,志願者們主動幫她輔導功課。「今年暑假我難以忘懷,功課沒有因為洪水而落下。」陸俗子說。
1日中午時分,六安市裕安區固鎮學校的學生們有條不紊地來到食堂就餐。7月中旬,固鎮鎮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固鎮學校因地勢較低整個校園泡在水中。線路重設、圍牆重建、食堂翻修……一項項水毀改造工程在水退後加速推進,直到開學前一刻。
據了解,安徽省有12所受災學校採取了臨時分流安置,各校均制定了詳細的分流安置工作方案。目前,安徽省已安排校舍維修改造資金、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補助資金8000餘萬元,用於支持受災較重縣區災後重建工作。
鮮豔的五星紅旗佇立在王家壩鎮中心學校的中央,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分外鮮紅。課間活動,張俊豪望著遠方,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張劍(部分內容綜合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