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房屋徵收承擔行政賠償責任時,應當強調保護原告的利益

2020-11-17 天津律師梁波

摘要】因原告未與被告籤訂房屋徵收補償安置協議,被告為保證建設工期,組織人員於2019年4月19日將原告涉案房屋予以拆除。二〇二〇年五月九日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x區政府拆除原告任某某涉案房屋,其行為已被確認違法,其依法應當承擔行政賠償責任。因涉案房屋不具備恢復原狀的可能,原告主張貨幣賠償,法院按照貨幣方式計算原告直接損失,賠償共計2912529.34元。本文取材於司法裁判案例。

關鍵詞】房屋徵收,行政賠償,行政訴訟,徵收拆遷,補償安置

一.基本案情

涉案房屋坐落在x市x區x路東x路北x村內營業房。2017年7月17日,被告x區政府作出《關於對x區道路、綠地公園等基礎設施建設國有土地上房屋進行徵收的決定》及房屋徵收補償方案,並確定了x區房管局為徵收部門。同日,x區房管局發出《關於x區道路、綠地公園等基礎設施建設房屋徵收徵收價值評估的通知》,組織被徵收人協商選定評估機構。2017年7月24日,被告x區政府發出通知並張貼,認定按多數人推選方式選定的房屋評估機構是x房地產估價有限公司。

涉案房屋被納入徵收範圍內。原告持有的房屋所有權證證載信息顯示,涉案房屋3層,建築面積330.00平方米,設計用途商業。2019年3月1日,x房地產估價有限公司出具對涉案房屋的房屋徵收分戶估價報告,顯示涉案房屋商業部分價值,建築面積合計329.94平方米,總價2271280元。自建房建築面積共102.56平方米,總價223957元。

但該評估報告沒有向原告送達。在評估期間,被告工作人員曾與原告協商,原告商業房租賃戶將室內部分物品搬走。後因原告未與被告籤訂房屋徵收補償安置協議,被告為保證建設工期,組織人員於2019年4月19日將原告涉案房屋予以拆除。涉案房屋被拆除後,被告組織實施x北路拓寬工程,現拓寬路面已經佔壓土地,涉案房屋已經不具備恢復原狀的可能。

二.原告觀點

依法判令被告將原告被拆除房屋恢復原狀,如果不能恢復原狀,賠償原告因此造成損失。

三.被告觀點

原告房屋坐落在x市x區道路、綠地公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徵收範圍內,已經被告合法徵收。被告發布了徵收決定和補償方案,並與絕大多數被徵收戶達成了房屋徵收補償協議,依法開展房屋拆遷工作。原告房屋被拆除時,其已經將室內物品搬空,拆除行為並沒有給其造成室內物品損失。

涉及到的房屋裝修裝飾費用,被告同意按照x市國有土地上房屋裝修裝飾費用的標準,每平方30到80元予以補償。對於原告住宅部分的臨時安置費用可以按照補償標準予以補償,商業部分不予補償。對於搬遷費用被告同意按照原告實際的花費予以補償。原告主張的利息獎勵金和財物損失以及停產停業損失沒有法律依據。

四.房屋價值損失

1.關於房屋面積。被告對原告涉案房屋面積進行了調查和覆核,原告房屋分為登記商業房和自建房兩部分,雙方對兩部分調查面積沒有異議,法院予以認可。該調查覆核表對原告房屋實際測量面積329.94平方米,原告房屋所有權證登記面積330平方米,兩者差距系誤差,且被告同樣對原告沒有房屋所有權證部分進行了測量並認可,法院根據房屋實際測量結果確定原告商業房屋面積為329.94平方米,住宅面積102.56平方米。原告稱其商業房二層陽臺封閉,應當增加計算為房屋面積18平方米,但該商業房部分已經登記,且原告沒有證據證明封閉陽臺應當增加計算房屋面積,其主張法院不予認可。

2.關於房屋用途。原告提供的房屋所有權證顯示其商業房已經登記,且該部分房屋用途被告認可,法院認定此部分房屋用途為商業。關於自建房部分,因原告自認其自建房時間早於商業房辦理房產證時間,原告不能證明有關房屋登記部門對該部分房屋以商業用途予以登記,且沒有其他證據證明該部分房屋系商業用途,結合雙方認可的房屋信息覆核表記載,法院認定此部分房屋用途為住宅。

3.關於房屋單價。因為涉案房屋已經滅失,無法恢復原狀,且涉案房屋佔壓土地已經施工建設,已經對涉案房屋無法評估,法院類似項目的徵收範圍內賠償案件的處理情況,綜合確定涉案房屋單價。被告提供的x房地產估價有限公司出具的涉案房屋徵收分戶估價報告沒有向原告送達,剝奪了原告的申請覆核的權利,其合法性法院不予認可,但該評估報告系專業人員作出,具有一定的客觀事實基礎。

法院認為採用x房地產估價有限公司出具的涉案房屋的房屋徵收分戶估價報告的評估結果更客觀,更有利於保護原告的利益,故法院確認原告商業房價值為2271280元。住宅部分,法院調取的2019年x市x區二手住宅交易均為4550.72元/平方米,顯然該單價更有利保護原告的利益,法院以此確認原告住宅部分價值作為466721.84元(102.56平方米×4550.72元/平方米)。兩部分共2738001.84元。

五.其他損失的計算

1.裝修裝飾損失。關於涉案房屋裝修裝飾損失,因房屋已經被拆除,對於該部分損失無法鑑定。結合x本地經濟發展狀況、其他房屋徵收項目關於裝修裝飾的補償標準,法院依法酌定原告任某某裝修裝飾損失賠償標準為200元/平方米,不再區分商業與住宅,涉案房屋裝修裝飾費用為86500元(432.5平方米×200元/平方米)。

2.搬遷費。因涉案房屋已經無法恢復原狀,任某某選擇貨幣賠償,僅產生一次搬遷費,法院結合x本地經濟發展狀況、本案涉案項目房屋徵收補償方案中關於搬遷費的補償標準,依法酌定搬遷費為7元,不再區分商業與住宅及樓層。涉案房屋搬遷費應為3027.5元(432.5平方米×7元/平方米)。

3.室內物品。結合本案案情,酌定室內物品損失為30000元。

4.停產停業損失。涉案房屋於2019年4月被拆除,原告於2020年1月提起本案行政賠償訴訟,被告依法應當賠償原告任某某的停產停業損失。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生活經驗、生活常識等,同時考慮到類似項目的徵收範圍內賠償案件的處理情況,酌情確定停產停業損失為25000元。

六.法院判決

二〇二〇年五月九日法院判決,責令被告x市x區人民政府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賠償原告任某某房屋損失2738001.84元;裝修裝飾損失86500元;搬遷費3027.5元;室內物品30000元;停產停業損失25000元,共計2912529.34元。

相關焦點

  • 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的原則,應有利於最大限度地保護原告合法權益
    【摘要】二〇二〇年五月二十一日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應當充分尊重原告請求及選擇權,依法對原告房屋損失給予貨幣賠償,關於賠償,綜合原告房產的取得、涉案土地的取得、涉案土地性質、房屋徵收的背景、違法拆除造成的損害、兼顧其他被徵收人的比較、正義等因素,賠償項目應考慮被拆除房屋的賠償、裝飾裝修、室內物品及院內設施的賠償
  • 行政訴訟:為保護原告的合法權益,房屋被違法拆除後應該獲得賠償
    【摘要】因徵收拆遷,原告的涉案房屋被拆除後,生效的法院判決書認定該行政行為違法,原告申請行政賠償,被告作出行政賠償後,原告劉某某不服被告x區政府作出行政賠償。二〇二〇年二月二十四日法院經審理認為,對涉案房屋的拆除,原告無任何過錯,因此,對於該違法行為的賠償,應由x區政府承擔。
  • 最高法裁判|| 以拆危代徵收時行政訴訟的適格被告的確定
    一般認為,確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能否成為行政訴訟的適格被告,可按以下思路依次進行: 1.是否為行政主體,即行為人只有具備法律規定的行政主體身份和地位,才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2.是否為行為主體,即行為人只有以自己的名義作出了被訴行政行為或者有怠於履行職責的不作為行為,才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3.是否為責任主體,即行為人只有能夠以自己名義獨立承擔法律責任和訴訟後果,才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 最高法判例:行政賠償與房屋徵收補償程序的銜接問題
    根據孫金連提出的再審主張和再審事由,本案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一審法院是否混淆了行政賠償與房屋徵收補償程序;二是對涉案被拆房屋屋內物品損失的賠償金額如何確定。(一)關於一審法院是否混淆了行政賠償與房屋徵收補償程序的問題。
  • 行政訴訟:被告違法拆除行為侵犯了原告的財產權,應賠償直接損失
    二〇二〇年一月十七日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違法拆除行為侵犯了原告的財產權,應賠償原告直接損失421409.10元;原告在本案中預交的評估費14000元依法亦應由被告承擔。現提起本案行政賠償訴訟。五.律師意見關於被告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問題。2019年8月19日,被告x縣人民政府於實施拆除,該行為已被法院行政判決確認違法,因此,該拆除行為給原告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失應由被告x縣人民政府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 被違法強拆可申請行政賠償
    ,但是大家要記住,如果自己的房屋遭遇違法強拆,是可以申請行政賠償的。房屋被合法強拆根據房屋價值的損失、被埋物品及房屋裝修的損失、搬遷、臨時安置補償等損失等方面的內容確認賠償數額。1、房屋價值的損失。《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十五條規定,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在評估前對被徵收房屋進行調查,這也肯定了應當以房屋實際面積為準進行補償。2、被埋物品及房屋裝修的損失。《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規定,在行政賠償、補償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 行政訴訟:拆除房屋行為已被確認違法,原告有權提出行政賠償申請
    【摘要】原告合法擁有的房屋,其中用於生活居住的房屋面積約199平方米,經營酒廠的房屋面積為56平方米,用於米加工的廠房面積為80.2平方米,用於養殖的廠房為368平方米,x縣人民政府將原告房屋違法拆除,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符合法律規定。本案的爭議焦點為被告具體應當賠償的範圍、標準和金額。
  • 精讀|行政行為的利害關係人具有行政訴訟原告資格
    第一章 訴訟主體 | 0011.不服經批准的行政行為可向批准機關的上級申請行政複議 | 0032.行政行為的利害關係人具有行政訴訟原告資格 | 0103.行政許可訴訟案可以將署名機關和批准機關列為共同被告 | 017第二章 受案範圍 | 0254.行政案件立案審查時不能以訴的利益取代受案條件 | 027
  • 房屋被強拆後,如何申請賠償?
    ,自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間不計算在內。 被侵權人可以在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併提出賠償請求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決,也可以首先確認行政機關的行政強拆行為違法,待法院判決確認其違法性後,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要求,由賠償義務機關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給予賠償;逾期未作出賠償決定或者對賠償數額有異議,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 違法拆遷行政賠償案件的審查處理(乾貨總結)
    4.舉證責任【要點提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在行政賠償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四十七條規定,在行政賠償案件中,對於各方主張損失的價值無法認定的,應當由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申請鑑定,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拒絕申請鑑定的,由其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據此,在行政賠償訴訟中,一般仍應堅持「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規則,即原告應當對被訴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提供證據。
  • 最高院裁判觀點:房屋被違法強拆,行政機關應承擔舉證責任
    文|田麗編輯|王書博裁判要旨】在房屋強制拆除引發的行政賠償案件中,原告提供了初步證據,但因行政機關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對房屋內物品損失舉證,行政機關亦因未依法進行財產登記、公證等措施無法對房屋內物品損失舉證的,人民法院對原告未超出市場價值的符合生活常理的房屋內物品的賠償請求,應當予以支持。
  • 行政機關敗訴後,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行政訴訟敗訴後果,我們從原告和被告兩個方面來看。從原告方面來說1、應履行行政機關行政決定,如行政處罰決定、審批、行政許可決定、徵收徵用決定、檢查、強制、複議、賠償等決定;2、承擔法院訴訟費;3、不主動履行的後果:行政機關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或者由行政機關依法強制執行。
  • 行政審判專欄 | 行政訴訟中起訴條件的審查
    這是為了與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相區別的一個概念,但我們的翻譯家翻譯的太過專業化了!也就是說,原告只能起訴請求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或者利益,而不能起訴請求保護他人或者公共利益。如果是公共利益因行政行政行為遭受損害,根據當前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檢察院是適格原告,可以依自己的名義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 第二巡迴法庭:行政審判法律適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區政府作為徵收主體,具有補償職責。其次,有關補償的規定是為了保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最後,甲公司只要滿足其為徵收補償有關規定的保護對象即為適格原告。根據該案查明的事實,已有生效裁判文書認定依據生效的執行公證書,涉案房屋已經評估作價後抵給了案外人所有。據此,甲公司並不是被徵收房屋的所有權人,其並非徵收補償相關規定的保護對象,因而不是提起履責訴訟的適格原告。
  • 徵收拆遷中,幾種常見行政行為的可訴性和補償賠償問題淺析!
    ,更何況是圈佔土地、清除附著物等涉及被徵收人重大利益和徵收工作主要內容的核心問題,故相較於信息嚴重不對稱的被徵收人,由應當且可能掌握更多線索的徵收主體承擔更多的舉證責任,更加符合舉證責任分配的經濟原則和效率要求。
  • 拆遷律師講解:房屋被違法強拆後,我們還可申請國家賠償
    被侵權人可以在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併提出賠償請求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決,也可以首先確認行政機關的行政強拆行為違法,待法院判決確認其違法性後,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要求,由賠償義務機關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給予賠償;逾期未作出賠償決定或者對賠償數額有異議,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 實務丨第二巡迴法庭:行政審判法律適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區政府作為徵收主體,具有補償職責。其次,有關補償的規定是為了保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最後,甲公司只要滿足其為徵收補償有關規定的保護對象即為適格原告。根據該案查明的事實,已有生效裁判文書認定依據生效的執行公證書,涉案房屋已經評估作價後抵給了案外人所有。據此,甲公司並不是被徵收房屋的所有權人,其並非徵收補償相關規定的保護對象,因而不是提起履責訴訟的適格原告。
  • 最高法院裁判 :被違法強拆的房屋難以鑑定的,法院應判決按照徵收補償方案​賠償
    ,既可以選擇由賠償義務機關先行處理,也可以在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併提出。 具體到賠償的數額,為確保當事人獲得及時、公平、公正的救濟,在行政機關違法強制拆除當事人房屋,難以對房屋及其他損失進行鑑定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提出的行政賠償訴訟請求,結合案件具體情況,參照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徵收補償標準,全面、充分考慮當事人的各項損失,確定損失數額,直接判決行政機關對房屋及其他人身、財產損失一併予以行政賠償,法院在判令賠償時的標準至少不應低於補償標準
  • 土地房屋徵收拆遷補償,市縣級人民政府是組織實施徵收的法定主體
    在實踐中,土地徵收過程中較為常見的問題是,行政機關片面追求行政效率而犧牲正當程序,甚至不做法律文書就進行強制清除,給當事人依法尋求救濟造成困難。那麼,房屋被強制拆除後,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在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是誰拆除了自家房屋的前提下,到底誰應當承擔被告是否適格的舉證責任?被告到底是否應當承擔法律後果呢?
  • 高院:關於房屋被強拆後申請賠償的審判規定
    對被強拆房屋的賠償標準應當從實際角度出發,住宅房屋與其他財產大不相同,住宅房屋事關當事人的基本生存權利,賠償應該遵照公平、公正、合理的基本原則,確保當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不受影響,如果徵收農村集體土地時沒有對房屋進行安置補償的,時隔多年後進行強拆的,繼續按照房屋被徵收時的價格進行安置補償,就會失去公平、合理,直接損害了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