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們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結合身心發展規律和生活經驗,開發了小學語文、數學、英語每一個單元的課程整合設計和每一個課時的教學案。是教師備課的新參考,是家長輔導孩子的好工具,是孩子預習的好導師。
知識需要分享,我們願意分享給您,通過您分享給您最關心的人!
研究使人進步,我們願意與您共同研究,讓孩子的學習省力高效!)
(一)、學習目標
1、學生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常見的平面圖形。
2、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學習內容
1、基礎性學習包(1)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掌握它們的特徵(2)能夠正確區分這幾類物體(3)分積木
思維導圖
2、開發性學習包
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
親自動手摸一摸各種物體,感受它們的特徵
3、拓展性學習包
趣味拼擺中運用圖形擺成各種物品
魔方課程中的魔方
(三)、實施途徑
1、學科單元內整合:本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圖形,把我學會了嗎放到第一課時中進行補充。分積木是對分類、區分圖形的一種補充。
2、學科間整合:把美術中的趣味拼擺在本單元中加入,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各種物體的特徵。
3、學科與學校特色課程整合:校本課程中的魔方課程應用正方體魔方進行活動,加深對正方體的認識。
4、體驗式活動:動手摸一摸感受各種物體的特徵。
5、課時安排:本單元學習共安排2課時。
(四)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第六單元 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形體
教學目標:
1、通過實物操作,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形體有初步的認識,能分辨它們的形狀。
2、學生在觀察和觸摸中,初步形成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初步空間觀念。
3、學生養成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簡單的實踐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自己準備各種各樣的紙盒、易拉罐、球,鼓勵學生收集的這樣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 教師為每組學生準備一袋裝有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生談話:同學們,今天大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盒子、積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帶來什麼東西,是嗎?
師:下面,老師給大家一段時間,自由活動,可以看看自己小組的同學帶來什麼,也可以到別的小組去看看,好嗎?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師:同學們,我讓大家帶來的東西帶來了嗎?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學都帶了什麼東西?同位兩個同學先互相看一看、說一說、摸一摸。 生:……
師:你想用這些東西幹什麼?
師:下面我們就比一比,誰的手兒巧?(出示課題:誰的手兒巧) 學生活動
1、分小組合作搭積木,教師巡視並進行指導。
2、各小組反饋搭積木的情況。
3、教師組織大家來欣賞每個小組的作品。
三、合作交流
1、師:剛才每個小組的小朋友都發揮想像力,你們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築師。現在請小朋友認真觀察你們都用了哪幾種形狀的積木?
2、師:你能把用的積木按他們的形狀分分嗎?
(1) 以小組為單位活動。
(2) 小組匯報分類情況。並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3) 教師小結,統一意見
(4) 起名字。
根據大家分類的情況,鼓勵學生給他們起個名字。學生有可能在幼兒園已經認識他們的名字,教師要給予鼓勵。
四、猜一猜
教師:「我們認識的這四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先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猜一猜哪種形狀的物體滾得最快?」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驗證。小組匯報結果。
五、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的模型。提出問題「你能從教室中找到它們的朋友嗎?」「在生活中你還能找到他們的朋友嗎?
六、課後作業:
請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並說給爸爸媽媽聽。
註:尋找生活中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的物體,親自動手摸一摸各種物體,感受它們的特徵。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徵,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常見的平面圖形,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