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手兒巧 認識圖形」單元教學設計

2020-12-20 齊民有約

(導語:我們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結合身心發展規律和生活經驗,開發了小學語文、數學、英語每一個單元的課程整合設計和每一個課時的教學案。是教師備課的新參考,是家長輔導孩子的好工具,是孩子預習的好導師。

知識需要分享,我們願意分享給您,通過您分享給您最關心的人!

研究使人進步,我們願意與您共同研究,讓孩子的學習省力高效!)

(一)、學習目標

1、學生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常見的平面圖形。

2、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學習內容

1、基礎性學習包(1)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掌握它們的特徵(2)能夠正確區分這幾類物體(3)分積木

思維導圖

2、開發性學習包

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

親自動手摸一摸各種物體,感受它們的特徵

3、拓展性學習包

趣味拼擺中運用圖形擺成各種物品

魔方課程中的魔方

(三)、實施途徑

1、學科單元內整合:本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圖形,把我學會了嗎放到第一課時中進行補充。分積木是對分類、區分圖形的一種補充。

2、學科間整合:把美術中的趣味拼擺在本單元中加入,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各種物體的特徵。

3、學科與學校特色課程整合:校本課程中的魔方課程應用正方體魔方進行活動,加深對正方體的認識。

4、體驗式活動:動手摸一摸感受各種物體的特徵。

5、課時安排:本單元學習共安排2課時。

(四)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第六單元 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形體

教學目標:

1、通過實物操作,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形體有初步的認識,能分辨它們的形狀。

2、學生在觀察和觸摸中,初步形成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初步空間觀念。

3、學生養成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簡單的實踐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自己準備各種各樣的紙盒、易拉罐、球,鼓勵學生收集的這樣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 教師為每組學生準備一袋裝有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生談話:同學們,今天大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盒子、積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帶來什麼東西,是嗎?

師:下面,老師給大家一段時間,自由活動,可以看看自己小組的同學帶來什麼,也可以到別的小組去看看,好嗎?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師:同學們,我讓大家帶來的東西帶來了嗎?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學都帶了什麼東西?同位兩個同學先互相看一看、說一說、摸一摸。 生:……

師:你想用這些東西幹什麼?

師:下面我們就比一比,誰的手兒巧?(出示課題:誰的手兒巧) 學生活動

1、分小組合作搭積木,教師巡視並進行指導。

2、各小組反饋搭積木的情況。

3、教師組織大家來欣賞每個小組的作品。

三、合作交流

1、師:剛才每個小組的小朋友都發揮想像力,你們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築師。現在請小朋友認真觀察你們都用了哪幾種形狀的積木?

2、師:你能把用的積木按他們的形狀分分嗎?

(1) 以小組為單位活動。

(2) 小組匯報分類情況。並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3) 教師小結,統一意見

(4) 起名字。

根據大家分類的情況,鼓勵學生給他們起個名字。學生有可能在幼兒園已經認識他們的名字,教師要給予鼓勵。

四、猜一猜

教師:「我們認識的這四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先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猜一猜哪種形狀的物體滾得最快?」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驗證。小組匯報結果。

五、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的模型。提出問題「你能從教室中找到它們的朋友嗎?」「在生活中你還能找到他們的朋友嗎?

六、課後作業:

請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並說給爸爸媽媽聽。

註:尋找生活中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的物體,親自動手摸一摸各種物體,感受它們的特徵。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徵,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常見的平面圖形,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相關焦點

  • 齊民有約:「 牧童—認識圖形」單元教學設計
    (二)、學習內容:1、初步認識和了解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等平面圖形。本單元教學的重難點是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等平面圖形,感受數學的美。3、拓展性學習包:趣味拼擺:(三)實施途徑(整合課程資源)1、學科單元內整合:本單元的第一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第二課時可以放到第一課時中進行補充。
  • 齊民有約:美化校園——圖形的周長 單元教學設計
    一、單元設計理念:1.素材的選取素材的選取典型而獨特,可以說做到了「兩個特別」。●特別熟悉。有關周長的問題,在生活中可以說隨處可見,學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什麼,是校園。所以校園裡面的周長問題,對學生來說是最熟悉的。
  •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認識圖形」教案
    孩兒媽的幸福生活第四單元 認識圖形(一)(第1課時)《認識立體圖形》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人教版教材一上第34-35頁二、教學目標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進行正確辨認和區分。教學難點:初步了解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本質特徵。
  • 《梯形的認識 》教學設計
    梯形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 清華地標圖形設計 |《圖形設計》作業"情感篇"
    為了在疫情防控的同時不耽誤教學任務,清華大學第一時間做出了線上教學的決定。今年4月,清華大學迎來了109年校慶。雖然身處各地,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同學們仍心系清華園,用特殊的方式為清華慶生。任課教師:周嶽、何潔授課對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2018級84、85班授課周期:春季學期5-8周(3月16日-4月10日)上課時間:每周一、三、周五 8:00 —— 11:30課程平臺:清華雨課堂與線上會議平臺相結合疫情防控期間實施線上教學,這對教師和同學們來講,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嘗試。
  • 一年級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4.1認識圖形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教材主要,主要是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教學這部分內容,首先可以通過對立體圖形的一個面的描述,切入對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如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相關立體圖形的面。再照課本上的樣子畫一畫,抽象出平面圖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一想,周圍哪些物體的一個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見到過這些圖形。
  • 【教學設計】認識三角形
    教學設計意圖:意在培養學生適應生活和感受生活數學的能力。
  •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3頁的內容、第84頁練習。教學重點:認識周長的含義,會計算出周長。教學難點:引導學生了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教具準備:樹葉、尺子、軟尺、細繩。
  • 教學設計《愛心傳遞-圖形的改變》
    」,第三單元(綠色家園》的第二課。因此,教師抓住這個時機,將教學內容改為《愛心傳遞——圖形的改變》。一方面保證學生能在整個課堂學習過程中在有意義的情境中完成,掌握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激發學生關愛生命,伸出援手,將愛心傳遞給受難的災區的小朋友們。(二)學情分析:1.本冊教材的學習主體是小學三年級學生。
  • 齊民有約:愛心行動—圖形與拼組 單元教學設計
    本研究成果未經作者同意授權 不得轉發 違者必究 )(一)學習目標1、學生能夠藉助觀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能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認識五邊形、六邊形,學生能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簡單幾何圖形
  • 一年級數學下冊 第1單元認識圖形(二)1.2平面圖形的拼組
    教學重點: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教學難點:感知所學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教學準備:課件、各種平面圖形的圖片;學具袋中的平面圖形。【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動手操作,交流討論,加深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勤於思考的能力。】3.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組:(1)討論:你和同桌準備拼一個什麼圖形?要用幾個三角形?
  • 《鐘面的認識》教學設計
    今天我來給大家分享一篇教學素材——上海輔讀學校教材實用數學第八冊第三單元《鐘面的認識》,希望我的分享能對您有所幫助。教學內容:上海輔讀學校教材實用數學第八冊第三單元《鐘面的認識》教材簡介:本單元主要是使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學會看整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
  • 寒假預習提前預習,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第一單元認識平面圖形
    下面我們一起來預習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平面圖形。教材解讀:一年級上冊學習立體圖形的認識,一年級下冊學習了平面圖形的認識,為什麼這樣安排呢?孩子在生活中容易找到立體圖形,但很難找到平面圖形,學習平面圖形要比學習立體圖形困難呀。
  • 一年級數學單元教學設計:有趣的遊戲—認識位置
    (導語:我們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結合身心發展規律和生活經驗,開發了小學語文、數學、英語每一個單元的課程整合設計和每一個課時的教學案。是教師備課的新參考,是家長輔導孩子的好工具,是孩子預習的好導師。知識需要分享,我們願意分享給您,通過您分享給您最關心的人!
  • 夏繁軍 張鶴:「整章—單元—課時」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人教B版第十一章第3單元「空間平行關係」為例
    摘要:「整章—單元—課時」的教學設計,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遵循「總—分—綜」 的路徑。「總—分」是指整章—單元—課時,主要是內容和目標的分解,「分—綜」是通過課時教學目標的實現,逐級融合併達到單元和整章目標。整章分析主要包括知識邏輯分析和思維方法分析;單元解讀包括內容、目標分析,問題診斷、教學支持條件分析、課時設計,體現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教的如何。
  • 以《平行四邊形的認識》為例 提煉「圖形與幾何」板塊的教學模式
    【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64頁例1【教材分析】本課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性;第二層次,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教學目標】1、在活動中認識平行四邊形,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徵,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2、學生在觀察、猜想、操作、驗證的活動中,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徵的過程,進一步累積圖形經驗,發展空間觀念。3、體會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廣泛應用,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 小學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教師之夢微信公眾號在之前也發過不少教學設計模板和一些萬能模板,需要的同學可以在後臺回復教學設計進行查看。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長方體的認識。【教學難點】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繫與區別。三、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出示有許多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事物的課件,如床墊、魔方、鉛筆盒等。提問學生都是什麼圖形。
  • 北師大數學一年級上冊電子課本(第六單元)認識圖形
    北師大數學一年級上冊電子課本(第六單元)認識圖形 第六單元 認識圖形 6.1認識圖形
  •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路徑微調的實踐與思考
    進一步假設,當三者邏輯不一致時,我們究竟該讓誰去遷就誰?現 狀單元,是相對於課時而言更具有完整性的大教學單位。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的學習與感悟是通過「單元」的形式呈現和展開的。因此,對於「單元教學」的研究,歷來是研究的熱點。對近年來單元教學的研究進行梳理和整合,我發現有這樣一些觀點值得我們深思。
  • 對圖形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思考與探索——以 Processing 為例
    (王小茉) 對圖形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思考與探索  ——以 Processing 為例王徵  徐悅然北京交通大學內容摘要 :圖形程序設計課程作為北京交通大學與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國際合作辦學背景下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基礎課,正是為解決國內藝術設計類學生以計算機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而專門設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