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898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
最近粉絲群有位媽媽發來一段小視頻,她家10個月的小嬰兒,抓著茶几邊緣站起來,已經試探著要走了。
很多寶媽都讚嘆:寶寶真厲害,10個月就要走了。
這位寶媽也自豪地說:「說來奇怪,我家寶寶不愛爬,直接就要走路了。」
我建議她:「別太著急讓孩子走,多爬爬對孩子有好處。」
在嬰兒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爬行是一個重要過程,然而,有些孩子卻遲遲不能夠爬行,直接越過爬行學會了走路。一部分家長會像群裡的媽媽一樣覺得驚喜,而另一部分寶媽卻意識到這是個問題,擔心孩子不會爬是智力原因。
那麼,孩子不會爬行就能走路,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和智力有關嗎?下面我就來聊聊寶寶學爬那些事。
寶寶不會爬和智力有關嗎?
醫學研究表明,肢體運動是由大腦支配並調節的,爬行這項運動與孩子的運動能力、肢體協調水平和平衡能力息息相關。
有次我帶二寶去上早教課,同班有一位媽媽焦慮地對我說,「寶寶到了該爬的年齡,卻一直不肯像別的孩子一樣去爬,只是安靜地坐著玩玩具,如果夠不著,就滾著去。」
這位媽媽擔心是寶寶的大腦發育出了問題。相信很多寶媽也遇到了這樣的困惑,這裡給大家吃一顆定心丹,雖然常言道:「三翻六坐九爬爬」,但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發育的規律。
有的孩子爬的早一點,有的孩子晚一點。這只能說明運動協調能力的差異,卻沒有證據表示是大腦發育出了問題。寶爸寶媽無須過度擔心。
寶寶愛爬更聰明
雖說不會爬並不能說明孩子智力有問題,也不代表如果孩子不爬,我們就任由他直接從坐過渡到走。嬰兒之所以存在一個爬行階段,是有其必要性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爬對孩子有什麼好處吧。
第一,爬行促進大腦發育。
嬰兒的大腦發育過程中,需要刺激來促進其發展。爬行時,寶寶活動四肢,協調四肢運動,刺激大腦的運動神經中樞。除此之外,爬行還能促進小腦的活動,加強大腦和小腦的相互聯繫和配合,鍛鍊小腦的平衡能力。
大寶的爬行階段,老公要把家裡所有的「障礙物」都去掉,給他一個寬闊的爬行空間。但是我卻阻止了,因為爬行的魅力正在於此,在不同材質的地面上爬行,繞過障礙物等這些行為,都會促進寶寶大腦發育。
第2, 爬行可以擴大孩子的視聽範圍。
研究表明,嬰兒爬行的時間越長,其自主性、能動性就越高,對空間位置的感知能力越強,思維也更靈活。
能夠移動自己的身體,對於小嬰兒來說,是裡程碑式的飛躍。他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者,而是這個世界的主動探索者。在這個過程中,記憶力、觀察力、意志力都會得到發展。在爬行過程中,思考自己要去哪裡,調動身體達成目的,還以鍛鍊寶寶的思維能力。
第三,爬行可以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
爬行行為可以刺激語言中樞,有利於孩子語言學習天賦的培養。在爬行過程中,父母通過語言指示孩子的行為,長期下來孩子就能知道什麼樣的語言在傳遞什麼樣的指令。比如說,當二寶爬行到衛生間門口時,我會說「寶寶,別過去。」反覆多次後,二寶就能了解「別過去」這句話可能意味著危險,這成了他學習語言的開端。
幫寶寶訓練爬行分三步走
那麼如果寶寶像我在早教中心遇到的那位媽媽的孩子一樣,根本不願意爬行,也無法掌握爬行的技巧該怎麼辦呢?研究表明,嬰兒期爬行缺失是可以通過後期爬行練習來彌補的,可以提高孩子關節和軀幹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如何進行爬行訓練呢?
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個爬行的環境。
小寶寶對能引起聲音和視覺感受的物品更感興趣,因此寶爸寶媽們可以給準備一個比較空曠的區域,放一些玩具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並且鼓勵他們自己來拿喜歡的玩具。
Tips:在訓練寶寶爬行時,爸爸媽媽還要注意讓孩子穿上舒適方便爬行的衣物,並且注意爬行的區域是否有危險的物品,比如桌角等尖銳區域。以免碰傷寶寶,打擊爬行熱情。
其次,引導孩子進行爬行。
如果寶寶只是盯著玩具,仍然沒用進一步動作的話,爸爸媽媽就可以給孩子一個示範,爬行過去拿玩具。孩子會模仿父母的動作,會去嘗試著像父母一樣爬過去拿玩具。我們還可以給爬行增加一些趣味性,比如說與孩子競爭著過去拿玩具,鍛鍊孩子的速度和敏捷度。
最後,必要時糾正寶寶爬行姿勢。
孩子爬行的姿勢因人而異,有的是先匍匐爬行再到手膝爬行,有的還會倒退爬行。當孩子姿勢錯誤時,父母及時為孩子提供適當的指導,糾正他的爬行姿勢。
在練習上肢時,需要幫助孩子調換雙臂和雙肩的重心,保證孩子的身體的重心的轉換。從身體的左邊調換到身體右邊,再從右邊調換到左邊,經過反覆多次訓練,寶寶就能有效完成爬行動作。
枕邊育兒寄語:
爬行對於嬰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階段,但如果寶寶暫時不會爬,爸爸媽媽也不用太過焦慮。行動始於興趣,讓孩子真正地感受到自己移動的快樂,由衷地喜歡爬行,才是爸爸媽媽應該做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謝謝】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