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這部曾獲得199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在好萊塢眾多商業片包圍中,以輕緩溫暖的敘述,為我們展示了清新脫俗的問題少年在心理老師幫助下自我治癒的故事。
有人會說,這是一個俗套老掉牙的故事,結局是不出人意料的問題少年找到人生目標的大滿貫,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撕裂人性的矛盾和衝突。
然而,經典之所以為經典, 在於它歷經時間和市場的洗刷,卻總能帶給人們思考。常年在豆瓣據居9.0高分的《心靈捕手》,猶如「一千個讀者眼裡的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平緩而簡單的故事中,讓人們看到不同的人生影射下各自的情感和人生目標追求。
影片講述了曾被寄養過5個不同的家庭,卻又不斷遭受拋棄和養父虐打的孤兒威爾在麻省理工學院當一名清潔工,他與生俱來超越常人的數學天賦,讓他連續解開了麻省理工兩道困難複雜無人能解答的數學題。
而藍勃,麻省理工大學顯赫的數學教授,他發現了威爾超人的技能與天賦,卻為他揮霍時間,隱沒自己才能過日子而感到惋惜,他想要幫助這個少年,為他尋找脫俗的人生目標。
很顯然,威爾不是活在主流成功價值的人,他知道自己的才能,卻又不引以為傲,自己的混混生活和底層低俗朋友,在他眼中並沒有什麼問題。從小的生活經歷讓他封閉了自我,形成了強烈的自我防衛界限,他更願意選擇這種生活來自我保護。
藍勃很快意識到「心理問題」才是威爾低落人生的問題所在,在不斷嘗試更換卻又慘遭失敗的心理醫生之後,藍勃找到自己的高中同學桑恩。桑恩是個遍嘗人生甘苦而擁有豐富情感經驗的心理教師,在他不懈努力和耐心之下,最終打開威爾的心扉,找到威爾的人生意義,從而開啟他新的人生旅程。
老實說,這是一部不驚心動魄,卻又溫暖如初的電影,它在點點細節和情節中感動觀眾,為人們留下深思,如威爾連續遇到過5個心理醫生,他們都滿腹經驗和聲名在外,卻為什麼接連在威爾的挑釁和計謀下失敗了?為什麼桑恩就可以打開威爾的心扉,幫助他從童年之殤中走出來?
正如桑恩和威爾說的:「我不是心理醫生,我只是教心理學的。」作為一名心理老師的桑恩,他深知教學的經驗和技巧之所在,他明白到擁有患者的信任比擁有千萬的成功理論更重要,他用「愛」和「共情」去獲得威爾的情緒和情感,從而走入他的內心,本文將從教育的3個方面,去講述為什麼那麼多個心理醫生,唯獨桑恩可以?
(1)尊重個體的複雜性和特殊性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每個個體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和因自身不同的個性因素,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和體驗。桑恩作為一名心理教師,他深知教育裡尊重個體的複雜性和特殊性,而不是以偏概全。
威爾遇到的前面5個心理醫生擁有豐富的經驗和顯赫的名聲,當他們拿到威爾自幼接受過5個寄養家庭,曾被養父虐打的檔案後,自認為懂得威爾的創傷及自衛心理,都企圖莽撞地打開他的心扉,讓他一吐為快內心的孤獨和恐懼。
威爾是聰明的,他的天賦讓他巧妙地利用技巧躲避了這些「未經問一聲就莽撞上門的魯莽漢」,直到他遇到了桑恩,桑恩在那片幽靜的小河邊緩緩卻又略帶憤懣地和他說:「你以為我可以輕易了解你童年苦楚,輕易了解你的感受?你的為人?你以為我看過《苦海孤難》就該懂?很容易就可以揣摩到你?其實我倒毫不在乎,我不了解你更不能從書中了解,除非你想把感受和身份告訴我.」
生活我們一定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人,和各種各樣的人交往,每個個體都會有不一樣的生活,乃至於更複雜,更為浩瀚的內心世界。桑恩深知尊重別人的人生經驗和情感的重要性,他從小也深受家庭虐待,和威爾一樣擁有不幸的童年,他卻不以自己的經驗為威爾的經驗,不以自己的情感為威爾的情感,兀自去論斷和幫助他。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桑恩和威爾有類似的童年苦難和艱辛,他知道威爾的成長經歷和問題,卻沒有自我代入情感和體驗,自我以為深知威爾是怎樣的人。他尊重威爾的特殊性和問題,也理解他的胡攪蠻纏,明白他的刻意防衛,正因此,他選擇「慢慢」去走進威爾的心理,嘗試去和他交流,明白他的思想和看法,了解他有喜歡的人卻因為害怕而去約會,知道他內心的膽怯和恐懼,也藉此機會鼓勵他,從而慢慢打開威爾的心扉。
人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面對這些差異,任何整齊劃一的做法都是註定要失敗的,教師或者父母在面對孩子時,一旦以一概論去理解所有孩子和學生,註定是要失敗的教育,多研究每個個體的性格、氣質、意志、興趣等個性化,及時轉變態度和方式,因材施教,才能正確地改變和教育孩子。
比如性格內向,孤僻懶惰的孩子,就要設法鼓勵幫助他們,為他們尋找「驅動能力」的目標,設法完成目標後成長為陽光自信的孩子;對於自卑感強,學習懶惰的孩子,則要教會他制定目標、並改進策略,更多引導他們。
尊重個體的複雜性和特殊性,在於接納每個個體的與眾不同和差異化;接納對方,是獲取對方「信任」最重要的一步,正如桑恩在教導自己的學生,說道打開心門的第一步是獲得對方的信任。尊重個體的複雜性和特殊性,也才能讓每個個體自信地發揮內在潛能和個性。
(2)不為他人做選擇,而是激發他人的「自我驅動力」
周國平曾說過:「覺醒是一種巨大的內在力量,擁有這個力量,一切外來的負面力量都不能真正把你打敗。」
什麼是一種「覺醒的力量」,它往往趨向於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自我驅動力,英文稱「Self-motivation」,指人們擁有外在或內在的一股動力和欲望,能夠自我推動,向著設定好的目標驅動自己克服困難去落實和達成。
在電影中,威爾是幸運的,他遇到了賞識自己天賦的「伯樂」藍勃教授,藍勃教授卻未必是他的「心靈導師」,他為威爾尋找心理醫生,只是想要幫助他解決心理問題,尋找一份能夠發揮他頭腦才能,成功而又多金有名的工作,成為主流社會價值上有付出有貢獻的人。
桑恩卻不贊同這種做法,他深知不為他人做選擇,更多是激發他人的「自我驅動力」的教育意義。他想要解開威爾的心理問題,是為了幫助他明白活著的方向,讓他自己發掘自己的目標,而不是按照他人的想法去做。
他給予威爾時間去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向威爾解釋「愛情的完美」,向威爾述說自己曾為愛做過的無悔的事情,也為威爾解釋什麼是「心靈伴侶」,回復他對「人生追求」的質問,並在最後解開他的心慮,告訴他這不幸的童年人生「不是他的錯」,桑恩唯獨沒有告訴威爾:「你應該選什麼樣的工作」「你應該找什麼樣的女朋友」。
桑恩一方面打開了威爾防備的心理防線,一方面也如一名導師不斷引導和啟迪他人生的多彩,以此去誘發他內心的渴望和明白自我的需求,從而激發他的「自我驅動性」。
在學習中,學生常常因為家長的期待或者父母的要求從而選擇某一個專業,以及渴望在某一個學科取得不菲的成績;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也會幫他們選擇能夠帶來更多金錢財富的工作和生活。
更好的教育在於不為他人做選擇,而是激發他人的「自我驅動力」,當父母或者老師為了孩子或學生做出選擇時,那未必是他內心真正的欲望,當他完成這個目標之後,未必能體會到心靈的愉悅和滿足感。
激發他人的「自我驅動力」,父母應更多去關注孩子內在的需求:他怎麼看?怎麼想? 怎麼做?他對什麼感興趣?渴望什麼?想成為什麼? 根據心理研究測驗,當孩子對於自我生活的控制感被剝奪後,自我意識也會逐漸降低,從而自我驅動力不足。
當父母為孩子決定或者逼迫他去學他不喜歡的東西,這項技能也許會起到很大的幫助,提高他的能力,卻會導致孩子與家長的關係緊張,以及他的自我生活控制感也被剝奪,自主性會隨之降低。
激發孩子的自我驅動力,幫助孩子獲得控制感,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多多鼓勵孩子去做決定 -- 「你才是自己生命的老闆」,讓他們有機會自己做出選擇,感受成功和失敗;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作為引導者,不要匆忙地去幫助他解決,而是啟迪他「問題出在哪裡」,帶著傾聽的心去提供幫助。
(3)真正的教育:以生命影響影響生命
《心靈捕手》這部影片中,為什麼偏偏是桑恩可以改變威爾?
桑恩對於威爾影響最深刻的,最緊要卻又基本的原因在於「因為他是桑恩」!
與其他通過諮詢和理論去解決問題的心理醫生不同的地方,桑恩最大的魅力在於他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情感體驗,他也曾體會過被虐待童年的不幸,放棄過成功的追逐只為內心的選擇,甚至為了心愛的妻子付出過赤誠的一切。
初次見面中,威爾曾試圖以桑恩為亡妻畫過的畫去瓦解他的內心,桑恩憤怒地回擊了威爾一拳,卻未就此放棄。他執拗的性格在碰壁之後,反而更加堅定想要幫助威爾的心。第二次見面裡,在面對平靜的湖面上,桑恩對威爾說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話語:
「如果我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滿腔政治熱情,與教皇相交莫逆,耽於性愛,你對他很清楚吧?但你連西斯汀教堂的氣味也不曾嗅到?你未曾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可是我見過。如果我問關於女人的事, 你大可以向我如數家珍,你可能上過幾次床,但你沒法說出當自己在女人身旁醒來時,那份湧自內心真正的喜悅。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 朗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裡,看著他吸著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垂死向你求助。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只會吟風弄月。但你未試過全情投入真心傾倒,四目交投時彼此了解對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獻給你,把你從地獄深淵拯救出來。」
這段交流震撼了威爾的心,是打開他心理防線的第一道門檻,桑恩也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生命往往在於體驗,而不是理論知識的認知」。威爾作為頭腦知識上的天才,卻對人生意義缺乏真正的感受和體驗,也無法認知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桑恩能夠打動威爾的,還在於他對於妻子真摯的愛戀以及面對人生成功誘惑卻忠於內心的選擇,在他們的八次會面中,桑恩不斷講述自己的人生經驗,他對於妻子婚姻中不完美的行為描述逗得威爾笑得自我,當他說他為了妻子放棄了一場偉大而歷史性的球賽時,威爾一臉的不置信.....
桑恩向威爾展示了真實的自己,他暴露了自己生命的遺憾和缺陷,也展露了自己不同的人生追求,正讓猶如大海上的浮萍飄蕩了很多年,內心孤獨和恐懼的威爾,找到了真正的心靈依靠,他開始相信桑恩,願意向他講述更多,讓他了解自己更多。
桑恩深知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以生命影響生命。他以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和情感追求感染著威爾,也影響著威爾。他真實地展現著自我,而不僅僅是傳輸心理上某種治療方法,某種治療理論。
教育的對象是人,用生命去影響並陪伴另一個生命的過程,也是真正教育要做到的,就如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和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是一生的,他們的行為舉止會深刻影響和改變著孩子,他們是如何對待每一天的,如何面對離別和死亡,他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如何面對困難,責任和承諾,他們面對衝突和矛盾的處理方式,以及處理關係時的溝通模式,都會深深籠罩著孩子的心理,使他學習到從老師和父母而來的溝通方式,及對待他人的關係。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在耳濡目染和改變著孩子。
這種「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最好的辦法,是與學生和孩子一起成長,當自我變得更加成熟,能夠深挖自己,不斷追求更加卓越的自己,當自我變得更加寬容包容,在情緒上更加穩定和懂得控制,讓孩子看到一個優秀,真實,溫柔而堅定的人時,也才能更加影響孩子的人生,不斷成長和改變的教育者,也才能不斷地影響著別人。
就如影片的最後,威爾寫信告訴桑恩,自己即將去追逐心愛的女孩。這幕情景猶如當年桑恩放棄球賽跑去和心愛的女孩約會一般,使得桑恩莞爾一笑,說道:「這個小混蛋,偷我的詞」。
那時的桑恩正在打包自己的行李,與威爾的八次見面和交流,讓桑恩也逐漸打破和重建自己的生命邏輯,他決定停下工作,打算去東南亞旅行,更多地去挖掘發現自我和成長。而這正是最好的教育:在共同成長中,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