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魯迅先生的兩句話所想到的

2020-12-17 明明詩書
魯迅先生

1.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藥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些孱頭們。——《華蓋集.雜感》

看看周圍,是不是這樣的:很少有人敢於向比自己強的人反抗,反倒是欺負比自己弱的卻是起勁兒的很,一個比一個在行。

一個人在外面受了氣,忍氣吞聲,回到家裡卻大耍威風,拿家人撒氣。

一個人受了上級的氣,憋氣窩火,回到辦公室把自己下屬懟一頓。

一個人面對領導幹部奴顏婢膝,面對百姓卻是橫眉冷對。

……

如此這般,終究也不過是像阿Q一樣,連姓「趙」都不配,只敢欺負一下小尼姑,連欺負和自己差不多的小D都做不到,只是沉浸在自嗨之中,精神上勝利一把。

一個獨立、自強的人需要保持向強者挑戰的勇氣,並適時付諸行動;對於弱者,則要平等看待,保持必要的同情心,並適時提供幫助。

阿Q(嚴順開扮演)

2.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熱風·隨感錄四十一》

面對問題、不公,發一些牢騷、罵兩句也無可厚非,但如僅止於此,那終究於進步無益。如果再被別有用心的人鼓動一番,帶上節奏,心中的牢騷、不滿更多,那就容易淪為鍵盤俠、槓精了。單純的抱怨毫無用處,怨天尤人得到僅僅是顧影自憐。

發自己的熱、點燃自己的火,有一點算一點,努力向上走,這是魯迅先生對他那個時代青年的希冀。對於現在的青年,這樣的希冀也同樣適用,不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不被輿論帶節奏,有獨立的思考,有自己的正當追求,有踏踏實實的步步前行,終究會積少成多,形成時代的巨大潮流,大家走在一起、共同前行。

相關焦點

  • 魯迅的一篇雜文,其中兩句話寓意深刻,令人百感交集
    魯迅先生是偉大文學家,也是一位讓反動派膽寒的革命鬥士。他的詩文看似嘻笑怒罵,卻極力嘲諷和鞭撻了社會生活中的醜惡現象,讓那些習慣於醜陋與骯髒、又被黑暗與迷茫蒙住眼睛的人們開始覺醒。但魯迅先生也是一位凡夫俗子,人吃五穀雜糧,都會生災害病。
  • 走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幫你了解魯迅
    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是身邊人對魯迅先生的評價。這樣一個受人尊敬的偉大作家,在侄女周曄的眼中,又是怎樣的人呢?讓我們走進課文來感受一下吧!解釋說明最後一句解析:這句話是作者失去伯父時的所想所感,是本文的情感主線。
  • 網易雲熱評: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的一段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
    哈嘍,歡迎來到小編的網易雲專區,希望小編的文章能得到您的喜歡,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網易雲熱評: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的一段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
  • 魯迅先生的十句經典名言,非常經典
    大家都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在我們上高中大學的時候,偷懶,上網,上課睡覺相信都是這是每個人當時的回憶吧,當自己長大了,就想當時好好學習就好了,這個例子就可以驗證上魯迅先生的話了吧。第二句話是:「做了人類想升仙,坐在地上想上天」。就好比每個家長都是望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長大了找個好工作,將來在公司當個大領導,所以在你上學的時候會讓你上補習班,給你買試題讓你做。
  • 六年級第26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筆記,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
    魯迅逝世九周年之際,她情難自抑,寫下了這篇回憶性的敘事散文。3、時代背景:魯迅所處的時代,中國正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當時社會黑暗,革命者沒有言論自由。在這種嚴酷的環境下,魯迅為了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創作了一篇篇針砭時弊的文章,直插反動統治者的心臟,也因此受到反動統治者的迫害。
  • 不朽的魯迅先生
    瞿秋白在這裡指出,魯迅正是在血的教訓中實現了世界觀的轉變,魯迅宣布的「唯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表達了他的信仰並為之而戰鬥。這難道不是對魯迅一生最好的寫照嗎? 魯迅對瞿秋白的這個評價是深為滿意的。魯迅和瞿秋白的戰鬥友誼是十分感人的,正如魯迅寫給瞿秋白的條幅所表達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 程小瑩:魯迅先生在我的青春
    許多年,總是要尋覓魯迅的蹤跡,像歇歇就要回到一所學堂,回到一個家,想起先生帶我去見識人生的那個遙遠的黃昏……這就是我心目中青春的魯迅。 青春是我讀書的光陰。青春是我長見識的辰光。青春有我的魯迅先生。青春期的日子裡,總也繞不開魯迅。我有個親戚也在大陸新村,是27號。
  •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道「大約他的確已經死了」,什麼意思?
    文/炒米視角衝上次拿了周海嬰的新書,這題炒米也來吐槽兩句。炒米寫文章的時候,因為有些史料裡沒有明確的內容,只是提了個「大概率」怎樣怎樣,都會被吐槽。若是這個「大約的確」是本人寫的,一定會被罵出翔。但是那是近百年前魯迅先生寫的,那個時候,沒有魯迅先生這輩先驅,白話文還不知道在哪裡?我們交流可能還用的是文言文。那個時代,魯迅先生們寫白話文文章沒有什麼具體語法邏輯作為參考標準,一切都是由他們在創造一種新的書寫文字的方式方法。
  • 部編六年級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案設計一等獎
    (第一部分寫的是魯迅先生去世了,有很多人來追悼他。)師:確實,很多人來追悼他,說明魯迅先生……用原文的一個詞語來說就是……(受人愛戴。)師:那大家又是如何來表達這種愛戴的呢?從文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伯父去世了,他的遺體……各色各樣的人都有。」)師:這兩句話裡的有些詞語更是把「愛戴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你們找到了嗎?(失聲痛哭,數不清,掛滿……各色各樣。)
  • 這裡保留著醫學生魯迅的聽課座位:在仙臺尋蹤魯迅和藤野先生
    魯迅對此不甚滿意,後來在仙臺醫專老師藤野先生的勸告下,「搬到別一家」去住了。青年魯迅藤野先生,姓藤野,名嚴,排行第九,故又稱藤野九郎。他對魯迅從生活到學習給予很多的關心,還幫助魯迅用紅筆仔細修改他所抄的講義和課堂筆記。魯迅先生心存感激,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寫下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我就讀時的中學教科書裡收集了這篇名文。
  • 走與留~不該忘卻的紀念,我理解的魯迅先生
    昨天夜裡,重新讀了一遍魯迅先生的祝福。文中有兩次提到了同一句話:無論如何,明天我是決計要走了的。說到與四叔告別的時候,四叔卻也不是很留。聯繫先生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這句話的意思便很值得深思。儘管他們從血緣上來講是叔侄,可是他們之間是水火不容的關係,沒有對話的可能,四叔的不留與先生的決計要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時候讀魯迅,雖然不太明白意思,但是那些話讓我覺得充滿了力量。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盤點魯迅先生那些永不過時的經典語錄
    魯迅這個名字,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首先,魯迅先生有很多經典文章都被編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猶記得當初在教材上翻出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囫圇吞棗磕磕巴巴的讀了一遍後,猛然發現課後的「背誦全文」字樣,那從心底油然而生的恐懼。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一個世紀前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脊梁」,都是哪些人?
    1934年一整年,已近耳順之年的魯迅深受病痛折磨。陳年的胃病時常發作,6月又患上了眼花的毛病;身處7月的上海,酷熱的天氣令他滿身痱子;8月「脅痛頗烈」,發燒引起的肺病相當嚴重,在此後的幾個月中,魯迅幾乎一直在病中。1934年9月25日,這天是魯迅先生53歲生日。
  • 六年級語文下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學習案
    問題1: (作者年輕小,不懂魯迅先生話語的含義)問題2: (作者天真無知,把伯父的話理解錯了,在座的人為她天真,幼稚的解說而感到好笑)問題3:(「四周黑洞洞的」是說舊社會的黑暗;「容易碰壁」說明革命者隨時都會遭到迫害。魯迅先生在舊社會經常碰壁,說明受迫害很深。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而反對者則認為,魯迅先生這句話明顯是在批判道教,是貶義而非褒義。事實究竟如何呢?已故著名道教史家、四川大學教授卿希泰先生認為,「魯迅先生這句至理名言,除了講明一個客觀的歷史事實,科學地闡明了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之外,它本身並不包含對道教的褒或貶。」正如魯迅在給許壽裳的信中所說,所謂「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是從「偶閱《通鑑》」中「悟」出來的。
  • 我們的先生——魯迅
    二幾年前,我所喜歡的另一位作家餘華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有點嚇人,叫<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被很多人過分解讀了。而我想借這篇文章,來說說魯迅對於現今生活的意義。其實仔細看來,餘華不厭其煩地舉了很多他被魯迅所折磨的例子:在那個特殊時代,課本上出現了很多魯迅的文章還有主席的詩詞,他曾經一度以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作家叫魯迅;還有曾經和同學爭論太陽遠近的時候,他編一句魯迅的話,便能極為快速的結束爭論。
  • 魯迅先生的那些名言金句
    那魯迅都說過啥呢?今天我們挑選了5句魯迅的名言金句,第1句就狠狠打了槓精的臉。「譬如廚子做菜,有人品評他壞,他固不應該將廚刀鐵釜交給批評者,說道你試來做一碗好的看。」魯迅先生的這句話看似有些魔幻,其實是在反駁那些「強盜邏輯」,這樣的邏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並不罕見。
  • 他,曾被魯迅先生尊為恩師,卻因戰亂由大學教授變成一名鄉村醫生
    魯迅先生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一生創作的散文數量雖不多,但卻可以說篇篇都是精品。這些文章都被收錄在《朝花夕拾》和《野草》兩本文集中,在《朝花夕拾》裡,主要記述了魯迅童年時代的趣事,以及成年後在南京和日本的求學經歷,從中可見魯迅由天真孩童成長為文學鬥士的心路歷程。
  • 魯迅先生的外語水平究竟怎樣
    昨天說了魯迅先生的懂得日語,德語,也會一點俄語,英語。這幾門外語他能達到什麼水平呢?           首先說先生的日語水平。先生自1902年3月到日本留學,到1909年8月底回國,在日本一共待了7年5個月。順便說一句,曾看到一篇文章說魯迅先生是在1902年秋赴日,1909年6月返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