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實驗」告訴你,為何孩子捉迷藏只遮頭,多少家長錯怪了孩子

2021-01-07 騰訊網

在跟孩子一起玩的遊戲中,最暴露智商的遊戲毫無意外躲貓貓一定摘得頭魁。

小皮還是6個月的時候,偶爾一天她爸跟她玩躲貓貓,開始時還會配合音效Peek-a-Boo~,看著女兒很開心也玩的樂此不疲。

後來玩的多了,我們都覺得膩了,可她依舊笑個不停,於是我們懶癌上身,決定給自己降低標準,一臉面無表情,如鋼鐵直男般遮住放開—遮住放開—,oh no,她竟然還是一如既往的笑!我和她爸對視了一下,心裡浮出擔憂:這孩子不會是傻的吧……

好在吃吃喝喝都還算不錯,又不能扔,於是就只好這麼將就養著了,結果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們又發現了她「智商堪憂」的另一方面,那就是捉迷藏。

因為跟她說明了多次遊戲規則後,她的躲法依舊是這樣的,

這也算是很努力在藏了,身高不夠,動作來湊。

擔憂的不行的我們趕緊去諮詢了身邊同齡孩子的爸媽,結果還發現了一位靈魂極捉迷藏「大師」——「如花」小姐,把我們笑出了豬叫聲。

除了躲藏地的選擇腦洞清奇,很多家長還發現了孩子另一個捉迷藏的騷操作:家長背過身數到十,提醒一聲:藏好了嗎/你在哪呢/我來咯。結果孩子大吼一聲:我藏好了/我在這!

家長石化了……娃肯定不知道什麼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捉迷藏都是種什麼奇葩遊戲,這麼暴露智商孩子還樂此不疲

《北鼻的異想世界》中有這樣一個研究:我們是如何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早期的互動交流是如何塑造大腦的,嬰兒和成人之間聯繫的紐帶是什麼?

結果發現就一個字,那就是「笑」。

怎麼逗孩子笑呢?心理學家Casper Addyman進行了一個大規模的超過300個嬰兒的笑聲研究,結果發現在5種不同的遊戲中(撕紙、毛巾塞嘴巴、杯子放頭上、動物玩偶放頭上、躲貓貓),躲貓貓是最能逗孩子笑的。

京都大學研究生院理學研究系人類進化論研究室的島田將喜也表示:古往今來,無論是中國的還是日本、歐洲等世界其他地區的孩子們,幾乎都是無一例外的喜歡玩躲貓貓遊戲。

而躲貓貓屬於捉迷藏遊戲的一種,相比來說躲貓貓更溫和,也更適合更年幼的孩子,但隨著孩子長大,肢體運動能力發展,更刺激的追逐、尋找遊戲捉迷藏玩法就這樣誕生了。

很多老母親不禁又納悶了,為啥孩子在玩捉迷藏時會表現出這種神操作?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皮亞傑先生關於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了。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理論,孩子從出生到15歲的智力認知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分別為"感知運動智力"、"前運算思維"、"具體運算思維"以及"形式運算思維"。

2-6的孩子正好處於」前運算思維「階段,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階段的孩子多是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是看到的、還是在經驗、感受方面,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自己的立場去思考問題

他們還只處於「有意圖的分析方式」起始階段,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沒有能力去推測別人的行為。

為了驗證這一點,皮亞傑做了一個著名的「三山實驗」,就是在一個桌面上擺上3座高低、大小、顏色都不相同的假山模型,然後讓孩子分別從四個角度進行觀察,後來在孩子的對面放了一個布娃娃,再將四個不同角度所拍攝的照片給孩子選擇,指出哪副是自己看到的,哪副是布娃娃看到的。

結果發現6歲內的孩子都選擇了自己視角內的照片,並認為娃娃看到的與自己是相同的,而6歲後的孩子,則能正確找到對方位置上相對應的照片。

這也就很好解釋了孩子為什麼總是用「一葉障目」的方式來捉迷藏,因為在他的認知裡「我看不到你,你也就看不到我」,多麼單純可愛的孩子啊。

儘管如此,多數家長也依舊願意配合孩子,不為炫耀自己的演技,只因捉迷藏真的是一個「寶藏」遊戲。

一、能幫助孩子認識「物體的永恆性」

0-6個月的時候,躲貓貓遊戲會讓孩子對媽媽消失的臉再度出現感到有趣,當媽媽表現出不同的表情時,會讓寶寶產生「新興敏感性」,對於關注到不同的、新鮮的地方感到興奮,從而發笑;而當媽媽總是露出相同表情時,則會讓寶寶感受到安全感,他們同樣喜歡。

6個月以上的孩子,通過不斷的躲貓貓遊戲,會認識到消失的東西其實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暫時不見了而已,從而認識到「物體的永恆性」

當孩子再大一點時,更刺激的捉迷藏遊戲更能讓孩子感受到,即使事物暫時消失,但實際上都還是存在的,也使得孩子更有自信心和掌控感。

二、能緩解「分離焦慮」

有這樣一個「客體永存性」實驗,對於我們成人來說當把一個球放在木板後以後,只要沒人動過,那麼這個球就一直在那裡。

但對於孩子來說卻並非如此,一歲以內的孩子多數不能準確理解一個物體被遮住後是否還存在,多數會感到焦慮,或直接轉移目標去玩別的。

美國兒科學會認為,分離焦慮會在10個月-1歲半時達到頂峰,在1歲半到2歲逐漸消失。但是孩子在3歲去上幼兒園時,孩子又會變得特別黏媽媽。

而美國兒科學和哥斯大黎加心理專家布蘭科則建議,和孩子玩捉迷藏遊戲,能有效幫助孩子適應和父母的分離

因為通過不斷的捉迷藏(也包括躲貓貓),孩子會逐漸明白一個事物被遮住/消失了,但都還是存在的,而上幼兒園,只是一個跟媽媽分開時間長一點的捉迷藏遊戲而已,媽媽終究是會回到身邊的。

三、提高孩子認知水平

《「捉迷藏」遊戲對兒童發展價值的探析》中說:捉迷藏的時候要求耳尖目明、奔跑及時,還要足智多謀、想法巧妙,還能和父母進行互動配合。所以捉迷藏不僅帶給孩子快樂,還有利於身體健康、提高認知、緩解焦慮。

捉迷藏時,孩子會逐漸通過家長的行為來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比如當有腳步聲響起時,說明有人在接近,

比如當某一處有聲響時,說明是因為有東西在使它產生動靜,

比如藏在狹小的空間時,需要使用怎樣的一個姿勢,

通過不斷的遊戲,不僅能提升孩子對空間和方位的認識,還能讓孩子學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事,逐漸建立起行為的因果關係,提升心理理論水平。

如何階梯式跟孩子正確玩捉迷藏

0-12個月:遮住—打開

也就是躲貓貓的最原始版本,比如媽媽用雙手將臉遮住,再「Boo」一聲打開,與寶寶對視,除了手,還可以用毛巾、手帕、衣服什麼的遮住再打開。

隨著寶寶看膩了同一張臉,家長可以更換使用不同的玩具,也是用手或者毛巾之類的遮住、再打開,然後發出「咦~」的一聲。

寶寶都是會從開始的愣住,到後面不可置信,再會有一種失而復得的欣喜感,非常開心。

12-24個月:遮住—寶寶自己找

將玩具用一塊布遮住,然後留下一點小線索,比如毛巾隆起,玩具露出一角,發出一點聲音,然後問寶寶:玩具怎麼不見了,跑哪裡去了?

如果孩子一臉茫然,家長可以進行引導,孩子一定會從難以置信到欣喜若狂。

慢慢的孩子就會化被動為主動,主動帶家長去尋找,然後一把掀開遮蓋物,滿滿的成就感。

當孩子對這遊戲熟能生巧時,家長就可以「變魔術」了,當然不是大師級別的,而是在寶寶面前抓住一個玩具,然後狂魔亂舞一番,給寶寶猜玩具在哪。

除了可以透露線索,家長還可以裝模作樣的讓寶寶「吹一下」,然後再把玩具展現出來。

2歲以上:角逐性捉迷藏

家長藏的時候

要根據孩子的耐性和特性,找準時機透露線索讓孩子順利找到,讓孩子能在預期中得到滿足,心情更愉悅,也能讓孩子更自信和有掌控感。

孩子藏的時候

要謹遵「不嘲諷、不糾正」原則,要知道孩子玩捉迷藏遊戲的初衷是為了尋找樂趣,而認知水平的發展受限,讓孩子是無法理解家長的思想和解說的,既然如此,又何苦苦口婆心的強行灌輸呢。

強行讓孩子接受家長的建議,不僅會失了樂趣,還會讓孩子自信心受挫,變得不知所措,畏手畏腳。

家長只需要努力配合孩子演戲就好,儘量麻痺自己:我看不見我看不見,然後努力尋找孩子,最終假裝欣喜的叫一句:原來你在這啊。

在捉迷藏過程中,家長也並不需要一味的迎合孩子,偶爾也可以「不動聲色「的給孩子一點小提示,比如「我聽到哪裡發出聲音了,是不是寶貝發出來的呢?」「我好像看到你的腳啦」等等,讓孩子在下次捉迷藏中,能有所警醒,更加精進。

當然,家長也一定要把遊戲規則給孩子講解明白,比如高高的窗臺、封閉而危險的空間、出門後等,是不適合玩捉迷藏的,以免樂極生悲。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更專注教育

——孕育、帶娃是當媽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

相關焦點

  • 只藏腦袋不藏腳?孩子捉迷藏的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世界上大概沒有孩子不愛玩捉迷藏的遊戲。在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英國心理學家Casper Addyman對超過300對父母與寶寶進行了調查實驗。這裡,我們要講到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另一個經典的實驗——三山實驗。這次的實驗對象分為兩組,一組為6歲以內,一組為6歲以上。
  • 為何孩子對「捉迷藏」情有獨鍾
    為何孩子對「捉迷藏」情有獨鍾簡介:父母要以「研究」的精神狀態投入親子遊戲中,讓每一個遊戲都上升到「藝術」的水平,用高超的藝術引領孩子遊戲,在遊戲中調動幼兒的腦細胞、活躍幼兒的思維,激發幼兒的潛能,使幼兒專注的、愉悅的投入到遊戲中。親子「捉迷藏」的藝術有:一是環境創設的藝術:足夠的活動空間、迷宮式的遊戲場地、可隱蔽的物件等。二是成人的語言引領作用與孩子的互動。
  • 從「三山實驗」解讀孩子的「自私」行為
    但是,父母是否想過,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分享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父母就必須要清楚"三山實驗"。三山實驗"的由來及蘊意這個實驗出自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之手,也是他最經典的四個實驗之一。該實驗的設計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間有明顯的差異。
  • 皮亞傑的三山實驗,告訴我們教育孩子要適應他們的發展階段
    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實驗是怎麼進行的吧。第一,實驗過程首先在一個桌子上擺放三座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假山。第二,實驗結果實驗結果表明,兒童不能描述布娃娃那邊三座山的情況。第三,實驗意義根據三山實驗我們可以理解,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也是三山實驗最重要的意義,皮亞傑的自我為中心階段就是從這個實驗得來的。
  • 為何寶寶「捉迷藏」時,只喜歡藏住腦袋?看似簡單的遊戲並不簡單
    大人認為的簡單遊戲其實並不簡單你家寶寶是不是也經常與你這麼玩?這項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並不簡單。不僅提升寶寶對空間的感知能力,也鍛鍊著對自身的認知能力,還可在遊戲中提升寶寶的觀察力。為何小寶寶「捉迷藏」時,只喜歡藏住小腦袋
  • 孩子捉迷藏只藏腦袋不藏腳?背後藏著你所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文章推送之後,很多爸爸媽媽都說,不只小嬰兒喜歡,自己孩子三四歲了也超愛捉迷藏,而且是藏頭不藏腳的那種。藏頭不藏腳式的捉迷藏,總讓家長們哭笑不得。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小朋友捉迷藏只藏頭,甚至只遮住眼睛,這和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息息相關。
  • 只藏腦袋不藏腳?孩子捉迷藏的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你們有沒有發現孩子對於遊戲真的是百玩不厭,特別是捉迷藏遊戲,寶寶時期開始就已經玩得不亦樂乎。但是有網友問,寶寶那麼小,怎麼玩抓迷藏呢?其實這種捉迷藏是家長用手捂著臉,打開時再配上一些聲音,孩子就會特別開心。相信大家在很多小視頻上都看到過,寶寶會發出很可愛的笑聲。
  • 為什麼孩子捉迷藏找人都喜歡找一個地方,這蘊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01 為什麼孩子捉迷藏都只找一個地方著名兒童學家皮亞傑的著名的「AB錯誤」就是這一現象最典型的表現皮亞傑把2—7歲稱為前運算階段,這階段孩子的認知和智力發展水平決定了他們找東西只會找一處。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三山實驗。皮亞傑為了解兒童是如何理解他人頭腦裡的認識而設計了「三山實驗」。
  • 家長覺得小孩這樣捉迷藏很可笑?孩子的世界其實是這樣的
    其實不僅僅是我家棗子是這樣捉迷藏的,幾乎所有三四歲以下的孩子都是這樣做迷藏的。這並不是孩子傻、智商低的表現,這個是孩子的一種樂趣。《童年的秘密》一書中特地有描寫到這個,其中提到了日內瓦的皮亞傑教授在自己兒子身上做的一個實驗:教授把一個東西放在一個椅墊下,然後當兒子出房間以後教授把東西藏到另外一個椅墊。
  • 同一個問題換個方式問,孩子就答錯?「三山實驗」證明不是孩子笨
    聽孩子這樣說,一群人更是笑得不行,直說"怎麼這麼蠢啊""你有妹妹,妹妹沒有哥哥,那你是哪來的""恐怕又是一條牛,讀書不行"……生活中,好像很多家長都喜歡逗孩子,問一些問題後,再反過來問一遍,結果孩子答不上來,大人樂得不行。
  • 測一測:當你錯怪孩子時,你的行為得幾分?
    測試一下,當你錯怪孩子時,你的行為得幾分?諸如:「明天我給你買一個大洋娃娃」或「星期天我帶你去兒童樂園玩」等等。我覺得不應該提倡這樣的做法。但是,這樣的家長畢竟能讓孩子了解到自己的歉意,也算是「知錯能改」了。但不能經常採取這樣的方式,以防孩子養成習慣,對父母提出各種無理的要求。
  • 孩子為何害怕下樓梯?家長別著急,視崖實驗告訴你原因
    孩子可以隨意跑動,為何遇到下樓梯就犯難了呢?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害怕樓梯的這個情況時,都是百思不得其解。 視崖實驗:深入了解深度知覺 視崖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做了一項實驗,目的就是為了研究嬰兒的深度知覺。
  • 寶寶玩「躲貓貓」時,為何只藏腦袋?無聊的遊戲卻藏著兒童心理學
    實驗以一組3~4歲的孩子為調查樣本,讓工作人員蒙上孩子們的眼睛,並且詢問孩子,別人可以看到他們嗎?心理學家皮亞傑先生的三山實驗也佐證了這個說法,三山實驗顧名思義,桌面上放置三座大小和顏色、高低、均不同的假山模型。
  • 錯怪孩子的時候,99%的家長都逃不脫這5種表現
    70分:以承諾代替道歉  這樣的家長在現實生活中很普遍,這類父母在發現錯怪孩子之後,心中也是有歉意的,但是又拉不下臉面給孩子道歉或擔心直接道歉會損害自己的權威形象,於是,就以物質、精神許諾來代替道歉。這樣的家長能讓孩子了解到自己的歉意,也算是「知錯能改」了。
  • 為啥寶寶捉迷藏喜歡「暴露自己」,只擋小腦袋,背後隱情並不簡單
    相信很多家長都這麼覺得,雖然孩子傻乎乎的很可愛,但是捉迷藏的時候,為啥這麼喜歡暴露自己呢,捉迷藏時還喜歡只擋小腦袋,這些行為會慢慢的消失,所以家長不用擔心,好好珍惜孩子的童趣心理吧。,甚至只藏一個小腦袋,可能就是想讓參與遊戲的人找到,孩子並不在乎輸贏,只是享受與家人互動的過程。
  • 為什麼孩子對捉迷藏情有獨鍾?內心動機很有趣,父母可順勢做引導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小孩子都非常喜歡玩捉迷藏,這是家長們都發現的一個特點。小孩子總是喜歡躲起來讓爸爸媽媽來找自己,而且總是樂此不疲。那麼小孩子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捉迷藏這個遊戲呢?家長們可以思考一下背後的原因。
  • 「寶寶出來吧,媽媽輸了」家長陪娃捉迷藏,不料孩子找不著了
    文|文兒捉迷藏,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多人互動遊戲,在孩子當中非常受歡迎。有的家長為了增強親子間的感情,會陪著孩子一起玩。但是,玩捉迷藏還是有很多風險的,年齡小的孩子玩,家長沒在旁邊做好監督,很容易出現意外。
  • 當孩子認為老師錯怪自己時,家長該怎麼辦?
    家長最怕看到的就是孩子受委屈,如果孩子回到家哭哭啼啼地說老師不公平、錯怪了自己。作為家長的你會怎麼辦? 家長當下的反應會直接影響孩子對該老師和該學科的喜惡。那麼到底該怎樣安撫孩子的情緒?家長處理這類問題時應該些注意什麼?有的家長會瞬間憤怒,立刻在孩子面前張口指責老師,希望通過這樣的行為降低孩子的不良情緒,但是這樣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委屈並對老師形成成見,影響以後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孩子是直接動機者,往往會因為喜歡某個老師而喜歡某個老師的課,一旦孩子對某個老師產生抗拒,那麼他的課也會被拒絕。
  • 該誇孩子聰明,還是該肯定孩子很努力?讓史丹福大學的實驗告訴你
    引言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當孩子完成了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後,比如小測試成績很好,或是某次考試成績很棒,很多家長心中或多或少會有一些遲疑,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誇孩子,或是怎麼誇孩子,怕自己的鼓勵方式不對,起不到鼓勵作用,或是讓孩子驕傲自滿。
  • 小朋友捉迷藏總是藏頭不藏腳,是什麼緣故呢?
    孩子兩歲以上,家長們會發現孩子開始喜歡捉迷藏的遊戲,而家長們也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次玩捉迷藏的時候,孩子會往窗簾後面、枕頭下面鑽,露出一雙小腳丫;有時候是站在原地不動,把眼睛一捂­­就告訴大人藏好了」。家長們知道是怎麼回事嗎?實際上,這體現出2-7歲孩子思維的自我中心性。簡單來說,就是孩子不能從他人的角度看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