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當孩子完成了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後,比如小測試成績很好,或是某次考試成績很棒,很多家長心中或多或少會有一些遲疑,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誇孩子,或是怎麼誇孩子,怕自己的鼓勵方式不對,起不到鼓勵作用,或是讓孩子驕傲自滿。
現在請大家放下心中的疑慮,小編今天就用一篇文字來告訴大家應該如何正確的誇讚孩子。
除了家長對如何正確表揚孩子感興趣外,美國史丹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也對如何正確表揚孩子感興趣,於是她用了十幾年時間,帶領相關團隊,投入到了研究不同形式的表揚對孩子影響的實驗當中。
結果卡羅爾·德韋克的研究成果讓整個學術界大為震驚,其得出的結論很大程度上與此前人們所認為的「真理」大相逕庭。
卡羅爾·德韋克帶領團隊與紐約市20所學校的400名五年級學生達成了長期合作,安排其完成一系列實驗。首先,卡羅爾·德韋克準備了一些輕鬆的智力拼圖遊戲,然後將參與測試的孩子隨機地分為兩組,一個是「表揚組」,另一個則是「鼓勵組」,之後每次只讓一個孩子進入教室進行測試。
由於她準備的智力拼圖遊戲很簡單,所以每個人都能很快就完成測試,成績還都不錯。等到成績出來以後,測試者把成績分數告訴給孩子,並對其說了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被分到「表揚組」的孩子得到的表揚是:「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或諸如此類誇獎孩子聰明的話語。
被分到「鼓勵組」的孩子,得到的鼓勵則是:「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或諸如此類鼓勵孩子努力的話語。
對孩子分組,對其說不同表揚話語的目的都是為了測試兩種不同話語對孩子發展的影響。隨後研究者在孩子第一輪拼圖測試後不久,又為其準備了第二場智力拼圖測試。
而這次拼圖測試與第一次時不同,研究者為孩子準備了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一種像第一次時那樣簡單,另一種則稍難一些,然後讓孩子自由挑選,結果在實驗中,研究者發現,「表演組」的孩子大部分都選擇了簡單的任務,而「鼓勵組」孩子中則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孩子選擇了難度稍大一些的智力拼圖測試。
這一實驗結果表明,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挑戰,不喜歡那些讓自己「聰明才智」受損的事情,不喜歡讓自己冒「名譽受損」的風險,這是為何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這樣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第二次測試過後沒多久,研究者又準備了第三次測試,在這次測試中,研究者為孩子準備了一個特別難的智力拼圖測試,然後讓所有孩子都參與這一難度的測試,結果最後因為題目太難,所有孩子都沒有拿到高分。
而這樣的結果其實是研究者故意為之,因為他們想觀察同樣是失敗,「表揚組」和「鼓勵組」的孩子對同一結果有何不同的反應,最後的結果也沒有讓研究者們失望,同樣是沒有考得高分,兩組孩子果然表現出了不同的反應,而且反應差異十分巨大。
「表揚組」的孩子在測試中就表現出了緊張、沮喪的心態,等聽到自己的分數後,更是產生了畏懼心態,懼怕失敗,對失敗的反應劇烈,認為自己不夠聰明,陷入了自我否定當中。「鼓勵組」的孩子對成績和失敗則沒有太大的差異反應,他們認為自己這次之所以沒拿高分,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努力,德韋克後來回憶說:「(鼓勵組)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
在第三次測試故意讓孩子遭受難題的挫折後,研究者又為其準備了第四次測試,在這次測試中,研究者給出的拼圖測試和第一次時一樣簡單,並讓兩組孩子做同一種測試,結果「表揚組」的孩子在這一輪的測試中,得分比第一次退步了大約百分之二十,而「鼓勵組」孩子的這次得分則比第一次測試分數高出了百分之三十左右。
德韋克前後將這些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去除了各種不客觀的因素,但實驗的最終結果卻大同小異,這讓包括研究者在內的所有人都大呼意外,都沒想到同樣是誇獎,表揚和鼓勵的差距竟然這麼大,德韋克後來解釋說:
「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此後的追蹤調查中,研究者們還發現,那些被分到「表揚組」,喜歡聽別人誇自己聰明的孩子,普遍認為天賦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所在,自覺或不自覺的就輕視努力的作用和重要性,一些孩子甚至認為努力是愚蠢的。對他們來說,承認努力有用,就等同於是承認自己不像大家想的那樣聰明,他們承受不住被誇獎聰明,然後又遭受挫折的失敗感(女孩受的影響尤其大)。
事實證明,不正確的表揚會害了孩子,所以應該多描述,少評價,多鼓勵,少表揚,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出現輸不起,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