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善於學習的人一定也是時間管理的能手。
時間,是世界上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記錄太陽與地球相對位置關係與生命成長變化的工具。善於學習的人就是在相同的時間裡習得更多的生活技能,讓自己生命的成長軌跡向前邁進的更多。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而學霸就是在相同時間內,學習效率更高、能夠習得更多知識技能的人。
人與時間
時間是一切成長活動的源泉
生活中人們時常為追求平等而奮鬥不止,追求對世間物質支配的平等權、追求社會地位平等......然而世界上有且只有一樣東西每個人幾乎絕對平等擁有,它就是時間。無論您身處赤道、北半球、南半球、高山之巔還是峽谷之中,只要是活著的生命都享有完全相同的時間。自然賦予每個生命體同等享有時間的權利,時間是自然給予生命最為公平的東西,沒有生命能夠調整、變更它,也沒有人比誰少擁有時間,生命成長區別就在於沒個生命利用時間所產生的效益不同,利用時間效益的不同是不同生命體產生成長差別的根源。
成長是什麼?成長指生命從幼小長大、走向成熟,擺脫稚嫩。簡而言之,就是通過生活的歷練使自身不斷變得成熟穩重的過程,成長是個體各組織器官不斷發育、成長並逐步趨近族群最佳生命狀態的過程。成長就是利用時間積累生命智慧的過程,不同的個體吸納生命智慧的效率不同,因此也就產生了個體生命之中的成長差異。生活中我們時常能夠看到,有的人身兼數職,工作還能處理的有條不紊;而有的人哪怕只處理一項工作,最後也只能手忙腳亂、焦頭爛額草草了事,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個人管理時間的智慧不同。
智慧與時間息息相關
「勞逸結合」需要合理分配好作息時間
《弟子規》:「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告訴人們早上應該早起,晚上不應該過早睡;因為人生易老,所以應該珍惜時光。人的身體分為不同的功能系統,每個系統負責特定的生命功能系統,比如運動系統、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平衡系統等等。作為人體綜合行為的指揮中樞,大腦根據不同指揮職能分工主要分為八個功能分區——
腦幹:腦幹與脊髓相連,負責控制許多無意識的行為——呼吸、心跳等。腦幹的位置在人的頸部往上一點;
小腦:小腦屬於後腦的一部分,在腦幹的上面一點,負責肌肉的協調、神經反射和身體平衡;
大腦:可以理解為大腦的外層——大腦皮層,包括前腦的新皮質,是人類思維產生的最主要部分;
左半腦:控制人的具體行為,如演講、寫作、語言和運算;
右半腦:控制人的想像、空間思維、音樂、直觀感受;
額葉:控制一個人的個性、情感、計劃行為,包括分辨是非、抽象思維;
頂葉:與觸覺和四肢活動相關,與枕骨連接處控制著說話和語言理解能力;
枕葉:與視覺相關。
大腦分為不同的功能區
人體除了保障生命體徵的血液循環系統、消化系統以外,其他諸如運動系統、學習系統等都會因不同強度的外界刺激強度而產生興奮和疲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成長活動需要「勞逸結合」,要根據身體不同職能分工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學習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學校的課表一定是文科、理科、運動、藝術等科目混編排列的,其目的就是為了合理調劑大腦功能分區的工作與休息時間。
自然界絕大部分生命體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生命活動最旺盛,人類的學習活動同樣是在生命活動旺盛的時候更佳,有研究表明:白天的學習效率是晚上的1.5倍,而休息效果卻正好相反。成長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學習活動,它需要身體各職能器官的通力配合,比如學習最基本的就需要視覺、聽覺、思維、記憶等多器官的協調配合,而人體的所有活動中又數運動最能協調身體各職能的統合。所以,人們的學習、工作絕大部分被安排在白天,而且需要安排適當的體育運動以加強身體各器官的統合聯繫。
有老師對高中階段的學生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在該校三個高三畢業班中開展運動助學實驗。原本綜合成績最差的班級每天運動1小時,倒數第二名的班級每天運動半小時,成績最好的班級強化學習。實驗一年後,高考時原本綜合成績最差的班級成為了該校綜合成績第一名的班級。運動是最佳放鬆方式,運動有助於提升血液循環效益,排除體內廢棄物,增強心臟活力,改善腦部血液循環,進而提升腦部神經系統的協調。大腦神經放鬆協調一致了更容易提升學習效率,效率提高了同樣的學習時間,自然能習得更多的知識內容。所以,運動不僅是強身健體的重要方式,更是改善學習環境、提升學習效率的最佳補習方法。
學習就是將文字符號、發音與事物完美對應結合的活動
學習的本質是將事物的「音、形、意」完美的對應起來
知識是人類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是將自我對自然世界認知的高度圖形和發音的抽象符號化。學習的過程則剛好相反,學習者需要將文字符號、發音與原物體一一對應起來,並將其輸入大腦形成長期記憶、儲存起來,以備下次遇見同類事物的時候能夠準確辨識。如果把世界比作一臺機器,那麼它並沒有格式化的使用「說明書」,每個人都需要通過學習形成與自生相適應的自然機器使用「說明書」。
知識是人類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符號和價值體系,它可以擺脫生理的制約,表現出任意、無限的差異。人類嬰兒出生時就擁有了學習能力,學習是一種通用機制,它適用於所有知識領域,孩子能夠通過聽從教導、接受獎懲以及效仿榜樣等方式來學習知識。針對人類經驗的不同領域(如語言、道德、食物、社會關係、物理世界)而設計的學習機制常常各自為政,相互牴牾。適用於某個特定領域的機制無法用於其他領域,否則就會出錯。這表明,學習依靠的不是某個單一的通用設備,而是許多不同的模塊,每個模塊都對應著某個特定領域的邏輯和規則。人類之所以具有可塑性,不是因為環境將他們的心智鍛造得五花八門,而是因為他們的心智擁有許多不同的模塊,每個模塊都能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知識在同一社群的人際間蔓延、傳遞,人們的心智也由此相互協調,形成一種共享模式,這就從根本上形成了「語言」或「方言」。
教學是人點燃人的活動,就是家長和師長通過自己的言行示範引導孩子掌握使用人類語言智慧的能力,引導孩子將文字符號、發音與具體物體形態對應起來,並形成完整意義、推理方式等記憶的過程。人們眼中的學霸就是那些自身學習潛能量被更好激活的人,他們與同齡人相比在相同時間內能夠將更多事物的「音、形、意」完美的對應起來,並最終形成記憶力、成為促進自我成長的人生智慧。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裡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