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保險消息 2016年12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6》發布式在京召開。本屆會議以「年金制度深化改革與道路抉擇」為主題,邀請部委領導、金融機構、學術單位多位專家發言,同時發布《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6》。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社部原副部長胡曉義出席並講話。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胡曉義演講實錄:
各位上午好!培林院長、延禮主席,各位來賓,首先,我作為中國社會保險學會的會長,也代表我們學會祝賀這次論壇舉辦,以及這個《發展報告》的發布。
剛才,培林院長做了非常精彩但是也很簡短的演講,他的觀點我都完全贊成,藉此機會,我也講一講和這個年度發展報告有關的,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的我個人的思考。
首先,「十三五」國家規劃提出來要構建包括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的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這個我認為是今後相當一段時間我們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國家規劃是明確的。
實際上這個問題早在幾十年前已經提出來了,1991年國務院提出要隨著經濟發展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這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情。而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央的《決定》就突出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第一次用了「多層次」的概念。
到了1998年,就是上世紀末以來,我們看一下這個多層次的體系建設是什麼狀況。基本養老保險這個層次或者這個支柱,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這是有目共睹的。剛才培林院長引了一些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就是說到2015年底,我們養老保險,就在城鎮職工這一部分已經覆蓋了3.54萬人,比98年增長了3倍多,如果加上後面實施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際上到了8億多人,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上個月能在巴拿馬獲得傑出成就獎的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個獎是頒給中國政府的,頒獎詞中首先肯定的是中國政府的決心,就是能夠作出這樣的政治決策。其次肯定了執行力,就是有這種政治決心也能變成實踐活動。這兩條加起來我覺得體現了我們的制度優勢。
所以,我說基本養老保險層次。基金上不用說了,基金到2015年收支的規模分別比98年增長了19倍和16倍,積累有35000多億,待遇水平也是有了明顯的提高。這是講基本層次的發展。
看補充這個層次,最先叫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後來叫企業年金。這個制度應該是在這些年建立並且逐步開始定型。特別是2006年以後,企業年金基金實行市場化投資運營,政府部門進行監管,到了2015年底,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7.5萬戶,涉及2300多萬員工,積累資金是將近1萬億,9500多億。這是2005年,應該說人數也增加了很多,基金規模也增加了很大,特別是2007年市場化運營以來,年平均的收益率是8%多一點,基本實現了保值增值。
這四年以來已經有245萬人領取了企業年金,其中分期領取的人數,就是不是講一次性領取的人數,它的佔比從35%提高到75%,就是3/4的人分期領取了,已經逐步改變了過去一到退休一次性支付的方式。人均月領取額從四年前的980塊錢增加到現在的1850塊錢,可以說在一定範圍內初步顯示了補充養老的作用。跟自己的縱向相比,應該說發展還是很快的。
在這個層次上還有一個制度?職業年金,職業年金2014年隨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而建立,現在還在起步的階段,但是也開始積累了幾十億的資金,同時也開始有了幾千萬這個量級微量的支出,就是這個制度開始萌動了。
第三個層次或者第三個支柱,對這個問題應該說我們國家理論界做了不少研究,但是對第三支柱養老保障的內涵和外延,我以為至今還沒有形成清晰而統一的認知,到底什麼是第三支柱。所以在實踐當中始終沒有具體政策措施出臺。
綜合這些情況,我覺得可以形成這樣幾個判斷:
第一,企業年金自身有比較快的發展,規則逐步健全,市場化運營闖出了一條新路,它的方向應該肯定和堅持。但是覆蓋面仍然還比較小,培林院長剛才講了。基金規模只相當與基本養老基金結存量的27%,而集中於大型國企。所以在全局上還很難說已經發揮了重要的補充作用。還是局部的。
第二,職業年金剛剛起步,而且職業年金的特點是既承載著制度轉軌的過渡性功能,它的剛性就要強於企業年金。所以它是強制性的制度安排。同時又由於有財政資金注入,還有市場運營的模式,這樣的相互交錯,所以它的操作複雜度也會比企業年金高很多,因此需要周密設計、精心實施。這是為什麼現在職業年金開始有積累,但是運作路徑還不是特別清晰的一個原因。
第三,我們講的第三層次或者第三支柱現在基本是空白,可能有一些嘗試,但是沒人界定說你這就是第三層次或者第三支柱,有哪些具體的政策支持。所以,應該說發展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我就這個現狀做這樣一些研判。我認為「十三五」規劃提出來要加快發展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還是非常必要的。我不展開,我就點點題,我認為:
第一,準確界定政府的責任。正確引導民生預期。就是政府不能把養老這件事情完全包下來,是要發揮各個層面的資源優勢。
第二,合理調整體系的結構,增強制度的可持續性。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長期是一個單一層次或者單一層次為主的這麼一種制度架構的話,它的可持續性是很差的。所以,從必要性和可能性上來看其實都是有條件的,關鍵是我們怎麼樣把養老保險當做一種制度供給,怎麼來合理調整它的結構。總的方向我認為是適度控制第一支柱或者第一層次的範圍,適度的增大二三層次的比重。
第三,發揮市場功能,滿足差異化需求。為什麼要發展多層次的養老保障?因為我們可以看到社會越是發展需求就越趨於多元化、多樣化,而基本的養老保障制度不可能也不需要滿足所有的需求。只需要滿足那些基本的需求,而超出基本層面的需求可以用其他的手段來滿足,其他的資源來滿足。關鍵是政府要看到市場是有這樣潛力的,善於運用市場的手段。
我舉個例子,比如現在在銀行,可以看到很多大爺大媽在那買各種的理財產品,其實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可以體會的。但是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實際上是很紛雜的,有沒有可能把它統和一部分,引導成為長期投資的個性化養老產品。這個我覺得是需要思考的,可能各個部門、各個機構有自己很多的開創性的研究。但是從宏觀層面能不能把它統和一下,哪些作為長期性投資,儘可能減少短期的投機性的投資的這種趨向,其實這是值得研究的。這是總的一個想法,覺得有必要發展多層次。
具體有幾點思考,這完全是學術性的思考,因為我也不當副部長了,所以我下面講的幾點沒有任何行政的色彩,完全是個人的學術思考,就是在發展多層次的養老保障問題上。
比如說,我們可以考慮要不要提高企業年金的實施強度。現在的制度安排是完全自願性的,企業和職工兩方談判,大家都願意就可以。有沒有像職業年金這樣有一定的強制性,這個可能是我們推進它加快發展的手段。這點可以思考。
第二,是不是可以思考我們要不要重新定義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邊界,現在把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基本養老保險裡面的個人帳戶養老金都作為第一層次來安排的,這個從歷史沿革來看沒有任何不妥,因為當時制度就這麼定的,因為個人要交費。但是發展了20幾年之後,我們是不是可以重新反思一下,個人帳戶養老金安排在基本制度裡面會受到很多的制約,有沒有可能將來拿出來,或者拿出一部分來和第二層次相結合,讓它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個人的選擇性,這個問題是值得思考的,當然要這麼做改造工程就很大。我覺得在學術研究上是應該沒有禁區的,可以研究出多種的方案供決策層參考。
第三,我還要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第三層次到底指的是什麼?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有長期、有短期,哪些可以作為養老的財務儲備的,然後給予什麼樣的政策支持,然後實物性的投資怎麼辦,房產這些怎麼界定它有沒有養老支持的功能?這些問題是值得研究的。
第四,怎麼樣進一步強化支持政策,特別是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二三層次的發展。
第五,從更宏觀的架構上來看,我們得考慮一下,總體的養老保險多層次的結構比例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方向,就是那麼說,僅僅是一種口號的宣言性的,就是說我要發展第二層次、發展第三支柱,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可能在學術上是需要有一些研判的。比如說我們有沒有一個什麼「622」或者「433」,或者是「532」這樣的架構,覺得它是符合中國國情,符合現階段實際的比較合理的配置。然後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我覺得這些問題都可以研究。
我也期待著我們的學術團體,我們的學會組織,和我們的行政部門,各界人士,在這些方面貢獻更多的智慧,感謝大家聽我的發言。最後,我總的希望,像《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這樣的研究學術成果不斷的湧現,跟上時代的步伐,使學術之樹常青,祝社保事業常興,為國家民族常盛而努力。
(責任編輯:李豔霞 HF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