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帶偏的中國風,17世紀荷蘭工匠對中國青花瓷「拙劣」的模仿

2020-12-20 御史談

當年,一首《青花瓷》火遍大江南北,人們在那個時候發現原來「中國風」和「流行樂」一結合,居然可以如此美麗,人們對青花瓷裡蘊含的「中國風」也更增添了一份獨特的情感。

其實,不僅中國人對此感到痴迷,早在幾百年以前,這種"青花瓷中所蘊涵的中國風"就已經紅遍整個歐洲大陸,中國瓷器的外銷受到了全歐洲人民的喜愛,特別是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更是全民對青花瓷愛不釋手。

顯然,歐洲人對這種異國他鄉的風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在極長的一段時間內,荷蘭的陶瓷工匠們一直想要模仿和復刻這種"青花裡的中國風",但因不了解中國文化,屢屢鬧出笑話

荷蘭陶瓷工匠對中國青花瓷"東施效顰"式的模仿

由於中國出產的瓷器製作精美且輕薄,受到了歐洲各國的追捧,因此在十七世紀開始的時候,在荷蘭出現了仿青花瓷的工廠,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是青花瓷上的裝飾,以及那優美且神秘的中國風。

荷蘭陶匠對"克拉克瓷"失敗的模仿所謂"克拉克瓷",就是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運送到歐洲的瓷器的統稱,這類瓷器有著非常明顯的標誌:首先,這類瓷器大都有著比較寬的邊,在碗和盤子的周圍有著各式各樣的形狀(或是扇形,或是橢圓形)、人物、山水、花、果等等。其次,在這些瓷器的中心地區繪畫著花鳥爭相鬥豔的場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瓷器有著非常豐富的"宗教風採",例如一些盤子中有著道家的八寶和一些"壽桃",以及佛教"卍"的形狀。

這些青花造型在十六、十七世紀是運到荷蘭的中國青花瓷中最常見的造型,他們以豐富多樣的裝飾圖案和潔白如玉的質感,讓荷蘭人對它們愛不釋手,以至於荷蘭本土的瓷器無人問津。

在這樣的形勢下,當時荷蘭的代爾夫特陶匠就開始了仿製之路。有趣的是,荷蘭的匠人畢竟不是中國人,他們難以理解瓷器上的圖案究竟有著怎麼樣意味深長的中國情調,他們只是覺得好看,就為所欲為的生搬硬套。比如他們在瓷器周邊模仿著青花瓷畫上了風景圖,但是在中心卻畫了一隻形單影隻的喜鵲。

我們知道喜鵲在中國人的意象中代表著吉祥如意、成雙成對,一般都是兩隻喜鵲,而荷蘭模仿的"一隻喜鵲"無疑說明了他們在學"形"而沒有學到形背後的"神"與「文化寓意」。

荷蘭陶匠同樣失敗的對"轉變期瓷器"的模仿或許有人問了,瓷器還有「轉變期」?有的,十七世紀萬曆皇帝駕崩後,明朝官窯瓷器停止生產,十七世紀末期清朝入主中原後,景德鎮恢復生產,景德鎮恢復生產青花瓷後所產出的瓷器,就是荷蘭人口中的"轉變期瓷器"。

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時期的瓷器其實較"克拉克"時期的瓷器有了長足的長進,首先是在原料、製作工藝、用料上面有了明顯的改進。其次就是在"青花瓷活的靈魂"——裝飾——上面有了飛躍性的進展,以前的瓷器大多是風景、動物、形狀,但是這時期的瓷器吸收了大量其他的題材,像文人畫、小曲、神話故事,諸如此類。

比如說清朝出口的一件茶碟,上面畫的就是兩個隱居的人寬衣解帶,在山水之間肆意遊玩,前者呼而後者應,表達的就是古人對於"隱逸風情"的追求。這些對於我們來說一眼就能辨識的文化含義,在當時的荷蘭人眼中可不得了,對於他們來說,這是"異國他鄉的奇異風情",這也讓荷蘭工匠模仿青花瓷上越走越偏。

在一件模仿的歐洲瓷器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上面同樣有兩個人,但是一個肥頭大耳,一個衣冠不整,遠處一個小山包,前面的人在跟後面的人交談,動作間無比滑稽可笑,完全將中國瓷器繪畫中的文人風骨扭曲到無言以對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匠人們似乎也覺得中國瓷器的核心是山水、怪石,於是他們也開始極力模仿山水、怪石,但是這些東西出現的位置不盡人意,往往凌亂。優不優美暫且不說,單從「奇異」上來說,荷蘭陶匠確實學習到了中國風的一部分。

荷蘭的工匠為了吸引本國的瓷器愛好者,往往極力模仿青花瓷上一些原本非常優美的裝飾,但是他們忽略了需要一定的文化素養才能懂中國文人墨客的思維,所以他們營造、復刻的只有"奇異"而不是"韻味",這種模仿是失敗的。

被帶偏的"中國風本土化"之路

看完了荷蘭陶器工匠如何模仿青花瓷之後,想必大家對於這些西方人對「中國風」的拙劣模仿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們沒有見識過中國,只憑自己的想像,不斷地創造出一些與中國風背道而馳的滑稽作品。他們的"中國風"本土化之路,同樣好不到哪裡去

當時有個來中國旅行的荷蘭人叫約翰·紐霍夫,他回到故鄉後寫了一本叫做《東印度公司荷使覲見韃靼大汗》的書,這本書大賣的原因不是因為它寫的多好,而是其中有一百五十張插圖,據作者本人說"書中的插圖都是建立在直接觀察的基礎上,忠實再現中國的人物和場景。"

這讓荷蘭的中國瓷器模仿工匠們深信不疑,以這些圖畫為真實中國的再現,開始自己的創作。但是,他們並不知道的是,這些圖畫其實有很多都不是作者親眼所見,比如說書中的中國皇帝,坐在龍椅上,手上卻摸著地球儀,這是西方君主們典型的形象而非中國的皇帝,可見這個作者撒了謊。

但是,荷蘭的瓷器工匠就是相信了,不但相信了,還發揮自己對於中國的想像,對於那些插畫進行了藝術再加工,然後就出現了非常奇怪的"中國風的本土化"。比如說在荷蘭瓷匠的某一作品中,右邊的河上行駛著船隻,兩個人在船上對飲,天上飛著仙鶴,左邊有著椰子林,底下有人在賣藝,旁邊還有日本仕女在玩弄著摺扇。

這些完完全全就是工匠們將所有的異國風情結合起來,然後往中國風上一套,就形成了所謂的"本土化",他們只不過追求的是"異國感覺",表現的只不過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想像中的中國風

總而言之,荷蘭工匠對瓷器的中國風本土化之路在我們看來是滑稽的、可笑的,但是這種異域風情確實夠"異域",滿足了西方人對於東方生活的好奇,難怪這些本土化瓷器會成為當時歐洲的風尚。

為什麼荷蘭陶匠要對中國青花瓷進行不斷的"模仿"和"本土化"?

1、中國瓷器裡蘊含的東方藝術在荷蘭深受歡迎

由於瓷器的易碎和海路的危險性,一開始並不能將大量的青花瓷運銷海外,因此在歐洲各國能夠擁有青花瓷的,一定是王公貴族、富貴之家。他們在獲得青花瓷後,並不是用來裝載食物,而是用來裝飾,以此來炫耀身份和社會地位。比如荷蘭奧蘭治親王威廉一世的妻子就曾收藏有超過兩百八十五件青花瓷,她用這異國風採的藝術品點亮宮殿,在舞會時成為了所有貴婦人羨慕的對象。可以說,青花瓷在歐洲太受歡迎了。

陶瓷的異域裝飾極度吸引著荷蘭人對遙遠東方帝國的好奇,一種崇尚東方藝術的氛圍逐漸在歐洲興起,直接刺激了歐洲工匠開始模仿青花瓷。

2、荷蘭制瓷技術的進步,給了他們信心

中國瓷器的暢銷促使著荷蘭陶匠們尋找"青花瓷"製作的秘密。天公不負有心人,荷蘭陶匠們最終在荷蘭航海家揚·哈伊根·范·林斯霍滕的著作中找到了蛛絲馬跡,書中對於青花瓷的製作過程進行了詳細而完備的描述。萬事俱備,但陶匠面對一個困難,歐洲缺少了製作青花瓷要用的特殊泥土。

他們並沒有放棄,而是逐步尋求替代品,用黏土和泥灰土作原料,然後將泥漿過濾,保留陶土,藉以攻克難題

除此之外,為了追求原模原樣的青花瓷,他們還改進了錫釉和鉛釉的技術,最終獲得了和中國青花瓷一模一樣的純白質地。然後再畫上藍色的花紋,最後抹一層透明釉,使得藍色釉料更光滑,更向青花瓷靠攏。

可惜的是,這畢竟是"fake",像青花瓷,但又不是純正的青花瓷,一直到十八世紀,荷蘭陶匠才在科學的幫助下,真正完成了青花瓷的本土製作。不過,我們也必須承認,十七世紀荷蘭制瓷技術的進步讓本土青花瓷與中國青花瓷非常的類似,荷蘭的陶匠通過塗抹特殊藍色顏料在陶器上,畫出了和青花瓷差不多的感覺,這實屬難得了。

小結:

實話實說,十七世紀荷蘭陶匠對青花瓷的仿造無疑是失敗的。第一,他們沒有真正掌握青花瓷製作的關鍵技術,他們以顏料塗抹的方式,錯誤地仿製著中國純技術的瓷器製作。第二,他們丟失了青花瓷的靈魂,那就是中國風、中國文化。

但是另一方面,這何嘗不是「本土化之路」的必經途徑呢!任何外來文化的吸收、融合,都要走一段「歧路」、「遠路」、「歪路」,然後才能真正理解外來文化的精髓,進而本土化成功。17世紀荷蘭陶匠所走的正是這條必經之路。

相關焦點

  • 公元14到18世紀:中國青花在海外
    17世紀的代爾夫特瓷 青花瓷,肇始於唐宋,至元朝臻於成熟,並開始作為最具特色的中國瓷器之一,遠銷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東非諸國,也引領了以青、白二色為主色調的審美風尚,風靡亞歐世界。 15世紀,李朝青花瓷以壺、瓶、折沿口盤、兩耳盞、花形盞為主,瓷壺有方型、六角、八角、十二角等造型,紋飾仿照宣德年間的唐草紋、牡丹唐草紋、纏枝番蓮紋、魚藻紋等,追求奢侈巧麗之風。
  • 17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貴族們使用中國瓷器,穿著中國衣服
    外銷瓷清朝初年,由於清政府施行海禁,阻礙中國瓷器的出口,歐洲商人一方面到日本進口相似的瓷器,另一方面竭力在歐洲本土仿製中國瓷器。對瓷器的渴望促成了歐洲「中國熱」現象的出現,中國瓷器的細膩、精巧、溫潤慢慢成為歐洲社會廣泛認同的美學風格之一。在這種情緒之下,英國、荷蘭、法國設立東印度公司,把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方,中國甚至成為西方人夢寐以求的樂土。在法國,路易十五下詔廢棄原有的金銀製品,改用中國的陶瓷製品。上行下效,中國瓷器也開始流入民間。
  • 那場歐洲刮過的「中國風」,曾持續百年之久
    在歐洲,這兩座中式寶塔絕非孤例,僅我記憶所及,就有德國波茨坦無憂宮的中國茶室,維也納美泉宮裡以青花瓷裝飾的瓷器廳等。此外,如荷蘭格羅寧根也有純粹的中式園林。這股中國風當然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早在17世紀,英國人已被中式園林營造山水氛圍的特點所吸引,開始進行模仿。到了1757年, 英國園藝家錢伯斯前往廣州考察。
  • 天價梅森瓷器模仿景德鎮,「高仿中國風」居然騙過了畫師
    「克拉克」一詞源於17世紀歐洲人對大帆船的稱呼,這些帆船運載著大批中國瓷器來到歐洲,當時的瓷器多由景德鎮生產,裝飾紋飾格局具有外銷元青花的遺風,其布局多半採用外圈由八個開光組成的邊飾,中間主體圖案多為中國傳統花鳥、人物、吉祥物等。「克拉克瓷」在16世紀後期和17世紀一直暢銷歐洲。
  • 從青花瓷到梅森瓷器
    然而這抹青色,並不受中國精英階層待見,因為與簡練留白的中國傳統風格陶瓷相比,青花瓷總是顯得畫的太過飽滿和繁複,因為它的誕生就是為了出口,他們是按照波斯人和歐洲人的審美而製造的。
  •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中國風」,「中國風情」,也可稱中國風裝飾(Chinoiserie designs)。Chinoiserie,中文是一種受18世紀中國,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的藝術和設計啟發的風格。 從1750年到1765年在英國鼎盛時期,這種奇特的風格更多地取決於設計師和工匠的想像力,而不是準確地描繪出東方的圖案和裝飾品。
  • 荷蘭的國瓷居然是青花瓷,在瓷器世界裡荷蘭離中國最近
    #荷蘭物語#你可能不知道的生活常識一溯源元朝開始,中國的精美瓷器開始第一次徵服歐洲,以著名的元青花為代表,作為奢侈品在王室貴族間流傳。歐洲各國也開始嘗試燒制,卻沒有成功。除了青花瓷外,乾隆朝開始盛行的粉彩釉上彩以其炫麗多彩,題材多樣又一次引發了瓷器熱。從高端訂製的徽章瓷開始逐漸延伸到餐盤,咖啡杯,壺杯,剃鬚盤,水瓶等等型制。
  • 老外眼裡的中國風。美的美死你,醜的也嚇死你!
    17世紀,中國茶葉在歐洲貴族間流行,包括瓷器、絲綢。 18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
  • Chinoiserie——流傳在18世紀法國的中國夢
    美國瓊斯·德尚的《原來,我們的生活很巴黎》稱:「事實上,想了解法國奢侈品改變風尚的原因和方式,以及新的一類古董奢侈品包含哪些物品,關鍵要知曉17世紀末流行全歐洲的東方裝飾風。」在18世紀的法國,一個名為「Chinoiserie」的風格驚豔了世界:富麗的色彩、繁複的設計,這種風尚在19世紀被命名為「Chinoiserie 」,又稱『中國風』、『東洋風』指一些來自中國或依據中國品味而製作的藝術品、家具、奇異珍品。這個名詞背後是對神奇富饒的東方寶藏的憧憬。
  • 「中國風」在十七世紀就吹過了歐洲,影響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17—18 世紀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發生過一段插曲,就是歐洲產生了一種東方情調的裝飾藝術風格,這種風格被稱作中國風格或中國風,持續了一百餘年,很多中國的元素融匯在巴洛克、洛可可風格中,展現了中國藝術獨特的魅力,為歐洲上層社會奢華的生活增添了幾分異國情調。
  • 三百年前,歐洲國家派出間諜,專門刺探中國瓷器生產的情報
    義大利美第奇家族模仿中國瓷器雖然失敗,卻帶了一個頭,很多國家,諸如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等紛紛跟上,開窯建廠,繼續模仿,試圖打開中國瓷器生產的秘密。同時,歐洲國家還派出了間諜,專門刺探中國瓷器生產的情報。這一重任落在傳教士的身上,於是,受政府派遣的宗教間諜來到中國,法國傳教士昂特雷柯萊是最著名的一位。
  • 「歐洲第一名瓷」是如何煉成的:從對中國瓷器的模仿到創新
    15世紀末開始,由於造船水平的提高和航海技術的發展,加上貨幣經濟和商業的擴張,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西方國家紛紛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尋求新的市場。16至19世紀,瓷器在歐洲的供不應求,促進了中國和歐洲之間繁忙的海洋貿易。中國瓷器以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和巨大的經濟價值,影響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自明永樂朝開始,青花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回了蘇麻離青,被應用於瓷器上。
  • 分析17世紀8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貿易活動情況
    從17世紀80年代至18世紀50年代,荷蘭共和國在歐洲海域的服役人數有所減少,但是東印度公司在亞洲海域的服役人數卻在增加之中,1610年的時候,在東印度公司服役的海員人數僅僅佔總數的6%,到1680年的時候佔17%,到1770年的時候已經不少於1/4。這位 歷史學家還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一些具體的要塞和商站的人數做過統計。
  • 三百年中國瓷器vs日本 「伊萬裡」背後有什麼精彩故事?
    伊萬裡瓷 日本工匠精神的寫照 17世紀初,朝鮮陶工李參平在慶長之役被俘後定居日本,經過輾轉探尋,他最終在有田地區找到了瓷土,成功燒制出日本瓷器
  • 扇子上的中國風
    扇子上的中國風 18至19世紀歐洲中國摺扇價格不菲 歐洲做的第一把摺扇是受到商人從中國或日本帶來的摺扇的啟發而仿製的,時間大約是15世紀。17世紀是歐洲摺扇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時期,到該世紀末,摺扇已完全取代了團扇。此時扇骨的材料多樣,有象牙、貝殼、玳瑁等,製作工藝有雕刻和鏤空,並且裝飾有金、銀和昂貴的石頭,扇面通常印上銅版畫,從事成扇製作的工匠也越來越多。
  • 國人、老外都愛的青花瓷,前世竟然跟穆斯林有這麼多關聯……
    說起青花瓷,就不由得想到了周杰倫的《青花瓷》,有人譽為歌壇三十載流行音樂的神作,勾起了人們對中國意象極為溫柔、婉約的嚮往。作為文化符號的青花瓷,同樣作為經典元素,活躍在秀場T臺上。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鎮也因青花瓷而一躍成為陶瓷之都。13世紀,景德鎮瓷局升級,直屬中央機構,規模擴大了四倍。
  • 荷蘭最大博物館裡的館藏珍寶,居然是中國景德鎮的「山寨品」?!
    館中收藏的維米爾的《倒牛奶的女僕》,這是17世紀荷蘭人的日常生活場景,畫作中的光線堪稱絕美。在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裡參觀的小朋友,看得還挺認真。我在倫勃朗的《夜巡》(De Nachtwacht)前矗立了很久,和羅浮宮「莎姐」面前永遠的人山人海相比,倫勃朗的這幅絕世名畫簡直讓人有包場看展的錯覺。
  • 青花瓷靜物畫:中國青花瓷與玫瑰花-佩普洛|美術作品
    ,配上橘子和一塊白桌布青花瓷靜物畫五:青花瓷罐子裡的玫瑰青花瓷靜物畫六:青花瓷罐裡的玫瑰和蘋果靜物畫青花瓷靜物畫七:中國花瓶裡的粉紅色玫瑰青花瓷靜物畫八無記錄(Unknown)原作收藏方:私人收藏Private collection藝術家創作時間:大約在19-20世紀畫家作畫年齡: 未知作品原作尺寸:高度:51釐米
  • 青花瓷現中國風 華泰B11成車展大亮點/圖
    兩年一屆的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開幕,本屆車展中,華泰汽車推出一款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車型——青花瓷版華泰B11,此車在北京車展一亮相,便成為車展的一大亮點。  青花瓷版華泰B11 將中國文化藝術運用到極致  華泰汽車可謂把「青花瓷、書法、古詩詞」等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運用到了極致。
  • 長在英國的中國柳樹:悽美愛情故事是為了促銷瓷器?
    從8世紀開始,中國就開始大規模地展開陶瓷貿易,陶瓷遠銷朝鮮、日本、東南亞、印度、中東和非洲。從13世紀中國從波斯(今伊朗)進口鈷料裝飾釉下彩瓷器之後,青花瓷成為最受歡迎的瓷器品種,令歐美貴族趨之若鶩,他們對中國風光的印象得自中國瓷器上的裝飾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