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一首《青花瓷》火遍大江南北,人們在那個時候發現原來「中國風」和「流行樂」一結合,居然可以如此美麗,人們對青花瓷裡蘊含的「中國風」也更增添了一份獨特的情感。
其實,不僅中國人對此感到痴迷,早在幾百年以前,這種"青花瓷中所蘊涵的中國風"就已經紅遍整個歐洲大陸,中國瓷器的外銷受到了全歐洲人民的喜愛,特別是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更是全民對青花瓷愛不釋手。
顯然,歐洲人對這種異國他鄉的風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在極長的一段時間內,荷蘭的陶瓷工匠們一直想要模仿和復刻這種"青花裡的中國風",但因不了解中國文化,屢屢鬧出笑話。
荷蘭陶瓷工匠對中國青花瓷"東施效顰"式的模仿
由於中國出產的瓷器製作精美且輕薄,受到了歐洲各國的追捧,因此在十七世紀開始的時候,在荷蘭出現了仿青花瓷的工廠,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是青花瓷上的裝飾,以及那優美且神秘的中國風。
荷蘭陶匠對"克拉克瓷"失敗的模仿所謂"克拉克瓷",就是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運送到歐洲的瓷器的統稱,這類瓷器有著非常明顯的標誌:首先,這類瓷器大都有著比較寬的邊,在碗和盤子的周圍有著各式各樣的形狀(或是扇形,或是橢圓形)、人物、山水、花、果等等。其次,在這些瓷器的中心地區繪畫著花鳥爭相鬥豔的場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瓷器有著非常豐富的"宗教風採",例如一些盤子中有著道家的八寶和一些"壽桃",以及佛教"卍"的形狀。
這些青花造型在十六、十七世紀是運到荷蘭的中國青花瓷中最常見的造型,他們以豐富多樣的裝飾圖案和潔白如玉的質感,讓荷蘭人對它們愛不釋手,以至於荷蘭本土的瓷器無人問津。
在這樣的形勢下,當時荷蘭的代爾夫特陶匠就開始了仿製之路。有趣的是,荷蘭的匠人畢竟不是中國人,他們難以理解瓷器上的圖案究竟有著怎麼樣意味深長的中國情調,他們只是覺得好看,就為所欲為的生搬硬套。比如他們在瓷器周邊模仿著青花瓷畫上了風景圖,但是在中心卻畫了一隻形單影隻的喜鵲。
我們知道喜鵲在中國人的意象中代表著吉祥如意、成雙成對,一般都是兩隻喜鵲,而荷蘭模仿的"一隻喜鵲"無疑說明了他們在學"形"而沒有學到形背後的"神"與「文化寓意」。
荷蘭陶匠同樣失敗的對"轉變期瓷器"的模仿或許有人問了,瓷器還有「轉變期」?有的,十七世紀萬曆皇帝駕崩後,明朝官窯瓷器停止生產,十七世紀末期清朝入主中原後,景德鎮恢復生產,景德鎮恢復生產青花瓷後所產出的瓷器,就是荷蘭人口中的"轉變期瓷器"。
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時期的瓷器其實較"克拉克"時期的瓷器有了長足的長進,首先是在原料、製作工藝、用料上面有了明顯的改進。其次就是在"青花瓷活的靈魂"——裝飾——上面有了飛躍性的進展,以前的瓷器大多是風景、動物、形狀,但是這時期的瓷器吸收了大量其他的題材,像文人畫、小曲、神話故事,諸如此類。
比如說清朝出口的一件茶碟,上面畫的就是兩個隱居的人寬衣解帶,在山水之間肆意遊玩,前者呼而後者應,表達的就是古人對於"隱逸風情"的追求。這些對於我們來說一眼就能辨識的文化含義,在當時的荷蘭人眼中可不得了,對於他們來說,這是"異國他鄉的奇異風情",這也讓荷蘭工匠模仿青花瓷上越走越偏。
在一件模仿的歐洲瓷器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上面同樣有兩個人,但是一個肥頭大耳,一個衣冠不整,遠處一個小山包,前面的人在跟後面的人交談,動作間無比滑稽可笑,完全將中國瓷器繪畫中的文人風骨扭曲到無言以對。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匠人們似乎也覺得中國瓷器的核心是山水、怪石,於是他們也開始極力模仿山水、怪石,但是這些東西出現的位置不盡人意,往往凌亂。優不優美暫且不說,單從「奇異」上來說,荷蘭陶匠確實學習到了中國風的一部分。
荷蘭的工匠為了吸引本國的瓷器愛好者,往往極力模仿青花瓷上一些原本非常優美的裝飾,但是他們忽略了需要一定的文化素養才能懂中國文人墨客的思維,所以他們營造、復刻的只有"奇異"而不是"韻味",這種模仿是失敗的。
被帶偏的"中國風本土化"之路
看完了荷蘭陶器工匠如何模仿青花瓷之後,想必大家對於這些西方人對「中國風」的拙劣模仿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們沒有見識過中國,只憑自己的想像,不斷地創造出一些與中國風背道而馳的滑稽作品。他們的"中國風"本土化之路,同樣好不到哪裡去。
當時有個來中國旅行的荷蘭人叫約翰·紐霍夫,他回到故鄉後寫了一本叫做《東印度公司荷使覲見韃靼大汗》的書,這本書大賣的原因不是因為它寫的多好,而是其中有一百五十張插圖,據作者本人說"書中的插圖都是建立在直接觀察的基礎上,忠實再現中國的人物和場景。"
這讓荷蘭的中國瓷器模仿工匠們深信不疑,以這些圖畫為真實中國的再現,開始自己的創作。但是,他們並不知道的是,這些圖畫其實有很多都不是作者親眼所見,比如說書中的中國皇帝,坐在龍椅上,手上卻摸著地球儀,這是西方君主們典型的形象而非中國的皇帝,可見這個作者撒了謊。
但是,荷蘭的瓷器工匠就是相信了,不但相信了,還發揮自己對於中國的想像,對於那些插畫進行了藝術再加工,然後就出現了非常奇怪的"中國風的本土化"。比如說在荷蘭瓷匠的某一作品中,右邊的河上行駛著船隻,兩個人在船上對飲,天上飛著仙鶴,左邊有著椰子林,底下有人在賣藝,旁邊還有日本仕女在玩弄著摺扇。
這些完完全全就是工匠們將所有的異國風情結合起來,然後往中國風上一套,就形成了所謂的"本土化",他們只不過追求的是"異國感覺",表現的只不過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想像中的中國風。
總而言之,荷蘭工匠對瓷器的中國風本土化之路在我們看來是滑稽的、可笑的,但是這種異域風情確實夠"異域",滿足了西方人對於東方生活的好奇,難怪這些本土化瓷器會成為當時歐洲的風尚。
為什麼荷蘭陶匠要對中國青花瓷進行不斷的"模仿"和"本土化"?
1、中國瓷器裡蘊含的東方藝術在荷蘭深受歡迎
由於瓷器的易碎和海路的危險性,一開始並不能將大量的青花瓷運銷海外,因此在歐洲各國能夠擁有青花瓷的,一定是王公貴族、富貴之家。他們在獲得青花瓷後,並不是用來裝載食物,而是用來裝飾,以此來炫耀身份和社會地位。比如荷蘭奧蘭治親王威廉一世的妻子就曾收藏有超過兩百八十五件青花瓷,她用這異國風採的藝術品點亮宮殿,在舞會時成為了所有貴婦人羨慕的對象。可以說,青花瓷在歐洲太受歡迎了。
陶瓷的異域裝飾極度吸引著荷蘭人對遙遠東方帝國的好奇,一種崇尚東方藝術的氛圍逐漸在歐洲興起,直接刺激了歐洲工匠開始模仿青花瓷。
2、荷蘭制瓷技術的進步,給了他們信心
中國瓷器的暢銷促使著荷蘭陶匠們尋找"青花瓷"製作的秘密。天公不負有心人,荷蘭陶匠們最終在荷蘭航海家揚·哈伊根·范·林斯霍滕的著作中找到了蛛絲馬跡,書中對於青花瓷的製作過程進行了詳細而完備的描述。萬事俱備,但陶匠面對一個困難,歐洲缺少了製作青花瓷要用的特殊泥土。
他們並沒有放棄,而是逐步尋求替代品,用黏土和泥灰土作原料,然後將泥漿過濾,保留陶土,藉以攻克難題。
除此之外,為了追求原模原樣的青花瓷,他們還改進了錫釉和鉛釉的技術,最終獲得了和中國青花瓷一模一樣的純白質地。然後再畫上藍色的花紋,最後抹一層透明釉,使得藍色釉料更光滑,更向青花瓷靠攏。
可惜的是,這畢竟是"fake",像青花瓷,但又不是純正的青花瓷,一直到十八世紀,荷蘭陶匠才在科學的幫助下,真正完成了青花瓷的本土製作。不過,我們也必須承認,十七世紀荷蘭制瓷技術的進步讓本土青花瓷與中國青花瓷非常的類似,荷蘭的陶匠通過塗抹特殊藍色顏料在陶器上,畫出了和青花瓷差不多的感覺,這實屬難得了。
小結:
實話實說,十七世紀荷蘭陶匠對青花瓷的仿造無疑是失敗的。第一,他們沒有真正掌握青花瓷製作的關鍵技術,他們以顏料塗抹的方式,錯誤地仿製著中國純技術的瓷器製作。第二,他們丟失了青花瓷的靈魂,那就是中國風、中國文化。
但是另一方面,這何嘗不是「本土化之路」的必經途徑呢!任何外來文化的吸收、融合,都要走一段「歧路」、「遠路」、「歪路」,然後才能真正理解外來文化的精髓,進而本土化成功。17世紀荷蘭陶匠所走的正是這條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