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他們總是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牽動父母的心,例如孩子不願意說話的時候,父母會想方設法的讓他多多的表達自己的心思;但是在孩子太愛說話的時候,父母又會感到頭痛不已。
例如前段時間,網絡熱傳,某小女孩在幼兒園內,看到別的小孩子在哭泣,就大聲的對著哭泣的孩子講:「我不哭是因為我自己願意來幼兒園,我想來和大家一起玩,你們哭肯定是你們不想來幼兒園,但是你們的爸爸媽媽不要你們了,非要送你們過來」。網友評論說,這孩子會給人洗腦,長大了不得。
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心思單純,別人說什麼就會信什麼,最常見的就是家裡有孩子不太熟悉的親戚來訪,對方如果向孩子說,我要把你抱走,去我那裡和我一起生活之類的話語,孩子聽到以後就會開始哭鬧。當這些孩子聽到「爸爸媽媽不要你們」相似的話語,或者就直接自助提取關鍵字,集體性的哭鬧就非常正常了。
更何況是他們的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無法取證」的情況下,聽到這句話,所以非常容易猜想出它的殺傷力是多麼巨大,很快,原本就在哭泣的孩子哭得越來越狠,而那些本來沒有哭泣的孩子也因為聽到這句話,開始號啕大哭,哭聲快速地瀰漫開來,幼兒園老師對此也就束手無策了。
於是也就有了前面題目所說的,幼兒園老師無奈「勸退」。因為在幼兒園裡,每一位老師都需要負責數量眾多的孩子,本來工作壓力就比較大,再加上這位搗蛋小祖宗的使壞,分身乏術的情況下,幼兒園的老師只能選擇這種不太合適的做法,其實這也是在提醒我們的家長,需要在孩子的教育上注意更多的內容。
那很顯然,這裡我想要和您強調的就是,我們作為家長需要認識到,孩子的舉動會給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尤其是小班、中班的小朋友,他們的行為準則簡單而言就是別人幹什麼,他也要跟著幹什麼。因為小孩子本身就因為發育的問題,不能像大人一樣,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絕大多數時候會很容易受到別人情緒的感染,還有一方面也是人生來就具備的從眾心理行為。當自家孩子對別的小孩進行心理攻擊的時候,尤其是在幼兒園這種全是小孩子的地方,那一份語言攻擊會被無限放大。對幼兒園老師的工作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家長需要讓自己的孩子意識到,他的不恰當言論,會給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會對那些小朋友同樣幼小的心靈,造成怎樣嚴重的傷害。
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白,應該怎樣做才能夠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的相處,應該通過怎樣的言語,幫助別人形成積極良好的心態;需要讓孩子明白,如果別人把他弄哭了,自己作為家長也會非常討厭這個調皮的小孩;需要讓孩子明白,這種搗蛋的行為加大了學校老師的工作量,也非常不受學校老師的歡迎。
要做到這些就必須通過家長認真全面地思考,怎樣通過實際行動幫助孩子培養正確的言語方式,合理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或者那些不正確、不合適的言語,應該怎樣藏在心底。
一方面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喜歡聽到別人對他表示認可。可以詢問自家孩子希望自己怎樣誇獎他,同時告訴他,別的小孩子也和他一樣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讓孩子明白,想要認識更多的小朋友,想和他們培養友誼,需要他積極主動的認可別人,而不是通過爸爸媽媽不要他們之類的話語去嚇哭他們,那是非常不友好、不禮貌的行為。
另一方面讓孩子從別人的角度出發,如果別人對他辛辛苦苦做好的東西進行破壞,他會是什麼樣的心理。可以通過讓孩子玩積木的方式,在他馬上就要成功的時候詢問他,如果這時候你把它弄倒,會怎麼樣。孩子必然是先哭為敬,家長一邊安撫好的同時,告訴孩子,這就像是幼兒園裡那位老師,好不容易才讓班級裡的小朋友都乖乖的不哭不鬧,但是你的不恰當言論一瞬間就破壞了老師的勞動成果,這種行為非常不討老師的喜歡。
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牽動父母的心,不單單是要避免別人傷害自己的孩子,也要避免孩子對別人造車傷害,避免孩子對別人的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
其實上述言語傷人的行為,也是孩子想要引起家長注意的表現。因為孩子說自己是自願來學校的,所以自己不哭,他們不是自願的,是他們的爸爸媽媽不要他們了,所以他們哭。
對於這個問題進行分析,該家長不能夠單純地指責孩子,而是需要採取迂迴策略。
首先是對孩子明確表示認可,誇讚他很棒,所有小朋友都在哭,就他一個人沒有哭。因為孩子既然說了,自己是自願去的,據說明孩子願意去學校,願意去和那些小朋友接觸,願意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就充分說明了孩子的積極性,這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家長對此要充分的表揚,保持孩子的良好勢頭。
然後再是告訴孩子,今天闖了一個大禍,居然把所有的小朋友都弄哭了,惹得老師都不開心了。這種行為簡直比電視裡的壞小孩形象都還要壞了,以後千萬不能再有這種類似的行為,這會導致以後人緣很差,不會有小朋友願意和他一起玩。
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年幼的時候可塑性最強,需要我們的家長時刻關注,及時跟進孩子的成長。作為家長要學會從別人的案例中汲取經驗教訓,了解方式方法,正確的處置,合理的進行引導才能得到更讓人滿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