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定陶壎傳人:將「壎」這一古老文化永遠傳承下去
秋冬之交,天空飄著細雨,信步走在保定古蓮花池內的太湖石屏障前,忽然聽到一種莫名的樂器吹奏聲在空中盤旋,樂聲低沉渾厚且空靈悠揚。隨聲走過太湖石,來到蓮花池畔,只見一位身穿麻布衣裳的樂人用雙手合捧樂器忘我地吹奏,樂聲如泣如訴、跌宕起伏,顯得格外悽美。
曲終,上前詢問得知,這是一種名叫「壎」的樂器奏出的聲音,吹奏者是常年鑽研壎的保定音樂人於連軍。
壎,是一種古人類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源於新石器時期,距今大約已有7000餘年的歷史。它由陶土燒制而成,音色低回、蒼勁、古遠、幽深,給人一種沉穩、堅毅、穿越歷史的感覺。周朝以後,壎在雅樂中獨佔八音之土,為樂家所重視。歷代常有好古雅之士通過壎來修身養性。
相傳,河北保定的壎藝術源於遠古洪荒時期,歷代延傳。時至清朝,壎的傳承已經斷代,直隸人吳潯源偶得壎,複製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壎傳世,以闡發古音之秘。1877年,吳潯源到保定蓮池書院襄修《畿輔通志》,在保定廣傳壎學十餘年,延續雅樂規制,完成《壎譜》編撰;1923年,徐世昌再版《壎譜》並為之作序。新中國成立後,壎在保定依然有序傳承。吳潯源傳段中甫,段中甫傳吳明陽、於春林等,到於連軍已是第四代。「壎是我們老祖宗非常富有智慧的發明,它的聲音不僅在古代受人歡迎,在今天,這種音樂與人們的生活也非常融洽」,於連軍今年47歲,自幼喜愛音樂,八歲隨其三爺於春林習文練武,並師從於春林的師兄吳明陽學壎,成年之後,遊學於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河北師範大學等音樂院校。而立之年師從於春林,系統學習壎的古譜認讀、古法演奏、古法制壎及壎學精要、儀規儀程,盡得精髓。
「壎的聲音,幽而閒,閒而遠,質樸中帶有泥土的氣息,是老祖宗發出的聲音。」於連軍多年恪守「壎道即人道」的壎學禮法,無論人前人後,他要求吹壎時必先行插手捧壎之禮,「以敬天地」,燒窯時也必遵儀軌儀程,講究規範。數十年的音樂積澱讓於連軍像陶壎之音一樣,形神悠然,沉穩大方、樸實莊重。
於連軍純熟的吹壎技藝,為制壎奠定了技術基礎。一直以來,於連軍堅持親手建窯燒制陶壎,在拉坯、拍打、燒窯等工藝的製作中,於連軍摸索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制壎套路。
近幾十年來,在壎藝術領域內,人們東學西鑑,不斷創新,雖然取得了某些客觀的成績,但也遺失了一部分傳統技藝。「保定壎藝術的恪守古制,堅守傳統,十分可貴」。
於連軍最大的願望就是「通過努力讓更多的人認識壎,了解壎文化,讓這一古老文化永遠傳承下去」,近年來,於連軍聯合其他地區壎傳人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在小學義務執教興趣班,培養制壎傳人,組建壎樂隊開展義演……但是,由於保定壎古制難做、古法難吹、古譜難識等,保定壎藝術仍然瀕臨危機。(燕趙都市報記者孟宇光 霍豔恩 攝影報導)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