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陶壎傳人:將「壎」這一古老文化永遠傳承下去

2020-12-19 東方網

原標題:保定陶壎傳人:將「壎」這一古老文化永遠傳承下去

秋冬之交,天空飄著細雨,信步走在保定古蓮花池內的太湖石屏障前,忽然聽到一種莫名的樂器吹奏聲在空中盤旋,樂聲低沉渾厚且空靈悠揚。隨聲走過太湖石,來到蓮花池畔,只見一位身穿麻布衣裳的樂人用雙手合捧樂器忘我地吹奏,樂聲如泣如訴、跌宕起伏,顯得格外悽美。

曲終,上前詢問得知,這是一種名叫「壎」的樂器奏出的聲音,吹奏者是常年鑽研壎的保定音樂人於連軍。

壎,是一種古人類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源於新石器時期,距今大約已有7000餘年的歷史。它由陶土燒制而成,音色低回、蒼勁、古遠、幽深,給人一種沉穩、堅毅、穿越歷史的感覺。周朝以後,壎在雅樂中獨佔八音之土,為樂家所重視。歷代常有好古雅之士通過壎來修身養性。

相傳,河北保定的壎藝術源於遠古洪荒時期,歷代延傳。時至清朝,壎的傳承已經斷代,直隸人吳潯源偶得壎,複製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壎傳世,以闡發古音之秘。1877年,吳潯源到保定蓮池書院襄修《畿輔通志》,在保定廣傳壎學十餘年,延續雅樂規制,完成《壎譜》編撰;1923年,徐世昌再版《壎譜》並為之作序。新中國成立後,壎在保定依然有序傳承。吳潯源傳段中甫,段中甫傳吳明陽、於春林等,到於連軍已是第四代。「壎是我們老祖宗非常富有智慧的發明,它的聲音不僅在古代受人歡迎,在今天,這種音樂與人們的生活也非常融洽」,於連軍今年47歲,自幼喜愛音樂,八歲隨其三爺於春林習文練武,並師從於春林的師兄吳明陽學壎,成年之後,遊學於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河北師範大學等音樂院校。而立之年師從於春林,系統學習壎的古譜認讀、古法演奏、古法制壎及壎學精要、儀規儀程,盡得精髓。

「壎的聲音,幽而閒,閒而遠,質樸中帶有泥土的氣息,是老祖宗發出的聲音。」於連軍多年恪守「壎道即人道」的壎學禮法,無論人前人後,他要求吹壎時必先行插手捧壎之禮,「以敬天地」,燒窯時也必遵儀軌儀程,講究規範。數十年的音樂積澱讓於連軍像陶壎之音一樣,形神悠然,沉穩大方、樸實莊重。

於連軍純熟的吹壎技藝,為制壎奠定了技術基礎。一直以來,於連軍堅持親手建窯燒制陶壎,在拉坯、拍打、燒窯等工藝的製作中,於連軍摸索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制壎套路。

近幾十年來,在壎藝術領域內,人們東學西鑑,不斷創新,雖然取得了某些客觀的成績,但也遺失了一部分傳統技藝。「保定壎藝術的恪守古制,堅守傳統,十分可貴」。

於連軍最大的願望就是「通過努力讓更多的人認識壎,了解壎文化,讓這一古老文化永遠傳承下去」,近年來,於連軍聯合其他地區壎傳人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在小學義務執教興趣班,培養制壎傳人,組建壎樂隊開展義演……但是,由於保定壎古制難做、古法難吹、古譜難識等,保定壎藝術仍然瀕臨危機。(燕趙都市報記者孟宇光 霍豔恩 攝影報導)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

相關焦點

  • 保定陶壎文化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定陶壎文化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10-10 08:23: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保定陶壎藝術亮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開幕式
    中新河北網保定6月16日電第七屆河北省民俗文化節日前在廊坊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保定陶壎文化第四代傳承人於連軍和6名弟子現場演繹一段古老的華夏禮樂文明。《步虛辭》時長4分鐘,以弘揚禮樂文化、民俗文化為主線,以保定陶壎文化為元素根據傳承曲目編排而成。全劇共分三個部分,即齊奏、獨奏、疊奏組成。整個曲目空靈幽靜,帶給觀眾清新的視覺、聽覺衝擊力和藝術享受。    據於連軍介紹,壎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在商代以前用於原始崇拜信仰活動,周以後用於歷代宮廷雅樂。
  • 曾一度絕跡的古老樂器,原來也這麼治癒|壎
    出於好奇,治癒君特意去查詢了一下,發現這個樂器居然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而且曾一度失傳。這便是壎。壎的音色幽深、悽婉、綿延,猶如天籟一般神秘,常被稱為「立秋之音」。據記載,壎起源於7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
  • 「壎壎扇佑 與壎娃童行」兒童節主題活動在西安舉辦
    「壎壎扇佑 與壎娃童行」兒童節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創作的作品。(主辦方供圖)「壎壎扇佑 與壎娃童行」,5月31日下午,「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一場別開生面的主題文化活動在西安長安百扇莊舉辦,來自西安的一批「小畫家」用畫筆在扇面上畫出自己心中的「壎娃」。本次活動由絲路金融文學網、陝西少兒詩社、西安終南山國學管理研究院等單位聯合主辦。
  • 西安小夥15年前迷上這種古老樂器 如今想在溫州傳承
    有一天,從外地回來的同學,給他送了一個小小的叫做壎的東西。與喜歡了8年之久的竹笛和洞簫不同,壎的外形和音色交融出一種神秘感,仿佛凝住了千年歷史的蒼涼。「悠揚、內斂、寧靜。」杜曉帆一下子喜歡上了,到哪都帶著。靠自己摸索,杜曉帆很快就能用壎吹奏曲子。
  • 古壎課程(五):十孔壎的指法
    6000年前,半坡人在創造農耕文明的同時,也創造出世界上最古老樂器——壎的雛形。在中國6000年的歷史沉浮中,壎典雅優美的音色被沉醉於其中的封建帝王們稱之為雅樂,盛行於宮庭。壎的聲音極賦人的感情氣質,有著極豐富的表現力。
  • 古壎課程(二):壎的起源及其種類
    6000年前,半坡人在創造農耕文明的同時,也創造出世界上最古老樂器--壎的雛形。在中國6000年的歷史沉浮中,壎典雅優美的音色被沉醉於其中的封建帝王們稱之為雅樂,盛行於宮庭。壎的聲音極賦人的感情氣質,有著極豐富的表現力。
  • 壎是一種泥質樂器,在曾侯乙墓中未見土音壎樂,八音至今不全
    這八種用不同材料製作的八類樂器,曾侯乙墓發掘報告中,基本上定為6音,即6種樂器,其中缺木、土兩種樂器。木(柷敔),即鹿鼓;土,即壎。曾候乙是否存在這兩類樂器呢我們根收世之中的木極)音的有關記載,再結合考古發掘樂器鹿鼓的考證,認為曾侯乙墓中室出土一件背部有榫眼的鹿就是鹿鼓,與楚墓所出鹿臀部榫眼斜插木鼓為木音之樂相同。前有專論,故而略之。唯土音之樂壎仍無定論。
  • 節氣之音 | 立秋時節需聽壎
    壎、箏二重奏《楚歌》出自第一張光碟「先秦漢魏六朝——《古樂遺響》」。圖| 視覺中國「立秋」是秋天的開始,古人描寫秋天的音樂作品很多,像《秋塞吟》《妝檯秋思》《梧葉舞秋風》等,可謂不勝枚舉。《唐書樂志》載:「壎,燻也,立秋之音,萬物將曛黃也。」在古人看來,立秋之時聆聽壎曲是再適合不過的了。那麼,壎(壎)是何種樂器?它為何是立秋之音呢?
  • 古壎課程(三):壎的演奏姿勢和正確持壎
    6000年前,半坡人在創造農耕文明的同時,也創造出世界上最古老樂器--壎的雛形。在中國6000年的歷史沉浮中,壎典雅優美的音色被沉醉於其中的封建帝王們稱之為雅樂,盛行於宮庭。壎的聲音極賦人的感情氣質,有著極豐富的表現力。
  • 鋼琴、小提琴、壎……他學了這麼多,卻……
    輪到他了,接待阿姨看看他,再看看一眾大人牽著、人比琴小的娃娃,嘴角一咧:「儂睏醒啦?」爺娘掂掂腰包,義大利古琴是買不起的,退而求其次吧,買了把「紅棉牌」。從此便開始練琴,意思是發出噪音。爺娘不說他練琴,而說他「鋸」(滬語音「嘎」)琴。
  • 這五款樂器小巧且有趣,隨時隨地演奏狂想曲
    壎壎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作為一種非常古老的吹奏樂器,距今已經有7000多年的歷史,最初可能是祖先用於模仿鳥獸叫聲以誘捕獵物,隨時文明的進步而發展為樂器,《史記》中更是稱其為「德者之音」。壎的大小、顏色、紋飾、音域各異,但這一攜帶著土壤氣息的樂器,音樂感染力極強,其中,黃河泥壎已經成為了黃河文化的符號和載體,「上帝用泥捏泥人的時候,也捏了這壎,人鑿七孔有了靈魂,壎鑿七孔便有了神韻。」陶笛國外有一種樂器,與壎類似,時常會有人將兩者混淆,那就是陶笛。
  • 中國樂器文化:古代中國十大樂器介紹
    壎壎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相傳壎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系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壎,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
  • 中國古代最具代表的十大傳統樂器,其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
    在古代,鼓被尊奉為通天的,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由於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激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後來鼓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如戲劇、曲藝、歌舞等。
  • 河南民間傳人復活千年窯爐 活態傳承千年技藝
    河南民間傳人復活千年窯爐 活態傳承千年技藝 他也讓柴燒鈞瓷這一失傳近千年的技藝重放光彩。  6月8日,甫一走進任星航偏僻的工作場地,中新網記者就被院子深處大小、形狀不一的鈞瓷窯爐震撼。「我家已有八代人用了百餘年的時間在進行鈞瓷技藝的傳承。」他說。
  • 千年歷史文化傳承,紫砂陶刻在我國的文化內涵
    今天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我國紫砂陶刻的文化內涵。一、紫砂陶刻藝術的歷史明朝時,就有很多制壺高手在紫砂壺底用竹刀刻上自己的姓名,這一行為逐漸演變成製作紫砂壺的一個重要部分,鐫刻姓名也是最原始的紫砂陶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