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拉馬車最科學,中國古人只靠一個車軛,就可以超過西方

2021-01-08 小倩談生活

現在,「車」已經是大多數人家裡的必備成員了,一家多輛車的現象也逐漸普遍。從古代的牛車、馬車、驢車或者人力車,到後來的自行車、電動車甚至汽車火車,車可謂是見證了文明發展進步的歷史,那麼,我國最早的車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在發明創造車這件事情上,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其他國家究竟哪個走在前面呢?

大多數人選車的時候首先要決定的一個問題就是國產還是進口,很多人認為進口車性能更高,其實這種想法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第一輛汽車來自西方,甚至連「車輪」這一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兩河流域最早出現的。那麼,面對車這種能夠直接促進物質交換,跨越地理距離的重要工具,中國的古人又在其中動了怎樣的心思呢?

古代的車有幾個必不可少的部件,分別是車輪、轅、衡、軛等。車輪就來源於上面提到的西亞,也正是從那裡流傳到世界各地,直接影響了歷史的進程。只有一個輪子的是獨輪車,也有人叫它手推車,這也就意味著這種車需要依靠人力。漢朝的時候,中國人就開始藉助獨輪車運載物品。直到今天,即使有了大型的機械,有些場合還是需要用到凝聚著古人智慧的手推車,因為它可以比較輕鬆靈活地經過地形複雜的路面。

不需要依靠人力的車則一般有兩個輪子。古代的東西方都出現了兩輪車,甚至西方出現的還要比中國早一些,但是中國人想到了比西方更加科學的「系駕法」。兩輪車需要依靠馬、牛等牲畜來拉動,系駕法就是將牲畜與車體連接起來的方法。牲畜拉車的時候不能主動掌握路線和方向,也可能會出現拒絕前進的情況,因此正確的系駕方式對於兩輪車的使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西方人選擇將拉車牲畜的脖子與車衡固定。所謂車衡,就是車前面的橫木,直接把牲畜的脖子系在橫木上,存在著一些隱患。無論是人還是動物,脖子都與呼吸密切相關,拴住了脖子,就會影響到正常的呼吸,而當車輛加速或是載重過大時,繩子的壓力就會更大。因此,西方的兩輪車難以進行快速或是大量的運輸。

中國古人就想到了更加科學的駕車方法。我們對古代車馬、軍隊等等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來自兵馬俑,秦兵馬俑中已經可以看到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兩輪車。早在秦朝以前,中國人就用「乘」這個單位來計量諸侯國的大小,千乘之國才只能算得上是中等大小的諸侯國,而一乘指的就是四匹馬拉一輛車。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兩輪車需要四匹馬作為動力。這四匹馬不是為了宣揚氣勢,而是各有分工。

據說漢朝剛剛建立時,國家還沒有從戰爭中恢復元氣,皇帝甚至都湊不齊四匹顏色相同的馬來拉車。湊齊四匹馬拉車,這一方面固然是禮儀的需要,一方面也確實是車本身發揮性能的需求。中國的兩輪車中加上了一個名叫「車軛」的部件,它的作用就是扼住駕車牲畜的脖子。中間的兩匹馬需要共同拉住車軛,而車軛又可以連通後面的馬車主體。這樣一來,拉車時真正受力的部位就不再是馬的脖子,而是一根車軛。

雖然表面看來只是加上了一個小小的車軛,但是其中對生活的觀察思考、對物理知識的樸素認知卻已經大大超過了西方。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設計,中國的古人才能更加充分地利用車來便利生活,也早早地把它帶入了戰場。

中國古代的兩輪車不需要擔心動力的問題,因此可以選擇比較大的車輪和車體,使得車整體更加堅固穩定,這樣恰恰滿足了戰爭的需要,士兵可以藉助馬車進行戰鬥,甚至在車上進行戰鬥。於此對應的,則是西方的小輪車,為了保證拉車牲畜正常呼吸,西方的兩輪車只能製作地更加輕便,同時無法達到太快的速度。因此,西方戰場上車的功能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往往只能供士兵遠程射箭時使用。

由此可見,中國古人的智慧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馬車上的一根木頭、拉車要用幾匹馬,這些小細節中都蘊含著不得了的大智慧。中國人雖然沒有最早發明車,但是卻充分運用了長期勞動生活中積攢的經驗,迅速地發現改良空間並大膽實踐,最終充分地利用了車,使這一工具在生產生活中長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你還在認為古人起床只靠雞叫嗎?這些「鬧鐘」一個比一個管用
    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能夠有各種各樣的鬧鐘,可以在漆黑的深夜或寒冷的冬天準時將我們從溫暖的被窩喚醒,開始一天的工作。這時候我們不禁會疑惑:在沒有鬧鐘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準確判斷時間,做到準時起床的呢?古人都是靠雞叫來起床的。」在古代,古人認為公雞能夠知道時間,會在天亮的時候鳴叫,來提醒人們開始勞作。而實際上,公雞在外在的光線和聲音刺激下形成了獨特的生物鐘,確實每到清晨便會打鳴,因此這種方式也是非常科學合理的。那麼古人起床僅僅只是依靠公雞打鳴嗎?是不是皇宮裡也要養一隻雞來專門給皇帝報時呢?萬一這隻公雞被宰掉吃了怎麼辦呢?
  • 古人為月球取名「廣寒宮」,他們怎麼知道月球很冷?
    一、古人的廣寒宮在古代的文化中,人們把月亮稱為廣寒宮,是一個格外寒冷的宮殿。而且在神話傳說中,在這所宮殿裡面住著嫦娥姐姐以及一隻玉兔,另外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在旁邊,長年累月的砍著桂樹。可惜的是,最美的女人,最陽剛的男人,卻只能呆在一個最寒冷的地方。
  • 《物演通論》作者王東嶽:中國文化絕不產生科學
    就是一幅圖畫,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古埃及文字要畫一個士兵,先畫一個人,然後一手拿矛,一手拿盾,十分具像。中國的象形文字一開始就是半抽象的,比如甲骨文要畫一隻羊,並不把整個羊畫出來,只把雄羊的羊角畫出來。它相當於連環畫,沒有語法邏輯結構,沒有標點符號。既然都是具象的畫面,怎麼代表抽象的東西呢?難不倒古人的。比如說數字,一二三四,以前四畫四橫。
  • 西方教育VS中國教育,究竟哪邊更科學?
    近年來,隨著國內應試教育的弊端不斷被放大,許多人開始拿西方的教育模式來進行比對,列出了西方教育的種種優勢,可也有些人認為,西方的那一套用在中國身上還不如保持現狀,那到底西方教育和中國現有的教育模式到底哪個更好呢?
  • 15年前中國立了一個誓言,西方一片嘲笑,今年這個誓言終於實現
    在百年之前,科學科技這個詞仿佛只歸屬於西方,當西方科學科技崛起之後,它們望向了大洋彼岸的東方,然後輕輕一瞥以後,它們給東方這樣一個評價:那是一片沒有科學技術的土地。近代中國的落後是因為錯失了兩次工業革命,然而還有一個致命的落後,那就是科學技術的落後。
  • 再話中西方教育思想得失:中國教育給答案,西方教育給問題?
    西方教育倡導給問題,告訴他們人應該如何挑戰自我、挑戰權威,探索自然。所以,西方科學與技術從始至終都比中國先進也絕不是浪得虛名。圖二:孔子主要教人們做人的道理西方思想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蘇格拉底,他在西方的地位和孔子差不多。蘇格拉底經常整天到處找人談話,討論問題,探求對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
  • ​《中西哲學啟蒙課》筆記2、為何西方文化誕生科學,而中國傳統文化全面衰落
    這個生存結構,使得中國文化發生的時候,它就不講什麼個人權利與自由,我們需要的是和諧,是協作,是內部的協調,我們講究倫理社會關係,甚至形成緊密的血緣紐帶而不散,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生發來源。我們再回望西方文明,也就是環地中海文明。因為地中海像一個內湖般風平浪靜。使得在6000年前,古人就可以使用獨木舟橫渡地中海進行交流。
  • 中華文化基礎是實用主義,西方科學沒在中國發展,是因當時不需要
    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教說,「好好修煉,煉丹吃藥,可以長生不老,未來要得道成仙。」二者都只說現世的事,都不說死後的事情,死後會怎樣?灰飛煙滅。這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只追求現在,下輩子的事情等有下輩子再說。如此,在這輩子就要做到最好,享更多福。
  • 吳國盛 | 《西方正典·科學20講》
    這是一個今天的中國人很想搞清楚,但很不容易搞清楚,甚至有點越來越說不清楚的問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科學」這個詞來自西方,在西方文化的語境中,「科學」究竟是什麼的問題,首先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第二,「科學」引進中國之後,中國人以自己特有的眼光看待它、在中國特有的語境中理解它,使「科學」的形象更加模糊不清。今天要考察什麼是科學的問題,就需要正本清源,從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著手清理。
  • 中國科技近代為何落後於西方?歐洲人有「第三隻眼」,從此開了掛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在史學研究領域有一個著名的難題,叫做「李約瑟難題」,英國學者李約瑟從20世紀的3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他發現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遙遙領先於同一時期的歐洲,於是,就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呢?
  • 中國幾千年歷史為什麼科學技術沒有發展?現代人比古人更聰明嗎?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四大文明古國其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中國也是現存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古國。那麼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為什麼沒有孕育出工業革命呢?反倒是被中國稱之為「紅夷」的西方國家率先實現了工業現代化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許多書法家借用西方美學來學習與研究書法,本身就有點南轅北轍
    現代書畫家,往往只在技藝上經營。也就是單純的技法。譬如書法,無論是全國展,還是地方展覽,無論是專業書法展,還是商業展,或者當代名家展,全都是技法上的表現。是適應現代展廳房屋的創作的作品。與古人的書卷氣,文人精神相去甚遠。所以,你無論怎麼表現自己,自己技法多麼高超,都有局限性。
  • 古人認為黃色代表尊貴,為何後來黃色代表低俗?只因西方文化入侵
    要是某個人在臺上說:「我現在給大家講一個黃色。」臺下的人馬上領悟到,這個人要開始講色情了。其實,中國人之所以認為黃色代表色情,不是因為中國的某個典故,而是因為外國文化入侵導致的這個結果。今天,小編就來講講「黃色」的由來。古人都認為黃色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只有尊貴的人才能夠用黃色的衣服來裝扮自己。這是基於什麼原因呢?古人都比較迷信,他們常常用五行來解釋世間萬物。
  • 古人為何設立中秋節?現代科學研究印證了傳統文化的高度智慧
    長久以來,人們只知道中秋是團圓的節日,但很少有人探究古人為什麼要在這個時節設立這樣一個節日,並且將之與團圓這個人類的行為密切聯繫起來。就如同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一樣,我們只知道從來如此,但卻不去追問為何如此。一種最為常見的說法就是中秋節的起源與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有關。
  • 「西方不能僅靠《戰狼》認識中國」
    對於記者的問題,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把兩種中國區別開來。一種中國是客觀存在的,即「實然的中國」;另一種中國是主觀存在的、人們期望中的中國,即「應然的中國」。習慣用「理論」預測中國在勝雅律教授看來,第一種「應然的中國」,是一些西方的政治家、學者、新聞記者等期望中的中國。
  • 最懂中國的英國人,因為婚外戀迷上中國,改變西方對中國評價
    近代以來,中國人不止一次地追問著:「為什麼在中國沒有誕生科學?」面前陳列的是蒸汽火車、電燈、顯微鏡、無線電等源自西方的科技成果,回首看是璀璨的火藥、木牛流馬、造紙術、指南針、地動儀等中國古代發明。 連接這兩者之間的,卻沒有中國人的身影。
  • 沒有鏡子,古人怎麼自戀呢?一個字便可揭露古人照鏡子的秘密
    那麼對於古代人該怎麼自戀呢?我們都知道古代的鏡子一般都是銅鏡,那麼在青銅器發明之前,古人沒有銅鏡,該用什麼方法呢?據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距今最早的銅鏡是伊拉克基什遺址中發現的一塊銅鏡,距今大約在4900年到4700年間,在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是齊家文化出土的一塊銅鏡,在4000年前左右,其實在齊家文化未被發現之前,就有史書記載過鏡子,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齊王「朝服衣冠窺鏡」,這個故事出於《戰國策·齊策》,很多學者誤以為中國最早的銅鏡出現在戰國時期
  • 西方為何不承認中國五千年歷史,以前只承認周朝現在才承認商朝?
    五千年歷史與爭論的由來說中國有五千年歷史一般是從司馬遷《史記》記載的三皇五帝開始算起,一直到現在。中國是一個善於記載歷史的國家,在過往兩千年裡,我們擁有著完備的歷史記錄以及文獻資料。而司馬遷的《史記》更是被認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歷史學界擁有著極高的地位。
  • 張維為:一個中國模式的幽靈在西方世界徘徊——來自西方的反思
    轉載自公眾號:崑崙策研究院「我們今天也許可以這樣說,『一個幽靈,一個中國模式的幽靈在西方世界徘徊,西方許多勢力都想驅逐這個幽靈,但又發現自己幾乎是有心無力』。」我們今天也許可以這樣說,「一個幽靈,一個中國模式的幽靈在西方世界徘徊,西方許多勢力都想驅逐這個幽靈,但又發現自己幾乎是有心無力」,背後是中國模式帶來的成功使西方模式太相形見絀了,以至於許多西方人士都不得不拿出韓國、中國臺灣、紐西蘭等,來說明西方民主模式也可以處理好疫情。
  • 鄧曉芒:西方哲學的特點——與中國對比
    就此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缺乏的就是這樣一種「愛」,缺乏對純粹精神性的追求,只關心肉體(或與肉體不分的精神),而不關心純粹精神。所以魯迅曾把中國社會形容為一個「無愛的人間」。而亞里斯多德把他的「第一哲學」直接稱之為「神學」,柏拉圖也將世界劃分為感性的物質世界和超越的精神世界,由此而導致西方兩千多年的「唯心主義」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