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車」已經是大多數人家裡的必備成員了,一家多輛車的現象也逐漸普遍。從古代的牛車、馬車、驢車或者人力車,到後來的自行車、電動車甚至汽車火車,車可謂是見證了文明發展進步的歷史,那麼,我國最早的車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在發明創造車這件事情上,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其他國家究竟哪個走在前面呢?
大多數人選車的時候首先要決定的一個問題就是國產還是進口,很多人認為進口車性能更高,其實這種想法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第一輛汽車來自西方,甚至連「車輪」這一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兩河流域最早出現的。那麼,面對車這種能夠直接促進物質交換,跨越地理距離的重要工具,中國的古人又在其中動了怎樣的心思呢?
古代的車有幾個必不可少的部件,分別是車輪、轅、衡、軛等。車輪就來源於上面提到的西亞,也正是從那裡流傳到世界各地,直接影響了歷史的進程。只有一個輪子的是獨輪車,也有人叫它手推車,這也就意味著這種車需要依靠人力。漢朝的時候,中國人就開始藉助獨輪車運載物品。直到今天,即使有了大型的機械,有些場合還是需要用到凝聚著古人智慧的手推車,因為它可以比較輕鬆靈活地經過地形複雜的路面。
不需要依靠人力的車則一般有兩個輪子。古代的東西方都出現了兩輪車,甚至西方出現的還要比中國早一些,但是中國人想到了比西方更加科學的「系駕法」。兩輪車需要依靠馬、牛等牲畜來拉動,系駕法就是將牲畜與車體連接起來的方法。牲畜拉車的時候不能主動掌握路線和方向,也可能會出現拒絕前進的情況,因此正確的系駕方式對於兩輪車的使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西方人選擇將拉車牲畜的脖子與車衡固定。所謂車衡,就是車前面的橫木,直接把牲畜的脖子系在橫木上,存在著一些隱患。無論是人還是動物,脖子都與呼吸密切相關,拴住了脖子,就會影響到正常的呼吸,而當車輛加速或是載重過大時,繩子的壓力就會更大。因此,西方的兩輪車難以進行快速或是大量的運輸。
中國古人就想到了更加科學的駕車方法。我們對古代車馬、軍隊等等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來自兵馬俑,秦兵馬俑中已經可以看到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兩輪車。早在秦朝以前,中國人就用「乘」這個單位來計量諸侯國的大小,千乘之國才只能算得上是中等大小的諸侯國,而一乘指的就是四匹馬拉一輛車。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兩輪車需要四匹馬作為動力。這四匹馬不是為了宣揚氣勢,而是各有分工。
據說漢朝剛剛建立時,國家還沒有從戰爭中恢復元氣,皇帝甚至都湊不齊四匹顏色相同的馬來拉車。湊齊四匹馬拉車,這一方面固然是禮儀的需要,一方面也確實是車本身發揮性能的需求。中國的兩輪車中加上了一個名叫「車軛」的部件,它的作用就是扼住駕車牲畜的脖子。中間的兩匹馬需要共同拉住車軛,而車軛又可以連通後面的馬車主體。這樣一來,拉車時真正受力的部位就不再是馬的脖子,而是一根車軛。
雖然表面看來只是加上了一個小小的車軛,但是其中對生活的觀察思考、對物理知識的樸素認知卻已經大大超過了西方。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設計,中國的古人才能更加充分地利用車來便利生活,也早早地把它帶入了戰場。
中國古代的兩輪車不需要擔心動力的問題,因此可以選擇比較大的車輪和車體,使得車整體更加堅固穩定,這樣恰恰滿足了戰爭的需要,士兵可以藉助馬車進行戰鬥,甚至在車上進行戰鬥。於此對應的,則是西方的小輪車,為了保證拉車牲畜正常呼吸,西方的兩輪車只能製作地更加輕便,同時無法達到太快的速度。因此,西方戰場上車的功能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往往只能供士兵遠程射箭時使用。
由此可見,中國古人的智慧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馬車上的一根木頭、拉車要用幾匹馬,這些小細節中都蘊含著不得了的大智慧。中國人雖然沒有最早發明車,但是卻充分運用了長期勞動生活中積攢的經驗,迅速地發現改良空間並大膽實踐,最終充分地利用了車,使這一工具在生產生活中長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