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陸上調查 金井漁民:撈到瓷器又扔回海裡

2020-12-22 東南網泉州頻道

東南網-晉江經濟報6月17日訊(記者 董瑞婷)「我們以前打魚時,常撈到一些碗、碟、盞等瓷器,但當時覺得沒什麼用又扔回海裡了。」昨日,泉州水下考古陸上調查項目在結束深滬鎮的調查後,第二站走進了金井鎮,金井的不少老漁民和調查隊聊起往事,不勝感慨。

金井鎮位於晉江沿海突出部,距金門島僅5.6海裡,陸地面積56.7平方公裡,海岸線26.5公裡。特別是金井鎮的圍頭灣海闊水深,是一個天然避風良港。據載,早在南宋時期,圍頭灣還有著「東海明珠」之譽。如今,圍頭港仍是晉江主要港口之一,為福建第一個萬噸級對臺貿易碼頭。

圍頭村委會主任洪水平和他的父親洪我洲告訴調查人員,圍頭灣目前還保留著一個明代的古渡頭,明末清初,鄭成功也在圍頭灣上操練過水軍,村裡有村民還存過當時的水軍戰服。就在二三十年前,圍頭村還曾經在海岸邊發現過一門鐵炮,只是時過境遷,如今鐵炮去向不明。

「如果深入發掘,相信除八二三炮戰的遺址外,圍頭灣還有不少埋沉於歷史的遺蹟。」洪水平說。

和圍頭村相鄰的湖厝村,也有不少漁民提供了線索。在湖厝村一直流傳著一個和海商貿易有關的傳說。清中期,有一艘途經圍頭灣的商船,因風浪太大,被刮到湖厝村村民許顯官的家門口。船員們向許顯官求宿,得到了熱情款待。待颱風過後,商船已擱淺開不出海灣,商船的船主、船員們只得棄船離去。誰料想,這一走好幾年也不見迴轉,許顯官只好把他們留下的茶葉拿去售賣。沒想到,那商船的茶葉是很好的一種品種,許顯官也因此發家。

湖厝村的村民許火焙、許增加也說,多年前,他們也曾見到有船隻在石圳附近打撈過沉船。

「線索有不少,可惜能尋找到的出水器物還不多。」在經過一日的奔波調查後,泉州沿海水下文化遺存普查陸上調查隊副隊長張紅興說,水下考古陸上調查主要是通過口頭流傳、出水器物、史料記載三方面來綜合判斷沉船點,為以後的水下考古提供依據。圍頭村雖有不少漁民都在海上撈過破碗破瓷片,但以前沒有認識到這些瓷器的價值,不少漁民常順手又扔回海裡。接下來,他們將進一步深入各村走訪和調查,希望能發現更多的線索。

那麼,美麗的圍頭灣海底有著怎樣的過去和不為人知的歷史呢?有待水下考古來為我們揭曉。

相關焦點

  • 泉州水下考古取得新進展 已發現近20處沉船疑跡點
    考古隊員拿尺子量了它的「三圍」:口徑20cm,高度4cm,足徑11.2cm,和平常家用炒菜的盤子差不多大小。  盤足刻著兩個字,像是「宛玉」,專家們一時也確定不了。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泉州水下考古陸上調查隊副隊長陳建中鑑定說,這是德化窯的過牆龍盆,是清朝中期作品,距今有200多年。他說,這一瓷器當年是民間的日用品,也作為商品遠銷。
  • 「南海一號」重啟中國水下考古進程 曾停滯18年
    這也是中國水下考古的最新進展,從1987年到現在,20年間,這艘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的沉船已經成為中國水下考古裡程碑式的標誌,它的發現和打撈過程充滿各式各樣的奇蹟和波折,亦如中國水下考古本身的進程一樣:從沒有一個水下考古人員,沒有一套水下考古裝備開始,到目前已經著手操作世界上最具難度的水下考古實踐。
  • 臺灣系統性水下考古第一人 9年找到古沉船78艘
    圖:臺灣《聯合報》    「中研院」去年新科院士臧振華是臺灣系統性水下考古第一人。圖: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1月26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不少人類文明秘寶沉埋海中,卻無人知。半世紀前,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繼陸上考古後,積極發展水下考古,讓這片沉默的歷史發聲,臺灣則遲至近20年才有作為。
  • 水下考古所見紫砂器 黃健亮系列紫砂考古專題(三)
    本專題將分為三次講座,分別是:Ⅰ.明代至早清的紫砂考古發現(6月8日);Ⅱ.清初至晚清的紫砂考古發現(6月15日);Ⅲ.水下考古所見紫砂器(6月30日)。► 本系列講題在每次課程結束之後,將特別推送相應的圖文材料以供大家進一步參考學習。
  • 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水下考古概述
    定海灣的水下考古調查始於1989年秋。  1990年春,首屆中澳聯合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培訓班在定海灣實習,對此進行了多次水下考古調查並對白礁一號沉船遺址作了試掘。  1995年春夏之際,中澳聯合水下考古隊對白礁一號遺址作了正式發掘,並在定海灣繼續進行水下考古調查。
  • 水下考古「潛」向深海
    此次的深海考古調查隊由來自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海南省博物館三家機構的工作人員組成。從大多工作集中於40米以淺海域到衝破水下千米深度,他們此行的工作標誌著我國水下考古邁出了新的一步。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這些年,水下考古成果豐碩,從「南海一號」到江口沉銀,從「華光礁一號」到甲午沉艦,水下考古不但讓眾多珍貴文物浮出水面,而且為歷史研究點亮了一盞明燈。那麼,究竟什麼是水下考古?
  • 聽聽他們說寶貝怎麼撈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組織實施的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10月22日傳來捷報。50餘天的調查工作取得兩項重要成果:在大公島南部海域發現並確認1處一戰時期大型沉艦遺址;在膠州灣內新發現3處水下文化遺產疑點。前者成為本次調查的最重要收穫。
  • 幕後有廣東水下考古人的汗水
    連日來,羊城晚報記者通過深入採訪發現,無論是水下攝影、測繪登記還是設備維修,廣東水下考古隊為此次定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貢獻了豐富的廣東經驗。廣州打撈局是此次水下、水面工程的主要配合單位,定遠艦遺址第二期調查工作中,有廣東水下考古隊三位隊員黎飛豔、林唐歐、王志傑參與。
  • 他打撈出一艘古代沉船,故意砸碎60多萬件古代瓷器,仍獲利數億元
    打撈出瓷器都說「黃金有價,瓷器無價」,中國古代的瓷器保存完好的,到了現在個個都是價值連城的古董!一位菲律賓的老漁民,在中國的南海某個海島附近打魚,期間收上來的網裡面有瓷器。這對大部人來說是一個聽過就算的新聞,但哈徹不一樣,他覺得這裡面可能大有文章。哈徹馬上收集資料研究起中國的古代商船路線,而且他也來到了菲律賓漁民捕魚的地方。
  • 多艘北洋戰艦遭野蠻盜撈 盜賊操南方口音
    考古隊員對致遠艦進行水下調查。2009年,黑島海域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艘從南方開來的大船停到了老人石頭附近。當地文史愛好者趙克豪說,從當年7月起,這些操著南方口音的人就在船上架起了一座鋼架平臺,「用一個20噸重的鐵錘向海裡砸,然後再用大鏟子打撈,一次就能打撈上幾噸重的紫銅和鋼鐵,當時紫銅在市場上的價格非常高」。趙克豪說,在堆積如山的碎片中,有20多釐米厚疑似船體甲板的鋼板,還有一些炮彈殼子,以及一些齒輪等部件。
  • 《惠州日報》記者首次水下拍攝潛水捕撈漁民艱辛勞作
    兩人一起勞作,在水下算是最熱鬧的場面了。圍捕在巖石中的石斑魚需要兩人在水下密切合作,用魚槍把巖石中的魚趕出來。&nbsp攝影:記者王建橋在大亞灣海域一個名叫三門島的海島上,有一群常年在水下勞作的漁民。
  • 北洋水師沉艦曾遭國人盜撈 只為船上紫銅
    2009年,黑島海域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艘從南方開來的大船停到了老人石頭附近。當地文史愛好者趙克豪說,從當年7月起,這些操著南方口音的人就在船上架起了一座鋼架平臺,「用一個 20噸重的鐵錘向海裡砸,然後再用大鏟子打撈,一次就能打撈上幾噸重的紫銅和鋼鐵,當時紫銅在市場上的價格非常高」。
  • 探索「水下中國」第一人,她向世界展現水下中國之美
    早在上個世紀,科學家、漁民都發現在撫仙湖的水下有一個大面積的水下古城,有人說它是一夜之間消失的俞元古城,也有人說它是古滇國,還有很多關於古城的傳說。大家發現了金字塔,看到了各種圖騰,看到了魚怪、海馬等,這些傳說都讓撫仙湖變得更加神秘,但是這個千年的古城真的存在嗎?它到底是什麼?
  • 解開水下「時光膠囊」的密碼——2018年中國水下考古成果亮點掃描
    「2018年中國水下考古在很多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和進展,我國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評價說。填補中國深海考古的空白——2018年4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館在西沙北礁海域聯合開展「2018年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調查」,這是我國首次主動開展的深海考古探索。
  • 張瑞:我和我眼中的中國水下考古
    然而,中國派去參加拍賣會的兩位專家沒有拍回任何東西。 這樣一個偶然的事件刺激到了中國政府與考古學界,1987年,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開始起步了。同樣,張瑞心中也埋下了水下考古的種子。對經遠而言,張瑞的一本書讓公眾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對張瑞而言,以經遠艦為代表的近代甲午沉艦的遺址調查影響深遠。
  • 一項調查顯示:因疫情宅家 超九成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社交焦慮
    一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海南,一個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關口要塞敦煌。一場展覽突破時空局限,連接海之南、漠之北,讓碧海與黃沙交織。  日前,由敦煌研究院、海南省旅文廳主辦,海南省博物館承辦的「漲海推舟 千帆競渡——南海水下文化遺產大展」在莫高窟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開幕。這是南海出水文物首次走進陸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塞敦煌,由此拉開一場陸地與海洋跨越時空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