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晉江經濟報6月17日訊(記者 董瑞婷)「我們以前打魚時,常撈到一些碗、碟、盞等瓷器,但當時覺得沒什麼用又扔回海裡了。」昨日,泉州水下考古陸上調查項目在結束深滬鎮的調查後,第二站走進了金井鎮,金井的不少老漁民和調查隊聊起往事,不勝感慨。
金井鎮位於晉江沿海突出部,距金門島僅5.6海裡,陸地面積56.7平方公裡,海岸線26.5公裡。特別是金井鎮的圍頭灣海闊水深,是一個天然避風良港。據載,早在南宋時期,圍頭灣還有著「東海明珠」之譽。如今,圍頭港仍是晉江主要港口之一,為福建第一個萬噸級對臺貿易碼頭。
圍頭村委會主任洪水平和他的父親洪我洲告訴調查人員,圍頭灣目前還保留著一個明代的古渡頭,明末清初,鄭成功也在圍頭灣上操練過水軍,村裡有村民還存過當時的水軍戰服。就在二三十年前,圍頭村還曾經在海岸邊發現過一門鐵炮,只是時過境遷,如今鐵炮去向不明。
「如果深入發掘,相信除八二三炮戰的遺址外,圍頭灣還有不少埋沉於歷史的遺蹟。」洪水平說。
和圍頭村相鄰的湖厝村,也有不少漁民提供了線索。在湖厝村一直流傳著一個和海商貿易有關的傳說。清中期,有一艘途經圍頭灣的商船,因風浪太大,被刮到湖厝村村民許顯官的家門口。船員們向許顯官求宿,得到了熱情款待。待颱風過後,商船已擱淺開不出海灣,商船的船主、船員們只得棄船離去。誰料想,這一走好幾年也不見迴轉,許顯官只好把他們留下的茶葉拿去售賣。沒想到,那商船的茶葉是很好的一種品種,許顯官也因此發家。
湖厝村的村民許火焙、許增加也說,多年前,他們也曾見到有船隻在石圳附近打撈過沉船。
「線索有不少,可惜能尋找到的出水器物還不多。」在經過一日的奔波調查後,泉州沿海水下文化遺存普查陸上調查隊副隊長張紅興說,水下考古陸上調查主要是通過口頭流傳、出水器物、史料記載三方面來綜合判斷沉船點,為以後的水下考古提供依據。圍頭村雖有不少漁民都在海上撈過破碗破瓷片,但以前沒有認識到這些瓷器的價值,不少漁民常順手又扔回海裡。接下來,他們將進一步深入各村走訪和調查,希望能發現更多的線索。
那麼,美麗的圍頭灣海底有著怎樣的過去和不為人知的歷史呢?有待水下考古來為我們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