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子底部有字
過山龍圖案
閩南網6月22日訊 10多年前打撈起的清朝青花瓷,或許將幫助我們找到一段泉州灣底沉船。
昨日,泉州水下考古陸上調查隊在晉江英林走訪發現,這塊青花瓷當年出水之處,眾多村民都曾發現過各式各樣的海底遺物。也就是說,可以初步確定,在金門周邊的這一海域,有一艘至少清中期以前的沉船。
目前,考古隊還掌握了近20處沉船疑點。
他在金門海域撈到200年前瓷盤
昨日,考古人員找到了一個青花瓷盤。晉江英林漁民柯先生,講述了這段塵封10多年的往事。
當時是一個晴天,他開小漁船到金門周邊海域。當他準備收網返航時,意外發現漁網中有一個瓷盤子。這些年,柯先生把這個瓷盤子當寶貝一樣珍藏。
專家們發現,這個青花瓷盤保存得不錯,色澤鮮麗光亮。盤的正反面,都有過山龍的圖案。考古隊員拿尺子量了它的「三圍」:口徑20cm,高度4cm,足徑11.2cm,和平常家用炒菜的盤子差不多大小。
盤足刻著兩個字,像是「宛玉」,專家們一時也確定不了。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泉州水下考古陸上調查隊副隊長陳建中鑑定說,這是德化窯的過牆龍盆,是清朝中期作品,距今有200多年。他說,這一瓷器當年是民間的日用品,也作為商品遠銷。
一二十年前常發現海底遺物
靠海吃海,這個村子,曾經從海裡撈出一大堆寶貝。
村長老柯介紹,一二十年前,經常有村民出海撈到古代瓷器。「村裡還撈到一個紅珊瑚,重達80多斤」,老柯比劃著,他後來發動村民四處找都沒找到。老柯說,他也曾打撈了一隻破成兩半的罐,後來搬家了也沒了。
考古隊員和村長走訪了10多戶漁民,聽到很多彼時的見聞。村民們說,他們不時會拖回兩三個瓷器,有瓷磚、銅碗、盤子等,「形狀各異,樣式還挺多」。只可惜,村民不懂其價值,也有忌諱,這些打撈物都被賤賣,如今連殘片都沒了。
考古隊員陸上調查隊副隊長張紅興連連搖頭感嘆。
村民的發現都來自於同一海域
將這些行船時間、地點,打撈點海底深度等做完記錄後,調查隊有了不錯的發現:眾多村民講的都是同一海域。
考古隊員因此都很興奮。張紅興介紹,這次走訪,初步鎖定一處水下沉船遺存點,這將為日後水下考古作準備;只有在陸地調查時,把資料做足、做細,「實打實地了解遺存點海床情況、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對位置等信息,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水下考古和打撈」。
張紅興還說,水下打撈是非常專業的,目前尚不確定水下文化遺址保存狀況,所以,任何盲目行動會給水下文化遺存、文物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半個月已發現近20處沉船疑跡點
藍藍泉州灣底,藏著眾多秘密,眾多往事深埋海底。5月18日,泉州首次啟動沿海水下文化遺存普查的陸上調查(本報5月16日曾獨家報導)。
據了解,本月初開始野外實地調查,發現近20處沉船疑跡點,主要分布在深滬灣和圍頭灣,有的疑跡點涉及金門海域。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調查隊每到一個鄉鎮,都與當地鎮政府座談,希望從出海的漁民等處收集資料和線索。調查隊也向讀者徵集相關線索,如市民有相關文獻資料、歷史傳說或相關出水陶瓷器等,歡迎撥打968111提供。(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曾小琴 呂波 實習生 潘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