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水下考古取得新進展 已發現近20處沉船疑跡點

2020-12-22 閩南網

  

盤子底部有字

過山龍圖案

閩南網6月22日訊 10多年前打撈起的清朝青花瓷,或許將幫助我們找到一段泉州灣底沉船。

  昨日,泉州水下考古陸上調查隊在晉江英林走訪發現,這塊青花瓷當年出水之處,眾多村民都曾發現過各式各樣的海底遺物。也就是說,可以初步確定,在金門周邊的這一海域,有一艘至少清中期以前的沉船。

  目前,考古隊還掌握了近20處沉船疑點。

他在金門海域撈到200年前瓷盤

  昨日,考古人員找到了一個青花瓷盤。晉江英林漁民柯先生,講述了這段塵封10多年的往事。

  當時是一個晴天,他開小漁船到金門周邊海域。當他準備收網返航時,意外發現漁網中有一個瓷盤子。這些年,柯先生把這個瓷盤子當寶貝一樣珍藏。

  專家們發現,這個青花瓷盤保存得不錯,色澤鮮麗光亮。盤的正反面,都有過山龍的圖案。考古隊員拿尺子量了它的「三圍」:口徑20cm,高度4cm,足徑11.2cm,和平常家用炒菜的盤子差不多大小。

  盤足刻著兩個字,像是「宛玉」,專家們一時也確定不了。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泉州水下考古陸上調查隊副隊長陳建中鑑定說,這是德化窯的過牆龍盆,是清朝中期作品,距今有200多年。他說,這一瓷器當年是民間的日用品,也作為商品遠銷。

一二十年前常發現海底遺物

  靠海吃海,這個村子,曾經從海裡撈出一大堆寶貝。

  村長老柯介紹,一二十年前,經常有村民出海撈到古代瓷器。「村裡還撈到一個紅珊瑚,重達80多斤」,老柯比劃著,他後來發動村民四處找都沒找到。老柯說,他也曾打撈了一隻破成兩半的罐,後來搬家了也沒了。

  考古隊員和村長走訪了10多戶漁民,聽到很多彼時的見聞。村民們說,他們不時會拖回兩三個瓷器,有瓷磚、銅碗、盤子等,「形狀各異,樣式還挺多」。只可惜,村民不懂其價值,也有忌諱,這些打撈物都被賤賣,如今連殘片都沒了。

  考古隊員陸上調查隊副隊長張紅興連連搖頭感嘆。

村民的發現都來自於同一海域

  將這些行船時間、地點,打撈點海底深度等做完記錄後,調查隊有了不錯的發現:眾多村民講的都是同一海域。

  考古隊員因此都很興奮。張紅興介紹,這次走訪,初步鎖定一處水下沉船遺存點,這將為日後水下考古作準備;只有在陸地調查時,把資料做足、做細,「實打實地了解遺存點海床情況、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對位置等信息,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水下考古和打撈」。

  張紅興還說,水下打撈是非常專業的,目前尚不確定水下文化遺址保存狀況,所以,任何盲目行動會給水下文化遺存、文物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半個月已發現近20處沉船疑跡點

  藍藍泉州灣底,藏著眾多秘密,眾多往事深埋海底。5月18日,泉州首次啟動沿海水下文化遺存普查的陸上調查(本報5月16日曾獨家報導)。

  據了解,本月初開始野外實地調查,發現近20處沉船疑跡點,主要分布在深滬灣和圍頭灣,有的疑跡點涉及金門海域。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調查隊每到一個鄉鎮,都與當地鎮政府座談,希望從出海的漁民等處收集資料和線索。調查隊也向讀者徵集相關線索,如市民有相關文獻資料、歷史傳說或相關出水陶瓷器等,歡迎撥打968111提供。(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曾小琴 呂波 實習生 潘曉玲)

相關焦點

  • 臺灣系統性水下考古第一人 9年找到古沉船78艘
    考古潛水人員探測沉船基地,圖為去年發現綠島一號作業。圖:臺灣《聯合報》    「中研院」去年新科院士臧振華是臺灣系統性水下考古第一人。圖: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1月26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不少人類文明秘寶沉埋海中,卻無人知。半世紀前,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繼陸上考古後,積極發展水下考古,讓這片沉默的歷史發聲,臺灣則遲至近20年才有作為。
  • 「南海一號」重啟中國水下考古進程 曾停滯18年
    中國水下考古20年——  一條800年沉船的現實角色  它是目前世界發現的海下沉船中,船體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在海底躺了800年,對它的打撈也持續了20年。中國水下考古伴隨它,從開始步入成熟。
  • 水下考古「潛」向深海
    大深度下潛、巡航搜索、精確定位、測量取樣、影像記錄、提取上浮……按照事先培訓的步驟,李釗等人沉下心來,操作深潛器漂亮地完成了一系列水下考古的「標準動作」,成功帶回了這次調查的第一件文物標本。下午3點,在448米深度處,他們又發現了第二個陶罐。李釗所在的第四潛次只是此次深海考古調查的7個潛次之一。
  • 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水下考古概述
    這些水下考古工作都取得了許多重要的學術成果,對海上絲綢之路及其相關問題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和意義。自中國水下考古學科建立以來,在這一海域成功地開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發現了多處自五代以降至清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水下歷史文化遺存和沉船遺址,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水下考古學術成果[1]。其中較重要的按歷史朝代先後順序,同一朝代的按地理位置自北向南依次介紹。
  • 「南海Ⅰ號」:從沉船到博物館
    南都訊 記者黃茜 1987年8月,一艘在海底沉睡了八百多年的古船,在廣東陽江市以南20海裡左右的南海川山群島附近被發現。它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南海Ⅰ號」。對「南海Ⅰ號」的打撈和考古發掘工作已持續超過30年。8月6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會上,南都記者獲知,2014至2019年,「南海Ⅰ號」船貨清理取得階段性成果。
  • 中國考古01船首航結束 兩大沉船身世依然成謎
    11月5日,隨同國家海洋局和國家文物局共同舉辦的"海疆萬裡行記者團走進中國考古01號"活動,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對我國水下考古工作進行了採訪。   尚未確定黃海發現的沉船是致遠艦   此前有報導說,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從學術研究角度,基本可以確定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的沉船就是當年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
  • 解開水下「時光膠囊」的密碼——2018年中國水下考古成果亮點掃描
    借力前沿科技潛入南海深處、開展國際合作走向紅海、不懈努力發現「經遠艦」……記者從25日在青島召開的2019年全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獲悉,2018年,更多「時光膠囊」的秘密在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孜孜追尋中浮出水面,中國水下考古事業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2014年度遼寧考古新發現
    2014年,在國家及省文物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有關單位,在田野考古發掘、水下遺址調查與可移動文物保護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田野考古工作涵蓋遺址、墓葬、城址、窯址等,年代上啟舊石器時代中期,下至明代,為研究遼寧先秦、兩漢、遼至明各階段的歷史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和科研價值。
  • 國家文物局:宋代沉船「南海一號」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
    8月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第三期「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南海I號」保護髮掘項目、湖北隨州棗樹林墓地等2項重要考古工作成果。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出席並主持會議。國家文物局第三期「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南海Ⅰ號」宋代沉船發現於1987年,2007年運用沉箱進行整體打撈,安置於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2014年啟動系統性的保護髮掘工作,至2019年,船貨清理取得階段性成果。
  • 南澳沉船揭開「克拉克瓷」之謎
    ·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楊國楨教授表示,中國的寧波、張家港、泉州、廣州、福州等歷史上繁忙的貿易港口周圍,亦可能分布大量古沉船。學術界猜測,宋元時期以來,中國沿海地區可能共沉沒了約10萬艘的貨船。  ·記者從省考古所獲悉,目前正在進行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首次將水下考古納入其中。
  • 水下考古所見紫砂器 黃健亮系列紫砂考古專題(三)
    本專題將分為三次講座,分別是:Ⅰ.明代至早清的紫砂考古發現(6月8日);Ⅱ.清初至晚清的紫砂考古發現(6月15日);Ⅲ.水下考古所見紫砂器(6月30日)。► 本系列講題在每次課程結束之後,將特別推送相應的圖文材料以供大家進一步參考學習。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5月5日下午,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這些年,水下考古成果豐碩,從「南海一號」到江口沉銀,從「華光礁一號」到甲午沉艦,水下考古不但讓眾多珍貴文物浮出水面,而且為歷史研究點亮了一盞明燈。那麼,究竟什麼是水下考古?
  • 水下考古陸上調查 金井漁民:撈到瓷器又扔回海裡
    昨日,泉州水下考古陸上調查項目在結束深滬鎮的調查後,第二站走進了金井鎮,金井的不少老漁民和調查隊聊起往事,不勝感慨。金井鎮位於晉江沿海突出部,距金門島僅5.6海裡,陸地面積56.7平方公裡,海岸線26.5公裡。特別是金井鎮的圍頭灣海闊水深,是一個天然避風良港。據載,早在南宋時期,圍頭灣還有著「東海明珠」之譽。
  • 陝西這兩項考古新發現被贊「石破天驚」
    陝西南鄭疥疙洞遺址現場值得注意的是,人類活動面上的遺蹟和遺物分布較有規律,其中石製品集中發現於洞口區域,有原地加工石器的石器加工點,顯示出洞口區域曾作為石器加工的場所;火塘發現於洞口東側,其旁有較多燒骨和石製品,應是人類日常生活、取暖和消費的區域;動物化石多集中分布於洞內近洞壁處和洞口石柱下方的低矮處,這些區域應是人類堆棄消費品的區域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許許多多的未知領域,都需要考古工作去揭開謎底。 「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02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0年5月5日,經過演示匯報、評議和投票等環節,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揭曉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兩岸文保論壇臺北召開 專家盼加強水下考古合作
    今年論壇由臺灣方面邀請,首度以「水下文化資產之保護與合作」為題。兩岸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展開相較於海外都屬晚近。大陸始自1987年,臺灣則從1995年萌芽。如今,方興未艾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被兩岸專家學者公認為最具潛力的範圍,合作面向寬廣。
  • 張瑞:我和我眼中的中國水下考古
    備受矚目的「南海一號」,以其打撈難度、整體保護理念成為中國水下考古的一個特殊坐標,更成為中國水下考古的縮影,在曲折中前進,負責地求索是水下考古的理念。「南海一號」的水晶宮建設掀起了水下考古事業的新篇章。精細化發掘進入公眾視野,公眾可以直接在博物館內看到沉船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現代人始祖的生活印記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希臘開放首個水下沉船博物館,5世紀的沉船等著潛水者去探索
    「佩裡斯特拉」號沉船實際上是以附近一個無人島的名字命名的,這艘沉船最早發現於上世紀90年代。這艘沉船歷史可以追溯到5世紀這艘船的歷史被認為可以追溯到5世紀,沉船裡裝滿了考古寶藏,等待著潛水者發現。事實上,當這艘船沉沒時,船裡有數千個用雙耳瓶裝著的酒,如今在海底可以找到幾百個這樣的酒,絕對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潛水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