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傳承人南蓮園池彈古音 姚公白:《幽蘭》不入正統 反而境界高絕

2020-12-14 大公資訊

 

 

  圖:著名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姚公白\本報攝

 

  【大公報訊】記者成野報導:九月二十日晚,在南蓮園池的奇石古樹旁,著名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姚公白,將在「松石清音 琴韻弦歌」音樂會中,以一把唐代古琴,彈奏唐人抄寫的《碣石調.幽蘭》。多少人畢生所求之境,無外「難得」二字。難得有南蓮園池這樣的地方、難得聽到千年前妙曲琴音,更難得有姚公白這樣的琴人。演出前夕,本報記者專訪琴家姚公白。

  說起姚先生,必說他的手,瘦如枝、長若爪,撫琴時可疾如霹靂,又絕不張狂失態;可徐若清風,卻意蘊連貫悠長。他彈的《烏夜啼》,用個俗到家的比喻,像絕佳火候燉出來的一碗湯,沒有花枝招展的湯底,味道卻全在裡面。而見到本人,首先注意到的卻是他的眼睛,姚先生瘦,卻有一雙特別清亮的眼睛。

  僅存的文字譜打譜

  姚公白說,這次音樂會他將演奏《洞庭秋思》、《碣石調.幽蘭》和《大胡笳》,而本港古琴名家謝俊仁亦將同場切磋交流。值得一提的是,《碣石調.幽蘭》是根據現在僅存的一件文字譜打譜。

  「《碣石調.幽蘭》的文字譜,由唐代人抄寫,原收藏於日本京都西賀茂的神光院,現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清末的時候有人將琴譜影印回來,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古琴大師姚丙炎(姚公白的父親)、管平湖、徐立蓀、吳振平,整理髮掘了一批古曲,完成例如《廣陵散》及《碣石調.幽蘭》的打譜。但後來也沒人彈奏,因為曲調奇特怪異。

  姚公白細細解釋了,為何唐時的音樂,不入今人的耳朵。「中國音樂被人誤解為五聲音階,其實越古老的音樂,越超越五聲音階的範疇。是七聲,甚至十二音階範疇。」可是變音逐漸被視為奇巧之聲,逐漸不被正統接受,中國音樂走向「中正和平之聲」,正如宋代朱熹說:「養君中和之正性。」

  十年前,有個英國小提琴家聽姚公白彈《古風操》、《忘憂》,就說很前衛,他說:「你搞錯了吧,這是我們兩千年前的音樂。」無獨有偶,「最近我在上海教學生全本廣陵散,同時也彈了《碣石調.幽蘭》,學生覺得很奇怪:「音調就像現在作曲家所謂的先鋒作品。」那些古老的文化元素,就像詩經中被刪去的作品一樣,逐漸不入正統。但不代表他們並不美好,反而境界高絕。

  以唐琴奏古曲

  另外,姚公白表示,我們現在演奏的古琴琴曲,來源於明代刻本,大多經過刪改。以《高山流水》為例,唐分成兩曲,宋高山四段流水八段,明進一步改編,到清代更是面目全非。「而《碣石調.幽蘭》出於唐人手抄的曲譜中,我們不敢說這就是唐代的樂曲,但至少會更貼近一些。」

  什麼樣的琴,才能還原千年前古曲的原貌?恰是一把唐琴——疊韻。姚公白並不方便透露琴的由來。但此琴與他是「故人」——三十年前他在上海見過這把琴,琴上有銘文——清末五大古琴高手,鑑定這是一把唐代的琴。此琴曾是民國時期山西教育廳長虞銘新舊藏。「三十年前,我見到這把琴的時候,只敢倉促撥弄兩下,不敢彈。」三十年時光,已讓姚公白已兩鬢斑白,而對於一把經歷千年時光流轉的古琴來說,不過朝夕之間。此琴於姚公是故人,《碣石調.幽蘭》於此琴,怕也是故人吧。

  這一場「松石清音」將會是何等景象?筆者暗自思忖,《幽蘭》的怪異泛音,和現代人無法想像的奇巧之音,把人的情緒一下下擊打得零零碎碎,猶如雨絲風片。而《大胡笳》,又讓人的情緒化零為整,噴薄而出。周遭清泉汩汩奇石林立,而古琴的聲音,終究不留戀聽者的小愁緒大煩悶,奔?茫茫天際而去。

  編者按:「松石清音 琴韻弦歌」音樂會將於本月二十日(星期六)晚上七時三十分在鑽石山南蓮園池香海軒舉行,門票於即日起在城市售票網公開發售,查詢節目詳情可電三六五八九三一二,或瀏覽www.nanliangarden.org。

相關焦點

  • 我國的古琴大家有哪些?
    我國的古琴大家有哪些?大家經常看電視,會聽到或者看到。很多的古琴曲師,可是現在在世的古琴大家大家又知道那些?姚公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姚公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2月文化部命名)。
  • 古琴曲譜《碣石調幽蘭》的來歷
    《幽蘭》又名《猗蘭》,古琴考級十級曲目。據說是孔子所作,整首樂曲節奏緩慢,力度也並不強烈。整首曲子表現了空谷幽蘭那清雅素潔及靜謐悠遠的意境。這是最早關於《幽蘭》古琴曲譜的記載。《幽蘭》全譜分為四拍,共記錄了四千九百五十四個漢字。後來,駐日公使黎庶昌將它刊影在他編的《古逸叢書》當中,遂為國內琴家得見並打譜整理出來,乃是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古琴曲譜。在我們常見的明清琴譜中,《幽蘭》、《猗蘭》皆有多種譜本,然解題皆相近。
  • 「 清微淡遠—中國古琴文化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盛大開幕
    中國園林博物館展陳開放部部長谷媛擔任主持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作為"華夏正音",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影響為世人所珍視。中國園林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劉耀忠致辭出席展覽開幕的領導嘉賓及古琴界專家學者有:北京音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金波;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相瑞花;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書記陳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與科學中心辦公室主任王旭東;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副館長羅吉華;首批國家級古琴非遺傳承人、當代著名古琴家陳長林;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顧問唐中六
  • 海內外古琴大師雲集「《東皋琴譜》古琴音樂會」
    此次音樂會大師雲集,四位古琴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丁承運、姚公白、龔一、劉赤城匯聚一堂,除了來自大陸的多位琴界泰鬥,更有來自香港和臺灣的琴家謝俊仁、陳雯,來自美國的琴家唐世璋、來自日本的琴家坂田進一,以及來自俄羅斯的琴家妮娜,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戴曉蓮,浙江文史館館員、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陳熙珵,共同為大家獻上了一場精彩絕倫古琴音樂會
  • 廈門首個古琴社成立 知名古琴演奏家杜大鵬任社長
    南薰琴社為傳承和推廣古琴文化而存在南薰琴社社長杜大鵬介紹說,古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它所承載的核心文化精神「清微淡遠中正平和」,是東方藝術的核心價值觀,也是一種調整生命狀態、提升生命境界的偉大精神。南薰琴社的成立正是為了傳承和推廣古琴文化,這是一群愛琴之人為堅守這份文化價值觀而會聚在一起。
  • 章怡雯:一曲古琴起,就是中國音
    她的外祖父是歷史學家徐映璞先生;母親徐曉英先生是古琴演奏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浙派)代表性傳承人,生前創辦了杭州霞影琴館,桃李滿天下。章怡雯老師從小耳濡目染,跟隨徐曉英先生學習琴箏藝術,後又求學上海音樂學院,從師於我國另一位古琴演奏大師龔一先生(中國著名古琴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博採各家之長。學成之後,章怡雯老師一直從事音樂教育事業,先後在杭州藝術學校、浙江音樂學院任教。
  • 山東博物館「2018年古琴迎春品鑑會」 即將奏響華美樂章!
    中國自古就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以琴會友」等佳話,更有孔子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由此足以可見中國傳統音樂,尤其是古琴在千百年的中華文化中的魅力。值此新春佳節之際,山東博物館將於2018年3月3日(周六,正月十六)下午2:30-4:00在一樓學術報告廳舉辦「琴風雅韻——2018年古琴迎春品鑑會」,為廣大觀眾在元宵佳節奉上一場古樸悠揚的聽覺盛宴。
  • 正乙祠戲樓賞「古琴雅集」:看古琴與古戲樓如何「碰撞」
    日前,筆者應資深媒體人楊浪之邀,到和平門的正乙祠戲樓觀賞一場「古琴雅集」,去之前心中忐忑,因為既不通音律,更不懂樂理,對古琴也知之甚少,然而始料未及,我在這裡最終度過了一個沉醉的初夏之夜。3 幽蘭梅花寄情操古琴音樂神聖高雅,坦蕩超逸,古人經常用它來抒發情感,寄託理想。故而古琴除了音樂的意義,更成為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寄託高潔情操最著名的古琴曲便是《幽蘭》和《梅花三弄》。《幽蘭》曲譜也是中國音樂史上的一段傳奇。
  • 古琴考級曲目十級大全!
    古琴考級曲目十級大全!古琴考級是比較難的考試,那麼在古琴考級中的十級難度究竟有多大,不妨和小編先看看十級的內容吧!《瀟湘水雲》全曲情景交融《瀟湘水雲》是一首中國古琴曲,無射均(緊五弦)定弦。作者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浙派古琴的創始人郭沔。曲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共十段。後經歷代琴家發展為十八段加一尾聲。現存琴譜多達五十種。經過許多琴家不斷加工,藝術更臻成熟。
  • 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面人趙 石氏傷科 洪氏古琴
    原標題:「文化遺產日」前夕走訪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家風傳世久絕藝顯精神  他的長女趙豔林跟隨父親學藝,先後拜張充仁、萬籟鳴等藝術大師為師,是上海「面人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海派麵塑」上海市代表性傳承人。  作為「上海面人趙」第三代傳承人,陳凱峰七歲隨母親學習麵塑技藝,又隨父學習書畫雕刻。考入上海師範大學美術系後,他還系統學習了西方藝術、鑽研繪畫、雕塑和陶藝。在中學從事美術教育二十餘年,陳凱峰教會上千學生麵塑本領。
  • 古琴傳人龔一:古琴裡有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
    餘少鐳攝  古琴 藝術  ■本期傳人  龔一,1941年生,1954年開始學琴,1966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本科,先後在上海電影樂團、上海樂團任古琴獨奏演員及上海樂團團長等。  謝導秀,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1940年生於廣東梅縣,是嶺南古琴一代宗師楊新倫先生的弟子。
  • 以古琴的名義聚會
    □記者王惟一文通訊員鴻福攝影    這幾日,入了伏天,正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    相比古人池亭賞魚、荷塘採蓮、竹蔭納涼的意趣,現代人的夏天顯得有些蒼白。鋼筋水泥的城市裡,人們每日躲在空調房中用網絡打發時光,漫長的夏天就像是一個綠色的討厭的夢,或是玻璃下一片死寂而荒謬的叢林。
  • 龔一:不應渲染古琴神秘色彩;9歲男孩獲四川金獎……|每日琴訊
    最新鮮的古琴資訊龔一:不應過分渲染古琴玄虛神秘的色彩4月29日,古琴藝術家龔一走進南通大學,為200多名師生及古琴愛好者,分享自己對古琴藝術的見解,還現場演奏移植曲龔一表示,古琴最基本的屬性在於樂器本身,而不應過分渲染其玄虛神秘的色彩,這也是「器可載道」的內涵所在。他認為,傳統意義上的「清微淡遠」並不能涵蓋所有古琴樂曲的一致特徵,隨著藝術發展的多元化,古琴藝術呈現出多元的藝術特質。對於古琴 「難學易忘不中聽」的偏見,龔一從藝術本質的角度解釋了原因。
  • 南雲琴廬招生簡章
    南雲琴廬統一提供上課用琴,學員可以在琴館正常營業期間,不影響琴館授課及活動的情況下,預約到館免費練琴。南雲本名洪雲霞,南雲琴廬創始人、中國琴會理事、中央音樂學院現代遠程音樂教育學院古琴專業教師、北京廣播電視臺「關愛青年計劃」古琴專業講師。洪雲霞1990年生於江蘇常熟,7歲啟蒙於著名古琴演奏家朱晞老師習琴。
  • 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 斫君子之器修賢德之心
    1月15日下午,佛山市圖書館五樓文史館,佛山古琴傳人梁球率一眾弟子現身,為讀者帶來一場迎新春古琴音樂會。作為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梁球現場演繹了一首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清逸、高潔的曲風,為讀者帶來儒雅的天籟之音,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餘音繞梁。梁球出生於佛山古琴世家,自幼隨父學古琴並親手制琴,更有家族傳下來的古琴譜。如今,年過六旬的他彈古琴、制古琴,希望將古琴技藝傳承下去。
  • 古琴八大門派曲驚四座雅集山東
    八大門派的古琴名家共同登臺謝幕。 曾潔 攝中新網濟南2月18日電 (曾潔)中國古琴名家名曲品鑑會18日下午在山東博物館舉行。儒家創始人孔子數千年前所作的《碣石調·幽蘭》經諸城派傳人高培芬打譜,得以重見世人,當天曲「驚」四座。
  • 2016 【古琴課】︱習琴見性 以琴入道
    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距今已有四千餘年,作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古琴自古以來都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更其因"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從而成為一種高貴清雅的人格象徵。古琴不單單是音樂和情感,還是一門融會文學、哲學、歷史、天文、地理的學問,其內涵深刻與廣泛令其他中華器樂望塵莫及。
  • 崇州白塔寺舉辦古琴雅集慶祝重陽節
    2018年10月14號下午一點半,四川崇州白塔寺舉辦「慶重陽古琴雅集」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於椿根) 用古音供養三寶,共同慶祝重陽佳節。(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於椿根) 2018年10月14日,四川崇州白塔寺舉辦古琴雅集慶祝重陽節。
  • 現場實拍,天悅蓮園最新進展來了
    取名為「天悅蓮園」,「天悅蓮園」案名的由來,得從它的開發商福建宇通置業說起,福建宇通置業是之前「天悅蓮馨」的「老東家」,因此這兩項目案名同系也在意料之中。(天悅蓮園效果圖)天悅蓮園項目預計將於2020年下半年入市,由於「出身高貴」的地理位置及成熟的配套,天悅蓮園項目無疑將是一個當紅的熱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