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北寒
二月份的江西,總是與北方迥異的。這裡陰雨連綿,一切都溼漉漉的,好像泡在了水缸了一樣。溼溼的,粘粘的,冷冷的,似乎到處都透著發黴的樣子。
也因這些雨水,所以牆角跟的青苔和蕨類植物,即便是在冬春交界之際也一樣綠油油的,這也為古村帶來了獨特的視覺氣質。
渼陂古村坐落在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為南宋初年從陝西夏陽遷徙至此,距今有近千年的歷史。整個村莊山環水繞、風景優美、民風純樸、天然形勝。渼陂?怎麼讀?我是這樣讀的,[měi bēi]。至於對不對,我也實在說不好。
在古村裡有一條小河叫渼水,而陂就是河岸的意思,也就是說在渼水岸邊的一個洲頭。有一種「人人塘邊忙浣洗,家家門前流清泉」的純樸淡然的鄉村生活意境。
當地導遊介紹,美陂古村以明清建築為基礎,融書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藝術為一體,被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
村子八卦巷通,水塘環繞,保存完整的明清贛派建築有367棟,有民居、祠堂、書院、義倉、牌坊、樓閣、店鋪、碼頭、教堂、革命舊居舊址等。
雖然是古村,但村子裡如今依舊有當地人居住。整個村子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完全看不到過分商業化的影子。如今,在古村保存完好的店鋪有108家。
深入村內,經過一番探查,你會發現這些古建築的門楣、藻井、窗欞、門柱、影壁、山牆,或為書畫,或為雕刻,內容不同風格各異,反映出不同的時代風貌和不同主人的理想情趣。
經過遊覽,你會發展渼陂古村處於山水環抱之中,東有薌峰西有象嶺,南有瑤山北有富水,而且村內布有八卦巷道,村邊闢有28口水塘環繞而列,可謂布局合理風水極佳。
村內的建築青磚黛瓦雕梁畫棟,尤其是古街中的萬壽宮,曾是江西鄉村最大的一座萬壽宮,在古時曾被稱為「小南京」,當時享有「天不夜」、「 月常明」之盛況。萬壽宮正門前的地面上,還築有一枚銅錢圖案,寓有興旺發達、財源滾滾之意。
上世紀30年代,革命的火種播撒在贛、閩、浙等地,吉安被發展為紅色革命根據地,漢陂村一帶成為革命先輩們活躍的地方。
隨著二七會議的召開,中國共產黨先後設立了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四位共和國的將軍從這裡走出,毛澤東、曾山等老一輩革命家也在此留下了革命足跡。
連理樟」也叫「夫妻村」,已有600年以上的歷史。
在渼陂古村,有過「下元宵節」的習俗。元宵節過後,還要再來一次「回鍋」。正可謂,不過完二月二不算過完年。當地人說,正月十五是上元宵節,那麼二元二之前的二月初一是「下元宵節」。
可惜,今年因為疫情,估計這些場景是看不到了。看不到不要緊,我們可以看以前的盛大場景。也不妨礙,我們用文字和圖片雲旅行。
這一天當地人會身著盛裝,一起參加各家族裡的集體活動。有舞龍的,舞獅的,有踩高蹺的,還有各種各樣的民俗表演……當天人潮鼎沸,好不熱鬧。
夜間,在梁氏宗祠前的廣場,鑼鼓喧天,禮炮齊鳴,村子裡在這裡舉行「下元宵節」狂歡。這是他們新年裡最後的狂歡日,過完二月二,彼此該幹嘛還得幹嘛去,要收心開始正式忙了。
在渼陂,去祠堂裡吃當地農家菜,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偌大的祠堂裡擺下好幾十張桌子,大家一起吃當地飯的場面,熱鬧而又溫馨。
當然,遊客來此可購買餐票,憑餐票對應著桌號吃飯,儘管祠堂內十分擁擠,但這絲毫不妨礙大家歡聲笑語。
蒸臘肉,炒竹筍,辣炒牛肉,蒿子粑粑、紅燒肉、燒豆腐,還有一些當地時蔬小菜等等,都很下飯。最值得一提的是,祠堂裡自釀的米酒。米酒度數不高,味道也略甜,不過卻容易醉人,推杯(碗)間,不知不覺就喝的過量了。
出來方便時,風一吹就開始眩暈,稍不留神就會栽倒,這這便是傳說中的「見風倒」。此外,在祠堂裡吃米飯,也挺有意思。在祠堂天的井邊上有幾個大木桶,米飯就在裡面,吃多少看你的需要。不過,我總感覺這裡的米飯太硬,口感不是很好。
tips:
地址: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鎮
美食特產:糯米果、煙筍、臘肉、紅燒肉等。
住宿:渼陂酒店
交通:吉安有吉安站和吉安西站。有普通特快也有高鐵,出行前如果乘坐火車,可以現在12306上查詢。
注意:當地氣候潮溼,衣物不易幹,應多帶些換洗衣物。建議帶上雨具,如果有住宿農家的準備,還要自備睡袋。
(文章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