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的特色小吃中,阿嬤叫是最具特色且歷史悠久的街邊小吃,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我初來惠州,在城區舊巷閒逛時,見到這種小吃。
當時,我以為是家鄉人所做,該小吃在老家陸豐南塘也有,叫「油粿」。油粿,主要是麵粉漿摻和白蘿蔔絲,盛在鐵製小凹勺裡,再放入滾燙的油鍋炸熟。
在老家,這種小吃很常見。小時候,一毛錢可以買到兩個油粿。後來,一毛錢買一個油粿。再後來,油粿賣五毛錢一個。現在的油粿,已經賣到一塊錢了。
老家陸豐的這種油粿,跟我在惠州所見到的阿嬤叫,其外形與製作過程都一樣。有不同的地方,在於阿嬤叫不僅放白蘿蔔絲,還加入蝦米、肉粒等其它東西。
從陸豐與惠州的歷史淵源來看,老家的油粿就是阿嬤叫。阿嬤叫是惠州客家人的叫法,油粿是陸豐潮汕人的說法。當然,要指明出來,潮汕地區的「油粿」,跟這裡提到的有所不同。
確切來講,阿嬤叫起源於惠州街邊小吃,後傳入周邊海陸豐地區,而海陸豐人將其與潮汕人敬拜神明的傳統糕點油粿,混為一談。
令人深感意外的,這種小吃在我上大學的湖北省宜昌市也能看到。在宜昌,他們稱之為「蘿蔔餃子」。
宜昌的蘿蔔餃子,其外形與阿嬤叫不同,但兩者做法基本一致。我剛到宜昌讀書,在學校附近的街頭,看到一位老阿婆在路邊擺攤炸蘿蔔餃子。
我以為是家鄉的油粿,但油粿是圓形,這裡看到的卻如餃子狀。兩者所用的材料與製作過程極為相似,都是將白蘿蔔絲摻和麵粉漿,再放入油鍋裡炸熟。
當時,宜昌的蘿蔔餃子賣三毛錢一個,它比老家的油粿大得多,約有手掌那般大。宜昌的冬天很冷,那段時間我出校門閒逛,最愛吃這種剛從油鍋炸出來顯得熱氣騰騰的蘿蔔餃子。
現在宜昌的這種蘿蔔餃子,好像已經賣到三塊錢一個了。畢業後,我有多年未回宜昌。
一種具備地方特色的小吃,它帶給人的不僅是難忘的味道,還有許多與之相關的回憶。特別當這種小吃,出現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時,它又成為了我們最熟悉的那點家鄉味。
文/莊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