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河南一名高考生在考場突然撕毀其他兩名學生答題卡,卻沒有撕毀自己的。校長稱系學生壓力太大,監考老師已經妥善處理。
這一消息發出,引發網友的激烈討論。有的網友戲稱:防洪、防震、防考友!還有的網友稱可以理解考生在考場所承受的壓力,但是以傷害別人的方法,來緩解自己的壓力是否太過於自私。甚至有網友說這種現象應該終身禁考。
心理學上有一個螃蟹定律,可以很好的解釋這件事情。
釣過螃蟹的人全都知道,在竹簍中放了一隻螃蟹,必須把蓋子蓋上,否則它就會爬出來。但是如果你多放幾隻進去,就不必蓋蓋子了,這時的螃蟹怎麼爬都爬不出竹簍。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當有兩隻以上的螃蟹在竹簍中時,每一隻螃蟹都爭先恐後的想要爬出竹簍。但是當某一隻螃蟹爬到竹簍口時,其餘的螃蟹就會用威猛的大鉗子抓住它,並最終把它拖到底層,另一隻螃蟹踩著它向上爬,如此循環往復,最終沒有任何一隻螃蟹可以成功爬出竹簍。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心態:如果我過的不開心,我就希望別人也過得不開心,甚至過得悽慘無比;如果我爬不上去,我會緊緊的抓住別人,希望別人也不要爬上去。
這種心理俗稱:見不得別人好!
在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中這樣描述:中國人很多都見不得別人過好日子,若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就會懷恨在心。若別人正在追求一個自己沒有,卻十分想要的東西,便會極力攛掇,此物不好!
而這種「我得不到,你也休想得到」的心態幾乎可以稱作一種病態的嫉妒了!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女主角童文潔一開始擔任公司的財務總監,她能力出眾,經驗豐富,對身邊的助理小金也是傾囊相授。可是她一手帶出來的小金卻刻意挑撥她和珍妮的關係,最終導致董文潔與珍妮撕破臉皮,被從原本的職位上拉下來,從一個總監變成了小助理。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波普在《論人類》中說過:對心胸卑鄙的人來說,他是嫉妒的奴隸;對有學問、有氣質的人而言,嫉妒卻化為競爭力。
很多孩子從小就爭強好勝,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的不如別人的地方,一旦被人搶了風頭,就大哭大鬧,非要大人說好話來哄他,認可他。
但是這只是因為幼兒的認知水平有限,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孩子漸漸明白評價一個人並不是以自己的喜好為標準而是以成年人各自的喜好為標準。他們如果想要自己比別人優秀,就要讓自己更突出,更耀眼,而這份強烈的爭勝心和嫉妒心會使得自己見不得別人好。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存在這種不健康甚至扭曲的心理狀態。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在覺得別人比自己優秀的時候,或拼命努力,或真心佩服。而「見不得別人好」,這一心態的產生,與自身的性格和父母的教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父母的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表現出怎樣的行為,孩子就會學習怎麼樣的行為。有的父母本身就見不得別人好。
覺得別人比自己強,一定是背後使了手段;別人的孩子考了好學校,一定是父母花了大價錢報了補習班他們從內心深處不認可別人的成就是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的。看見別人比不上自己,就會心生優越,沾沾自喜。
父母在生活中的言傳身教使得孩子習得了這種思維習慣,孩子在長大之後,自然的沿襲了父母的這種不健康心理。
父母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
在育兒的過程中,真正做到不比較是很苦難的。父母總是忍不住要和別人比,誰家的孩子考試成績好,誰家的孩子工作穩定,收入高,父母的這一行為養成了孩子做什麼事情都要和別人的習慣,有的孩子會一直和比自己能力高的人比,自然自己並不想表現的比別人差,所以產生了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的心態。還有的孩子習慣和不如自己的人比,沾沾自喜,自鳴得意。
孩子自身的自卑心理
從小自卑的孩子,覺得自己哪裡都不如別人,沒有什麼是可以拿得出手的。會對別人的優秀產生強烈的嫉妒,同時非常了解自己缺點,卻又不想承認。於是逐漸養成陰暗的心理,強烈的嫉妒會使人產生破壞欲,強烈的自卑又同時產生自我厭棄的情緒。
與其嫉妒,不如自己好好努力
人無完人,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是非常值得稱讚的,當別人比自己優秀的時候,可以真心的奉上讚美,並且努力去學習對方的好,對方的長處,對照自己的不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並將它們發揚光大。將嫉妒之情轉化為強烈的動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棧長有話說:願我們都善良有度,互相成就是最好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