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據媒體報導,在7月8日高考第二天的考場上,河南平頂山市第一中學參加高考的一位女生在考試中疑為情緒失控,撕毀同考場內其他兩名考生的答題卡。
根據招生辦的答覆,這兩名考試被允許延時填塗新的答題卡,所幸並未因此而使成績受到影響,而涉事的女生則因為在考試過程中有「故意銷毀試卷、答卷或者考試材料的」行為,依據相關規定,全科成績會被取消。
事件一出,網友紛紛譴責這種行為。有的網友認為,這種情緒不穩定的考生,將來對社會的危害可能會更大。
有的網友認為,撕自己答題卡倒沒什麼,但撕同學答題卡的行為就比較惡劣,是典型的「見不得別人好」的心態,雖然2名考生可以補填答題卡,但考試的狀態和心理肯定是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這位女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成績被取消了,這意味著今年的高考註定失敗,以她的抗壓能力,能否復讀再戰考場也是一個未知數。
但不得不說的是,女生的這種行為和心態是一種比較危險的傾向,她情緒失控後,沒有撕毀自己的答題卡,而是去撕毀旁邊考生的答題卡,這是典型是「我不好過,誰也不想好過」的心態,自己考得不好,也不見得別人好,找人墊背的思想。
02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人格教育。
阿德勒認為:給予兒童以愛對培養發展兒童的人格至關重要。如果一個兒童從未受過慈愛,而在童年時代受過惡劣對待,他們就會形成冷酷的性格,滿懷嫉妒和恨意。他們不能容忍別人的幸福。
培育和發展兒童的社會情感,即與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培育兒童的合作精神和為兒童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社會模式是人格教育要完成的使命。
阿德勒指出,對於缺乏合作精神的兒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就算他們擊敗了對方或者更優秀的人,遙遙領先,也不一定就會真正成功或者出色,也許同落後人後的孩子具有同樣的危險。因為一旦這樣,他們就變得只對自己感興趣,他們的目標就是奪取自己能奪得的一切東西,他們不懂得奉獻與施與」。
03
「不能容忍別人的幸福」、「只對自己感興趣」,缺乏與他人協作的精神,甚至在別人超越自己的時候,「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這是典型的人格缺陷。
如果你遭遇到了不幸,你會拉別人下水嗎?即便你清楚,把別人拉下水,也不能減輕你的不幸,改變你的命運,你會不會做這樣的事?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對於這個問題持肯定的答案,「會」,由於自己遭遇不幸,而憤世嫉俗,把自己的不幸強加於別人的身上,不管別人的死活。有因愛而不得而抱「同歸於盡」心態的人,也有因自己的不幸而遷怒於社會,從而報復社會的人。
最近兩天的貴州安順公交車墜湖事件在網絡上炒得沸沸揚揚,調查結果公布是因為司機對拆遷不滿,而對社會的報復,「我不好過,誰也別想好過」,可憐被搭上的21條人命。太讓人震驚了,人人都有可能成為這種「我不好過,誰也別想好過」思想的犧牲品。
04
電影《拆彈專家》裡有這樣一幕,一位子承父業的年輕警官被犯罪分子選中,全身綁了炸彈從人質隧道裡走出來。劉德華飾演的男主角經過檢查,發現沒有辦法在規定的時間裡拆除他身上的炸彈。
年輕的警官瑟瑟發抖,問:「我還能做什麼,我能怎麼辦?」劉德華飾演的男主角撤離以後眼裡噙著淚水對他喊話:「你現在唯一能做的是遠離人群和車輛,不要亂跑,呆在原地,儘量不要傷害到更多的人」。
在我們看來,警官是不幸的人,因為他不幸被選中了,但他表現出崇高的職業操守,如果他也表現出一種「我不好過,誰也別想好過」的思想,會出現怎樣的結果?這是不堪設想的。
05
河南高考女生撕毀鄰桌同學的答題卡,一方面體現了這位考生情緒管理能力的缺失,同時,也從某方面體現了一種「我不好過,誰也別想好過」的危險思想。
高考的成績固然重要,但對於孩子而言,一生的人格教育更加重要。
高考的失敗,對於人生而言,也許只是一個挫折,可以有彌補的機會;但人格教育一旦失敗,這種影響卻是終身的。
在家庭教育上,給予兒童以充分的愛,重視兒童的個體需求,不溺愛,也不忽視。
受溺愛或嬌縱的兒童,長大後易成為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自私自利的人;受忽視或遺棄的兒童,會感到自己毫無價值,從而會產生對社會和他人極端冷漠和仇視心理,不相信任何人。
在學校教育上,更多培養孩子與同伴的合作精神。「孩子們應該對彼此感興趣,這樣才能享受到合作的快樂,懂得與人分享,這才是教育的方向」,阿德勒強調,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訓練兒童的合作能力,提升兒童對生活的意義,讓他們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作為普通人,我們不要成為抱有「我不好過,誰也別想好過」思想的爛人,同時,也必須要遠離懷有「我不好過,誰也別想好過」思想的爛人。
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