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才明白:放下焦慮,從自己開始改變的父母能讓孩子更有出息

2020-12-17 居家會打理

每次看到兒子不學無術,飛揚跋扈的樣子,我和爸爸都無法保持淡定了。

從小孩子養在爺爺奶奶家,被兩位老人寵壞的他,性格脾氣都不讓人省心。

小學三年級,我把兒子帶到了身邊,那時候,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改掉兒子的壞習慣。

看到他寫字姿勢不好,我會拍打他的後背,讓他坐端正。看到他寫的字不好看,我就會給他買來字帖,讓他一遍一遍的練。看到他的作業質量太差,我會直接撕掉,讓他重新寫,什麼時候合格什麼時候才能玩。

在當時,我確實看到他很快就有所改變。

他寫字甚至被老師表揚好看,他的作業、卷面都非常乾淨整潔,那個時候,他的成績也總是能排到全班前10。

所以,看到效果的我始終保持這種高壓的教育方法一直到7年級。

現在想來,我對他的一次次打罵和吼叫,給自己也給他的成長挖了很多坑。

大概是快要步入青春期了,我說的話他開始不聽了,他生氣起來會大吼大叫,就像是一個瘋子。

而且,在我看來,他也不在乎自己的學業了,我眼中什麼不好,他就會去做什麼。

每天放學,他回房間,把門一關,在裡面看小說、玩遊戲、聽歌...總之就是不會寫作業。

當然,我眼裡容不得他的這些壞行為,所以我會一遍一遍的催他,他嘴上是答應的好好地,行動上卻遲遲拖延。

有一次,他的考試退步特別大,老師也跟我說:「孩子因為馬虎,不仔細丟了10多分。」我聽了很生氣,當天放學,讓他交出試卷一起復盤,我質問他:「我告訴你多少遍了,寫完題一定要檢查一遍,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你怎麼就記不住?」

沒有想到,兒子立馬爆發,用憤怒的眼神看著我,衝我大吼:「忘了就是忘了唄,哪有什麼為什麼,我怎麼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忘了,還不行嗎?」

我被驚得目瞪口呆......

於是乎,我變得很焦慮,我給他報了很多補習班,唯恐他越來越退步,一天到晚,我恨不得他被練習冊塞得滿滿的,雙休日我也不想放過。

然而,步入青春期的他哪裡肯就範。我這邊如臨大敵,不敢放鬆,兒子卻在我的「圍追堵截」之下,越來越貪玩,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

面對我得催促,兒子經常是一句話懟得我啞口無言,慢慢的我的焦慮好像是到了一個臨界值,馬上就要爆發。

果不其然,在這學期初,也就是兒子八年級上的時候,我們之間的關係變得一觸即發。

每一次大考小考,他的考試成績都像是演繹過山車一般刺激,我盯著成績和排名越來越低,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後來,一次月考,他的成績創了歷史新低,我拿著他的試卷,指著他的鼻子罵他:「你看看你現在都變成什麼樣子了,一點都不爭氣,跟你小學比真的差遠了,越活越退步,越活越蔫......」

他邊哭邊大喊著說:「你就知道關心我的成績,你有真的關心過我嗎?我覺得學習就是為了你們學的!我根本不知道學習有什麼意義!」

說話,把門撞上,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

說實話,聽他這麼說,我心裡覺得氣憤和可笑。是誰每天為他操勞,照顧他,只為他以後能後活的更好?

在我看來,我們都圍著他轉,圍著他而生活,他卻覺得自己是我們的「傀儡」!

後來,這種親子對抗發生的越來越頻繁,兒子變得不愛表達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我和爸爸都難以接近。

有一次,我打完他之後,後悔地跟他道歉,那時我很害怕和兒子的關係破裂,於是我小心翼翼的問他:「你還會愛媽媽嗎?」

他說愛。

我說:「我都這麼打你罵你,為什麼你還會愛我,你不應該恨我嗎?」

他垂著頭,小聲地說:「我也會恨,但你是我媽媽,我愛你的。」

聽到兒子這話,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我不想再這樣下去,我的內心充滿深深的自責,想要改變的念頭不斷地衝擊著我。

到底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該怎麼培養孩子我感到很迷茫,每次出現「問題」了才急急忙忙去想對策,做調整。

帶著迷茫,無意中我遇見了「家教藝術全6冊」的育兒知識

說實話那時候,因為兒子的偏差行為越來越多,學習成績一路退步!所以,我特別急切想要改變這種糟糕現狀。在我們和兒子產生矛盾,對他說教時,就算我們的道理是正確的,兒子也會遵從自己。

其實靜下心來想想,這是孩子成長的階段性特點,並非孩子本身的問題,而我們家長怎麼做好孩子的疏導與教育工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後來兒子的改變讓我感到欣慰。

改變的第一步,我需要知道自己以前錯在哪兒了,黃老師在課程裡分析了「孩子叛逆貪玩,不學習」的三點原因:

1,內驅力

孩子的每個行為或顯性或隱性都有一個支撐力量,就是動力和動機。家長只有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支撐點是什麼,才能精準幫助和引導孩子。

2,家長教育方法不當

以前,我一直給兒子下命令,譬如「不好好學習就會如何讓如何」,甚至在孩子無助的時候,用冰冷貶低的語言,把他拒之千裡。同時,我還會一直傳遞給兒子一種觀念:我只關心你的成績,一切也都是「為了好成績」而進行的交易。我的這些做法,這對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沒有作用,也沒有真正樹立「為學習,為自己負責」的意識。

3,家長替代了孩子的主體作用

我想這是很多雞娃家庭裡都會有的誤區,那就是父母過於積極地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從而變成了「家長比孩子還著急的狀態」,孩子的潛意識裡也會有「學習是為家長而學」的邏輯。

除此之外,教育模式、情緒調節、正向引導等種種乾貨和指導方法讓我不斷成長,吸收滿滿知識和技巧的獲得感讓我甘之如飴。

但是,最開始的改變對於我這個觀念死板的媽媽沒有那麼容易,我總是很難邁出改變的第一步,而且急於求成的心態也讓我一度迷茫。

以前,任憑我小伎倆再多,兒子都不願多聽我說一句話,作業也永遠拖到最後一刻。

現在,隨著我說話不再咄咄逼人,掌握了一定的溝通技巧後,兒子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跟我聊。

通過學習,我知道兒子的內心開始逐漸被我暖化了,這也是我們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隨著方法一步一步的展開,過程中其實也並不是一帆風順,我們倆偶爾也會爆發些許矛盾。

但是,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兒子打遊戲、看小說的時間,在慢慢縮短,主動複習、做作業的頻率越來越多。我喜極而泣,能夠幫助兒子走回正軌,我由衷感激自己,感激自己找對了方法。

現在這套」家教藝術全6冊「限時優惠,原價198現在88.8就可以帶回家,一場電影的錢,提升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方式,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放下焦慮,「反求諸己」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更有出息
    後來,這種親子對抗發生的越來越頻繁,兒子變得不愛表達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我和爸爸都難以接近。有一次,我打完他之後,後悔地跟他道歉,那時我很害怕和兒子的關係破裂,於是我小心翼翼的問他:「你還會愛媽媽嗎?」他說愛。
  • 「我考了倒數第二!」放下焦慮的父母,才能夠看到孩子眼睛裡的光
    很多父母相信只有孩子成績好才能改變命運,於是為了能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助力,父母們節衣縮食地為孩子報名補習班,傾盡全家之力購買學區房,而孩子的成績也總是能夠輕易地挑動家長們敏感的神經。而事實上,在教育的焦慮之下,受苦的不只有省吃儉用的父母,更慘的是重壓之下的孩子。
  • 家長的焦慮90源於自己,你放下焦慮那刻,才是真正愛孩子的開始
    導讀:家長的焦慮90%源於自己,你放下焦慮那刻,才是真正愛孩子的開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致「中國式父母」:放下焦慮,尊重孩子的選擇
    肢體課主要是通過訓練孩子的肢體活動,比如走、爬、抓、踢、跳、聽、說等,讓孩子四肢更協調;邏輯課主要是培養孩子的認知和學習能力;而藝術和音樂課主要是讓孩子通過畫冊和音樂提高感知能力。康康的早教課程每周有三次,一個月需要花費兩萬元。小陳夫婦希望通過這樣的課程能儘早開發康康的各項能力,讓孩子的未來能夠一帆風順。
  • 打罵責罰孩子,能不能讓孩子有出息?孩子需要尊重、父母需要改變
    許多父母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可實際上,連他們自己也做不到。「為什么爸爸媽媽下班吃完飯,可以躺在床上刷手機,而我要趴在書桌上寫作業?」有如此困惑和煩惱的中小學生不在少數,但卻是中國式家庭教育裡不可或缺,也無法辯駁的奇葩現象。
  • 想讓孩子改變,父母從改變自己開始
    需要去問路時,我和愛人就會互相依賴,後來我發現:倆孩子每次都瞪著眼兒,看著我們嬉笑著互相推搡。我忽然意識到:我們的性格,有些影響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出外旅行,給我們帶來不少困擾!我們的今天就是孩子們的明天,我和愛人這樣做不行。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改變,需要從自己改變開始!
  • 孩子玩手機家長很焦慮,3招輕鬆讓孩子放下手機
    原始人正是因為焦慮才能不斷進化成今天的人類,適度的焦慮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同樣,適度的焦慮有助於父母更好地教養孩子。但是如果過於焦慮,達到焦慮症的狀態,就只會造成家庭關係緊張,矛盾頻發。解決父母的焦慮是讓孩子放下手機的第一步。
  • 改變現實,還是改變我的心?孩子上幼兒園家長克服焦慮之攻略
    老師,我家孩子摸褲子,是不是想上廁所了?老師,我家孩子他上午喝水了喝夠了嗎?老師,我看天氣有點冷,給那個馬甲給孩子穿上吧!老師,你看,我孩子沒脫外套就躺下去了……總之,我們父母的心始終被孩子的一舉一動牽引著,神經繃得緊緊的。很多家長陷入了極度的焦慮。我孩子這麼小,第一次離開我獨自去面對一天當中的一切,他能行嗎?他渴了會知道喝水嗎?想小便了敢和老師說嗎?
  • 父母放下自責和愧疚的心理,才會更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一種心態,那就是覺得自己沒有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沒有完全做好養育孩子的工作,於是產生自責或者內疚的心態。 這種心態,可以促使父母學習更多的知識,盡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但壞處是,讓孩子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信念:父母對不起我,欠我一些東西。
  • 放下焦慮,放鬆心態,按照自己的步驟教育孩子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有時候以為自己向別人習得了寶貴的經驗,卻不曾想對自己的孩子並不管用……現在的網絡十分發達,網上有許多的育兒專家,分享著不同的育兒觀點,看得父母容易陷入誤區,而且,很多父母喜歡分享自己孩子優秀的一面,看到那些用心培養孩子的父母,很多人又怕自己耽誤了孩子,陷入了迷茫和焦慮。
  • 孩子身上有這幾個「臭毛病」,將來可能更有出息,父母別急著糾正
    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好性格,最好選在3-6歲這個時期,當發現孩子存在不良的行為習慣時,要及時糾正;但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需要可以去改變的。有些家長看起來的「臭毛病」,其實是孩子大腦快速發育的表現,這樣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 孩子考試,我更焦慮,怎麼辦?|中高考父母焦慮怎麼辦
    只不過,他們的表現令老師和家長覺得,他們看上去沒心沒肺,一點都不焦慮。每到考試,尤其是大型考試之前,空氣中就會瀰漫著焦慮,讓人無所遁形。疫情影響,這份焦慮比往年更甚。然而,比學生本人更焦慮的,往往是他們的父母,特別是母親。若問她們想要什麼樣的母親節禮物,或許答案是:我什麼都不要,只需要孩子聽話,好好學習,考出理想的成績!可憐天下父母心!
  • 很多人在老了才活明白:「兒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
    很多老年人到老才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兒女本事太大不一定就是好事。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呀 越有本事 的人,越容易遠離父母 ,雖然有本事的兒女能光宗耀主,給自己掙足面子 。但是想讓他養老,住往會希望渺茫。所以 很多老年人往往能享上普通兒女的福,反而是那些太優秀的兒女, 老了卻指望不上 !
  • 這三種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出息,於是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希望孩子能學習好,有特長,將來能夠走的更遠。然而,在如今這個社會,成績並不是評判孩子未來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
  • @焦慮的父母們,給自己和孩子松鬆綁吧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每一對父母皆是如此。太多人害怕孩子「一步走錯,滿盤皆輸」,總是擔心給孩子的還不夠多,於是焦慮的父母也越來越多。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當焦慮佔據了心靈,自己就會無意識地在家庭中形成一種壓抑的氣氛,瀰漫開來,從而影響到孩子。
  • 中國式家庭的暗傷:有出息的娃不屬於父母,沒出息的才是來報恩的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每一位父母的夙願。可漸漸的人到晚年,很多事情也逐漸清晰,老人們也開始顛覆一生所願,寧願自己的孩子不用都那麼有出息,這樣至少可以在晚年享受到傳說中的天倫之樂。
  • 中國式家庭的暗傷:有出息的娃不屬於父母,沒出息的才是來報恩的
    可漸漸的人到晚年,很多事情也逐漸清晰,老人們也開始顛覆一生所願,寧願自己的孩子不用都那麼有出息,這樣至少可以在晚年享受到傳說中的天倫之樂。因為她在父母身邊,時時刻刻可以照顧到父母的生活,特別是老人生病住院,小音更是跑上跑下,讓父母省了不少心。平時在生活上也是對父母多加關照,反觀哥哥小鑫,完全大忙人一個,甚至逢年過節都沒有時間回來,漸漸的左鄰右舍開始在小音的父母面前說:「真羨慕你,有一個有出息的兒子,又有一個孝順的女兒。」
  • 育兒焦慮是父母提升教育能力的機會,把握好了,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的婚姻關係,教養方式都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到孩子,往往事情發生之後才會後悔,這就需要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及時覺察自己。「認識自己」聽起來似乎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但細想起來,每個人都能客觀冷靜地認識自己嗎?其實我們自己未必那麼確定全面地認識自己,對自身的覺察是很難的一件事,更不要提對孩子的全面認知了。
  • 治癒一個家庭從治癒父母的焦慮和創傷開始
    而事實上,他的焦慮都來自他的父母,他是父母的臉面,考得好理所當然,靠不好丟人現眼,所以每次考試,他的父母比他更焦慮。即便是他後來考上了耶魯,這樣的焦慮還是無時不刻存在,以至於他需要看心理醫生。後來他在反省自己焦慮的根源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焦慮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源自父母。所以他說,治癒一個家庭從治癒父母的焦慮和創傷開始。
  • 中國父母的焦慮: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
    母親是個女強人,知道讓孩子們進大學是能改變我們命運的機遇。於是,她把已經結婚的大姐叫回家商討,我大姐在重點中學當英語老師,也做班主任,自己也是從上山下鄉的知青蛻變為一名英語老師的,深知教育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母親很嚴肅地對我大姐說:「你能教別人,讓別人家的孩子都考上大學,為什麼不能好好教教你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