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想來恐怕連"屌絲男"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對於很多女生來說,每個月"大姨媽"大駕光臨前後總會出現小腹或者腰部疼痛,更甚者痛至腰骶;再嚴重者,可伴噁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給工作及生活帶來影響。
月經,有個喜感的暱稱為「大姨媽」,對很多女人來說是一件痛並快樂的事情,快樂是因為這是成為一位健康女性的標誌,很多老人稱之為「喜事」,痛則讓人苦不堪言!於是痛經成為了女人月經期間最害怕遇到的事情,受此折磨的女同胞們,有沒有過狠狠心斷了"大姨媽"生路的想法呢?遇到痛經怎麼辦?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痛經呢?痛經如何快速止痛?其實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止住「大姨媽」之痛並不困難。
★ 什麼是痛經?
月經期間發生劇烈的肚子痛經,月經過後自然消失的現象,叫做痛經。多數痛經出現在月經時,部分人發生在月經前幾天,月經來潮後腹痛加重,月經後一切正常。它是婦女的常見病。腹痛的特點與月經的關係十分密切,不來月經就不發生腹痛。與月經無關的腹痛,不是痛經。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一般的下腹不適,但並不妨礙工作和生活者,不應稱為痛經。
痛經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周期性發生下腹部脹痛、冷痛、灼痛、刺痛、隱痛、墜痛、絞痛、痙攣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常伴有全身症狀:乳房脹痛、肛門墜脹、胸悶煩躁、悲傷易怒、心驚失眠、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胃痛腹瀉、倦怠乏力、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冷汗淋漓、虛脫昏厥等症狀。常為下腹部陣發性絞痛,有時也放射至陰道、肛門及腰部,可同時伴有噁心、嘔吐、尿頻、便秘或腹瀉等症狀。
★ 痛經的分類
正如頭疼會分為神經性頭疼、物理性頭疼等,痛經也不單純的只是隨便痛痛,有時是腹脹痛,有時是墜脹痛,有時是抽出痙攣,而有時則像是刀絞般整個肚子都痛,讓人分辨不出最痛的是哪裡。分清痛經的種類有利於對症下藥!
從西醫來說,痛經分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原發性痛經是指從月經開始就發生的腹痛,生殖器官常無明顯病變,故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於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往往經生育後痛經緩解或消失。原發性痛經多為子宮收縮和局部缺血導致神經精神性疼痛,或因子宮發育不良、子宮頸口狹窄、子宮位置不正、內分泌失調所致。後幾種痛經多發生在月經開始後三個月內,可能會持續整個生育期。
繼發性痛經是生殖系統病變以後而發生的痛經,常為行經數年或十幾年才出現的經期腹痛,其表現隨不同病因而異,一般疼痛位置較深,且隱隱作痛。繼發性痛經的原因,多數是疾病造成的,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生殖器炎症、子宮頸或宮腔粘連、生殖道畸形等。子宮內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多時,也能引起痛經。
從中醫來說一般把痛經分為虛實兩種:
一是實證:氣滯血瘀證,多為經前,或者開始時痛。如小腹脹痛,經行不暢,量少,色紫有黯塊,血塊排出後,腹痛減輕,胸脅乳房脹或痛;寒溼凝滯證,多為經前,或者開始時痛。小腹冷痛,痛連腰脊,得熱則緩,經行量少,色黯有塊。如痛經發生在行經,或值月經來潮的時候,下腹按之不舒服,或按之反而疼痛加重,這種屬於實症痛經。
二是虛證:多為行經末期,經淨之後小腹疼痛,痛勢綿綿喜暖喜按,經色淡而量少,經血清稀,嚴重者怕冷,面色蒼白,心慌、頭暈。如痛經發生在經淨之後,下腹喜按,按壓時疼痛減輕,並可見到少氣懶言,倦怠無力,心跳,氣短,面色無華,腰酸頭暈,脈弱無力,這種痛經屬於虛證痛經。
★ 痛經的危害
痛經對女性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點:
1、痛經女性氣血失調,體內自由基異常活躍,其衰老年齡比正常女性總體提前5年。尤其是經期痛經女性總是面色灰暗、皮膚乾燥,容易形成色斑、痤瘡等面部問題的隱形禍首。
2、痛經是由子宮異常收縮、經血不暢、血液淤積引起的。
3、痛經與不孕的確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臨床觀察,不孕患者中約有半數以上伴有輕重程度不同的痛經
4、痛經只是子宮異常最明顯的外在表現。子宮異常還會使陰道內表層細胞數和分泌液逐漸減少,引起陰道萎縮、乾燥不適,產生痛苦的性生活不悅感。
5、1/3以上的乳腺增生病由痛經引起,半數以上的子宮炎症與痛經有關,臨床觀察證實,痛經是子宮氣滯血淤和痰溼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現,如不予以及時治療可誘發多種婦科疾病。
★ 遇到痛經怎麼辦?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女性對痛經具有恐懼感,只要痛經一出現就立即服用止痛藥,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其實服藥是治標不治本,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長期如此,甚至還會導致腎經系統功能紊亂、記憶力減退、失眠等不良後果。
中醫認為,雖然痛經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終無外乎氣血不通,使血在子宮中瘀滯所造成的,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通」,要想遠離痛經,就得把瘀滯在子宮裡的經血化解開,使身體內的氣血通暢起來,也就是中醫常說的「活血化瘀」。
艾灸(或艾灸貼)是古老的外治療法之一,它的原理就是溫通氣血、扶正祛邪、調節臟腑功能活動,以達到延緩衰老、強身健體、減輕老化的作用。女性常見的痛經、月經失調等,一方面月經有快速止痛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通過艾灸或者艾灸貼(如馮存仁堂家的)來可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艾灸治痛經,主要針對女子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治療前,首先要診斷明確,然後對症治療。按經絡循行線路準確取其主穴和配穴,再進行施灸。
艾灸的時間
一般應在月經來潮前3-5天,或者月經後進行艾灸。
★ 實症型痛經灸哪裡
主穴:三陰交+中極穴+次髎穴
1、三陰交: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穴。位於人體下肢穴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主治: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調經止痛,寧心安神,補陰除煩。適用於腹脹腸鳴、大便洩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痛經閉經、小便不利、神經衰弱、腎虛陽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勞等病症。對心、腦病有一定的作用,為主要保健穴。
2、中極穴:
中極穴,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中極穴位於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將恥骨和肚臍連線五等分,由下向上1/5處即為該穴。
中極穴的主治疾病為:生殖器疾病、泌尿疾病、尿頻、尿急、生理病、生理不順、精力不濟、冷感症等。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3、次髎穴:
次髎穴,在髂後上棘下與後正中線之間,適對第2骶後孔中。次,與上髎穴相對為次也。髎,孔隙也。次髎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次髎。
次髎穴主治疾病為:疝氣,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小便不利,遺精,腰痛,下肢痿痺。
配穴:內關穴
註:對於實症痛經患者在例假期間,除以上情況還會有煩躁、發脾氣、呼吸困難,懷疑自己有心臟問題的,實際上是實症氣滯導致的胸悶,這個時候可以配合內關穴來使用。
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從近手腕之橫皺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或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內關穴位於手厥陰經的循行線上,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對胸脅胃脘的脹滿疼痛、冠心病心絞痛、噎膈症、瘧疾等病療效甚為理想,絕大多數一次即顯效。
★ 虛症型痛經灸哪裡
主穴:三陰交+足三裡+氣海穴
1、足三裡
足三裡穴位於髕骨下緣3寸(可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四指寬度即為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拇指指關節橫度)。
主消化,腸胃問題,足三裡是胃經的穴位,主消化系病。有「肚腹收於三裡」之說。對於腹部疾病,如胃腸虛弱、功能低下、食欲不振、腹瀉、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肝臟疾患、胃痙攣、急慢性胃炎、口等灸足三裡穴相當有效。寶寶也能灸。
2、氣海穴
是任脈穴位名稱,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氣海,屬任脈腧穴。 氣海具有調經、益氣助陽的功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虛脫、瘦弱、體弱乏力、腹瀉、痢疾、陽痿、遺精、痛經、閉經、帶下、崩漏、惡露不盡等症。
下腹部是女性的子宮、男性的精囊藏身之處,都是極其重要的部位。古人說「氣海一穴暖全身」,就是強調這個穴的保健養生作用。
配穴:脾俞穴、胃俞穴、懸鐘穴
虛症痛經患者在例假期間,除以上情況,若出現胃口不佳的女性,可以加貼:脾俞穴、胃俞穴。虛症痛經患者在例假期間,除以上情況,若遇到頭暈、眼花、耳鳴、月經不調、婦科炎症的女性,可以加貼:懸鐘穴。
脾俞穴在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脾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
脾俞穴有健脾化溼、和胃、利溼升清等作用。主治:嘔吐、噎膈、胃痛、胸脅脹痛、黃疸水腫、不欲飲食、食不生肌、痃癖積聚、洩瀉痢疾、痰瘧寒熱、四肢不收、虛勞、尿血、遺精、白濁、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等。
胃俞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常用穴,屬水,具有化溼氣、消滯、理氣、和胃之功用。它是胃氣的保健穴,可增強人體後天之本,位於人體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胃俞穴的主治病徵為:消化系統疾病,如胃潰瘍、胃炎、胃痙攣、嘔吐、噁心等。該穴位還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療,由於胃腸功能引起的身體消瘦等消化系統病徵。
懸鐘穴定位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屬於足少陽膽經。該穴和骨、髓都關係密切,專管人體骨髓的匯集,在中醫臨床中常用於治療頸椎病、高血壓以及各類骨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