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默斯·希尼:我用詩歌來察看自己,並讓黑暗回聲共鳴|一詩一會

2020-12-11 界面新聞

在近一個世紀中,鮮有詩人的一生過得如謝默斯·希尼一樣順利而輝煌。正如希尼在55歲接受《巴黎評論》的訪談時所說,他的幸運不僅體現在詩歌的創作上,亦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我把自己能找到一條走進詩歌寫作的門徑視為幸運。然後是我的早期作品贏得了讚賞,還有我人生的方向和身份隨之而來的穩固,與愛情協調發展——我把它視為真正的賜福。當然,這一切還有友誼、家庭美滿和心愛者的信任。」

1939年,希尼出生於北愛爾蘭德裡郡的一個虔信天主教的家庭,自小接受正規的英國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于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英文系。此後,他曾當過一段時間的中學教師,同時閱讀大量英國和愛爾蘭文學,並漸漸轉向自由寫作。1966年,希尼出版了第一部詩集《一個博物學家的死亡》,立即引起轟動,之後的《通往黑暗的門》《越冬》《北方》等十餘部詩集也保持著良好的成績。除此之外,希尼還是英語世界最重要的詩學批評家之一,與約瑟夫·布羅茨基並駕齊驅。

儘管出生於英國統治下的北愛爾蘭,接受傳統的英國教育長大,希尼在文化和信念上卻始終以愛爾蘭為中心。血緣、身份和宗教方面的分裂與矛盾構成了希尼詩歌中引人注目的線索,而他也常常將自己真實的生活經驗納入寫作之中。1995年,希尼因「其作品飽含抒情之美以及對倫理的深刻理解,凸顯了日常生活的奇蹟和歷史的現實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繼葉芝之後最偉大的愛爾蘭詩人」。

近日出版的詩集《一個博物學家的死亡》收錄了希尼的一百首詩,但與過往的作品集不同,這部詩集的編選者是希尼的家人和親友,包括他的妻子瑪麗,子女邁克、克裡斯和凱薩琳等。因此,書中囊括的不只是備受讚譽的名篇,還有一些對個人具有特殊意義的作品。這些作品涉及詩人與其所愛之人的生活和記憶,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了解詩人的人生和思想最重要的窗口。經出版社授權,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從中選取部分詩作,以饗讀者。

《一個博物學家的死亡:希尼詩100首》[愛爾蘭] 謝默斯·希尼 著 羅池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0-01

腳手架

工匠們在動手建造之前要仔細把腳手架檢查一遍:

確保踏板不在忙亂時鬆掉,加固所有梯級,並擰緊螺帽。

但完工之後一切都會拆光,露出那些堅實牢靠的石牆。

所以,親愛的,若是你我兩人之間的舊橋像要離析分崩,

別害怕。不妨讓腳手架倒落,但我們築起的石牆有十足把握。

個人的詩泉

致麥可·朗利

小時候,誰也不能叫我離開水井以及裝了絞盤和鬥桶的老泵站。我愛那幽黑的井底,深陷的天空,水草、真菌和溼苔蘚的氣味。

磚廠有一口井,蓋著朽木板。我品味過當繩索放盡時水桶墜落的洪亮撞擊聲。那深深的井底連影子都看不到。

幹砌石渠底下有一口淺井卻像個水族館一樣繁盛。若你從鬆軟的草層撥開長長根莖便有一張白臉龐在井底浮現。

其他水井則有回聲,把你的呼喊帶著全新的樂音返還。有一口很是嚇人,蕨草和高大的毛地黃叢中突然竄出一隻耗子砸散了我的倒影。

如今,若還去挖尋根底,探摸黏泥,像瞪著大眼的那耳喀索斯去凝視某個水泉,那就有損成年人的尊嚴了。我用詩歌來察看自己,並讓黑暗回聲共鳴。

譯註:

[1] 麥可·朗利(Michael Longley,1939-),北愛爾蘭詩人,希尼的同仁。

[2] 在古希臘神話中,赫利孔山(詩泉所在)的仙女厄刻(意即聲音、回聲)愛上了美男子那耳喀索斯,遭到拒絕後傷心而死,只留下聲音迴蕩;那耳喀索斯也遭到神罰,沉迷於自己的水中倒影,死後化作水仙花。

一杯水

每天早晨她都要來打水像一隻老蝙蝠跌跌撞撞:泵井的百日咳,提桶咣當和盛滿時緩緩漸弱的音符都在為她宣報。我回想她的灰圍裙,滿噹噹的提桶斑駁的白搪瓷,她那利嗓像壓水手柄吱嘎作響。每夜,當滿月升過山牆便從窗欞鑽進來,落進她擺在桌面上的水杯。我又回到那裡埋頭暢飲,並感念她杯上銘刻的訓誡,「飲水思源」,沒入唇間。

譯註:

[1] 詩中女子是希尼故鄉一個離群獨居的老婦,村裡的小孩覺得她像巫婆。

臭鼬

直立,漆黑,披著條紋和織錦,像葬禮彌撒上的祭袍,臭鼬的大尾標榜著臭鼬。一夜又一夜我期待她像一個訪客。

電冰箱對著沉默裡嘁嚶。我的檯燈在走廊之外漸漸柔和。小小的橘子在橘子樹上隱隱約約。我開始緊張了如一個窺視狂。

十一年後,我又再次撰寫情書,鑿開「妻子」一詞像陳年的酒桶,仿佛它纖巧的元音已曲變為加利福尼亞夜色中的

泥土和氣息。那美麗而無用的桉樹的辛辣味兒表明了你的缺席。一大口醇酒的後勁就像從冰涼的枕頭把你猛地呼吸。

而她就在那兒,熱忱而迷人的、日常的、神秘的臭鼬啊,神話了的,又非神話了的,嗅著我五呎之外的紙箱。

昨晚,這一切又重回,像一車煤你就寢前的動作頃刻把我掩埋,你的頭低低,尾翹翹,在底層抽屜尋找那件黑色的超低胸睡衣。

譯註:

[1] 北美臭鼬是郊區住宅附近常見的小動物,裘毛以黑色為主,背上兩側有寬大的白色縱貫條紋,額間或胸前常有花斑。詩中此處戲擬了紋章學的描述,如:躍立黑獅於條紋花底。

給邁克和克里斯多福的風箏

整個禮拜天下午風箏在禮拜天高飛,緊繃的鼓皮,吹散的麥糠。

我見過它在製作時灰溜溜黏糊糊的樣子,我拍過它在幹透了發白硬挺的時候,我還把舊報紙做的套圈粘上了它六呎長的尾巴。

但此刻它像一隻黑色的小雲雀扶搖而上,此刻它緊拽著腹下的絲線像拖起溼水的繩索打撈漁獲。

朋友說,人的靈魂和一隻濱鷸重量相當然而那在空中錨泊的靈魂,那垂墜又攀高的絲線,卻重如一道升向諸天的犁溝。

在風箏掉進樹林這條線失去作用之前把它抓在手裡,孩子們,要感受那顫動的、根深蒂固的、拖著長尾的悲愴的拉力。你們生而與之相應。來,站在我面前,抓住這種緊繃。

譯註:

[1] 邁克和克里斯多福是希尼的兒子,分別生於1966、1968年。

康威史都華鋼筆

「中號」,14開金筆尖,三道金圈勒著帶筆夾的螺牙筆帽,花色筆身上有個小小的長匙狀

泵動上墨杆店老闆向我演示,

筆鋒出鞘,請它在新開的墨水瓶裡享受第一次深潛,

黏乎乎的,稀溜溜的,把它插好然後找個角度慢慢地吸,

讓我們有時間一起觀看,不去管我們原定的傍晚時離別,

以及我在次日要寫給他們的書法:「親愛的」。

譯註:

[1] 希尼考上德裡聖高隆中學時,父母給他買了一支Conway Stewart鋼筆,這個牌子很受當時年輕人喜歡。

[2] 該廠鋼筆的招牌設計是把活塞上墨裝置的扳子做在花色賽璐珞筆身外側,略如長柄小圓匙狀,很精巧。

應時合拍

給希芙拉

能量、平衡、爆發:聽著巴赫我能看到你在多年後(遠在我應得的年歲之後)蹣跚學步的嬰孩已長成一個穩當的大姑娘。

你的赤腳踩上地板領我步步緊跟;一股力像從前我在我們家水泥地板初次感受的那樣升騰而起觸摸你的腳掌和腳踵並讓你在此處真正接地。

一部清唱劇將會成為你想要的東西:能量、平衡、爆發自由自在地揮灑但目前我們先應時合拍輕輕邁步,靜靜無聲。

譯註:

[1] 希芙拉(Síofra)是希尼的小孫女,當時2歲。

[2] 清唱劇(oratorio),又譯:神劇,多為宗教題材的大型音樂作品。希尼構思這首詩的時候正在聽BBC逍遙音樂會節目播放的巴赫神劇《復活》《升天》。

本文詩歌選自《一個博物學家的死亡:希尼詩100首》一書,經出版社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謝默斯·希尼:我是公民詩人,而非政治詩人
    希尼沒有簡單地二選一,非此即彼,而是總想著兩者兼容兼顧:一方面所寫的必須是詩,必須作為詩歌能夠成立,一方面詩歌在內容上又能表達出自己的政治需求,也就是如何在詩歌中容納政治內容。他對詩歌寫作和政治運動的判斷始終是清醒的,他知道詩歌的需要和標準,也知道政治運動的需要和目標。他有時候為政治運動寫詩,但在編自己的詩集的時候他會把那些他認為未達到詩歌標準的詩排除在外。
  • 客觀VS真實:什麼算是一首好詩?|一詩一會
    「詩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轉中,便能從天上看到地下,從地下看到天上。想像會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種形式呈現出來,詩人的筆再使它們具有如實的形象,空虛的無物也會有了居處和名字。」威廉·莎士比亞曾如此讚許詩人的創造力,在這句話中,他也無意道出了他判斷一首好詩的標準——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將抽象轉化為具象的語言藝術。
  • 【一詩一會】阿波利奈爾:這個非人的魔鬼,就是我自己
    詩集中收錄的30首詩歌以俄耳甫斯和一系列動物為題,每一首詩分別對應一幅由畫家勞爾·杜飛創作的黑白木刻版畫,通過文字與繪畫互文的形式呈現詩歌情感。到了1918年出版的《圖畫詩》,這一特點就更為突出了。這部詩集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呈現出明顯的獨創性,其中一大特徵就是取消了詩歌中對標點符號的使用,轉而通過豐富的韻節來增強節奏感,使詩行更加開闊自如;阿波利奈爾還進一步將造型藝術引入詩歌,即利用排版印刷技術模擬詩歌所詠唱的事物,從而使文學、繪畫、音樂融為一體。這種同時強調視覺與文本元素的「圖畫詩」很快在世界範圍內引起熱潮,阿波利奈爾也因此被視為超現實主義文藝運動的先驅之一。
  • 葉芝《人與回聲》
    全詩共五大節,人的聲音和回聲交替出現,這種安排明顯地是根據希臘神話中埃可女神(Echo)的傳說而來。第一節,詩人首先將自己置身於一個黑暗而散亂的環境中,然後緊接著點出自己「已經是又老又病」,即詩人將自己晚年的處境比作地底深處的無限黑暗。但是,詩人並沒有停止思索,他在不斷反思自己的人生,試圖得到一個圓滿的答案,可結局是「從未找到正確的答案」。
  • 美國詩人瑪麗·奧利弗:詩歌是拋給迷失者的繩索 | 一詩一會
    除了傑出詩人的身份外,奧利弗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師,她曾在凱斯西儲大學、本寧頓學院任教,主講詩歌創作課程。日前由樂府文化推出的中譯本《詩歌手冊》即是她根據自己的教學講義編寫的詩歌創作指南。在這本書中,奧利弗以自己六十年的創作經驗,從聲音、意象、詩行、節奏等方面,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一首詩是如何寫出來的。
  • 詩歌是一場場小雪或者一片片飛揚在狂風中的雪花|一詩一會
    在他的詩歌翻譯論著《聲音中的另一種語言》中,這位資歷深厚的詩人兼翻譯家指出,詩是書寫生命真實「在場」的語言,它斟酌詞語,傾聽節奏,不同於世上其他一切語言,「一首詩歌(poème)的詩(poésie)以一種聲音(voix)的方式走向讀者」。在翻譯中,詩歌的涵義恰恰成為走進詩歌的障礙,因為涵義是間接的、普遍的概念,而詩則強調直接和絕對。
  • 裡爾克:我曾對一切虛擲我自己 | 一詩一會
    在中國,裡爾克的書信和散文作品比他的詩歌更早受到矚目。最先進入讀者視野的,是1938年由馮至翻譯的《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書中內容雖是信件,話題卻緊密圍繞詩歌的創作和人生的意義,更令人著迷的是裡爾克詩意的語言,用馮至的話說,「色彩的絢爛、音調的鏗鏘,從頭到尾被一種幽鬱而神秘的情調支配著。」這本書隨即成為廣大詩歌愛好者的必讀之物,並進一步影響了中國新詩的發展。
  • 詩歌——陶代倫詩四首
    作品散見《上海文學》《星星》《綠風》《詩選刊》《詩潮》《詩歌月刊》《詩林》《上海詩人》等數十家報刊雜誌,發表詩歌數百首。多次獲得全國詩歌大賽及詩歌刊物獎,部分作品引薦至國外。榮獲「中國寮國國家旅遊年文化大使」榮譽。作品編入多種選本選刊。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詩詞協會會員。中詩網第三屆籤約作家。中國百年百位網絡詩人。出版詩集《那條路》《人在旅途》等多部。
  • 悅芳:詩歌用最柔軟的方式,教我堅強
    對於一個真正的詩人來說,詩就是其生命最好的一種呈現方式,悅芳便是用詩集《虛掩的門》來呈現她的生命歷程、她的情感、她的故鄉、她的成長,並憑藉這份最真實的呈現獲得2016-2018年度「趙樹理文學獎」詩歌獎。  悅芳,山西高平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文學院籤約作家。魯迅文學院山西中青年作家高級研修班學員。
  • 為了逃離黑暗,我們必須書寫黑暗
    我們看到了藝術家生活中黑暗的一面,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沒有勇氣去過那樣的生活的原因。作為一種文化,作為作家自己,這正是我們為什麼會把創造奇蹟與混亂的生活混為一談的原因:書寫黑暗與生活在黑暗之中是兩回事。我並不是說,不存在生活在黑暗中的詩人。
  • 林語堂:循著季節去生活,人生可以是一首詩 | 回聲
    詩樣的人生(節選)我以為從生物學的觀點看起來,人生幾乎是像一首詩」他在詩中寫道。人是屬於大地的。所以,和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生物一樣,有生長和凋零的內在循環。年少時天真浪漫,一腔熱血;中年通透寬容,醇熟穩定;到了晚年,人變得閒逸滿足,溫和大度。等到最後生命之火熄滅,一生也這樣結束了。期間經歷失去,就像經歷得到一樣。所謂「風吹枯葉落,落葉生肥土,肥土豐香果,孜孜不倦,不緊不慢。
  • 詩書畫|田原:黑暗的深處是碧藍的
    遠方藏起回聲的山仿佛巨大的海綿貪婪地吸吮著雨粒、雨粒樹在盡情的沐浴裡讓綠更深一層悶居在天空的太陽但什麼樣的詞句都無法描繪出她的死亡我下意識地用手指把蝴蝶小心地捏起放進禁止入內的人工草坪上這可能是對她最好的埋葬那塊草坪我永遠不會淡忘
  • 詩賞讀:丁加新詩歌新作10首 | 人生劇場
    宮白雲推薦語詩人丁加新謙遜沉穩,對詩歌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寫法。
  • 上海市民詩歌節·我來讀詩︱一棵開花的樹
    上海市民詩歌節·我來讀詩︱一棵開花的樹 2020-10-23 12: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每一個孤獨的人,都能在這本書當中看見自己
    讀者短評「當我們躺下入眠,世界偏離一半,轉過黑暗的九十度」。為譯者點讚,有好幾首自己喜歡的詩,都找來了英語原文,我覺得譯得很好。畢肖普的詩歌比普拉斯的詩歌視野更開闊一些,意象更加清奇,可能和年齡有關吧~@Pluto不愛讀詩的我,居然有一種「我想念給我愛的人聽」的感覺……另外,封面質地很美。
  • 春日的獻詩:海子與後來者的生命之詩
    那時的他剛剛度過二十五歲生日,也剛剛寫下他死後流傳最廣的詩句之一——「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的死引起華語詩壇的巨大轟動。後人借海子曾患躁鬱症的傳言去解釋海子的自殺,可真實的原因我們無從得知。作為讀者,我們只得探尋他用詩歌的密碼在俗世中留下的蛛絲馬跡,並嘗試理解他這宏偉而又脆弱的孤獨。熱愛詩歌的青年們往往無法避過談論海子的人生與他的詩歌。
  • 為什麼學詩歌?董卿:詩無止境,詩養大的孩子一開口就贏了
    中華民族文化以詩歌為載體,代代相傳至今,因此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中國文化的根,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和自己的下一代學習和繼承。至於詩歌,著名的美學家蔣勳也有一些見解,據他自己的採訪,他透露自己小時候,父親讓他從張若虛背《春江花月夜》並背誦這首詩,但他並不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但他認為這首詩很酷。
  • 「守拙歸園田」:陶淵明的詩歌與孤獨感|一詩一會
    正因如此,詩人不畏懼坦露自己「守拙歸園田」的笨拙和不善營生,反而可以在固守本真的同時與自然產生共鳴,超越個體的孤獨。陶淵明的詩歌與孤獨感文 | 斯波六郎 譯 | 劉幸 李曌宇陶淵明(4-5世紀)是生活在東晉中期至南朝宋初期的人。
  • 「一詩一會」史蒂文斯:詩歌是想像與真實之間一份必不可少的婚約
    除此之外,史蒂文斯在現代詩壇中的「另類」還體現在對詩歌本質的理解上。與同時代的葉芝、艾略特等崇尚傳統宗教的詩人不同,史蒂文斯在詩中展現出了明顯的「無信仰」傾向。在2018年出版的詩文錄《我可以觸摸的事物》中,史蒂文斯曾於一篇受獎詞中提到,他將詩歌視為生活的律令之一。他肯定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價值,並希望通過詩歌來感知生活中的和諧。
  • 星辰文藝 | 李先平:松濤萬斛詩如炬——周松萬詩歌品讀
    那就是周松萬在2015年第5期《詩刊》下半月「E首詩•詩歌角」欄目發表詩歌《在三十六灣惦記一隻飛鳥》。這是《詩刊》面向全國公開徵稿活動中,我們湖南省郴州地區範圍內的唯一一名入選作者。 他的這首代表作,我非常喜歡。  下面結合這首詩,談談我對松萬詩歌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