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中文版又分成兩段,標題是耶利米在枯井裡和西底家問計於耶利米。上一章講耶利米懇求西底家不要再把他關在文士約拿單的房屋裡,西底家應他所求,把他轉到護衛兵的院子裡,可想而知護衛兵的院子條件是比較好的,在那裡每天曬曬太陽,不用幹活還有餅吃。而且根據第32章的描述,他在那裡要找人可以找人,要辦事可以辦事,要銀子可以掏出銀子,同時wifi信號也很好,不妨礙他跟耶和華的通訊和聯絡。可以說耶利米被關在那裡的生活雖說是囚禁,實際卻像退休老人生活在自家的院子一樣,別提有多舒服自在。
不過如果他在那裡的日子過得太好,怎麼能賺取被擄以色列人同情和感動的淚水呢,所以接下來他將要遭遇一個小小的挫折,正如標題所言,他要被下到枯井裡去呆一小會。雖然只是一小會,但是對一個大先知來說,無疑也是奇恥大辱,但是這也沒辦法,誰叫耶和華說話不算話,不保護好他呢。具體這件事是怎麼回事,請看作者是怎麼說的。
他說,(不知在什麼時候,)耶利米曾向眾人宣讀耶和華的預言,說住在這城裡的人必遭刀劍、饑荒和瘟疫而死,只有出去投降迦勒底人,使自己成為被擄掠之物的,才可以保命,這城必被巴比倫王的軍隊攻取。這些話傳到瑪坦的兒子示法提雅、巴施戶珥的兒子基大利、示利米雅的兒子猶甲和瑪基雅的兒子巴施戶珥的耳中,於是這些首領就對西底家進諫說,耶利米說這樣的話動搖軍心和民心,這人太壞,他不是來為百姓求平安的,而是想叫百姓受禍患的,這人必須處死,否則難以給百姓交待。西底家說,你們既然都那麼認為,我自然不能與你們反對,你們去拿他就是。
照這些話的意思,好像是西底家很維護耶利米,所以他們要拿耶利米,得向西底家請求,西底家則沒辦法答應他們。
眾首領得到王的首肯,就去捉拿了耶利米,把他關在護衛兵院內(或監獄院內)哈米勒(或王)的兒子瑪基雅的地牢裡(或井裡),這個地牢裡(或井裡)沒有水,但全是淤泥,他們用繩子把耶利米懸到下面,耶利米就陷到了淤泥裡。
王宮裡有個太監古實人以伯米勒,不知是耶利米的朋友,還是粉絲、支持者一類的,聽說耶利米被首領們下到牢裡,就想去找西底家說情。當時西底家不在宮裡,而是坐在便雅憫門那裡看來往的人流,以伯米勒也出了宮門,找到便雅憫門這裡,他流著鼻涕哭哭啼啼對西底家說:主啊,我的王啊,那些人怎麼能這麼邪惡地對待耶利米呢,他被關在那裡肯定會補被餓死,因為城裡已經沒有糧食。西底家想了想說:這樣吧,你從這裡帶三十個人去,趁著耶利米還沒有被餓死,把他從地牢裡(或井裡)提出來吧。以伯米勒高興地喊了聲:喳!帶人回到宮裡,又去庫房找了些碎布和破爛衣服,然後來到地牢(或井)上面,把繩子及碎布和破爛衣服懸下去,他對耶利米喊:耶先知,你把碎布和破爛衣服墊地你的胳肢窩下面,然後繫上繩子,我拉你上來。耶利米照做,然後說:OK,我系好了。以伯米勒讓大家使勁,就把耶利米拉出了地牢(或井)外。
接著作者沒有交待以伯米勒把耶利米拉上來後有沒有給他吃的、喝的、穿的,或者有沒有侍候他沐浴更衣之類的,也沒有說將他怎麼安排,只說耶利米仍留在護衛兵院中(或監獄裡)。
這個故事不知是耶利米入獄的另一個版本,還是接著上一章的故事。如果只從本故事看,應該是說耶利米在外向眾民說話,首領們聽到要求將其捉拿處死,按這個意思,就是耶利米入獄的另一個版本,因為原來耶利米是自由的、是在外面說話的。但是如果要按另一版本,前面說耶利米被囚禁,後來又沒有說過被釋放,這就解釋不通。
如果按這個故事是從上一章的故事接下來的,就是說耶利米已經被捉住囚禁在護衛兵的院子裡,首領們聽到耶利米以前對眾民的講話,要求不能將其關著,而是要將其處死,經西底家同意後,他們將耶利米從護衛兵的院子裡提到護衛兵的院子裡,這就有點說不通吧,既沒換地方,又沒處死,那首領們費那麼大的勁請求西底家幹什麼呢。有的版本是寫耶利米被投到監獄裡,這樣雖然可能與護衛兵的院子是不同的地方,但是他們前面不是要求處死耶利米嗎,怎麼王同意之後,他們反而不將其處死,只是把他關在地牢裡呢,難道目的就是把他關在那裡餓死嗎。這個矛盾勉強可以用先關在那裡等候處死來解釋,但故事的後面寫太監以伯米勒去救耶利米,卻只是將其救出地牢,沒有放他離開護衛兵的院子,如果等候處死,那救人就等於白救,也是多此一舉。
作者應該沒想過要給耶利米入獄的事創作兩個版本的,但是因為虛構的原因,他考慮的不是很周到詳細,就讓我們感覺很像是兩個版本的,好像是入獄過程和原因都不同的兩個故事。
故事很明顯是編造的,而且他編的還極其粗糙,所以問題不是只有上面指出的一點,下面我們再按順序列舉一些不妥的內容。
首先第1句作者列了四個人名,瑪坦的兒子示法提雅和巴施戶珥的兒子基大利是初次提及,示利米雅的兒子猶甲在第37章已提到過,說西底家派他和西番雅一起去求問耶利米,瑪基雅的兒子巴施戶珥則在第21章提到過,也是說西底家派他和西番雅一起去求問耶利米,我們在上一章的解讀文章裡說過,第37章的故事基本和第21章的故事相同,也相當於是一個故事的不同創作版本,但假設我們相信這兩個故事都是真的,那麼猶甲和巴施戶珥都是親耳聽見過耶利米向他們說耶和華的預言,他們又何須因另外聽說耶利米這樣說而發怒要求將耶利米處死呢。作者喜歡在什麼故事裡都列大把的人名,我們前面說過,他這麼做是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性,但是他可能沒想到,很多時候這些也會成為他故事的破綻,暴露出他的故事實際上不符合事實,只是編造的。
如果按照第28-29章寫的兩封信的故事,在西底家當王的時期,耶利米不僅在耶和華殿與先知哈拿尼雅辯論,還讓西底家的使臣幫他帶信,神殿的大祭司收到關於耶利米的回覆,也將信的內容讀給他聽,說明耶利米的「預言」早就廣為人知(28:1說與先知哈拿尼雅辯論的事發生在西底家第四年五月),首領們怎麼會到最後才聽說呢。就算不考慮第21和37章說的故事,從第28-29章看,首領也沒有理由到猶大即將滅亡時才聽說耶利米宣講的那些話。
第5句作者寫同意首領們的要求,經學家們說,這是西底家公開顯露自己的弱點,他無法阻止那些首領的意願,無法保護先知。這樣的解釋跟後面西底家派人去救耶利米又矛盾,所以從這根本看不出西底家什麼性格什麼弱點,故事是假的,作者想這樣編的時候就這樣編,想那樣編的時候就那樣編而已,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第6句說首領們得到西底家的同意後,卻沒有將耶利米處死,只是將其關在地牢裡,這是因為作者現在還不能將他編死,所以就與他們上面要求將其處死產生了矛盾。
這句話不知是原文太模糊還是怎麼回事,短短一句話還有幾個疑問。
第一是耶利米被帶到護衛兵的院子裡還是監獄裡,我看九個英文版本中,六個寫護衛兵的院子,三個寫監獄,按前後章的內容來看,作者原意應該是護衛兵的院子,因為更多的地方提到護衛兵的院子,而不是監獄,比如第32:2、33:1、37:21、39:14。作者可能是想像護衛兵的院子裡有關犯人的地方,如果按第32章說的,他被關在裡面,別人可以進去找他,他也可以找別人,還可以在裡面做買賣交易,應該這個關犯人的地方不是監獄,因為監獄是不可能有那麼自由的。當然,反正故事是假的,作者隨意想像,怎麼樣都可以。
第二關押的地點是在哈米勒的兒子瑪基雅的屋裡還是王的兒子瑪基雅的屋裡,這個問題同樣存在於36:26,兩邊都有說哈米勒,不過兒子的名字不同,說明這個作者就是喜歡拿哈米勒這個名字說事,還到處給他亂編兒子。如果是在監獄中,自然不可能有某個達官貴人的包間在那裡,更何況這個包間裡面還有地牢,如果是在護衛兵的院子裡倒勉強可以解釋,不過這些都說明不了什麼,不管在什麼地方,這個作者好像都喜歡編個人名,比如說第37章說耶利米首先被關在文士約拿單的房屋裡,第36章說巴錄在神殿中文士基瑪利雅的屋子裡宣讀書卷,王宮裡也有文士基瑪利雅的屋子,後來書卷藏在別一個文士以利沙瑪的屋裡,等等,其實這些地方加人名都是沒必要,屬於畫蛇添足。
第三具體是關在地牢裡還是枯井裡。一般情況下水井不會沒有水,更不會在室內,所以作者的原意應該是深井的地牢吧。不過不管他想的是什麼,都是他想的而已,這件事絕不可能是真實的事情。
第9-10句說,太監指責首領們行惡,耶利米如果在牢裡一定會被餓死,因為城內已經沒有糧食。首先這句話本身就有毛病,因為如果城內沒有糧食的話,耶利米只要不逃出耶路撒冷,不管他有沒有關在地牢裡都得餓死。其次,太監指責首領們行惡,言下之意西底家肯定是不行惡的,是站在耶利米一邊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耶和華和耶利米都預言他要遭大殃倒大黴,他們倆一個大神一個大先知,好歹都不知道嗎。第三,上面第5句說西底家答應首領,耶利米任由他們處置,怎麼現在一個太監說話,他就隨便改變了主意,要他去救耶利米。第四,帶三十個人去幹什麼呢,如果去跟王宮護衛隊作對,顯然人數肯定是不夠的,如果去拉耶利米上井,又用不著那麼多人,只要有西底家的命令,隨便在宮內找個幫手就能拉上來,甚至不用幫手,一個人也可以拉上來。
第12-13句,這個太監也未免太體貼,去拉耶利米上來,還要先去庫房找碎布和破爛衣服給耶利米墊胳肢窩,這枯井又沒有幾十幾百米深,大先知也不比細皮嫩肉的小姑娘,放下去都不用墊,拉上來也就一會功夫,要什麼墊呢。再說,耶和華有保護他的責任,他被抓的時候耶和華沒出力阻攔,現在得救,耶和華也不知道施點小法保護先知的胳肢窩,一切都要小小有太監來想辦法,耶和華不覺得自己丟臉嗎。
最後一個問題上面已經說過,他們救人的不救到底,只把耶利米拉出井外就算了,要是等下來個護衛兵,以為他逃出來,一腳給踹回井裡怎麼辦,或者等下首領們安排好了眾民來圍觀,就來把他拉出去當眾釘死在十字架上怎麼辦。
其實在作者設想的故事裡,小太監並不是真正要救耶利米,西底家也不是真正要放耶利米,要是真的把他放走了,下面的故事還怎麼編呢。在本章的第二段,還有故事的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