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同行是冤家。
這句話也經常被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老師用來調侃與同行之間「赤裸裸的仇恨」關係。
一路走來,跟郭老師撕過的人不在少數,曾經的徒弟曹雲金、西安青曲社創始人苗阜、曲協主席姜先生等等。但活得明白、通透的郭老師不僅沒有被打倒,反而將德雲社越做越大,成為了相聲劇場界的龍頭企業。
那麼同行到底是不是冤家呢?從哲學角度理解,作為同行,業務、市場基本相同,但卻有各自的具體利益,競爭、衝突在所難免。商場如戰場,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在商戰中演繹得淋漓盡致。對於教培行業而言也是如此。
還記得2017年,作為功能定位和目標受眾都十分相似的作業幫和小猿搜題的一場互撕大戰,不僅對簿公堂,也在教育圈鬧得沸沸揚揚。
隨著大量新生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崛地而起,教育行業的競爭也愈加激烈起來。誹謗、惡意詆毀、貶低競爭對手、搶對手的生源、打價格戰、低價競爭、同行挖人等現象,頻頻出現在教育機構的競爭中。
考慮自身的利益發展雖有情可原,但作為教書育人的教育機構,還應該注重企業形象,兼顧社會責任。
競爭殘酷,但換個角度看,因為存在競爭關係,不得不通過各種方法開發客戶,包括但不限於策劃多種促銷手段、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售後服務標準等行為,反而可以逐步穩定客源,起到促進消費、增加收入的效果。
惡性競爭最終帶來的後果必是兩敗俱傷,所以大多數教培人都呼籲各培訓機構能夠做到有容乃大,以開闊的胸襟和氣度去面對同行競爭。
當然,無論市場環境是良性還是惡性,教育機構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那麼勢必會在激烈而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超越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