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變化涉及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原本中小學課本中的一些詩詞,也出現刪減與變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變更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了,如果我們世世代代都學一樣的東西,那我們還怎麼進步呢?
於是近年來,課本中也出現了多次的刪刪減減,朱自清的那篇《荷塘月色》也是屢屢遭受質疑,有專家稱,其中有描寫荷花的經典語句「如出浴的美人」被指不適合學生讀。朱自清另一篇經典著作《背影》,由於父親買橘子的行為違反了交通規則,會起到不好的導向,最終也被一些地區在課本中剔除出去,專家與家長為了祖國年輕一代的成長,家長和專家也是操碎了心。
除此之外,古典詩文屢屢被提及例如諸葛亮的《出師表》,便被胡覺照教授提議移除,給出的理由便是這篇文章宣揚的主導思想是諸葛亮的愚忠。當然這些專家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並不是說作品本身不夠經典,而是由於學生本身處於價值觀樹立的初期,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較弱,為了避免對其產生不利影響,才會建議更換掉。
由於現在家長多半會伴隨著孩子一起學習,因此家長也經常提出自己的看法,對於古典詩詞中那些不好的東西,家長們也經常會議論一番,雖然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但各抒己見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學習氛圍。
《題臨安邸》的寫作背景
這是南宋詩人高升的一首詩,南宋文壇多是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大咖,高升作為不知名的小文人,其關注度也是略低。但這首《題臨安邸》的確寫得有水準,如果當時旅店的老闆不識貨,將這首詩直接擦了,哪還會流傳至今,並有幸入選課本。
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千百年來,歌詠西湖的詩詞沒有一千也有八百,這些作品讓西湖成為了許多人內心神往之地。寫西湖的詩詞不勝枚。舉例如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些詩作就像是標籤一般,貼到了西湖的身上。於是這樣一個美麗的西湖,吸引著來自各地的人們前去欣賞。
林升生活在南宋時期,南宋時期的宋朝是一個多事之秋,當時金人南侵,開封城破,趙構被追的一路跑,一路逃。最終趙構在江南站穩了腳跟,與金人和談之後,短暫的安寧讓南宋的統治者再次過上了笙歌燕舞的日子,不琢磨怎麼收復河山,天天琢磨著享樂。
林升寫了這首詩來抨擊當時的統治者。遠遠望去,青山層巒疊嶂,近處的樓臺一個接一個的。西湖之上的歌舞,什麼時候才會停止呢?
西湖上的萎靡之風,都快把前來遊玩的人燻醉了,感覺這哪裡是杭州啊,這簡直就是舊都汴梁。
這首詩的弦外之音非常響亮,尤其是最後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一語雙關,表面在寫唱歌跳舞,處處萎靡之風的揚州城就像汴州一般,其實是寫統治者不知道愁得慌,不思進取,貪圖享樂。
哪裡讓家長覺得不妥了
家長主要覺得不妥的並不是山外青山樓外樓,而是它的下一句「西湖歌舞幾時休」。因為有很多孩子讀完,對於西湖的印象並不是漫長的蘇堤,並不是宜人的景色,而是以為西湖是一個滿是歌舞表演的地方。
除此之外,這根就不是杭州本來的樣子,對於杭州的正面形象,多少有點偏離。如果僅僅是這兩點原因,我覺得恰恰是由於這位家長在學詩詞的時候,不注意學習全詩的寫作背景而導致的。
教孩子學詩詞,首先要像講故事一樣,將詩詞的背景當一個故事講給他聽,之後再逐句翻譯解析詩詞的含義,讓他能夠與詩詞的背景聯繫起來。「西湖歌舞幾時休」,西湖為何會有歌舞,還不是由於統治者不思進取才出現這種現象。然後將西湖的歷史發展,將南宋的屈辱史講給孩子聽,還能起到愛國教育的作用。
這首詩之所以經典,在於其全詩不用一個貶義詞,僅僅通過表面的寫景,就能將情全部融入其中,此等曼妙的文學表達方式,更值得孩子們來體會學習。
遇到事情先別想著逃避,因勢利導,才是最好的辦法,頻繁剔除經典,其實也是一種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