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關於小學課本上的古詩是不是應該刪除,成為家長和教育專家們頻繁討論的話題。認為該刪的是覺得孩子課業負擔過重,古詩對於生活的現實意義並不大;認為不該刪的則是覺得古詩詞是文化瑰寶,在下一代失去傳承是種悲劇。
鄙人的觀點是,所謂減負減的是負擔,如果說作為幾千年文化載體的詩詞,都說成是孩子的負擔,那不但是對文化的不自信,更是太小瞧孩子們了。
入選小學課本上的古詩詞,其實只有幾十首,要知道光《全唐詩》共有4萬多首,可見這幾十首有多精華,隨便拿出一首都算得上是經典。但在這幾十首詩中,有一首卻成功地引起了不少家長的注意,這首詩就是《遊園不值》。
此詩作者是宋代詩人葉紹翁,沒有這首詩葉紹翁在文寺壇只能算是二流詩人,因為這首一流的詩作,他一詩成名。但這首年年入選小學課本之作,卻被不少家長認為不適合孩子們讀,原因就在詩的最後一句上。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
《遊園不值》宋.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這是一首頗有閒情逸志的七言絕句。江南二月,詩人乘興而遊,路過一家小院,準備進園賞花。但久扣院門卻無人應答,詩人覺得這定是主人怕外人踩壞園中青苔。正在他鬱悶之時,卻見牆頭一枝紅杏早已長了出來,於是發出了「春色滿園關不住」地感慨。
這首詩其實模仿的是陸遊的名句「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只是在陸遊的詩中,遮住春色的是楊柳,而不是院牆。與陸遊詩相比,葉紹翁此作不但更加活潑靈動,而且更為含蓄動人。
詩的一、二句寫自己打算遊園卻因門不開而掃了興,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為後兩句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做準備。不開門是實寫,想像對方是憐羿蒼苔是虛寫,虛實相見讓全詩別有一種風趣。
三、四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詩人用以小見大的方式,出牆的紅杏也是所謂的一枝春,它是滿園春色的代表。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將出牆當成紅杏的意願,這也是滿園百花的願望,這種源自自然的生命力,關是關不住的。這是這首詩的哲思。
事實上,「紅杏出牆」的意向不只是葉紹翁一人使用過,溫庭筠、吳融、張良臣等人都有過,而且都是褒義詞,象徵著美好的春天。但這7個字傳著傳著,不知何時就成了貶義詞,也成為了壞女人的代名詞,令人噓唏不已。
至於這首詩是不是適合孩子們讀,鄙人的觀點是正因為被誤傳,所以孩子們需要知道詩的本意是什麼。他們需要有自己的辨別和欣賞能力,這也是古詩詞需要傳遞給孩子們的美的享受。
千年詩詞,不是孩子們的負擔,而是他們的文化歸屬,這一點任何時候都是需要的。當我們抬頭仰望月亮時,想到的是李白的《靜夜思》和蘇軾的《水調歌頭》,那一汪月色立刻化身成了思鄉的代名詞,這就是屬於我們的心靈歸屬。大家覺得呢?歡迎討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