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陽市老城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邑商」。這裡就是以小屯村為中心,橫跨洹水南北兩岸附近的20多個自然村落,神秘的商朝王都——殷墟。(攝影:程越峰)
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佔卜的記錄,商王和貴族幾乎每事必卜。殷代有專門掌管佔卜和紀錄的貞人約有上百人。商代以後,甲骨佔卜逐漸失去了其顯赫地位。目前殷墟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攝影:程越峰)
目前發掘的80餘座建築基址,面積約40平方公裡。是殷王都殷墟宮殿宗廟區,按照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格局排列。出土的甲骨文、司母辛鼎、婦好號鳥尊等文物享譽海內外。(攝影:程越峰)
甲骨文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下來,成為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今天仍在使用的方塊字。甲骨文也因此成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攝影:程越峰)
殷墟的青銅文化發展成為一套以等級為核心的禮制制度,在中國延續了數千年。殷墟王陵遺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高133釐米,器口長79.2釐米,重量達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發現最大的青銅器。(攝影:程越峰)
清朝末年的光緒年間(1880年左右),小屯村的農民在耕種季節翻耕土地時,翻耕出一些有明顯符號的龜甲和牛骨來,發現這些龜甲和牛骨有止血作用,治療外傷療效尤佳,稱之為龍骨,又管它叫「刀尖藥」。(攝影:程越峰)
當時安陽地區每年春秋二季要舉辦一次廟會。各地的農民都來趕會,捎帶一些農副產品在廟會上出售。小屯村的農民就將甲骨搗成粉末當「刀尖藥」在廟會上賣。(攝影:程越峰)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秋季的一天,年過半百的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罹患瘧疾,從宣武門外萊市口達仁堂中藥店抓了一劑中藥,藥中有一味就是「龍骨」。在吃藥時,發現抓回來的「龍骨」上刻有篆字,認出來是商朝的甲骨文。(攝影:程越峰)
殷墟的第一次發掘,被視為「中國考古學誕生的標誌」。2001年3月,殷墟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在第30屆世界遺產會議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攝影:程越峰)
殷墟,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殷墟科學發掘90年來,出土甲骨文15萬片,陶器數萬件,青銅禮器約1500件、青銅兵器約3500件,玉器約2600件,石器6500多件,骨器3萬多件。(攝影:程越峰)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景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是中國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攝影:程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