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成長經歷:曾踩著泥濘山路步行下鄉 顛簸數日

2020-12-1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習近平同志圖集

·「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記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2月25日電 新華社日前播發人物特稿《「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記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現摘取部分內容如下:

1979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習近平到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1982年,當一些年輕人開始下海經商、出國留學的時候,他卻主動放棄北京的優越條件,來到河北正定縣任職。這個縣1981年人均收入不到150元。剛開始,不少人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縣委副書記將信將疑。低調務實的他,住在辦公室,吃在大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隊打飯,一起蹲在樹下吃飯聊天,並總是騎著自行車往鄉下跑,深入到老百姓當中拉家常、問寒暖,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

群眾,在習近平心中有著最重的份量。基層,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

1988年,習近平到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寧德是當時中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為跑遍這裡的鄉村,他經常一連數日坐著吉普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常常顛得連腰都直不起來,有時腰疼得一時下不了車。在不通公路的偏遠山區,他就踩著泥濘溼滑的危險山路步行進去,其中有個鄉叫下黨,他從早上7點半走到中午12點多才進到鄉裡,受到最為熱情隆重的歡迎,鄉裡百姓說他是「到過這裡最大的官」。他推動改造了幾千村民世代居住的茅草房,為祖祖輩輩漂泊海上的船民在岸上修建了住房,使他們可以下海打漁、上岸居住,安居樂業。

在寧德時,他提出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政策宣傳下基層的「四下基層」要求。到福州後,他建立了領導幹部下訪接待群眾制度,走遍福州五區八縣。他曾經帶領福州市區領導,兩天接待逾700位來訪群眾,當場拍板、限期解決近200件問題。後來他又在浙江大力推行這項制度。他說,「下訪接待群眾是考驗領導幹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場,來訪群眾是考官,信訪案件是考題,群眾滿意是答案」。2003年9月,他帶著浙江省三級主要領導,到問題多、矛盾集中、群眾意見比較大的浦江縣接待來訪群眾,並明確要求預先告示、廣而告之。以浦江下訪為序幕,浙江全面開展了領導幹部下訪活動,全省各級普遍建立了領導下訪的長效機制。

200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來到長廣煤礦浙江礦區,乘罐籠下到近千米的井底,彎腰弓身沿著低矮狹窄的斜井走了1500多米,來到採礦點看望慰問在井下採煤的工人。

習近平很重視通過新聞媒體同群眾進行交流。他曾以「哲欣」為筆名在《浙江日報》專欄上發表了232篇短論,以平等交流的語氣,及時回答現實生活中群眾最關心的一些問題,淺顯易懂地講道理,很受歡迎。群眾說這是「用大白話,談大問題」。

習近平待人寬容厚道,但在涉及群眾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又非常堅持原則。他常說,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幹事,不要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在寧德清查幹部違規私建住宅時,針對幹部存在的一些為難情緒,他嚴厲批評,拍案而起:我們是得罪幾千名幹部,還是得罪幾百萬群眾?!主政浙江時,他大力推進幹部作風建設,一年時間裡,有許多幹部就因為不作為而受到處分。

習近平又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領導。他不忘師恩,每逢過年都會給老師送上問候和祝福;他尊老愛幼,在正定時把縣裡第一輛小臥車讓給老幹部用,還特地設立了老幹部病房和活動室;在福州時他長期資助家庭困難的孩子讀書,直到他們走上工作崗位。

多年不變的深耕基層、踏實親民的作風,使習近平在廣大老百姓中贏得「平民書記」的讚譽。他說,「對於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要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老百姓奔好日子。」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當年「三進下黨」,習近平至今「歷歷在目」
    原標題: 當年「三進下黨」,習近平至今「歷歷在目」   【學習進行時】8月4日,習近平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習近平在信中寫道,「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習近平和下黨鄉有著怎樣的故事?
  • 被告人中風半身不遂不堪山路顛簸
    法治日報全媒體訊 記者章寧旦 通訊員羅衛國近日,廣東清遠英德市人民法院的刑事法官在連續趕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後,來到大洞鎮的卜某家中,在這裡開庭審理了一起濫伐林木罪案件。2020年5月22日,卜某通過電話聯繫辦案民警主動向公安機關投案,並如實供述其涉嫌的犯罪事實。英德市法院刑庭庭長羅衛國在受理案件後,了解到被告人卜某在案發後因中風而半身不遂、行動不便,為了讓卜某免受80多公裡山路的顛簸,便主動協調公訴機關,決定去被告人家中開庭。
  • 李克強崎嶇山路顛簸一小時考察脫貧攻堅
    【李克強崎嶇山路顛簸一小時考察脫貧攻堅】沿著崎嶇山路,李克強10日乘車顛簸一小時,深入陝西寶雞坪頭鎮大灣河村考察脫貧攻堅。總理走訪兩戶人家詢問收入、醫保等情況,坐在院子裡與村民交流。  【李克強:易地扶貧搬遷要算精「可持續」細帳】李克強10日下午深入陝西寶雞市西部山區大灣河村,與即將搬遷的貧困戶座談,詳細了解當地易地搬遷方案和補貼政策。
  • 五四青年節 聽習近平總書記親述10則青春成長故事
    五四青年節 聽習近平總書記親述10則青春成長故事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險灘,有直道也有彎路。
  • 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之路
    有一種信仰薪火相傳——習近平總書記是在濃鬱革命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我黨領袖 信仰的力量一往無前、源源不斷;信仰的傳承筋骨相連、生生不息。習近平總書記出生在一個紅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隨共產黨、追求真理的老革命。
  • 往事仿佛就在眼前,說起下鄉插隊的坎坷經歷他流淚了
    1969年3月1號,上海市澄衷中學68屆高中畢業生傅金賢隨著1000多名上海知青上山下鄉的隊伍,從上海張華浜碼頭坐船出發,踏上了去吉林省延邊的路程。3月3號到達大連,在大連住了一宿,然後又坐火車,6號到達延邊州的龍井縣,又在龍井縣城住了一宿,7號上午才坐大卡車到達朝陽川,最後又坐卡車,一路顛簸地到達目的地—龍井縣朝陽川公社德興3隊。
  • 穿過泥濘越過懸崖,平樂警方深山掃毒揪出4名涉毒人員
    8月31日凌晨青龍鄉豆地村委蓮葉山山高路遠,陡峭彎急,遍布荊棘,山路逾往上行逾險絕,一邊是深不見底的懸崖,一邊坎坷顛簸、泥濘溼滑,治安問題整治服務工作隊冒著極大危險,隊員在行進途中連人帶車多次摔倒,卻義無反顧,咬緊牙關,堅持前行。
  • 組圖:成都女協警光著腳踩在泥濘道路執勤引發熱議 (1/5)
    組圖:成都女協警光著腳踩在泥濘道路執勤引發熱議 (1/5)發布時間:2016-11-10 08:19支持方向鍵←和→瀏覽 2016年11月10日報導,7日,
  • 乘坐拖拉機觀光 雲南茶馬古道:山路顛簸 好特別!
    這條通往外界的山路位於金沙江畔,有九曲十八彎,車一路爬坡,大多是U字型彎,時而是180度拐,時而是非常的陡坡。拖拉機的減震效果差,即使是在修好的公路上爬坡,突突的聲音很大,車後身甩來甩去有點顛簸,每個人只有緊緊抓著車上的欄杆,好像才感覺安穩些。車一路全在山中盤繞,沿途風景優美,司機可能路況太熟,開的還較快,但讓乘坐的遊客如坐過山車,一路尖叫。
  • 習近平的「自信篤定範兒」
    插隊時扛200斤麥子不換肩 什麼事都不信邪自信而從容,篤定而執著,是習總書記領導風格的重要品質和個性特質。總書記曾深有感觸地說,「我的成長、進步應該說始於陝西的七八年間,最大的收穫有兩點」,其中一點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
  • 「背包」消防宣傳隊側記 | 一路泥濘一路歡歌
    「背包」消防宣傳隊側記 | 一路泥濘一路歡歌 2020-05-17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開車常識 在泥濘路面行駛不要換擋
    比如說南城的車主楊彩雲剛拿到新車不久,在端午節期間,就帶著幾個好朋友一起出去自駕遊,結果,在遇到泥濘路時,汽車陷入了泥濘路面,最後花錢叫人將車從泥濘路上推了出來。對於汽車行駛泥濘路面,有汽車維修專業人士就表示,行駛這些路段,儘量不要換擋,另外,要降低輪胎氣壓通過泥濘路面。
  • 盤點習近平2015年首訪故事:從全家福到「歷史性步行」
    4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來自亞洲、非洲和其他地區的國家領導人沿著亞非大街步行前往萬隆會議舊址——獨立大廈。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4月27日電 (記者景玥)4月20日至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巴基斯坦進行國事訪問,並赴印度尼西亞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這是習近平主席2015年首訪,期盼多時、矚目萬千。為「一帶一路」開局、為中巴友誼加碼、為周邊外交樹樣板,五天行程,高效、豐富,滿是生動的細節、沁人心扉的話語、務實有效的成果。
  • 車輛陷入泥濘中的自救方法
    車輛陷入泥濘中的自救方法 2008年01月08日 12:18 來源:深圳特區報   泥濘路面行駛儘量不換擋  當車陷入泥濘路面後,大多數司機是想通過踩油門來提高車速通過,其實這樣更不容易通過泥濘路面。發動機的扭矩變化是一條曲線,隨著轉速的提高扭矩呈上升趨勢,當到了一定轉速後,扭矩隨著車速的提高而降低。因此泥濘路面反而要中低速行駛,這樣發動機可以輸出更大的扭矩。在泥濘中行駛,切忌換擋。
  • 小學生每天步行10裡山路上網課,引起很多人共鳴,「窮」沒走遠!
    3月8日,湖北襄陽,肖堰鎮四埡村地處偏僻的高寒山區,網絡信號時有時無,通過鎮裡協調開通了無線網絡後,村裡騰出會議室搭起「臨時課堂」。10歲的敖金濤每天步行近10裡山路到村委會上網課,他說,」要是不學習的話,知識就會比別人少。」L0歲小學生步行10裡山路上網課:每天第一個到教室 。
  • 習近平博士文集自述﹕曾十度申請入黨不獲準
    在送習近平上大學時,梁家河村民和習近平的合影(前排中為習近平)核心提示:1975年至1979年,習近平就讀於清華大學化工系2003年,福建省省外大學校友會等機構編寫《福建博士風採》叢書時,首捲入編習近平等381位博士的文章,習近平題為《自述》的文章講述了自己進入清華大學的曲折過程。此時,習近平已調往浙江,先後任代省長、省委書記職務。以下為叢書所收錄的習近平自述摘要:「格言:老實做人,紮實做事;不事張揚,只求實績;勿忘人民,甘作奉獻;鞠躬盡瘁,奮發有為。」
  • 在泥濘路面行駛不要換擋 自救選擇降胎壓
    比如說南城的車主楊彩雲剛拿到新車不久,在端午節期間,就帶著幾個好朋友一起出去自駕遊,結果,在遇到泥濘路時,汽車陷入了泥濘路面,最後花錢叫人將車從泥濘路上推了出來。對於汽車行駛泥濘路面,有汽車維修專業人士就表示,行駛這些路段,儘量不要換擋,另外,要降低輪胎氣壓通過泥濘路面。
  • 重走創業路 | 從風雨到豔陽 一路泥濘一路花開
    青年民警從風雨到豔陽 ,一路踏著泥濘,頂著驕陽,一個堅定的信念在心中盛開。 Day 1參觀沙沱電站,沙沱八中隊。//////////////////////////////////////////////////青年民警認真聽取電站站長韓兵介紹電站情況 途中下起了大雨,在泥濘的山路中前行,也許更能明白先輩奮鬥的艱辛。
  • 「七年知青經歷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
    採 訪 組:記者 邱然 黃珊 等 採訪日期:2016年12月9日 採訪地點:中央黨校電視臺演播室   採訪組:艾平同志,您和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是坐同一趟知青專列到延川縣插隊的知青,你們都經歷了那個特殊的時代變遷和農村生活磨練
  • 跟習近平學習如何挖「窮根」
    習近平自己曾說過,「多年來,我一直在跟扶貧打交道,其實我就是從貧困窩子裡走出來的 」。 梁家河、正定、寧德……習近平也一直關心和思考著扶貧工作。  這篇文章為何選擇了寧德,小組把當時的背景跟組員交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