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注釋 | 腦灌注成像(DSC)的臨床應用(1)--李潤濤

2022-01-01 島葉醫學

致謝!內容根據李潤濤老師在李神經群10內的講課語音整理成文字,王潤青老師審校。

在此,感謝李久全群主帶領的群10團隊的文字整理工作!


今天晚上從腦灌注的概念、灌注參數的意義、腦梗塞前的灌注分期和缺血版暗帶四個方面做一介紹,最後簡單總結一下

目前PWI的檢查方法有:PET、PET-CT、CT、MRI,但是目前應用比較多的是MRI—PWI,其綠色環保無輻射、軟組織高解析度被廣泛應用,分兩種:一是動態磁敏感對比增強(DSC),另外一個是動脈自選標記(ASL),後者不需要外源造影劑,僅能CBF一個參數。


腦灌注成像從1980年開始,首先是CT灌注成像的概念,後來應用於腦腫瘤的CT灌注成像,最早灌注成像主要用於腦腫瘤的檢查,近些年來因為我國卒中中心的發展,灌注成像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缺血性腦血管疾病


急性腦缺血腦組織生理性改變大家需要知道:Bayliss效應、腦循環儲備力(CCR)、腦代謝儲備力(CMR)

上面這張圖清晰告訴我們:CBF進一步下降,CBF≤ 10ml/min,腦細胞不可逆的腦死亡,CBF的下降標誌著腦梗死的發生。

腦梗死前期先從血流下降出現細胞功能異常,最後腦組織結構破環;從CCR到CMR進一步的腦血流量的下降,導致不可逆的神經元的壞死,當CBF下降超過CMR才發生不可逆轉的神經元形態學改變,即腦梗死 ;影像學上:微循環情況:CT \ MR灌注成像;PET;ECT,細胞功能主要是DWI、MRS,看組織結構Flair;T2;CT。

腦灌注成像的意義就是評價腦組織微循環的灌注情況,敏感反應腦缺血區的形態。

MR灌注成像操作非常簡單,掃描時間非常快,大概2分鐘,注射釓劑進行動態掃描 ,通過工作站傳到後臺處理,根據色階分別形成4種參數的彩圖,一般1.5T就可以完成,我們醫院大部分是西門子1.5T的機器做的

灌注掃描後有4個參數:腦血流量(CBF)、腦血容量(CBV)、平均通過時間(MTT)、達峰時間(TTP),其中TTP指對比劑至腦內興趣區達到峰值的時間。其值越大意味著對比劑團峰到達腦組織的時間越晚,TTP最敏感。

灌注掃描後有4個參數:腦血流量(CBF)、腦血容量(CBV)、平均通過時間(MTT)、達峰時間(TTP),其中TTP指對比劑至腦內興趣區達到峰值的時間。其值越大意味著對比劑團峰到達腦組織的時間越晚,TTP最敏感。

上面4張圖就是1.5T的西門子灌注的4個參數:CBF、CBV、MTT、TTP;上面的4種偽彩圖,反映了4種血液動力學的參數,灌注成像,是看腦組織微循環的灌注圖,更是看參數!

MTT平均通過時間,TTP是平均達峰時間,還有CBV、CBF,上圖實際上時間密度曲線(TDC)。

給大家介紹4個參數:TTP的意義其延長的主要原因是血流速度減慢,它的範圍最廣泛,其異常灌注區包括:梗死期、真正缺血區、良性缺血區;MTT對組織的低灌注最敏感,對區分正常腦和缺血腦極敏感,但對缺血損害程度、發生腦梗死危險性評價不如CBF和CBV;CBV異常灌注區多代表梗塞核心;CBF反映血流動力學改變,異常灌注區代表缺血組織;PWI顯示缺血範圍大小的順序:TTP/MTT> CBF > CBV,根據rCBF、rCBV、rTTP和rMTT的關係可以判斷出CCR是否發揮調節作用,CCR調節作用進一步降低,CMR啟動下降腦梗塞區域就會出來。

把腦缺血狀態(腦梗塞)根據PWI不同參數分:無灌注(梗死區)、灌注不足、側枝循環建立、血流再灌注和過度灌注5個階段。

上面圖像顯示:左側頂枕葉長T1、長T2、FLAIR低信號,周圍有膠質增生,DWI和ADC都不受限,典型的軟化灶。

🌿🍎左側頂枕葉軟化灶MTT和TTP是延長的,CBV和CBF是一致的,大家知道CBV說反映腦梗塞區,當然,軟化灶沒有半暗帶。

🌿🍎T1、T2、FLAIR、DWI和ADC沒有明顯異常,沒有新鮮腦梗塞。看下面的灌注圖像

🌿🍎灌注圖像:右側大腦半球有MTT、MTT延長,CBF正常,CBV灌注增加,說明有大面積的缺血,而側枝循環建立完全可以滿足腦組織的供血

🌿🍎左側側腦室旁DWI高ADC低:彌散受限,而T1、T2和FLAIR基本上正常,說明是急性期的梗塞

🌿🍎灌注可以看到頂顳葉MTT、MTT延長的,而CBF範圍大,CBV比較小是梗塞核心,其他區域是灌注減低期。屬於灌注減低期

🌿🍎T1、T2、FLAIR、DWI和ADC沒有明顯病灶,MRA是正常的

🌿🍎灌注發現問題:額葉MTT和TTP延長,CBF降低,而CBV是基本上正常。三個參數是異常的,最後梗塞核心是正常,說明灌注減低,但是還沒有達到完全引起腦組織的壞死,所以CBV是正常的

🌿🍎右側枕葉T1、T2和FLAIR高信號、DWI高信號ADC受限,典型的亞急性腦梗塞;DWI白ADC黑才是彌散受限

🌿🍎MTT、TTP延長,尤其是TTP比較敏感:範圍比較大,CBF小範圍的灌注減低區,CBV部分梗塞,說明這個病人有明顯的拯救區。

🌿🍎同一個病人,發現右側頂葉軟化灶,沒有看到明顯的彌散受限。

🌿🍎灌注發現問題:額葉MTT、TTP左側大腦半球延長,而CBF降低,CBV正常,說明這個額葉病人有代償;右側頂葉軟化灶的MTT、TTP延長,而CBF降低,CBV和上面的三個參數一致。

🌿🍎同一個病人,發現右側頂葉軟化灶(fla周圍有膠質增生),沒有看到明顯的彌散受限;軟化灶灌注是無灌注區。

🌿🍎軟化灶的灌注CBV和CBF一樣的,MTT和TTP也是同樣範圍,左側大腦半球的大範圍缺血。這個病人有三種期:無灌注期、灌注減低期、側枝循環代償期;不要時期的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灌注改變

🌿🍎還是這個病人的MRA,左側大腦中動脈的M1段基本上閉掉了,這就解釋了左側大腦半球的大範圍缺血(MTT和TTP延長、CBF和CBV正常,說明側枝代償可以),右側大腦後動脈P1、P2狹窄,P3和P4看不到,右側頂枕葉的梗塞是新的梗塞

🌿🍎通過PWI我們把「腦梗死前期」展示出來,腦局部病理生理變化:ǀ期腦循環儲備力(CCR)發揮作用和ǁ期腦代謝儲備力(CMR)發揮作用。

🌿🍎上面張圖展示的PWI「腦梗死前期」腦灌注分期、缺血狀態和灌注參數的改變的關聯,分為兩大期:ǀ期分為ǀ1和ǀ2,ǁ分為ǁ1和ǁ2,不同的時期TTP和MTT,CBF和CBV下4個參數有不同的變化

🌿🍎為了方便記憶,「腦梗死前期」腦灌注分期簡單分為ǀ和ǁ期,不同的時期TTP和MTT,CBF和CBV下4個參數有不同的變化。

🌿🍎男,70歲 的 腦CT,基本上沒有看到明顯的病灶

🍒🍎:同一個病人的MRI5個序列沒有看到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亞急性期梗塞灶

🍒🍎:同一個病人的的CTA,CTA清晰看到左側頸內動脈有狹窄,大腦中、後動脈尚可。

🍒🍎:灌注怎麼樣了:左側大腦半球MTT和TTP延長,CBV輕度升高,CBF正常的

🍒🍎:左側大腦半球CBV和CBF輕度升高,MTT和TTP延長。

🍒🍎:再往上面層面看左側大腦半球CBV輕度升高和CBF正常,MTT和TTP延長,屬於ǀ2期

🍒🍎:這是我們醫院心內科一個主任,突然言語不清、右側肢體無力,發病15小時後CT;CT發現側腦室旁梗塞,MR上DWI出現側腦室旁高信號、ADC低,彌散受限;MRA沒有異常。

🍒🍎:PWI顯示左側側腦室旁MTT和TTP延長,CBV部分顯影和CBF減低,屬於ǀǀ1期

🌿🍎男 50歲 病人右側額葉彌散受限、顳葉、基底節散在的新鮮梗塞灶

🌿🍎MRA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嚴重狹窄,和MR顯示的病灶是吻合的。

🌿🍎PWI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MTT和TTP延長,CBF大範圍減低和CBV部分顯影(梗塞核心區)

🌿🍎還是這個(上面)病人PWI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MTT和TTP延長,CBF大範圍減低和CBV部分顯影(梗塞區),屬於ǀǀ2期。

🌿🍎PWI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明確缺血半暗帶  IP,我們卒中中心所有的努力就是挽救IP。2003年,國外學者提出新的腦缺血演變模式,分4個區:中心梗死區、擴散異常區、灌注異常區和最外層良性血供減少區。IP如上圖所示。

🌿🍎PWI>DWI,黃色是DWI,綠色PWI,後者減去前者就是IP。典型不匹配模型,在梗死核外圍存在待挽救的半暗帶(灰色)

🌿🍎PWI= DWI,無不匹配,DWI病變(黃)與PWI的灌注異常(綠)基本對等,無半暗帶

🌿🍎關於IP的爭議:1)成功溶栓後DWI異常區域也可以部分恢復正常,2)PWI灌注減低區除了缺血半暗帶區還包括良性灌注減低區,3)良性灌注減低區是不需要溶栓即可自發再灌注的區域,簡單地用PWI與DWI不匹配來區別梗死中心區和缺血半暗帶似乎不太準確。

🌿🍎如何通過影像判斷IP  ?左邊是DWI,右邊是PWI,但是PWI有四個參數,我們如何判斷IP呢?

🌿🍎如何判斷IP ?通過上面7個方面動態模糊的看待IP

🌿🍎IP的評估普遍採用PWI-DWI不匹配,超出DWI的區域 → IP ,急性缺血性梗死發生3-6h,高達80%的患者可檢測到PWI-DWI不匹配;臨床上我們可以看到三種情況:PWI = DWI、PWI > DWI、PWI < DWI。

🌿🍎按照常規卒中病人常規CT,2分鐘搞定,沒有看到腦出血。

🌿🍎醒後卒中,開啟多模式MR,看到右側小腦半球彌散受限,ADC是黑的,其他地方基本上正常。

🌿🍎MRA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狹窄,和病變部位不一致,說明右側大腦中動脈非責任血管。

🌿🍎立即PWI,右側小腦半球MTT和TTP延長,CBF血流量的下降,和CBV部分顯影,梗塞核心區已經出現—這一部分是不可以挽救的。

🌿🍎立即PWI,右側小腦半球MTT和TTP延長,CBF血流量的下降,和CBV部分顯影,梗塞核心區已經出現—這一步分是不可以挽救的。

🌿🍎這個病人再往上,右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MTT和TTP延長,CBF和CBV正常,右側大腦中動脈的狹窄導致相應供血區導致灌注的減低,但CBF和CBV正常說明處於代償期。

🌿🍎複查CT,右側小腦半球的梗塞區域已經清晰出現。

🌿🍎PWI的意義何在,溶栓獲益了嗎?上面的參數DWI<CBF的,IP存在,CBV和CT一致是梗塞區域。

🌿🍎再往上面的層面看,TTP明顯延長,CBV和CT一致是梗塞區域。溶栓挽救了TTP的大部分,溶栓是獲益的,溶栓不是挽救梗塞區域,而是挽救IP。

🌿🍎亞急性腦梗塞,靜脈溶栓後患者症狀改善明顯,成功案例;在我們醫院醒後卒中一般啟動多模式影像。

🌿🍎這個病人影像學意義如上(上圖),建議:右側大腦中動脈高分辨管壁MRI成像

🍒🍎MR提示左側額頂葉新發的梗塞灶,還有雙側基底節多發陳舊梗塞,MRA左側大腦中動脈狹窄。

🍒🍎立即PWI,左側大腦半球MTT和TTP延長,CBF大範圍血流量的下降,和CBV部分顯影,說明梗塞核心區已經出現——CBV部分顯影這一部分是不可以挽救的。

🍒🍎病人PWI成像和靜脈溶栓,CT左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的梗塞,CBF大範圍血流量的下降,和CBV部分顯影比CBF比CBV小得多。DWI發病1天、2天、天逐漸變大。

🍒🍎溶栓治療後病人NIHSS評分變成7分,病情加重。

🍒🍎溶栓後病情加重立即PWI,左側基底節斑片狀MTT和TTP延長,CBF相應範圍血流量的下降,而CBV沒有顯影。

🍒🍎同一個病人PWI,左側基底節斑片狀MTT和TTP延長,CBF相應範圍血流量的下降,而CBV沒有顯影。

🍒🍎複查MRI,發現DWI』的病灶越來越明顯,SWI同樣部位有病灶。

🍒🍎病例總結,超急性腦梗塞,靜脈溶栓後患者病情加重,發病2個小時,DNT時間37分鐘,溶栓後立刻開啟多模態影像學評估,病情加重原因?

🍒🍎DWI和TTP是一致的,這個病人基本上沒有IP,DWI和CT檢查同樣部位有新發梗塞。

🍒🍎另外一個病人,DWI、ADC左側側腦室旁的病灶和PWI範圍一致,沒有IP,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的狹窄。

🍒🍎下面講TIA:

TIA不是良性病變,

與卒中一樣嚴重!

未完待續

編輯:伊萬

🌿🍎(講座PPT+注釋)SWI在顱腦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價值--李潤濤  鄭州市中心醫院

🌿🍎如何進李神經會診中心群?

相關焦點

  • MR灌注成像(PWI),MR彌散成像(DWI)及fMRI 基本概念
    投稿郵箱:yxfw8436@163.com版主微信號:yxyxfwzxMR灌注成像(PWI)動態磁敏感增強灌注成像(DSCPWI)是最先用於腦部,多採用EPI序列、掃描10層~13層,每層20幅~40幅圖像。
  • 醫學影像智能定量成像新技術及臨床應用學習班 —腦影像機器學習專題培訓班
    為此,我們擬舉辦機器學習腦影像數據分析初級班,希望幫助無機器學習基礎或基礎比較薄弱的臨床醫生和高校學生快速的掌握使用機器學習方法分析影像數據的方法。為此,由中日友好醫院主辦,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醫學影像工程與技術分會、北京賽博爾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醫學影像智能定量成像新技術及臨床應用學習班-機器學習專題培訓班」,將於2021年在北京舉辦。
  • 放療、化療會影響腦血流灌注?丨臨床科研
    關鍵詞: 放療、化療、乳腺癌、腦血流灌注前面幾期已經介紹過,科研其實很簡單,選對實驗方法和實驗方向,簡單做一些實驗即可以輕鬆發表3分左右文章,關鍵在於利用好自己手上的臨床樣本及數據。實驗結果①與健康女性相比,癌症倖存者的腦總血流量和腦血流灌注較低。②在頸動脈斑塊評分或內膜中層厚度方面,兩組間沒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
  • 近紅外光譜腦氧飽和度監測的臨床應用進展
    ScO2對腦灌注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對心臟驟停、肝移植等血流動力學紊亂的患者具有重要意義。2.ScO2監測的影響因素ScO2的數值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ScO2的應用。在臨床應用NIRS監測ScO2的過程中,臨床醫師應注意有可能會對ScO2數值產生影響的因素,並區分其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
  • fUS腦功能成像:比fMRI更高的空間解析度和信噪比
    fUS(functional ultrasound)是一種全新的腦功能成像技術,具有比fMRI更高的空間解析度和信噪比,另外突破性的超小探頭適合於自由活動動物的檢測。因此,相比fMRI更加適合實驗動物的腦功能檢測,已經有很多研究利用fUS技術來檢測動物行為或刺激相關的腦活動,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 MONAI成像框架快速投入生產,加速醫療健康領域的AI應用
    即將發布的NVIDIA Clara 應用框架現已投入生產,用於醫療健康和生命科學領域的AI應用。 MONAI於4月推出,現已被領先的醫療健康研究機構採用。它是一個基於PyTorch的框架,可通過行業特定的數據處理、高性能訓練工作流程、先進的可復現參考實現,使AI能夠用於醫療成像的開發。
  • 呂發金: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與傳統擴散模型不同之處在於, 它是基於雙e指數模型且不需對比劑就可以同時獲得灌注和擴散信息[18]。常用參數有慢擴散係數(D)、偽擴散係數(D*)、灌注分數(f)。目前採用IVIM模型的WMH研究還很少,Sun等[19]對32例大腦存在WMH的患者進行IVIM成像掃描,同時評估這些患者的認知功能。
  • Ingenuity微平板CT :定義CT臨床應用新疆界
    不止於此,Ingenuity微平板CT還應用了目前最為領先的第四代重建技術--星光iDose4 Premium平臺,最終實現輻射劑量80%降低和圖像質量68%的提升,即在極微輻射下就可獲取高清成像,這將徹底改變目前CT 臨床應用現狀。應用星光iDose4 Premium,不但可最大程度地降低輻射劑量(不損失圖像質量),還可依據檢查需要在輻射劑量降低及圖像質量提升兩者間取得最佳平衡。
  • 腦小血管病如何診治?這一篇講清楚了
    因此,腦小血管病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重視。在前不久召開的第十三屆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年會(CNA 2020)上,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秦新月教授對腦小血管病進行了系統地講解,本次講解中包含了腦小血管病的定義、影像學表現、病因分類及臨床表型、臨床表現,並且重點介紹了腦小血管病的治療策略。
  • 張治國:基於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動態功能連接分析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基於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動態功能連接分析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磁共振成像, 2018, 9(8): 579-588.這種探討不同ROI之間的關聯程度隨時間變化的研究成為一種新趨勢,已有許多臨床疾病研究開始使用動態功能連接分析,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將圍繞動態功能連接分析,從估算方法、特徵提取、可靠性檢驗及統計分析和臨床應用4個方面進行綜述,可參考動態功能連接分析流程示意圖(圖1)。
  • 實現快速成像,深圳先進院成果應用在國產高端磁共振成像設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深圳先進院研究團隊通過大數據來學習最優的參數和實現快速在線重建,提出的智能快速成像技術,在獨立數據集的第三方測試中誤差最小,參數量最小,該技術將推動新一代從醫學圖像數據採集到輔助診斷的智能醫學影像全鏈條解決方案的推進和應用
  • MR成像原理圖解:基礎、成像序列參數及偽影
    採用圖解形式的簡易教學法,MR成像原理不再晦澀難懂!編輯寄語MR成像原理錯綜複雜,晦澀難懂,本書通過圖解的形式,採用簡易教學法,使得MR成像原理通俗易懂,尤其適合當今大數據背景下的學習模式。本書與傳統教程的區別,關鍵在於應用了來自臨床的圖像而不是方程,強調了基本知識對獲得高質量圖像的重要性。令許多初學者覺得很難理解的脈衝示意圖也包括在內。本書為第3版,在上一版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和修訂,增加了可以提高圖像診斷的關鍵物理信息。
  • 【學習】腦功能磁共振數據分析
    人腦成像是當今國際最熱門的科學研究領域之一。磁共振成像(MRI)技術是人腦成像的重要研究工具。MRI研究已成為腦疾病、認知神經科學等領域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但是MRI數據分析技術的不足嚴重製約著許多臨床醫生和研究生高水平研究的開展。
  • 【微課堂】CMR基礎篇:心肌負荷灌注
    美國心臟病學會(ACC)也推薦將心肌灌注成像作為識別心肌缺血常規的診療手段。心肌負荷灌注時,在小劑量三磷酸腺苷(ATP)作用下,正常冠狀動脈快速擴張而病變血管擴張不明顯,罪犯血管供應的心肌血流量下降,從而出現心肌信號減低,也稱為冠狀動脈的"竊血"現象。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MRI)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隨著MRI技術日趨成熟,應用範圍日益廣泛,它已成為一項常規的醫學檢查手段,廣泛應用於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以及癌症的診斷。二、MRI特點及優勢磁共振成像的本質是利用人體內氫原子核的磁共振效應,因此對於腦、脊椎、腰椎、關節等含水量高的組織成像效果好。
  • 【基礎理論】PWI成像原理與MR Standard算法
    在講解任何一種PWI算法之前,我們都需要了解PWI的成像原理,才能講清楚為什麼這些算法可以獲得CBV等半定量參數。腦組織的代謝特點是高耗氧、高代謝率、能量消耗高但儲存少,它需要非常高的血流量CBF或者稱為灌注(50ml/min/100g)。同時大腦的體積受到顱骨的空間限制,腦血容量CBV相對很低(2-5ml/100g),必須有非常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才能高效率快速地完成物質交換過程。根據中心容積定理,MTT=CBV/CBF,可見MTT很短。
  • 東軟醫療楊明雷:萬字圖文,拆解成像端及專科化AI最新進展丨公開課...
    後續將有更多課程上線,添加微信公眾號【醫健掘金志】報名聽課,或收看本節課程視頻回放自去年成立以來,東軟醫療人工智慧與臨床創新研究院率先將AI技術應用於設備端,提升成像的質量和速度。1.數據採集和成像醫學影像設備有很多類別,包括磁共振、x射線類、伽馬射線類以及超聲設備。MRI成像設備擁有很強軟組織對比度,在神經影像領域應用廣泛,局限是掃描時間長,成像速度慢,雖然有很多加速方法,但都存在各自的問題。x射線成像類,如CT、DR、DSA等,是臨床使用最廣泛的成像設備。
  • 腦成像技術之核磁共振
    1 Tesla的磁場的強度相當於20000倍的地磁場。臨床用核磁共振儀器產生的主磁場通常為1.5T或3T,科研用的核磁共振主磁場強度最高可達11.7T。>腦內氫原子核進動相位是隨機的,並不同步。基於腦內不同結構T1弛豫時間的不同,核磁共振可以給出T1加權圖像(T1 weighted image)。T1加權圖像可以很好的區分大腦的灰質(神經元胞體聚集地)和白質(神經纖維聚集地),常用於大腦解剖結構成像。
  • 【數字臨床大會】郭佑民:三維影像在臨床應用廣泛
    臨床學科對影像專業的需求,根據專業不同其需求有所不同。如在胸部外科專業,需要在3D條件下進一步了解可切除肺癌與周圍組織、淋巴結、血管之間的關係,明確肺癌的分期,以便於實施精準手術。而在神經內科專業的急性腦缺血診療中,除了需要了解顱內的解剖結構之外,還需要了解其病變區的功能狀態,而MRI的腦灌注技術則提供了很好的手段。
  • 自適應圖像接收(AIR)線圈在全腦成像方面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根據美國倫琴射線協會(ARRS)的《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AJR)》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來自GE Healthcare的16通道頭部自適應圖像接收(AIR)射頻線圈原型在體內全腦成像方面優於傳統的8通道頭部線圈,儘管它的性能不如傳統的32通道頭部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