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焦慮症,抑鬱症更可怕的是這種病 | 寫給陌生人的第27封信

2020-10-12 Hello心理

嘿!陌生人:

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角。

—by第27封信


前 言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雙相情感障礙,也叫做躁鬱症。

可能有些人沒有聽說過躁鬱症,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天才病」。

或許你就不會覺得陌生了。之所以叫它「天才病」是因為很多名人都曾經得過這種病。

從東方到西方,各個領域的傑出人物海明威,梵谷,貝多芬等。

還有我最鍾情的飾演過《亂世佳人》的費雯麗。


1.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可能還會用門夾你的腦殼子


或許,你會覺得躁鬱症離我們很遠。

但,2013年歌神陳奕迅在自己的演唱會上自爆患了躁鬱症。

當時,他先是突然和粉絲連說 「Sorry(對不起)」,

接著說道「我越來越怕見到很多人,我講真的,我有人群恐懼症,這不是開玩笑,我今天特別認真,過分的認真,好奇怪,我有小小的躁鬱症……」

一開始,粉絲以為他是開玩笑,後來受到他的情緒感染,對他大喊:「Eason,加油!」

雖然叫做「天才病」,但並不真就意味著只有天才才會得。

劉可樂,一個很可愛的女生,正是被天才病選中的平凡人。

2013年2月10日的那期奇葩說,演講者劉可樂就為我們講述了她自己患了躁鬱症之後發生的事情,被高曉松贊為奇葩大會迄今為止最好的演講。

她在裡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問題沒有答案才是答案,人生沒有意義才是意義。」

2017年4月7日一部講述躁鬱症的電影《一夜無明》上映,它是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

電影中餘文樂飾演的阿東是一個躁鬱症患者,在病發時失手誤殺了自己身患重病的母親,被判入青山醫院。康復出院後,重新投入社會發生的故事。

在這部電影裡有兩個地方讓我印象深刻。

一是阿東參加朋友婚禮時,朋友在臺上真情流露,臺下的人卻在閒聊嬉戲,這讓阿東很是反感為了替朋友出頭,他據理力爭,這本是件正義之事。

但不知道是誰說的阿東有精神病,人們反倒開始責怪他怎麼病還沒好就出院了。

二個是阿東得知和女友再無複合的可能躁鬱症發作,便跑去附近的一家超市痛苦地啃吃黑巧克力,狂咬了幾口就陷入了抑鬱情緒,無助地流下了眼淚。

在他因病瘋狂的同時,周圍的圍觀者做的竟然只是拿出手機拍照,錄視頻,傳上網求贊……

果然,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2.躁鬱症的來源及表現


躁鬱症,又名「雙向情感障礙」,它和抑鬱症一樣,屬於心境障礙的一種。

為什麼有人會得躁鬱症呢?

1. 遺傳因素:躁狂抑鬱症的遺傳機率高達85%,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家族聚集性,一般跟患病者的血緣關係越近,該病的發病率就越高。

2. 生物因素:隨著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發現,神經遞質功能障礙、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改變,以及神經免疫功能紊亂等,也可能會引發躁狂抑鬱症。

3. 社會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包括應激事件、睡眠少、經濟情況變化、與親人吵架,以及季節變化等,這些心理社會因素長期下去,可能會引發雙相的情感障礙。

以上這些因素並不是單獨起作用的,目前強調的是三類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交互作用的出現時點在雙相障礙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所謂的「雙相」,是指患者的心境會在兩種極端狀態下波動——時而躁狂高漲,時而抑鬱低落。

曾有躁鬱症患者形容自己發病時就坐在冰與火的「蹺蹺板」上。

躁狂時的表現為:

1. 心情上漲:異常興奮,興高採烈,好像沒有任何煩惱,自稱樂天派。

2. 思維奔逸:聯想過程明顯加快,產生很多想法,且能在不同話題之間快速轉換,但也容易走神。

3. 自我評價過高:自我感覺良好,過高評價自己的才智、地位等。

4. 精神運動性興奮:興趣愛好廣泛,喜交友,與不相識的人也能一見如故說很多話。

5. 睡眠需求減少:長時間高效率工作還不覺得累,不需要或只需很少的睡眠。

除此之外,還有對食慾、性慾的需求增大等症狀。

可能有人以為這個 「躁狂」等同於 「狂躁」,但事實上,這種狀態更接近於「亢奮」,是一種 「站在世界之巔」的感覺。

曾有一名躁鬱症患者對我講述他患病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病。反而覺得自己是個天才,興奮的時候還會出現幻聽,瘋狂購物的舉動。同時,會莫名其妙的情緒低落,不想和任何人打交道,有時候還會幻想有人在監視自己。無法左右自己的情緒,是他最痛苦的事情。

抑鬱的表現同抑鬱症相似,自我評價過低、情緒低落,對生活悲觀,會出現輕生的念頭。

患者發病時,其實很少像字面上那樣躁狂與抑鬱症狀同時出現的,通常的情況是兩者快速轉換,相繼發生。只是因為轉換速度過快,才會讓人有「混合」的感覺。

由於,「混合」狀態一般持續時間較短,多數較快轉入躁狂相或抑鬱相。因此躁鬱症很容易被誤診。


3.面對躁鬱症,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據統計,雙相障礙患者自殺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0倍,年輕患者確診後的第一年尤其容易發生自殺。

躁鬱症的治療目前主要是以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物理治療這三種方式。

由於躁鬱症容易反覆發作,且每次發作後,治療難度就加大一次。

因此,患者需要做好長期持續治療的準備,謹遵醫囑。當然患者的家屬也需要共同參與這個過程。

其實,防治任何的心理疾病都不僅僅需要專業人士,家庭,更需要社會的理解與幫助。

就像《一夜無明》劇中當面對鄰居以阿東精神病為由,要求他們父子倆搬走時,

阿東父親說的那樣:「我不求你們幫忙,只求你們不要落井下石。」

不要落井下石,是做人最起碼的底線。


每個人都會有孤獨無助的時候,

請別推開那些不幸的人們,

他們只是生病了,不是懦弱,更不是神經病。

願這個世界少一點冷漠,多一點接納。


人生百態,願你總有溫暖相伴。

Hello心理,陪伴每一個無處可依的靈魂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教你區別真假抑鬱|寫給陌生人的第12封信
    陌生人: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角。今天想分享幾個粉絲的留言。—by第12封信01我是不是,抑鬱了?我試著和別人傾訴,但是結果更糟。不管是我的父母還是我的髮小,所有我曾經信任的人,他們好像都不能聽懂我說的話。大部分時候他們都覺得我只是在找藉口,好像我有這麼糟糕的感覺,全是我自己的問題。沒有人站在我的角度考慮,沒有人試圖真正的理解我。
  • 教你區別真假抑鬱 | 寫給陌生人的第12封信
    陌生人: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角。今天想分享幾個粉絲的留言。—by第12封信1.我是不是,抑鬱了?我試著和別人傾訴,但是結果更糟。不管是我的父母還是我的髮小,所有我曾經信任的人,他們好像都不能聽懂我說的話。大部分時候他們都覺得我只是在找藉口,好像我有這麼糟糕的感覺,全是我自己的問題。沒有人站在我的角度考慮,沒有人試圖真正的理解我。
  • 寫給初一級家長與同學的第22封信
    22封信              寒假值班時,靜靜閱讀這學校,感覺是沉靜的,是柔和的,是一幅略帶哲思的畫卷。 自律,從來不是表面的中規中距,更不是裝模作樣的假把式,而是源自內心的熱愛和勤勉,積極主動,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是多姿多彩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年級開學的第一課,喚醒勇氣,注入力量。
  • 抑鬱症和焦慮症都是病,請別硬撐
    其中,抑鬱佔總體人群的27.9%,焦慮佔31.6%,失眠佔29.2%。《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列為重大行動之一,明確指出要正確認識、識別、應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特別是抑鬱症、焦慮症。
  • 焦慮症,抑鬱症我們都知道,但更讓人痛苦不堪的是這種
    對未來生活的過度擔憂和恐懼,慢慢就演變成了焦慮症。在如今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時代,大多數人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而本身患有焦慮症的患者,極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儘管在家,但小林日益消瘦,父母無奈之下帶他去醫院檢查,可是各項檢查都表明小林的身體很健康,沒有任何問題,可是小林還是老樣子,失眠越來越嚴重,父母帶他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告訴他,他是患上了焦慮抑鬱症。
  • 老師,我曾想殺了你 | 寫給陌生人的第11封信
    陌生人: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角。這是一個男學生(小方)的故事。—by第11封信就連同學們都問我是不是跟班主任有什麼過節,我說我怎麼知道,他那人就是有病。,也沒覺得這種事情有必要和家裡人說。尾 聲你有多久沒收到過一封給你的信了。從前的日子,車慢,馬慢,郵件也慢。幾封信的時間仿佛就走完了一生。
  • 對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兒子的22封信的理解
    對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兒子的22封信的理解     冬日的下午,陽光暖人。一杯清茶,一本無數次或逐字逐句或瀏覽披閱的小書——《給兒子的信》,讓我的心中蕩漾著神聖而溫暖的陽光。  全書由作者近五十歲時寫給讀大學兒子的22封信組成。信中談勞動、理想、人生和志向,講真理、情操、自律和自由,論愛國、愛情、友誼、審美、自尊、學習和育人,範圍雖然寬泛,主題卻集中鮮明——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充滿愛心的幸福而高尚的勞動者。父愛、大愛、聖愛,是本書閃耀著的一束永恆的普世之光。
  • 寫給全班的20封信 班主任的「紙短情長」
    而對杭州江南實驗學校601班的同學們來說,小學的最後一學期裡,在品德與社會課上聆聽班主任汪根富朗讀寫給他們的書信,已經成為了習慣。6月27日中午,同學們走出了期末考場,汪根富將最後一封信配上淡雅的花紋,列印了出來。和前19封書信不同,最後一封信是一首四言詩。
  • 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所有心理疾病能治癒,都因這一個字!
    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所有心理疾病能治癒,都因這一個字!——重度抑鬱症、重度焦慮症、強迫自殺思維康復者,瀕死體驗者。——全球首位將超心理學——量子力學+心理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用於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並取得成功。——致力於幫助全人類擺脫一切心理痛苦,獲得健康、快樂、幸福。
  • 焦慮症和抑鬱症到底哪個更嚴重?
    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危害都挺大,而且焦慮抑鬱容易共病。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焦慮症和抑鬱症這兩種疾病。抑鬱症危害最嚴重的就是患者自殘、自殺的念頭不斷地出現,抑鬱症患者強烈的厭世感以及無價值感會讓抑鬱症患者有以死解脫的念頭,他們的自殺成功率也很高。再來談談焦慮對人的傷害。
  • 抑鬱症與焦慮症如何區別
    (一)焦慮症的診斷 焦慮症是一種以焦慮情緒為主的神經症。主要分為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兩種。焦慮症的焦慮症狀是原發的,凡繼發於甲狀腺機能亢進等軀體疾病的焦慮應診斷為焦慮症候群。
  •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第7封信:最可怕的精神破產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該書屬於信札類別,根據約翰·D·洛克菲勒先生(1839-1937)寫給他的兒子小約翰的信箋整理。在第七封信裡,洛克菲勒告知兒子:「人人都厭惡失敗,然而,一旦避免失敗變成你做事的動機,你就走上了怠惰無力之路。這非常可怕,甚至是種災難。因為這預示著人可能要喪失原本可能有的機會。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三個策略,讓你開始嶄新的活法
    帶著疑問我就翻開了《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這本書,書裡提到了這個觀點我是十分的認同:結束是另一個開始。作為一個長期在自媒體行業寫作的人,一直也希望自己有所突破,也希望自己有推薦,有流量。可是就是無法改變自己長期拖拉的毛病,還有自己自己按部就班不願意學習的做法。
  • 焦慮症和抑鬱症是一回事嗎?
    焦慮症和抑鬱症不是一回事,但是在臨床上經常被大家混淆,經常分不清楚。那麼這兩個疾病真的一樣嗎?我們需要通過病理來分析出兩者之間的不同。抑鬱症和焦慮共病機率高大家之所以分不清楚焦慮和抑鬱,其實經常會共病,比方說一個抑鬱症患者,也會有焦慮症的表現,一個焦慮症的患者,有的時候也會有抑鬱的表現,所以他們這種共病機率還是挺高的,所以在臨床上可能要鑑別一下,是抑鬱導致的焦慮,還是焦慮導致的抑鬱,都是有可能的。
  • 《爸爸的16封信》,是寫給孩子的,還是寫給家長的?
    《爸爸的16封信》,是寫給孩子的,還是寫給家長的?
  • 自我訓練——我自己就能治好焦慮症抑鬱症?
    我們人類對自己的焦慮症和抑鬱症的研究,也逐漸走上了開闊的道路。之前幾乎所有的心理治療師,都受到弗洛伊德、榮格等等大師的開創性的學說的影響,認為焦慮症和抑鬱症,都是複雜的病症,其起因大體是因為我們過往的經歷,對我們的潛意識造成了影響,逐漸產生了焦慮症或抑鬱症。所以,基於這種理論,我們治療焦慮症抑鬱症,要做複雜的深度的「心理分析」或「精神分析」。但是,這又有誰能「分析」你呢?
  • 抑鬱症,神經衰弱,焦慮症區別
    ​這三種病症的部分臨床表現確實存在相似之處或聯繫,容易引起混淆,一般我們對抑鬱症、神經衰弱、焦慮症有如下鑑別和區分:​●神經衰弱神經衰弱情感以焦慮焦慮症是以焦慮症狀為突出表現的一種神經官能症​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患者基本的內心體驗是害怕,如提心弔膽、忐忑不安,甚至極端恐慌或恐懼;​這種情緒是不快和痛苦的,可以有一種迫在眉睫或馬上就要虛脫昏倒的感覺;​這種情緒指向未來,意味著某種威脅或危險即將到來或馬上就要發生
  • 如何分辨抑鬱症與焦慮症?還有神經官能症?
    分辨抑鬱症與焦慮症確實有些難度,有時候對於我這樣的專科醫生也可能會出錯,因為大多數時候,焦慮症的患者也會有抑鬱症狀,而抑鬱症的患者也會有焦慮症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唯一的區別就是詳細了解病史,進行精神檢查
  • 你認為抑鬱症焦慮症的根源是什麼?
    話題:你認為抑鬱症焦慮症的根源是什麼?妙華嚴:抑鬱症和焦慮症,心理疾病。抑鬱症往往不是偶然得的,最普遍的根本願因多是和殘缺的家庭環境人生中不幸的經歷有關。也即是因為環境的影響致使心靈感知上的殘缺。這種心理疾病很痛苦,那不是煎熬那麼簡單,是精神煉獄。他她們的世界多是灰色的,沒有正常人所感知的那樣多姿多彩。幸福感、快樂感、輕安感,對於他她們來說是奢侈的,甚至是遙不可及的。
  • 焦慮症和抑鬱症哪個更嚴重呢?
    在現代這個社會壓力比較大的年代,許多人都是患有了抑鬱症或者是焦慮症,那麼大家知道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區別是什麼嗎,焦慮症表現及治療是怎麼樣的呢,抑鬱症的表現症狀是什麼呢?2、自殺念頭焦慮症患者沒有自殺念頭,儘管害怕,但是還不是以死來逃避;而抑鬱症患者往往有自殺念頭甚至自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