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關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

2020-12-13 人民網

編者的話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把「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作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深入理解這一顯著優勢,需要搞清楚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哪些重大貢獻、提供了怎樣的中國方案,如何認識把握堅持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的關係,怎樣發揮制度優勢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人民觀察)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1日 第 13 版)

內容提要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僅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制度保障,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系統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就是其中之一。這一顯著優勢說明,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僅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制度保障,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方案。

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才能更好為世界作出貢獻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這是對制度建設規律的科學遵循,也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自覺運用。

中國人民珍惜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和合作,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鬥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作主張、自己來處理,始終把國家獨立、主權、安全、尊嚴放在首位,任何情況下絕不拿原則做交易;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學習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但不照抄照搬別國發展模式,不指望一夜之間搬來一座制度上的「飛來峰」,更不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從中國人民根本利益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出發處理國際事務,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決定立場和政策,絕不屈從於任何外來壓力。

我國的獨立自主是在對外開放背景下的獨立自主。各國走向開放、走向融合,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大趨勢;各國相互協作、優勢互補,是人類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代表人類生產關係演進的方向。在這一進程中逐漸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既是經濟規律使然,也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得到充分發展,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提升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水平。中國也在開放中促進世界經濟繁榮,作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生產出物美價實的產品,滿足世界人民需求。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推動全球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主要穩定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堅持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相統一,突出體現在對待經濟全球化的立場與態度上。近年來,個別西方國家奉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湧動。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從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再到世界經濟論壇,從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到建設自由貿易區再到倡議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中國提出了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方案,努力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

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中國在創造出舉世矚目的「中國之治」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切實擔起優化和改善全球治理的責任。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世界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日益增多,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全球治理體系呼喚新變革。然而,西方一些人罔顧時代潮流與國際社會期待,思想仍停留在過去,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內,對新興力量心存牴觸甚至疑懼,認為新興國家會改變其遊戲規則、動其「奶酪」,非理性地加以遏制與阻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什麼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推動全球治理變革不是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而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朝著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意願和利益的方向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社會建立起以聯合國為主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機制的全球治理框架,雖然這個框架並不完美,但它是人類社會邁出的重要一步,為過去幾十年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和國際公平正義。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必須順應時代潮流,讓規則更加公平正義,讓制度更加以人為本。中國主張積極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體現平等、開放、透明、包容精神,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遇到分歧應該通過協商解決,而不是誰的胳膊粗、氣力大,誰就說了算。全球治理不能搞小圈子,不能強加於人,更不能搞實用主義、雙重標準,合則用、不合則棄。中國致力於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更好地體現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人類共同價值,始終以增進各國人民的福祉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堅持讓所有國家的人民都過上好日子才是最大的公平,這也是國際社會的道義責任。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始終堅持權利和義務相平衡,與各國共同維護人類良知和國際公理,在世界和地區事務中主持公道、伸張正義,努力實現全球良政善治。

積極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理念是制度的前提、行動的先導。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全球治理難題和發展困境,人類社會迫切需要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好認識世界、擘畫未來。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新世界觀、新價值觀和新方法論,倡導在共商共建共享中讓各國人民夢想成真。中國倡導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反映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追求,匯聚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嚮往的最大公約數,為世界大同繪製了藍圖、標註了高度;倡導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主張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倡導「和而不同」,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文明多樣性的「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以及全球治理體制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等,中國所倡導的這些理念越來越為世界所接納、所認同。

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範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中國不僅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身體力行讓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現實,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從倡議到建設,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進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聯合國、東協、非盟、歐盟、歐亞經濟聯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發展與合作規劃對接,同各國發展規劃對接。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闢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貢獻。

(執筆:辛 鳴)

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適勢求是)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1日 第 13 版)

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彰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也是我國社會長期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繼續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

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具有內在聯繫。獨立自主是對外開放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才談得上真正的對外開放。任何一個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要取得成功,都必須緊緊依靠自己的力量。開放是由自主能力決定的,並隨著自主能力的發展而發展變化。同時,對外開放有助於獨立自主能力的增強。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吸收和利用世界先進科技、管理經驗等,不僅能夠加快本國經濟發展,增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而且可以增強本國獨立自主的能力。開放的過程也是經受鍛鍊、提升能力的過程。因此,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是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

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一個國家由於社會實踐的情況或國情不同,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面臨的形勢、針對的問題、著力的重點不同,二者的內容、相互作用的形式以及統一的方式也不同。正是實踐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引起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變革,促進二者關係不斷調整,形成新的結合。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就是在這種互動中不斷向前推進的。

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是解讀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奇蹟的密碼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堅持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帶領全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堅持走自己的路的同時實行改革開放,既大力引進來又積極走出去,不斷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共同發展。實踐證明,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是中國改革發展成功之道,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新時代中國強調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而言的。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繫日益緊密,相互依賴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孤立發展,必須同舟共濟、開放合作。這就要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貫徹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在開放合作中謀求自身發展,以自身發展推動世界共同發展。

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來看待對外開放,其旨歸就在於實現互利共贏,增進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這就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發展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開放合作,加強發展的內外聯動,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當然,擴大對外開放與堅持獨立自主是並行不悖的,不能單打一。以經濟技術的引進、交流為例。實踐表明,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為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新引擎,必須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把發展主動權、創新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如此,才能贏得發展和開放的主動。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積極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現在搞開放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同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總體上有利因素更多,但也面臨更深層次的風險挑戰。伴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很多問題、很多挑戰不再局限於一國內部,也不再是一國之力所能應對的,這就離不開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的目標在於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使之符合世界各國的普遍要求。全球治理體系應當是世界各國共商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獨自掌握。因此,必須摒棄叢林法則、零和博弈的舊思維,抵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逆全球化,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執筆:豐子義)

發揮制度優勢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勢所必然)

郭廣銀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1日 第 13 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的顯著優勢。充分發揮這一顯著優勢,需要全盤謀劃,找準實踐路徑,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推動全球治理規則完善。習近平主席指出:「現行國際秩序並不完美,但只要它以規則為基礎,以公平為導向,以共贏為目標,就不能隨意被捨棄,更容不得推倒重來。」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成為維護多邊主義的中堅力量。隨著時代發展,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現行全球治理體系不適應的地方越來越多,國際社會對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堅持以平等、開放、透明、包容精神引領全球治理規則的發展與完善,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使其切實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主張規則應該由國際社會共同制定,努力促成全球治理政策和機制的開放,鼓勵世界各國平等參與、積極融入全球治理事務,不搞排他性安排,不搞小圈子;推動建立健全國際經濟金融領域、新興領域等方面的新機制新規則,促進國際合作機制更加完善。中國的努力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願和利益,得到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以及許多國際組織的讚賞。當前,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個別國家無視甚至破壞既有的國際政治、經貿規則,全球治理體系面臨多重挑戰。中國始終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積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

參與全球治理公共事務。習近平主席指出:「不管全球治理體系如何變革,我們都要積極參與,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世界和平穩定提供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勇擔大國責任,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安全、生態等各領域的公共事務,成為全球治理的積極參與者和有力貢獻者。在全球經濟治理方面,中國始終堅定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制,支持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全球經貿議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積極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構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出受歡迎、惠各方的國際公共平臺和產品,先後發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立絲路基金、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推動世界經濟向更加穩定、均衡、繁榮的方向發展。在全球安全治理方面,中國始終堅定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世界和平成果,全面參與聯合國、國際刑警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和區域合作框架內的執法安全合作,努力推動國際核安全體系建設,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安全的中流砥柱。在全球生態治理方面,中國以建設性姿態參與國際氣候問題談判,帶頭落實溫室氣體減排承諾、堅定支持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積極搭建中國促進綠色產業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引領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成為人類面臨的重大非傳統安全威脅。中國在做好本國防疫工作的同時,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主張世界各國攜手抗疫、共克時艱,並通過物資援助、信息共享、經驗交流、技術合作、政策協同等一系列舉措,廣泛展開國際衛生合作,為世界抗疫作出了重要貢獻。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公共事務,為全球治理良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提高全球治理參與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著力增強規則制定能力、議程設置能力、輿論宣傳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近些年來,我國通過組織召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等重大國際活動,有效增強了全球治理規則制定權、議題設置權、話語闡釋權。進一步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需要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增強在國際上說話辦事的實力;在增強規則制定能力上下功夫,推動建設和完善網絡、極地等新興領域以及非傳統安全方面的新機制新規則;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深度參與、引領全球治理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議程設置和統籌協調能力;掌握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方法,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全球治理理念和方案的認同,提升在國際上的輿論宣傳能力。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亟須加大資源投入,突破人才瓶頸,加強人才儲備,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支撐。

(作者為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院長)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評論員: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同各國人民一道,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莊嚴承諾,道出了中國人民的價值信念,宣示了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贏得國際社會一致認同。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定發展自己,以超過30%的貢獻率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不斷深化文明對話
    為中國自身發展計,為世界整體利益謀,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大力倡導文明交流互鑑。正如他所言,「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鑑、融合的宏偉畫卷」。無論是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古蹟寫下的感言,還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的演講,習近平主席多次表達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這一觀點。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發展的歷史必然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和世界人民思想智慧的創新性發展,不僅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有益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智慧,在世界各種文明中都蘊含著這樣或類似這樣的歷史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建立在人類利益共同體基礎之上的,命運共同體與利益共同體緊密相聯、存亡攸關。構建人類利益共同體又是以構建經濟利益共同體為基石的。因此,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文版首次亮相廣交會
    中國發展網 4月17日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文版首次進駐第123屆廣交會向全球讀者推介,在展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會客商高度關注。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博鰲論壇主旨演講時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秉承共商共建共贏發展理念。在全球形成很大影響,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認同和響應。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實踐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實踐(新知新覺)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同志說:「我希望,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攜手前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亞洲和世界。」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和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交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提升。自「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以來內涵不斷豐富、相關實踐不斷推進。
  • 文化理解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內容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種避免衝突、全人類和平相處的國際關係範式,也是我國為全世界貢獻的解決全球危機和全球挑戰的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 關鍵詞:文化;共同體;命運;民族;文明;全球;理解;中國共產黨;習近平;需要 作者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種避免衝突、全人類和平相處的國際關係範式,也是我國為全世界貢獻的解決全球危機和全球挑戰的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
  • 人民日報整版關注「文化多樣化」
    下一步,觀察版將陸續推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新特點新趨勢系列專版,敬請關注。隨著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與不同文明交流對話、相互借鑑日益頻繁、不斷深入,文化空間和文化視野不斷拓展。交流孕育融合,融合推動進步,促進新文化的形成。中國一向尊重文明多樣化發展,積極促進不同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鑑,努力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多樣化發展,必將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 ...在巴基斯坦《國民報》發表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署名...
    2020-07-12 19:22 來源: 澎湃新聞 亞洲雄風 2020年7月9日,駐喀拉蚩總領事李碧建在巴基斯坦《國民報》社論版發表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署名文章。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文版)
    》為開卷篇,以2018年6月22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講話的要點《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為收卷篇,收入習近平同志論述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文稿85篇,約32萬字。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理論與實踐創新結合的崇高理念
    《2018~2019世界社會主義黃皮書》發布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學術研討會會場面對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形勢,為更好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我們必須登高望遠,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應當看到,加強全球治理、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是大勢所趨,也是各國面臨的共同任務。我們應同各國人民一道,加強對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探索和實踐,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和研究,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課堂。報告開宗明義亮明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凸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覺、國際視野和世界關懷。這既是中國共產黨同其他國家政黨的重要區別,也是中國共產黨樹立起的國際形象。 三是國際國內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客觀可能。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大國領袖的深邃思考
    這一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自覺與自信、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初步回答了為什麼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怎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和人類前途命運的深邃思考。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發展的歷史必然(人民要論)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建立在人類利益共同體基礎之上的,命運共同體與利益共同體緊密相聯、存亡攸關。構建人類利益共同體又是以構建經濟利益共同體為基石的。因此,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國際場合和國際會議上,倡導性地提出應在世界上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共擔
    2020年初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以沉痛的代價再次警醒人們人與自然、人與人是休戚與共、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再次證明習近平總書記首倡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遠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國際場合呼籲、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共產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出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作為,也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重要理論貢獻,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需要不同文明利益共享、交流互鑑,更需要破除強權政治和霸權行徑,實現公平正義、責任共擔。
  • 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下的中國外交創新
    原標題: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下的中國外交創新 自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①以來,短短的幾年間,習近平主席在包括聯合國大會在內的一系列雙邊和多邊重要外交場合多次提及並深刻闡發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使得這一理念日漸清晰並不斷完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立意高遠、內涵豐富。
  • 譚天星:拓展港澳臺海外統一戰線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港澳臺同胞、不斷發展壯大的海外愛國友好力量,和國際一切和平友好力量一道,在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上,在中華民族復興徵途中,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是重要資源和力量,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構建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內涵。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人類歷史發展潮流大勢,總結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承,多次強調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始終崇尚和諧和睦、友好合作。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闡釋與國際傳播
    在這個階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不斷豐富和發展,在國際上廣泛傳播,備受各國政界和研究界重視。  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主席出席紀念聯合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講話,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賦予包容性發展新內涵
    另一方面,中國不僅在國內提出了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中長期發展戰略,還在全球範圍內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落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而為在全世界範圍內貫徹落實包容性發展理念提供了制度性和組織性基礎,做出了獨特的國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