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尊重個體,讓孩子感悟生命——專訪燎原英文部校長荊洪光
「目前我們很多教育理念依然還停留在初步的、空洞的「理想教育」上,缺乏具體的、專業的、系統的,令學生震撼從而信服的落實措施。國內的許多孩子即使成績再優秀,無論到什麼年齡,都會讓人覺得永遠是「媽寶」。其中,「缺乏主動性」是他們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點。」——上海市燎原雙語學校英文部荊洪光
選擇雙語也並不能真正擺脫「應試」
青年報:當下家長們的焦慮和迷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否是好事?
荊洪光:我們從一些國際教育的論壇上就可以明顯感覺到各種教育思潮都在嘗試探索一條更好的教育之路。從家長對這些論壇的關注程度就可以看到家長們焦慮的心態。誰可以提出一種高屋建瓴的教育思想,並跟上相應的課程,誰就可以贏得中國家長的信任。比如馬雲提出的「教」「育」之分,一度被炒得沸沸揚揚。所以,家長們的觀念一直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徘徊,處於剛剛覺醒還在尋找方向的階段,因而我覺得焦慮代表著知道不足同時又沒有找到好方向的心態,而中國的教育者們也正在努力研討,這也意味著中國真正的教育正在覺醒。
青年報:不少家長們選擇換一種教育方式,例如國際學校,是否緩解了他們的焦慮?
荊洪光:答案是否定的。國內越來越多的學校,尤其是高中課程階段開始引入諸如A-level、IB、AP等國際課程,一方面是中國教育國際化的需要,有利於中國高中借鑑國際課程優勢,提升課程改革質量。另一方面也是教育適應國內學生多樣化需求的必然發展趨勢。但問題在於很多學校在引進國際課程時,都集中在考試項目,忽略了比考試更重要的教育本身,中國的孩子們雖然脫離了中國的應試教育,卻無奈地變成了』洋高考』的奴隸,其本質並為改變。
青年報:導致「家長焦慮」、「孩子無心」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
荊洪光:目前我們很多教育理念依然還停留在初步的、空洞的「理想教育」上,缺乏具體的、專業的、系統的,令學生震撼從而信服的落實措施。國內的許多孩子即使成績再優秀,無論到什麼年齡,都會讓人覺得永遠是「媽寶」。其中,「缺乏主動性」是他們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點。這種主動性的缺乏也是因為學生對自己的人生缺乏規劃。而「人生規劃」在國內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較為缺失。更可怕的是,中國許多家長已經習慣了「給孩子鋪路」,他們的生活重大目標就是給孩子做規劃,替代學生自己的規劃。既然家長已經把路都劃好了,孩子似乎只能走這條路,那就沒有自己規劃的必要了。不是自己規劃的,也就沒有「爬也要走完的堅持」。因此,在家長與學生都迷茫的狀態下,學校作為第三方能否重視對學生人生規劃的指導,能否有一套切實可行的、專業的指導方案成了孩子們成長道路上重要的風向標。
跳出「國際教育」的範疇談國際教育
青年報:所謂外來的和尚好念經,許多家長迷信純粹的外教,但您卻在一次「全國雙語教師網絡聯盟成立大會」中提到了「中國雙語教師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怎麼理解?
荊洪光:中國教育國際化的過程充滿坎坷和迷茫,經歷了全盤西化、課程疊加和課程融合等不同的階段,在師資配備和管理模式上也莫衷一是。我們在一股腦兒「國際化」的時候,焦慮的家長和激進的教育者們往往都忘記了教育的初衷。教育是要「傳道授業解惑」的。「道」乃是教育的根本。目前國內很多教育,沒有沉靜下來潛心「傳道」的心境,而是急功近利地忙於「授業」。想要扭轉此局面,單純期望引進外國專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因為此處之「道」,不可能忽視「中國智慧」。儘管外籍專家也有「道」可布,但局限於語言和文化的限制,「外道」之「道」的深度和廣度都會因學生語言和文化的局限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中國之道也絕對不是外籍專家所能「布」的。中國雙語教師對學生的「布道」之優勢顯而易見。如果僅僅因為教育國際化就忽視了「傳道」,教育寧可不要國際化。
現在,融合東西方教育精髓已成為中國教育國際化的共識。既如此,中國文化的精髓靠誰去提煉、整理並融合到國際教育中去?顯然國外專家做不了。自力更生,挖掘內力,提升我們雙語教師的東方文化涵養,必將最終是我們的學生受益。同時,把中國文化的色彩帶給世界文化,為其添彩的重任,也非中國的雙語工作者莫屬。
青年報:怎樣才是中西教育真正融合?
荊洪光:教育,不管是國際教育還是中國教育,其本質都是要促進人的發展。國際教育的引入也應該是全面的,而非只引入考試體系。引入後更需進行本土化整合,而非全盤西化。整合後也需是領先的教育,而非形似而神不似,無法真正從本質上實現創新和進步。
目前,中國的家長在前幾年睜眼看世界的熱潮過後,已逐步冷靜下來,加上中國傳統文化熱的趨勢,大家都在尋找一種融合中西優勢的教育。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基本理念是沒有問題的。但還要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系統課程——中國智慧。
國際化代表著不同文化的交融互補,從而使世界更加多彩多姿。國際化不是西方化,他們有好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以開放的、謙卑的心胸去學習,但卻決不可因此否定我們的母語文化。一個民族一旦因為崇拜別人就否定自我,他失去的也將是自我,世界文化中也會憾失一種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尊重個體以「生命教育」的高度看教育
青年報:除了把中國文化帶向世界,您期望將來的孩子還能做些什麼?
荊洪光:現代教育不能再停留在出路教育和成功教育。如今,教育已經不是為了脫貧和生存,也不是為了改變身份的寒窗苦讀,在我的理念中,更不是當前很多人追求的所謂成功。因為,成功教育為了培養精英而鼓勵競爭,過分突出自我,極易導致急功近利心態的產生,更容易讓人們在金錢至上的浮躁心態中迷失自己。
我們要關注學生全面品格,卓越學術,成熟情商,人文素養,積極心態,綜合素質和健康心理。這些因素都會為孩子未來幸福奠定堅實基礎。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成績優異的學生,而是能在未來社會幸福生活的個體。幸福教育和生命教育才應該是教育的內容及內涵,我們的培養目標不僅僅是考試的高分者,更是思辨者、思想者、演說家、慈善家和實幹家。
青年報:在幸福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前提下,具體有哪些措施培養我們孩子的幸福感和使命感?
荊洪光:為孩子未來幸福奠基,伴孩子探究生命實義,是燎原多年的追求,也反映了我們一直所追求的幸福教育和生命教育。孩子們在獲得全面品格,卓越學術,成熟情商,人文素養,積極心態,綜合素質和健康心理的過程中收穫幸福。而生命教育則超越了傳統意義的出路教育和成功教育,引導孩子們敬畏自然,珍愛生命,感恩社會,包容他人,具足平和心態,獨立思想和自由信念。譬如,我們學校要求學生根據當下的社會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社會實踐項目,獨立領導、組織至少為期三年的社會服務項目。在實踐中貢獻社會,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學生活動還聯繫文明生活教育、體育精神培養和潛能開發常規化活動。我們還提供了更多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和學習方式。通過拓展訓練、遊學、品格教育、社區服務、特色日、音樂會、畫展等活動,提高教育的實效性,並且用過程性評價代替了一考定終身的做法。孩子們在服務社會中,奉獻自我中體驗自身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除了學校的課程培養引導,我們還與上海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共同成立了「上海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燎原雙語學校分中心」,讓學校、上海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庭三方形成合力,最大化地促進學生在家庭和學校兩個教育環境之間均能獲得科學的教育引導和影響,從而達成「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的終極教育目標。其中的「守護計劃」為每一個學生家庭匹配一位專屬的家庭教育顧問,線上為家長普及專業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操作技能,線下有針對性地幫助家長解決具體的教育困擾。該教育顧問負責以第三方的專業身份介入家長日常的教育過程中,給予家長和學生專業支持,協助家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質來實施教育的過程,規避這個過程中容易產生的教育隱患和危機。我們期望曾經「高大上」卻「假大空」的德育「歸本位」,塑造尊重個體的幸福教育。
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