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今後5年我國改革開放將邁出新步伐。
展開科學有效的宏觀經濟治理
科學有效的宏觀經濟治理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沈開豔表示,要加快建立宏觀調控的目標體系、政策體系、決策協調體系和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公平公正市場競爭制度,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優化產業政策,提升我國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支持民營企業參與一些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創新攻關,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完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健全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
《建議》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上海市社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權衡認為,要加快建設統一、高效、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尤其是要加快建設高標準要素市場體系,進一步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讓要素在自由流動中實現配置效率的最優化。要進一步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培育真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營造良好的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確保國資、民資和外資公平競爭和可持續發展。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深化就業、醫療、養老、教育等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使各項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確保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加充分體現。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景維民認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經濟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獨特優勢,這一治理體系不僅為經濟發展創建穩定的秩序,建立起組織動員各種要素參與現代化建設的高效領導體制,還能夠極大降低社會經濟運行的制度成本和不確定性。因此,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國國家治理模式的首要優勢,是國家治理的關鍵和根本。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堅持與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精神,使作為國民經濟細胞的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為此,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表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與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二者共同構成了新時代中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經濟結構的優化及健康循環經濟體的形成,是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基礎,同時高水平對外開放又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以及以國內國際雙循環為特徵的健康循環經濟體的構建、形成及富有績效地運行,從而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生持久效應。以開放促改革邏輯路徑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現代工業體系營建,是實現雙循環的堅實基礎。
《建議》提到,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華新認為,要有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積極推動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一是充分認識創新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源泉。要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與協同創新,縮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周期。二是繼續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提高國有資本的運行效率和經濟效益,同時要有利於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加強對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的監管。三是注意協調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關係。在促進國有經濟做大做強的同時,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和構建親清政商關係,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通過完善法制環境和出臺支持政策,激發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發展活力,發揮中小微企業對穩定就業的促進作用。
財稅金融政策作為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對保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院長張中祥認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財稅」和「金融」放到一起,強調「現代財稅金融體制」,表明中國財稅金融體制在朝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向改革與發展,以便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治理,服務於實現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從財稅政策上講,「十四五」期間要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深化增值稅改革,降低間接稅,繼續結構性減稅;提高直接稅比重,深化個人所得稅改革;考慮地方稅的主體稅種,建立地方稅體系。
推動全面改革與更高水平開放相互促進
11月15日,15個亞太國家正式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劉軍提出,該協定的籤署標誌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自貿區正式誕生,將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及中國自貿區自貿港主動對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提供重要的發展機遇。該協定將進一步提升中國自貿區自貿港的開放領域和開放程度,不僅實現傳統貨物、資金和人員等的自由流通,開放領域還包括服務貿易、文化、旅遊、健康和教育產業等,中國自貿區自貿港將逐步建設為全球經貿循環中的重要樞紐中心。此外,還有利於實現新經濟領域與傳統跨境貿易的對接、國內經貿投資制度與國際經貿投資制度的對接。
《建議》提到,堅定維護中國企業海外合法權益,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歐陽向英認為,「走出去」是中國企業實現國際化、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十四五」期間「走出去」面臨的國際形勢將格外複雜,但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內功。從宏觀層面來說,打算「走出去」的企業要對目標國的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有所了解;從中觀層面來看,企業要對所屬行業在目標國有無特殊規定和行業平均利潤,做到心中有數。另外,企業「走出去」要牢固樹立法律意識,體現社會責任,為解決當地就業和綠色環保等作出貢獻。
中國新興經濟體研究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秀軍認為,「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新型國際經濟合作平臺,自提出以來得到國際社會的熱烈響應和積極支持。「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始終展現出很強的韌勁,貿易和投資逆勢上漲。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新徵程上,我國將推進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更高水平的合作,更加旗幟鮮明地支持多邊主義,為塑造世界經濟新動能和助力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