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政治學:雅典人和斯巴達人怎樣打伯羅奔尼撒戰爭

2020-12-22 騰訊網

[摘要]美國軍事史學權威漢森的《獨一無二的戰爭:雅典人和斯巴達人怎樣打伯羅奔尼撒戰爭》一書,以橫切的方式分析希臘戰爭,其中討論圍城戰,似為一般編年性質的戰史所罕見。戰爭的意圖具有政治性。

《斯巴達三百勇士》劇照

《獨一無二的戰爭:雅典人和斯巴達人怎樣打伯羅奔尼撒戰爭》,(美)維克託·戴維斯·漢森著,時殷弘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版

根據和田龍小說改編的電影《傀儡之城》,背景是熟悉的日本戰國時代末期,情節則是不那麼熟悉的一場城池攻防戰。

話說,在織田信長猝然遇襲身死之後,豐臣秀吉迅速代之而起,指顧之間,強敵僅餘下關東的北條氏。隨後秀吉以壓倒性的優勢兵力討伐北條氏,在進擊其大本營小田原城的同時,派遣最寵信的石田三成分兵圍擊武州忍城。忍城由忠於北條的成田氏統領,四周皆農田、窪地,易守難攻;但由於兵力懸殊,城主成田氏長已跟豐臣秀吉暗通款曲,有了不戰而降的默契。當氏長領兵出援北條氏,留下家臣成田泰季擔任代理城主,泰季隨即病亡,接任城代一職的,是泰季之子、人稱「傀儡」的成田長親。

就是這位看似無能的「傀儡」,在大軍壓境之際,卻推翻了原來的計劃,拒絕了石田部的招降,遂以五百武士,加上兩千餘由百姓拼湊起來的蝦兵蟹將,對抗石田兩萬多的大軍。石田在僅有的一次進攻慘敗之後,即改變戰術,動員大軍和民眾築起堤壩,水淹忍城……

作為故事,情節的重點放在了成田長親一方,將抵抗者英雄化,將抵抗的過程浪漫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不必相信,歷史真的就是如此;作為史實,我以為,事件的重點恰恰應在石田三成一方,尤其在戰略運用方面———以他們的兵力,若傾力死戰,攻破忍城是遲早的事,為什麼寧願費時費力,採取迂緩的築堤圍城之法?表面上,堤壩因當地百姓破壞而決口,使石田部淹死近三百人,忍城似乎渡過了難關;但實際上,忍城已因水淹而陷於飢困,根本無力再戰了。而此時北條氏的小田原城又已陷落,城主成田氏長也來函下令開城迎敵,於是忍城最終順理成章地向石田部投降,那是雖敗猶榮的投降,是體面的投降,但仍是投降。

和田龍原著的開篇,提到此前豐臣秀吉曾用「水攻」之術攻破高松城,石田三成即師承其法。但更值得重視的,是秀吉攻打鳥取城的策略:「『那可不僅僅是攻城陷地啊。』對於秀吉的攻城戰術,三成是這樣評價的。秀吉自有他的意圖。為了讓這些敵方的據點永遠失掉反抗的意志,他採取了極其殘酷的攻城戰法,以使敵人只要一想起,就禁不住心驚膽戰。攻打鳥取城的時候,秀吉命數萬大軍將城池徹底包圍,卻引而不發,靜待城內糧草盡絕,結果城內果然發生了可怕的事情。秀吉的軍師竹中兵衛之子竹中重門在其所撰秀吉傳記《豐鑑》中戰戰兢地記述道:『餓死人之屍骸碎而食之。』」我想,忍城之戰,與鳥取之戰,在戰略上實出一轍——— 築堤水攻並不是關鍵,圍而不打才是關鍵。

我們還可以把視野放得更遠些。按古代的技術條件,戰爭中城池攻與防,為世界史的普遍現象,忍城式的圍困戰絕非日本獨有的。

美國軍事史學權威漢森的《獨一無二的戰爭:雅典人和斯巴達人怎樣打伯羅奔尼撒戰爭》一書,以橫切的方式分析希臘戰爭,其中專闢一章討論圍城戰,似為一般編年性質的戰史所罕見。漢森指出,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至少有二十一次圍城戰,而真正的重裝步兵會戰只有兩次。最突出的是斯巴達人圍攻雅典盟邦普拉提亞一役:斯巴達人堆建出巨大的斜坡狀土墩,將守軍不足五百的普拉提亞小城徹底圍困,耗時四年,始將其攻下,「為拿下該城,阿基達馬斯(按:斯巴達國王)實質上已在不明之地和曠野之中建造另一座城鎮。他的野外工事兩倍於普拉提亞本身城牆周長,而且近乎一樣精緻。……在一名局外的中立者看來,就一個彈丸小鎮花費的這一切勞作和資金毫無意義;可是,對伯羅奔尼撒人和他們的維奧蒂亞盟友來說,普拉提亞現在成了一個象徵,既象徵他們對雅典帝國進行一場嗜殺的戰爭的意圖,也象徵他們這麼做的能力。」

還值得留意的是雅典人圍攻彌羅斯島一役:作為斯巴達的盟邦,彌羅斯不過彈丸之地,而且在兩大帝國間採取中立策略,但雅典仍遣數千士兵,在彌羅斯城周圍築起圍牆,海陸封鎖,終迫使彌羅斯人無條件投降。在戰前的談判中,雅典人與彌羅斯人曾有著名的爭辯,雅典人明確表達了不得不戰的緣故:「……因為和你們的友好,在我們的屬民眼光中,認為是我們軟弱的象徵,而你們的仇恨是我們力量的表現。」又說:「我們更關心的是那些和你們一樣,現在還沒有被徵服的島國人民,或者那些因我們帝國所給予的限制而感到仇恨的屬民。這些人民可能輕舉妄動,使他們自己和我們都陷入很明顯的危險之中。」(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五卷第七章)也就是說,雅典人剿滅彌羅斯,跟斯巴達人剿滅普拉提亞一樣,其意圖也是政治性的。

此外,羅馬帝國前期,羅馬人圍困猶太反抗者的馬薩達之戰,也非常典型。當時整個耶路撒冷地區已被掃平,只剩數百猶太人據險堅守在山巖上的馬薩達堡,而羅馬人也採取了築牆圍困戰法。美國戰略分析家勒特韋克在其《羅馬帝國的大戰略:從公元一世紀到三世紀》的導言裡,就舉馬薩達為例,解釋羅馬的威懾戰略:「在全部羅馬軍隊總共僅有29個軍團去駐防帝國全境之際,一個軍團被部署圍困馬薩達,在那裡依靠龐大的工程勞作制服要塞,包括堆造一個巨型斜坡直達山頂。這是一番巨大的、似乎非理性的緊缺軍事人力投入——— 果真如此?這整個三年的行動,連同其目標的無關緊要,必定給東方所有那些可能非如此便禁不住要想造反的人造成了一個不祥的印象:馬薩達的教訓是羅馬人會窮追叛亂,甚至追到位於遠遠沙漠的山頂,以摧毀其最後殘餘,而不管代價如何。」

回過頭來看,石田三成圍攻忍城,在動機和戰術上,跟希臘人圍攻普拉提亞、彌羅斯,跟羅馬人圍攻馬薩達,不也大同小異嗎?都是築起龐大的城牆或堤壩,以城圍城,通過長期性的地理窒息,耐心而無情地徹底壓垮守城者。也就是說,在本質上,忍城戰役的意義,不在於守城者的抵抗意志,而在於攻城者的圍困策略;它與其說是一場熱血的守城之戰,不如說是一場冷血的圍城之戰。

當然,忍城之戰的結局要溫和得多。普拉提亞、彌羅斯陷落後,婦孺賣作奴隸,男子幾乎一律處決;馬薩達陷落時,猶太男女大都自殺身亡;而忍城的武士從此雖被剝奪領地,軍民卻能全身而退,幾乎稱得上是皆大歡喜。但這未必出於豐臣秀吉作為勝利者的大量,只是不同的形勢需要不同的手腕罷了。希臘人正處於戰爭中,需要血腥來造成政治威懾;而秀吉剛剛平定北條氏,需要懷柔以安撫人心。希臘人是「抵抗從嚴」,日本人是「坦白從寬」,手段相反,但意圖無異,都不過是一種示範性的「維穩」策略而已。

在比較這些戰例時,我有一個感觸:自近世以來,在泛西方化的政治話語中,被視為民主之源的雅典無疑佔有很特殊很崇高的地位,可是,在戰爭中,在圍城戰之中,論殘忍的程度,民主的雅典比之不民主的斯巴達毫不遜色。彌羅斯人的悲劇,就是雅典公民通過投票決定的,如漢森提到的,連近代英國的希臘史學家、「雅典的偉大辯護者」格羅特也承認:「看雅典人對彌羅斯人從頭到尾的做法,在希臘史展示給我們的殘暴加不義的片段中間,它們構成最惡劣和最不可原諒的之一。」在此,我看到了美國的影子。至少在戰時,在為求勝利不擇手段方面,民主的美國比之不民主的納粹德國、蘇聯或日本,也是毫不遜色的。

所有的那些殘忍,當然得歸到製造了殘忍的國家或民族的帳上,但歸根結底,得歸到我們人類的帳上。

相關焦點

  • 雅典和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摧毀希臘的戰爭
    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 War)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從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其中雙方幾度停戰,最後斯巴達獲勝。這場戰爭結束了雅典的經典時代,結束了希臘的民主時代,強烈地改變了希臘的國家。幾乎所有希臘的城邦參加了這場戰爭,其戰場幾乎涉及了整個當時希臘語世界。
  • 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
    雅典和斯巴達是怎樣陷入戰爭的? 雅典實力的增強引起了斯巴達及其盟友的恐慌,因而爆發伯羅奔尼撒戰爭。修昔底德的這個結論其實有些過於概括。畢竟雙方實力差不多,而且都各自有一群小弟,周邊還有各種敵人存在,隨便挑起戰爭並非明智之舉。
  • 從伯羅奔尼撒戰爭,看強盛的雅典被迫謝幕,探究斯巴達得勝原因
    除此之外,雅典的商業貿易和民主政治也將其推向了輝煌的頂峰。但是這個希臘的最強國卻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被斯巴達取而代之,是斯巴達日漸崛起還是雅典逐漸走向衰落?戰爭的勝利因素是複雜的,斯巴達成為伯羅奔尼撒的勝利者,背後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
  • 逐漸膨脹的野心,新型戰術的熟練運用,雅典與斯巴達的曠日之戰
    雅典的做法引起了斯巴達人的注意和警惕。雅典已經在把提洛同盟變成龐大的帝國了,如果再任由其發展下去,很快就會輪到斯巴達。於是斯巴達決定要聯合其他的希臘國家反對雅典的擴張行為。
  • 伯羅奔尼撒戰爭——斯巴達認為是自己的勝利,卻被波斯帝國打臉
    從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失敗的原因說起,戰爭並非斯巴達的勝利而是雅典的失敗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公元前431年到前404年,古希臘世界內部發生的一場大規模的城邦戰爭。這場戰爭的主角分別是斯巴達和雅典,兩者都是希臘世界的主要同盟提洛同盟和伯羅奔尼撒同盟的領導者。這場戰爭一共持續27年之久,給整個希臘文明帶來了厄運。
  • 斯巴達與雅典之戰
    當時的雅典與今天的美國十分相似。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政體是貴族寡頭政治,其價值觀與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有根本性衝突,伯裡克利也深刻認識到這點,認為戰爭不可避免,積極準備推翻斯巴達貴族寡頭政治的戰爭,並以攻擊斯巴達的同盟國的方式發動了先發制人的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
  • 世界歷史通:雅典成為強國之後,與斯巴達的關係是怎樣一個進展?
    從公元前491年以來,斯巴達與雅典始終協調行動,儘管意見並不一致。他們的戰士和水兵在阿爾提米西昂、薩拉密斯、普拉提亞、麥卡利都並肩作戰,使希臘打敗波斯而獲得勝利。斯巴達在海陸軍中的領導權是無人懷疑的。雅典雖然深受領土被敵人蹂躪之苦,卻仍然忠於斯巴達和希臘聯盟。但在圍攻塞斯都斯之役,它卻置斯巴達與伯羅奔尼撒人於不顧而與一些愛奧尼亞人及赫勒斯滂希臘人一致行動,它利用這些人狂熱的忠誠為自己服務。
  • 當半民主遇上奴隸制,雅典與斯巴達誰將稱霸?奴隸經濟戰爭後遺症
    戰爭爆發前雅典與斯巴達各自的現狀首先我們先談一下伯羅奔尼撒同盟,這個以斯巴達為絕對領導的城邦聯盟因伯羅奔尼撒半島而得名。戰爭對希臘半島局勢的影響底比斯的騷擾行為固然不能排除斯巴達唆使的可能性,而雅典也非常希望能有個藉口發動戰爭,這次底比斯的挑釁順應了雙方的心願,伯羅奔尼撒戰爭拉開序幕。
  • 古希臘文明的興衰之斯巴達與雅典(四)
    但是他在文化上卻非常愚昧和落後,斯巴達雖然通過強悍的軍事實力,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打敗了雅典成為全希臘的霸主。但是好景不長,曇花一現,斯巴達很快就被別人城邦所取代。其在文化上可以說幾乎沒有任何可以留給後世欣賞的東西。著名歷史學家威爾杜蘭一段話:時至今日,在這個僅有少許殘留的廢墟中幾乎很難看到一個雕塑殘軀或傾倒的石柱來正明希臘人曾經在這裡居住過。
  • 伯羅奔尼撒半島——主城斯巴達常和雅典對抗
    伯羅奔尼撒名字來源於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帕羅普斯以及希臘文「nisos」島嶼一詞,但很少有人把它當做一個島嶼看待。如果你取道阿提卡進入伯羅奔尼撒,不經意會忽視希臘大陸和該島之間還有一條狹窄的地峽,考林斯運河橫越地峽,把該島嶼的一端和大陸相連。古稱「摩裡亞半島」。在希臘南部。
  • 伯羅奔尼撒戰爭:從內因與外因兩方面去探索斯巴達獲勝的真正原因
    斯巴達在戰爭中佔領了雅典及同盟城邦的部分港口,這使得對於糧食等依賴海上進口的雅典逐漸喪失了海上補給線。而雅典由於地質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糧食又過於依靠進口。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前就存在糧食不能自給的問題。而當港口失陷後其經濟上的優勢必然逐步衰退。2. 斯巴達掠奪雅典手工業者,使雅典在武器製造、軍事後勤保障等領域裡損失嚴重。
  • 修昔底德陷阱: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起源
    首先,修昔底德明確將戰爭的原因分為兩種,即他認為的最真實的原因和時人公開承認的原因。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1卷第23章第6節,他說:儘管很少有人講,但伯羅奔尼撒戰爭「最真實的原因」(alēthestatē prophasis)是,雅典人發展壯大,激發了斯巴達人的恐懼,迫使他們走上戰場。
  • 斯巴達是誰?他與雅典是什麼關係?
    此後,斯巴達和雅典等眾多城邦陸續興起。 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著名的奴隸制共和國。 雖然斯巴達人信仰戰神阿瑞斯,但是每個斯巴達人都以大英雄赫拉克勒斯的血脈為榮。傳說中赫拉克勒斯幫助泰格特斯山脈的國王打死了一隻危害王國的獅子,國王為表達感激讓50個女兒與大英雄共度一夜,這些女子誕下了51個孩子,並在泰格特斯建下了一座城池,這就是斯巴達城的由來。
  • 提前2000多年上演的「美蘇冷戰」,古希臘的斯巴達與雅典爭霸
    像美蘇曾聯手對付德國一樣,雅典和斯巴達也曾在希波戰爭中聯手對抗外敵波斯帝國,但是在打退了波斯帝國對希臘的入侵之後,卻也因為在政治和利益上差異,最終陷入了全方位的對抗,不過他們的冷戰對抗,因為沒有核武器的恐懼,所以最後導致了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
  • 古希臘的三國時代——雅典、斯巴達和底比斯,究竟是誰笑到了最後
    4、伯羅奔尼撒戰爭——伯羅奔尼撒同盟(斯巴達)VS提洛同盟(雅典)隨著希波戰爭的結束,雅典對盟邦的控制與日俱增,同盟變質,提洛同盟逐漸變為雅典帝國。雅典的帝國政策引起了斯巴達及其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敵視,外敵消失後,兩強相爭,必有一戰。公元前431年,斯巴達軍入侵雅典,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
  • 希臘史23:伯羅奔尼撒戰爭—古代世界大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從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期間雙方曾幾度停戰,最終斯巴達獲得勝利。這場戰爭結束了雅典的古典時代,也結束了希臘的民主時代,強烈地改變了希臘的國家。幾乎所有希臘的城邦參加了這場戰爭,其戰場幾乎涉及了當時整個希臘世界。
  • 雅典教育和斯巴達教育的較量
    一、斯巴達居民分為三個等級斯巴達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南端。這個地方海運不便,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地利,但是土地肥沃,有發展農業的良好基礎,因而斯巴達逐漸成為諸城邦中最大的農業奴隸制國家。斯巴達人是多利安人的一支,本屬外來民族,徵服了當地居民之後,便實行殘酷、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在斯巴達的境內:第一等級是斯巴達人。
  • 關於古希臘的教育——斯巴達和雅典
    在古代世界教育史上,古希臘的兩個不同的教育:斯巴達和雅典的教育,雖說在同時期,但是教育的內容,手段,目的等都有許多的不同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的背景來深入理解為何他們的教育有如此的不同。古希臘是巴爾幹半島南部,愛琴海諸島及小亞細亞一群奴隸制國家的總稱,最強大最有名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 美塞尼亞戰爭:令不可一世的斯巴達人一度絕望的惡戰
    要說古希臘史,斯巴達定然是繞不過的一頁,這座城邦承載了太多的英雄傳說,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令人耳熟能詳。不過人們所熟悉的斯巴達多是在它問鼎伯羅奔尼撒之後,而對此之前的戰爭了解較少。 今天要說的美塞尼亞戰爭發生於斯巴達稱霸之前,也是斯巴達人在這個階段所經歷的最艱苦的戰爭,沒有之一。
  • 伯羅奔尼撒戰爭對古希臘有什麼影響?
    伯羅奔尼撒戰爭過程伯羅奔尼撒戰爭過程從公元前431年開始經歷了二十七年結束,是歐洲雅典聯合同盟國和敵對聯盟的戰爭。這二十多年戰爭持續斷斷續續,最後是以斯巴達為首的聯盟國打敗了雅典,取得了勝利。它是第一次被詳細客觀的記載到資料中的戰爭,並且對希臘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場戰爭後希臘的民主政治改革模式也被羅馬帝國取而代之。伯羅奔尼撒戰爭過程總共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雅典聯盟國和斯巴達聯盟陷入對峙階段,並且兩方籤訂了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