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市打犁洋常年蔬菜示範基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家庭農場」
蔬菜住進「空調房」生產經營「不怕冷」
■ 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降溫?不怕!在位於瓊海市塔洋鎮的打犁洋常年蔬菜示範基地,數十畝菜地相繼住進了「空調房」。
這些「空調房」,是特製的網棚。2020年12月30日,在網棚下,塔洋鎮聯先村種植戶曾德意精心侍弄剛種下去的蔬菜苗,「今年春節前能收菜,就靠它們掙錢過節了。」
當天,在打犁洋常年蔬菜示範基地,省土壤肥料總站舉辦了2020年常年蔬菜基地建設項目現場觀摩培訓會。來自三亞、定安、樂東等市縣的50多名農技專家、種植戶及農民代表,對這些網棚頗感興趣。
這些網棚使用塑鋼替代部分鋼管搭建框架主體,其上鋪設防蟲網,菜地被網布「包圍」。「過去,天冷時菜地裡的菜能成片凍壞。但現在即便遇上寒潮,我們也並不擔心。」同是聯先村種植戶的林天順說,蔬菜有網棚保護,他們心裡有了底。
林天順說,有了這層網,冬天時棚子裡的溫度能比外面高出好幾攝氏度,夏天時又低了好幾攝氏度,可謂是冬暖夏涼。「網棚也不同於塑料薄膜大棚,遇到雨天時,網棚既能減緩雨水對菜葉的衝擊力度,又能使雨水漏進地裡,減少灌溉成本。」林天順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塔洋鎮委副書記、鎮長王緒文介紹,通過流轉聯先村撂荒地建設的打犁洋常年蔬菜示範基地是瓊海市的「菜籃子」,以現代化農業科技為支撐,不斷完善灌溉系統、新型瓜菜大棚、水肥一體化系統等基礎設施,並創新實行「合作社+家庭農場」模式,以合作社為經營主體,將分散的小農戶集結起來,培育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有效促進農民增收。同時,該基地每天有各類的蔬菜相繼成熟,即便是遇到降溫,葉菜的產量也能夠持續穩定。
這種創新模式能給農戶帶來怎樣的收益?作為「家庭農場」的一分子,林天順算了一筆帳:從2019年10月至今,他們家種植了兩畝菜地,一年間收割了6次葉菜,淨收入達到6萬多元,是過去傳統種植收益的一倍以上。
「有創新模式,又有科學管理,既利用了農村撂荒地充實了『菜籃子』,又做到讓村民增收,這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澄邁縣大豐鎮信宜村常年蔬菜生產基地負責人甘永慶說,這一場現場觀摩會,讓他開了眼界,回去後,自己將推廣先進的技術,助力農戶增產增收。(海南日報嘉積1月1日電)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