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區高山蔬菜科技創新與成果示範基地的茄子豐收了。 華小峰 攝
四川在線記者 張萍 向朝倫 燕巧 張紅霞
用於觀賞的辣椒、生食的玉米筍、無籽的中華神茄……11月中旬,在海拔1400米的廣元市朝天區曾家山上,有一個120畝的菜園子,裡面種了許多奇奇怪怪的蔬菜。這裡試種的蔬菜明年將在586平方公裡的曾家山開枝散葉,助力山區群眾持續增收。
「怪菜」長滿非一般的菜園子
菜園子位於朝天區兩河口鎮吉慶社區,園子右上角矗立著一塊巨大的牌匾:高山蔬菜科技創新與成果示範基地。新鋪的柏油路邊,一塊50平方米的觀景平臺,延伸到園內。如果是夏天,從觀景平臺望出去,滿園高低錯落、顏色各異的「花色」,組成一幅難得的「百菜圖」。
這是由省農科院和朝天區共建的基地。「這可不是一般的菜園子」,兩河口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何佔武說,120畝基地內種了49個新品種蔬菜,這些新品種對當地老百姓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怪菜」。
熟悉在於,辣椒、茄子、玉米等都是當地菜農的「老相識」,陌生在於,仔細看這些菜又有不同,譬如27個品種的辣椒,有用於「過嘴癮」的食用辣椒,各種辣度配置不同菜餚,也有20個品種是「過眼癮」的觀賞類彩色椒,赤橙黃綠青藍紫閃爍田間。
可以生吃的玉米在城市超市可以賣好價錢。 華小峰 攝
還有一種叫玉米筍的菜,從枝葉到玉米棒,看起來都跟普通玉米無異,但剝開玉米殼,裡面卻是兩指粗的小棒子,嫩嫩的,連棒帶籽放進嘴裡直接生吃,滿口脆甜,市場價達到20多元一斤。
不要小看這塊菜園,它是朝天區高山露地蔬菜轉型升級發展的「母本園」。為篩選推廣適宜朝天區高山種植的優質高產抗病蔬菜新品種,農業科技人員在這裡對蔬菜植株長勢、抗病性、產量、商品性、市場需求等進行綜合對比,然後在朝天區及其類似生態區推廣種植。為此,省農科院在朝天區設立了「川東北山地蔬菜專家大院」,省市10多名蔬菜專家常年掛牌指導。
朝天區兩河口鎮花千谷內,水培蔬菜生長正旺。 燕巧 攝
園內各種試種成功的蔬菜種子,將從這裡出發,播撒在曾家山甚至整個秦巴山區。收穫時節,優質生態的高山露地蔬菜,將裝進成都、重慶、西安以及港澳城市居民的菜籃子。
「神菜」鼓起群眾錢袋子
近年來,朝天區把「蔬菜富民」作為群眾脫貧增收的重要抓手。作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川菜直供港澳試點基地建設縣區,2019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8萬畝,產量95萬噸,產值9.5億元,農民人均蔬菜收入5000元以上。
但由於多年種植的部分蔬菜品種老化,產值和效益觸頂。如何進一步推進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朝天區通過政策扶持、科技創新等手段,加速推進品種更新換代,科學調整種植結構,推廣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地膜覆蓋、露地栽培、間作套種和複種蔬菜等特色種植模式,助力蔬菜產業增效,菜農增收。
住在曾家山上李家鎮老林村的66歲村民程德明,今年栽種了5畝甘藍、3畝辣椒,毛收入4萬多元,這段時間正在思考明年的種菜計劃,「準備搞點新品種。」經村農技員推薦,他準備種植中華神茄。
基地內的觀賞辣椒。 燕巧 攝
中華神茄正是高山蔬菜科技創新與成果示範基地試種的新品種。說起神茄的「神」,何佔武興奮無比:「中華神茄較傳統茄矮0.5米,抗倒伏,產量高,畝產可達1.5萬斤,畝均產值高達3萬元。一年可採6茬,單個從半斤到七八兩不等,烏黑油亮,口感好,無籽,市場需求大。」他補充,園子裡差不多都是適合秦巴山區土壤氣候條件的「神菜」,到時滿山「神菜」將鼓起山區群眾錢袋子。
朝天區不滿足於種菜賣菜。目前已引進30餘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建成曾家山高山蔬菜冷鏈物流與商品化處理中心,以及高山蔬菜產地冷庫22座、初加工廠房100餘處,蔬菜產地初加工率85%,精深加工率15%,農產品加工增值率超過200%,群眾以菜生財的鏈條更長了。